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西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中,距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约140公里,是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一个整装油田,是盆地的第二个整装沙漠油田。
石西油田是一个由多个油气藏在纵向上互相叠置而成的复式大型油气田。其主力产层——石炭系油藏是一种深层,挥发性带底水的裂缝一孔隙型火山岩油藏,开发这类油田是世界性难题。
但因为开发工艺科学合理,针对性的研究人手早。所以,石西油田成为了我国同类油藏开发效果最好的油田,达到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
9个月的时间,进入石西地区的第一条路修通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克拉玛依人先后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和东部规模开发和找到了百口泉、火烧山和彩南等大油田。特别是彩南油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沙漠整装油田。可是,盆地腹部还空着呢。
20世纪5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运用重磁力概查的方法,基本了解了盆地基底起伏的大致轮廓,发现了陆梁大型潜伏隆起。同时,又在全盆地范围内开展了1:20万的航空磁测工作,基本了解了区域内基底起伏情况和地质结构特征。
这为几十年年后进军沙漠腹地做了最基础的侦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进行了模拟地震勘探后,盆1井和石1井等基准井、参数井相继开钻,并且打了一些地质构造浅井,对区域地层的展布、构造沉积史和热演化史进行了分析。
1985年,在对区域内进行油气资源评价之后,落实并新发现了一系列构造圈闭,首次发现了石南3号西背斜。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与法国CGG公司开展地震概普查之后,进一步落实了石南3号西背斜的构造形态。1989年,通过充分的论证分析,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勘探领导小组决定并报石油工业部勘探局批准,在优选出的石南3号西背斜上钻探石西1井。
钻探的目的是:以这口井为突破口,剖析整个陆梁隆起带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含油气特性,为地震地质解释和油气远景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开辟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997年,石西油田在外围扩边又有收获,钻石西1井南断鼻的石西7井时,在侏罗系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1997年10月,射开侏罗系三工河组3285米一3291米井段时,用5毫米油嘴试产,日产原油11.28吨,日产天然气1970立方米。根据石西油田的勘探成果,认为石西油田是一个由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西山窑组油藏等多个油气藏在纵向上互相叠置而成的复式大型油气田。
截至1998年底,累计向国家储量委员会上交探明石油储量1.2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15.67亿立方米。
石西油田成为了亿吨级的沙漠大油气田。
历经艰难险阻,王牌井SHW06水平井横空出世
1996年4月底,在石西再打一口水平井的议题,被提到了局长办公会上。
党委书记谢志强和局长戴明梓,将SHW06水平井的组织落实工作交给了局钻探处长陈龙宝。
陈龙宝成立了以杨万盛为组长的水平井技术领导小组。
SHW06水平井由钻井公司费用总承包承钻施工。大港油田定向井公司提供水平井轨迹控制和MWO技术服务,地质录井公司提供录井技术服务,钻井公司的技术服务公司和泥浆技术承包公司提供钻井技术和泥浆技术服务。
陈龙宝“点名”钻井公司副总工程师陆海泉出任SHW06水平井钻井总监,总负责水平井钻井施工。
1996年1月10日下午,由6044钻井队承钻的SHW06水平井开钻了。在这口井上,钻井公司总结了很多包括防止卡钻的水平井钻井技术。
9月18日,井深钻至4359米,按照地质设计,应该进入石炭系油藏了。但是陆海泉从地质录井资料和上返岩屑分析,发现还没钻入石炭系油藏。对于在比较陌生的区域设计如此高难度的水平井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需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于是,陆海泉驾着车去找到了勘探公司石西油田项目经理部副经理宋渝新,把此情况作了报告。两人讨论的结果是,把斜井段由“五段制”改加为“七段制”,斜深增加了37米。
9月24日,井上泥浆液面油气显示异常活跃,井内上返了石炭系油藏岩屑,到达了目的层。从这个点开始,钻具就在石炭系的裂缝油藏当中横着走了。
10月30日18时50分,SHW06水平井完钻。
让人提心吊胆的33个小时下套管作业和成功固井之后,当时中国陆上最深的水平井诞生了。
1996年11月22日12时04分,SH W06水平井井场围满了人群。
心情焦急的人们。急切地盯着放喷管线的出油口。两点整,随着“嘭”地一声巨响,一股强大的油气流从放喷管线呼啸而出。随着,一条巨大的油气火龙,在空中嘶吼、燃烧、翻滚……
井场上,欢乐的人群沸腾了。SH W06水平井:斜深4957米,垂深4361.8米,最大井斜角90.99度,水平位移总长808.9米,使用泥浆密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6克。SH W06水平井创造了当时中国陆上水平井最深、井斜角最大、使用泥浆密度最高3项最新纪录。
1996年11月27日,《新疆石油报》头版头条发布了《我局四十一年来新的王牌井诞生了》的特大新闻。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发生产局发来贺电:此项成果“创出了低渗透复杂油藏完钻水平井的新水平,必将太大推动难采储量的开发动用,加快西部新油田的开发建设,为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个月的时间,彩-石-克输气管线贯通沙海
与21世纪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新疆石油管理局是存在“重油轻气”思想的。但是,石西油田属于挥发性油藏,其中的石炭系原油收缩率达到45%以上。也就是说,地下1立方米的原油,到地面降压降温后只有0.55立方米以下,其余的油变成天然气挥发掉了。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杨瑞麒在石西油田试验开发伊始,就着急地说过:“再不要气,油也跑完了!”
从1995年6月14日到6月28日,谢志强、赵立春等局领导数次到石西油田现场办公。这段时间,诞生了克拉玛依“油气并举”的大战略。
在6月28日的办公会快结束时,秘书记下了谢志强这样一段话——
“要油气并举,重视天然气开发。尽快拿出天然气开发方案,尽快开发天然气,顶替渣油,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加快天然气勘探步伐,为大化工准备优质天然气。”
9月8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召开局务会,会上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尽快抢建彩南石西一克拉玛依电厂的输气管线,使放空烧掉的天然气变废为宝,顶替渣油,进而提高全局的整体效益。
1995年9月21日,输气管线工程项目经理部成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徐卫喜主抓此项工作。 市局党委副书记唐健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一流设计,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
1995年10月15日,横穿沙海、跨越戈壁、全长307公里的彩南——石西——克拉玛依输气管线工程开工。
这是一场没有“会战”名称的会战。到1996年6月12日,307公里管线全部焊接完毕。工程技术人员对管线分6段进行通线、扫线、试压等测试,顺利过关。1996年8月30,彩石一克输气管线全线贯通。
1995年3月29日,石西油田第一口开发控制井——SH1014井开钻,揭开了石西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石西油田的油藏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开发管理难度很大的油田。
1997年,石西油田的原油产量飙升到了85万吨,天然气产量也达到了1892万立方米。但是,1997年却是石西油田到目前为止原油产量最高的一年了,从那以后,原油产量大幅下降。1998年的原油产量是81万吨,1999年63万吨。
石西油田一投入规模开发,油藏的先天不足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含水上升率达到20%,原油产量自然递减率达到30%。
在石西油田已投产的不同类型的油藏中,开采难度最大的是石炭系火山岩底水裂缝型油藏。
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属高温(油藏温度128摄氏度)、高压(地层压力65兆帕)、埋藏深(埋深4500米)、高角度裂缝发育且底水活跃的块状油藏。
在这些特点里,对稳产影响最大的就是“裂缝发育”和“底水活跃”。只要进入了工业级别的开采,下部的水就要在较强的地层压力的推动下,翻滚着、与石油争抢着上涌的通道。
1998年年初,汪政德从彩南油田调到石西油田作业区担任总地质师。
汪政德的第一招是“强攻”——找了一口井,往地层中注了4吨坂土进去,力图把巨大的裂缝用这种遇水就强烈膨胀的物质堵死。可是,在抽样检测的时候,“这么多的坂土就如同往西郊水库里撒了一把泥土一般,什么都找不到了。”
下车伊始的汪政德尝到了石西油田石炭系裂缝的厉害。
他想到了取经。他听说华北油田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效果。就邀请他们的一个技术服务公司来到石西。
这个公司来到石西油田之后,认为有把握搞定,就想一口气签3口井的技术服务合同。
但汪政德劝他们:“最好一口一口地干,万一效果不理想,你们经济上会有损失,我们也过意不去。”结果不出所料,在服务一口井没有任何效果之后,他们灰心地撤了。
在深入和广泛研究了这种裂缝性油藏的资料之后,汪政德知道了:这样的油藏。在国内外还没有过开发成功的先例和经验,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相对稳产,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如果把井关一段时间,让油水自然分层,是不是对提高产量有帮助呢?”他决定一试;将一口井关了一个月之后再开井时,原来含水高达90%的出口液体,变成了含油90%。
这样的变化让汪政德兴奋不已。由此,“关井压水锥法”成为了对付此类油藏的“特效药”。
在石炭系,还有一部分没钻遇裂缝的油井,含水是不高,但产油也不多。
汪政德就带领着石西油田的技术人员,进行重复酸化压裂。酸化压裂,其实是很普通的增产措施。但就如同烹饪过程中的放盐一样,如果知道什么菜该放盐什么菜不该放盐、怎么放、放多少、什么时候放的话,那就应了那句俗话——“好厨子,一把盐。”直到目前为止,这一措施的效果依然显著。
1999年10月24日下午16时,地质管理人员肖立军在进行动态分析时,发现一日含水92%的油井液量猛然上升,但是含水稳定,日产油量增加了7吨。经反复考虑,汪政德采取了做小规模试验的措施。两个月的试验之后,这口井在日产液量比放油嘴前翻两番的情况下,每日增产原油9吨,含水依然稳定,而且之前担心的地层出砂现象并未出现。这一招,为相对稳住石炭系西部的产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对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跟踪式治疗”及时合理,油藏的开发取得了比预计要好的开发效果。
从1996年正式投产起,石西油田连续4年年产油达到30万吨以上。
从2006年开始,石西油田开始打扩边井,实施的第一口井是SH1202井,直到目前,这口井还有着每天20吨的产量。
2007年,在石西油田作业区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说,石西油田经历了不平凡的10年,有过建设初期的辉煌,也有过产量逐年下降的低谷,但石西人以负重前行、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我国同类油藏开发效果最好的油田,创造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石西油田,仅石炭系就有三千多万吨原油的探明储量,而目前在这个层位上仅开采出了三百万多万吨。就按照20%的采出率计算,至少还有300万吨原油一定会采出来的。
石西油田是一个由多个油气藏在纵向上互相叠置而成的复式大型油气田。其主力产层——石炭系油藏是一种深层,挥发性带底水的裂缝一孔隙型火山岩油藏,开发这类油田是世界性难题。
但因为开发工艺科学合理,针对性的研究人手早。所以,石西油田成为了我国同类油藏开发效果最好的油田,达到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
9个月的时间,进入石西地区的第一条路修通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克拉玛依人先后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和东部规模开发和找到了百口泉、火烧山和彩南等大油田。特别是彩南油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沙漠整装油田。可是,盆地腹部还空着呢。
20世纪5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运用重磁力概查的方法,基本了解了盆地基底起伏的大致轮廓,发现了陆梁大型潜伏隆起。同时,又在全盆地范围内开展了1:20万的航空磁测工作,基本了解了区域内基底起伏情况和地质结构特征。
这为几十年年后进军沙漠腹地做了最基础的侦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进行了模拟地震勘探后,盆1井和石1井等基准井、参数井相继开钻,并且打了一些地质构造浅井,对区域地层的展布、构造沉积史和热演化史进行了分析。
1985年,在对区域内进行油气资源评价之后,落实并新发现了一系列构造圈闭,首次发现了石南3号西背斜。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与法国CGG公司开展地震概普查之后,进一步落实了石南3号西背斜的构造形态。1989年,通过充分的论证分析,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勘探领导小组决定并报石油工业部勘探局批准,在优选出的石南3号西背斜上钻探石西1井。
钻探的目的是:以这口井为突破口,剖析整个陆梁隆起带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含油气特性,为地震地质解释和油气远景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开辟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997年,石西油田在外围扩边又有收获,钻石西1井南断鼻的石西7井时,在侏罗系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1997年10月,射开侏罗系三工河组3285米一3291米井段时,用5毫米油嘴试产,日产原油11.28吨,日产天然气1970立方米。根据石西油田的勘探成果,认为石西油田是一个由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西山窑组油藏等多个油气藏在纵向上互相叠置而成的复式大型油气田。
截至1998年底,累计向国家储量委员会上交探明石油储量1.2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15.67亿立方米。
石西油田成为了亿吨级的沙漠大油气田。
历经艰难险阻,王牌井SHW06水平井横空出世
1996年4月底,在石西再打一口水平井的议题,被提到了局长办公会上。
党委书记谢志强和局长戴明梓,将SHW06水平井的组织落实工作交给了局钻探处长陈龙宝。
陈龙宝成立了以杨万盛为组长的水平井技术领导小组。
SHW06水平井由钻井公司费用总承包承钻施工。大港油田定向井公司提供水平井轨迹控制和MWO技术服务,地质录井公司提供录井技术服务,钻井公司的技术服务公司和泥浆技术承包公司提供钻井技术和泥浆技术服务。
陈龙宝“点名”钻井公司副总工程师陆海泉出任SHW06水平井钻井总监,总负责水平井钻井施工。
1996年1月10日下午,由6044钻井队承钻的SHW06水平井开钻了。在这口井上,钻井公司总结了很多包括防止卡钻的水平井钻井技术。
9月18日,井深钻至4359米,按照地质设计,应该进入石炭系油藏了。但是陆海泉从地质录井资料和上返岩屑分析,发现还没钻入石炭系油藏。对于在比较陌生的区域设计如此高难度的水平井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需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于是,陆海泉驾着车去找到了勘探公司石西油田项目经理部副经理宋渝新,把此情况作了报告。两人讨论的结果是,把斜井段由“五段制”改加为“七段制”,斜深增加了37米。
9月24日,井上泥浆液面油气显示异常活跃,井内上返了石炭系油藏岩屑,到达了目的层。从这个点开始,钻具就在石炭系的裂缝油藏当中横着走了。
10月30日18时50分,SHW06水平井完钻。
让人提心吊胆的33个小时下套管作业和成功固井之后,当时中国陆上最深的水平井诞生了。
1996年11月22日12时04分,SH W06水平井井场围满了人群。
心情焦急的人们。急切地盯着放喷管线的出油口。两点整,随着“嘭”地一声巨响,一股强大的油气流从放喷管线呼啸而出。随着,一条巨大的油气火龙,在空中嘶吼、燃烧、翻滚……
井场上,欢乐的人群沸腾了。SH W06水平井:斜深4957米,垂深4361.8米,最大井斜角90.99度,水平位移总长808.9米,使用泥浆密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6克。SH W06水平井创造了当时中国陆上水平井最深、井斜角最大、使用泥浆密度最高3项最新纪录。
1996年11月27日,《新疆石油报》头版头条发布了《我局四十一年来新的王牌井诞生了》的特大新闻。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发生产局发来贺电:此项成果“创出了低渗透复杂油藏完钻水平井的新水平,必将太大推动难采储量的开发动用,加快西部新油田的开发建设,为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个月的时间,彩-石-克输气管线贯通沙海
与21世纪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新疆石油管理局是存在“重油轻气”思想的。但是,石西油田属于挥发性油藏,其中的石炭系原油收缩率达到45%以上。也就是说,地下1立方米的原油,到地面降压降温后只有0.55立方米以下,其余的油变成天然气挥发掉了。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杨瑞麒在石西油田试验开发伊始,就着急地说过:“再不要气,油也跑完了!”
从1995年6月14日到6月28日,谢志强、赵立春等局领导数次到石西油田现场办公。这段时间,诞生了克拉玛依“油气并举”的大战略。
在6月28日的办公会快结束时,秘书记下了谢志强这样一段话——
“要油气并举,重视天然气开发。尽快拿出天然气开发方案,尽快开发天然气,顶替渣油,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加快天然气勘探步伐,为大化工准备优质天然气。”
9月8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召开局务会,会上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尽快抢建彩南石西一克拉玛依电厂的输气管线,使放空烧掉的天然气变废为宝,顶替渣油,进而提高全局的整体效益。
1995年9月21日,输气管线工程项目经理部成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徐卫喜主抓此项工作。 市局党委副书记唐健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一流设计,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
1995年10月15日,横穿沙海、跨越戈壁、全长307公里的彩南——石西——克拉玛依输气管线工程开工。
这是一场没有“会战”名称的会战。到1996年6月12日,307公里管线全部焊接完毕。工程技术人员对管线分6段进行通线、扫线、试压等测试,顺利过关。1996年8月30,彩石一克输气管线全线贯通。
1995年3月29日,石西油田第一口开发控制井——SH1014井开钻,揭开了石西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石西油田的油藏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开发管理难度很大的油田。
1997年,石西油田的原油产量飙升到了85万吨,天然气产量也达到了1892万立方米。但是,1997年却是石西油田到目前为止原油产量最高的一年了,从那以后,原油产量大幅下降。1998年的原油产量是81万吨,1999年63万吨。
石西油田一投入规模开发,油藏的先天不足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含水上升率达到20%,原油产量自然递减率达到30%。
在石西油田已投产的不同类型的油藏中,开采难度最大的是石炭系火山岩底水裂缝型油藏。
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属高温(油藏温度128摄氏度)、高压(地层压力65兆帕)、埋藏深(埋深4500米)、高角度裂缝发育且底水活跃的块状油藏。
在这些特点里,对稳产影响最大的就是“裂缝发育”和“底水活跃”。只要进入了工业级别的开采,下部的水就要在较强的地层压力的推动下,翻滚着、与石油争抢着上涌的通道。
1998年年初,汪政德从彩南油田调到石西油田作业区担任总地质师。
汪政德的第一招是“强攻”——找了一口井,往地层中注了4吨坂土进去,力图把巨大的裂缝用这种遇水就强烈膨胀的物质堵死。可是,在抽样检测的时候,“这么多的坂土就如同往西郊水库里撒了一把泥土一般,什么都找不到了。”
下车伊始的汪政德尝到了石西油田石炭系裂缝的厉害。
他想到了取经。他听说华北油田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效果。就邀请他们的一个技术服务公司来到石西。
这个公司来到石西油田之后,认为有把握搞定,就想一口气签3口井的技术服务合同。
但汪政德劝他们:“最好一口一口地干,万一效果不理想,你们经济上会有损失,我们也过意不去。”结果不出所料,在服务一口井没有任何效果之后,他们灰心地撤了。
在深入和广泛研究了这种裂缝性油藏的资料之后,汪政德知道了:这样的油藏。在国内外还没有过开发成功的先例和经验,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相对稳产,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如果把井关一段时间,让油水自然分层,是不是对提高产量有帮助呢?”他决定一试;将一口井关了一个月之后再开井时,原来含水高达90%的出口液体,变成了含油90%。
这样的变化让汪政德兴奋不已。由此,“关井压水锥法”成为了对付此类油藏的“特效药”。
在石炭系,还有一部分没钻遇裂缝的油井,含水是不高,但产油也不多。
汪政德就带领着石西油田的技术人员,进行重复酸化压裂。酸化压裂,其实是很普通的增产措施。但就如同烹饪过程中的放盐一样,如果知道什么菜该放盐什么菜不该放盐、怎么放、放多少、什么时候放的话,那就应了那句俗话——“好厨子,一把盐。”直到目前为止,这一措施的效果依然显著。
1999年10月24日下午16时,地质管理人员肖立军在进行动态分析时,发现一日含水92%的油井液量猛然上升,但是含水稳定,日产油量增加了7吨。经反复考虑,汪政德采取了做小规模试验的措施。两个月的试验之后,这口井在日产液量比放油嘴前翻两番的情况下,每日增产原油9吨,含水依然稳定,而且之前担心的地层出砂现象并未出现。这一招,为相对稳住石炭系西部的产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对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跟踪式治疗”及时合理,油藏的开发取得了比预计要好的开发效果。
从1996年正式投产起,石西油田连续4年年产油达到30万吨以上。
从2006年开始,石西油田开始打扩边井,实施的第一口井是SH1202井,直到目前,这口井还有着每天20吨的产量。
2007年,在石西油田作业区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说,石西油田经历了不平凡的10年,有过建设初期的辉煌,也有过产量逐年下降的低谷,但石西人以负重前行、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我国同类油藏开发效果最好的油田,创造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石西油田,仅石炭系就有三千多万吨原油的探明储量,而目前在这个层位上仅开采出了三百万多万吨。就按照20%的采出率计算,至少还有300万吨原油一定会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