电影大国必须走出票房造假之霾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明网刊文说,今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关于电影产业的法律出台,虚报瞒报票房将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3月23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依法查办了全市乃至全国电影院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第一案。北京米瑞酷电影院日坛店瞒报电影收入,被罚20余万元。一个月内电影主管部门一共曝光了326家影院存在瞒报票房情况,其中有63家影院瞒报票房超过100万元。而这仅仅是相关法规实施后的第一批曝光,足见其中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电影票房注水现象,犹如笼罩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层雾霾,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过去由于长期的制度规范缺失,一些电影的票房造假即便是人盡皆知,也往往只是为舆论场增加了一个口水话题,很少受到实际的约束。这种状况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破窗效应”,票房造假也随着中国票房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强势介入,而愈发变本加厉。
  有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对应到电影行业,票房造假则堪称是毒瘤。通过人为操作,生造出一个漂亮的票房数字,看似对制片方、导演、演员、投资方和院线等,都带来双赢。但实际上,却是对电影行业基础秩序的破坏。因为这意味着,票房作为电影行业的重要“体温计”,被人为紊乱,无法正常地反馈出观众对一部电影乃至整个电影行业的评价,同时也给电影创作带来误导。在中国电影票房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的背景下,如是行业痼习,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啻为一种隐患。
  强化监管,明确规则,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就成为清除隐患的基础工作。事实上,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政府方面,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电影创作更多地回归到艺术创作和市场规律中来;另一方面,则是为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规范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对票房造假的规制。
  除此之外,在比较中国电影票房统计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不同时,不少行业人士都提到一个例子,那就是北美地区设有专业的第三方电影票房统计机构,大大减少了院线、发行方对票房数字“下手”的几率;而我国虽也有相关部门做票房统计,但由于在统计结果的共享程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票房的发布口径和统计标准缺乏权威性,便为造假留下了口子。同时,由于票房数据与影院的票房营业税征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导致出现“吹牛不上税”的现象,也使得发行和院线对票房造假更无顾虑。对此,不妨也作相应的优化。
  健全而严肃的票房统计制度,是现代电影工业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它对应的是外部的制度监管效率,票房统计的权威等具体制度构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电影行业的“价值观”存在重要关联。比如,电影行业到底如何看待票房数量之于电影本身的意义?如果“唯票房”主义成为电影行业的铁律,各方在票房上“动手脚”的主观动机恐怕不会小。综合这些来看,从外部规制上,加大对票房造假的惩治力度,已然只是清除电影行业雾霾的第一步。一个电影大国不可能建立在虚假的票房之上,票房的“水分”如何,事关中国电影的未来,也必须上升到整个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角度去求解。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发现α_1-肾上腺素受体是非常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因此α_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成为了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非常有效的药物,其代表性的结构是一类芳氧基哌嗪类化合物。NAF是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芳氧基哌嗪类α_1-肾上腺素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化学名为:4-(4-甲基哌嗪基-1-甲基)-N-{4-甲基-3-[4-(3-吡啶基)嘧啶-2-氨基]}-苯甲酰胺甲磺酸盐,属于2-苯胺基嘧啶的衍生物,是瑞士诺华(N
接到上影工人出身的退休干部阿戴来电,他说,最近老厂长徐桑楚的小女儿徐小平去他家看望,他问她看过陆寿钧在《上海采风》上写的“阿三”一文没有?她说,看过了,陆寿钧真细心,还写到了我和大姐去参加斯民三追悼会的事,说斯民三的家属很感动。其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爸爸生前叮嘱过我们:“上影的老同志都为上影出过不少力,我老了病了,你们应多去关心他们。我不在了,你们也应代我去做好此事!”阿戴听后极为感叹,他说:
期刊
最近翻出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觉得挺珍贵。那是在电影《南昌起义》拍摄期间,在武汉景点留下的纪念。我按顺序从左到右介绍一下照片中的各位:沈西林(摄影师)、韩尚义(总美工师)、蓝为洁(剪辑师)、汤晓丹(导演)、刘怀正(饰朱德)、孔祥玉(饰周恩来)、姚寿康(副导演)、孙渝烽(饰刘伯承)、高长利(饰贺龙)、王定华(饰叶挺),后排两位,一位是:周恒良(录音师),另一位是扮演周逸群的劉汉。  记忆把我带
期刊
民族问题仍然是当代俄罗斯政府与社会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日益提高的民族自我诉求与国家层面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其具体体现为"民族认同"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复刊的《新民晚报》,先当三年记者,后调入副刊执编“夜光杯”,1986年晚报扩版,我自告奋勇提出执编一个“读书乐”专刊,一编22年。由于独立执编,我有机会向不少活跃在民国文坛的学者作家约稿。现在这些民国文人已经仙逝,但至今回忆,那些访谈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奔涌,比如施蛰存先生。  壹  认识施蛰存先生,是在1985年参加上海出版社的一个会上,施老当时已80岁,四方脸,高鼻阔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