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平市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化起步比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相对沿海城市城市化动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研究四平市城市化动力机制,从基础动力、核心动力、微观动力等三方面重点研究中,来解决四平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为提高四平市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四平市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47-01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各个学科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人口学家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经济学家认为: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即为城市化。笔者认为,城市化是由生产力引导的现代化产业向城市集中,人力资源、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中的不断调整的过程。
二、城市化动力的构成
(一)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
经济的增长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居工程,更好地保护环境。经济的增长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系。2014年末四平市总人口为328.1万人,市区人口58.7万人,实现四平市地区生产总值1289.0亿元。四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4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3元,比上年增长9.5%。随着四平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不断提高,近一步深化了社会分工,从而在城市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使得城市再进一步扩大,地方经济的增长,税收增多,资金再次投入到城市中去,不仅对城市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积累效应,还带来加速的效果,使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不断得到发展。但受到发展时现的限制,城市化提高的幅度仍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地域性对带动城市周边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四平、公主岭等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使一些企业再向城市周边扩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了劳动力及产业的农转非。因此,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大背景下的最基础的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动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而促使城市的经济大幅增长。
从表1 可以看出,2014年四平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工业总产值2080.7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工业利润已经超越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工业发展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对外名片,凸显城市特色,城市工业品的不断销售不断增强着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生产,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工业追求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产生的企业聚集过程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化。随着工业的大力发展,彻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大型机器实现了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快速迈向现代化,进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进入工业体系,达到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经济增长,城市劳动力人口增加,还使社会分工更专业化,更细化,必然使一部分人进入第三产业,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城市化,而且还间接的推动城市化。
(三)要素流动是城市化的微观动力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微观动力。劳动力在不断地向高收入,发达城市地区流动。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人生存的“吃穿住行”基本需求的增多,必然对城市化的发展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要供给更多土地来建房,使得城市进一步扩充容量。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商品和配套服务,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人的流动也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使人力资源与资金、技术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加快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金越是比较集中地流入某一地区,该地区经济越有发展的可能,同时地区经济越发展,对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工业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的空间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空间聚集方式,推动了人口向城市转移。借助与先进的运输方式,居民和企业为追求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向外迁移,导致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扩大了城市的空间范围。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使城市文明借助电子手段以无形的方式向更广大,更偏远的农村地区传播、扩散,有力地改变着农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快了城市化量的步伐。
三、总结
四平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致力于发展工业,走工业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吸引资金、人才、技术,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化体系结构。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47-01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各个学科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人口学家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经济学家认为: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即为城市化。笔者认为,城市化是由生产力引导的现代化产业向城市集中,人力资源、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中的不断调整的过程。
二、城市化动力的构成
(一)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
经济的增长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居工程,更好地保护环境。经济的增长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系。2014年末四平市总人口为328.1万人,市区人口58.7万人,实现四平市地区生产总值1289.0亿元。四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4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3元,比上年增长9.5%。随着四平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不断提高,近一步深化了社会分工,从而在城市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使得城市再进一步扩大,地方经济的增长,税收增多,资金再次投入到城市中去,不仅对城市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积累效应,还带来加速的效果,使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不断得到发展。但受到发展时现的限制,城市化提高的幅度仍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地域性对带动城市周边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四平、公主岭等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使一些企业再向城市周边扩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了劳动力及产业的农转非。因此,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大背景下的最基础的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动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而促使城市的经济大幅增长。
从表1 可以看出,2014年四平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工业总产值2080.7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工业利润已经超越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工业发展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对外名片,凸显城市特色,城市工业品的不断销售不断增强着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生产,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工业追求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产生的企业聚集过程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化。随着工业的大力发展,彻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大型机器实现了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快速迈向现代化,进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进入工业体系,达到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经济增长,城市劳动力人口增加,还使社会分工更专业化,更细化,必然使一部分人进入第三产业,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城市化,而且还间接的推动城市化。
(三)要素流动是城市化的微观动力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微观动力。劳动力在不断地向高收入,发达城市地区流动。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人生存的“吃穿住行”基本需求的增多,必然对城市化的发展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要供给更多土地来建房,使得城市进一步扩充容量。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商品和配套服务,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人的流动也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使人力资源与资金、技术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加快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金越是比较集中地流入某一地区,该地区经济越有发展的可能,同时地区经济越发展,对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工业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的空间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空间聚集方式,推动了人口向城市转移。借助与先进的运输方式,居民和企业为追求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向外迁移,导致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扩大了城市的空间范围。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使城市文明借助电子手段以无形的方式向更广大,更偏远的农村地区传播、扩散,有力地改变着农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快了城市化量的步伐。
三、总结
四平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致力于发展工业,走工业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吸引资金、人才、技术,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化体系结构。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