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国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是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办公软件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为教学目标,以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素质为教学特点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是采用在多媒体教室讲理论、在实训室练操作的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以教师逐个知识点讲解为授课内容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则充当了模仿的角色,导致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淡化,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减弱,不能够“学以致用”。
2.课程教学中的“非零起点”问题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在我国高中阶段就已经全面开展和实施。新生中来自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然而来自偏远山区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其高中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微乎其微。传统模式下“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等级考证与实用技能掌握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了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必备技能证书,无形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就成了计算机等级考证的培训课程。课程的授课内容围绕着等级考试大纲,课程的上机练习采用等级考试的模拟试题库,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教学。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职业为导向,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知识结构、个性发展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性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钻研、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实训室一体化、教师双师化、教材任务化、教学多样化、评价多维化,使得“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得以实施。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1.一体化实训室的建立
一体化教学是要将师生双方安排在具有专业教学设备或教学软件的实训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实训室。该实训室不仅要有计算机、网络、投影仪,还要配备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控制系统,使得教师可以随时将授课的操作步骤传送到学生机的屏幕上,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能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操作进度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2.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训课辅导教师,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上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将课程中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过程当中,使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3.编写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材
组织计算机基础教研组的资深教师编写《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该教材编写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设计好的具体的教学任务为主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之中,将其与各个授课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考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用。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重点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易于操作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符合专业特色的“任务”。根据课程中每章节的内容设定成一个大的任务,大的任务又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先对各章节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然后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子任务,最后整个章节的总体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
分层教学法。由于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深入性,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则要注重实用性。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分析法。教学案例选择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启发性等原则。比如在Excle软件的使用章节中,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表”的制作案例;在PowerPoint制作章节中,可以设计“个人简历”的制作案例;Word软件的使用章节中,可以设计“毕业论文”的制作案例。学生通过模仿案例的制作方法,举一反三地完成其他各项相关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应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1)每个学年组织全院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技能竞赛,竞赛内容围绕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如打字竞赛、PPT制作竞赛、电脑小报制作竞赛等。力求考核项目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竞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2)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和二级办公自动化等级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全面鉴定考核。
(3)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50%、创新能力20%的计算方法来考核。这样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技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核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操作,积极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其职业能力。
本文为2011年度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LZYB201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是采用在多媒体教室讲理论、在实训室练操作的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以教师逐个知识点讲解为授课内容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则充当了模仿的角色,导致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淡化,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减弱,不能够“学以致用”。
2.课程教学中的“非零起点”问题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在我国高中阶段就已经全面开展和实施。新生中来自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然而来自偏远山区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其高中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微乎其微。传统模式下“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等级考证与实用技能掌握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了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必备技能证书,无形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就成了计算机等级考证的培训课程。课程的授课内容围绕着等级考试大纲,课程的上机练习采用等级考试的模拟试题库,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教学。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职业为导向,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知识结构、个性发展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性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钻研、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实训室一体化、教师双师化、教材任务化、教学多样化、评价多维化,使得“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得以实施。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1.一体化实训室的建立
一体化教学是要将师生双方安排在具有专业教学设备或教学软件的实训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实训室。该实训室不仅要有计算机、网络、投影仪,还要配备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控制系统,使得教师可以随时将授课的操作步骤传送到学生机的屏幕上,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能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操作进度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2.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训课辅导教师,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上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将课程中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过程当中,使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3.编写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材
组织计算机基础教研组的资深教师编写《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该教材编写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设计好的具体的教学任务为主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之中,将其与各个授课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考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用。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重点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易于操作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符合专业特色的“任务”。根据课程中每章节的内容设定成一个大的任务,大的任务又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先对各章节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然后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子任务,最后整个章节的总体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
分层教学法。由于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深入性,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则要注重实用性。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分析法。教学案例选择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启发性等原则。比如在Excle软件的使用章节中,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表”的制作案例;在PowerPoint制作章节中,可以设计“个人简历”的制作案例;Word软件的使用章节中,可以设计“毕业论文”的制作案例。学生通过模仿案例的制作方法,举一反三地完成其他各项相关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应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1)每个学年组织全院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技能竞赛,竞赛内容围绕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如打字竞赛、PPT制作竞赛、电脑小报制作竞赛等。力求考核项目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竞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2)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和二级办公自动化等级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全面鉴定考核。
(3)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50%、创新能力20%的计算方法来考核。这样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技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核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操作,积极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其职业能力。
本文为2011年度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LZYB201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