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塔西治下的艺术存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东德艺术家们关于史塔西治下的生活记忆也开始逐渐朦胧。
  伴随柏林墙倒塌的,还有东德的艺术。此问的25年里,东德的艺术家们似乎再也没能创作出《分裂的天空》,而在此之前,东德的文学成就却是公认的,西德评论界甚至认为自60年代末期,最优秀的德文作品出自东德作家。史塔西治下的民主德国,究竟是如何催生出高品质艺术的?我们不妨以《窃听风暴》的电影叙事的侧面展开分析。
  一、史塔西与众生相
  《窃听风暴》正是从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塔西的角度展叙事。影片讲述了民主德国中后期国家安全局的官员卫斯勒上尉奉命监视颇具声望的剧作家吉欧德瑞曼和女演员克丽丝塔。从卫斯勒上尉潜入吉欧德瑞曼家里并安装监听设备,到克丽丝塔愧疚中遇车祸而亡,影片全方位展示了民主德国情报部门监听的无孔不入和对民众的迫害。
  作为国家安全情报人员,老道谨慎的卫斯勒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史塔西。史塔西(stasi)全称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功能上近似于苏联的克格勃。作为警察秘密机关,在“党的剑与盾”的名义下,史塔西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地对上至中央委员下至普通百姓的民主德国公民,施行跟踪、窃听、搜查、逮捕等措施,几乎成了可以为所欲为的强力机关。
  198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史塔西的工作总人数达到9.1万。这意味着每160人中就有一位史塔西。集权主义下的高压政治,最恐怖的在于来自警察秘密组织的特殊监视,个体被群体的监视,甚至是个体与个体的互相监视。这种全景式的监视使得个人生活的全面公开化,影片中的吉欧德瑞曼从集会讨论到吃饭睡觉,甚至连性生活都受到监听。正如乔治·奥威尔《1984》描述一般,像“被扒光了站在人面前”,让人闻之生畏,内心惊惧。而统治阶层却能利用职权轻易游走于法律与道德之问,对于汉普部长,让演员告别舞台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威胁,违禁药品也可以轻易得到。难怪结尾处吉欧德瑞曼质问监视过他的汉普部长:“你这种人竟操弄过一个国家”。
  影片中许多艺术家选择通过自杀的方式自我了结,这种现象是艺术家们长期被动的高度精神紧张与思想压迫的结局,在权力意志和长官意志的强压下,艺术家们往往是无所适从,最终在精神的折磨中选择自戕。
  二、政治高压与艺术存活
  通常人们认为政治高压下,艺术的存活状况令人堪忧:僵化的思想统一,鲜明的思想倾向,严苛的审查机制,强大的意识形态灌输,会严重限制艺术家思想的自由延伸,从而影响作品的质量。苏联长期走文化专制主义路线,在不断的清洗、批判与斗争中,伤害了大批知识分子。
  但是,政治高压下诞生高品质艺术似乎不是偶然现象,二战后,东西阵营对立而治,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些国家的艺术却一直方兴未艾:白俄罗斯的梅列日以敏锐的观察为众人称赞;《失去的家园》的作者约·阿维茹斯来自立陶宛;乌克兰作家冈察尔的作品被誉为苏联文学“向更高的高峰迈进的里程碑和最近的定向坐标”;苏联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艺术家不胜枚举。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即使是《时代周刊》这种对立阵营的杂志,也给出了“首屈一指”的可贵评价。
  的确,在政治高压下,来自政治需求和上层意志,对于文化艺术层面的限制绝不亚于对于人本身的限制。艺术家思想的自由延伸和艺术作品的张力首当其冲。
  在《窃听风暴》的电影世界里,民主德国的作家大抵分为三类:附庸政治、歌功颂德是一类,拒绝合作、悲愤自杀是一类,痛苦思索、踩在“红线”上又是一类。吉欧德瑞曼应该是第三类作家,而他的作品,无论是歌剧《爱的面貌》还是畅销小说《献给好人的奏鸣曲》,都是对人性的发掘,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问题接踵而来。既然艺术家们精神心理上受到巨大压迫,既然艺术家们的思想和理念都被强烈阻碍,那么这些高品艺术从何而来?对人性的思索与追求又怎会出现?
  权力越是集中,言论越是受到限制,人们表达自己不满与观点的欲望也就愈强烈,对人性的渴望和思考也就愈发深入。在德瑞曼与豪瑟等人的语言中,控诉与渴望的心绪得以自然表露,而且愈发委婉,愈发需要琢磨之后才敢说敢写,所以呈现在纸上的已经是绞尽脑汁的字句,且文章的意象也异常婉转丰富。
  需要承认,处在社会高压下的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抑郁症和人格分裂,或者说是二重性格。极端美好的社会空想与极端严肃的社会现实,极端自由的内心世界与极端沉默的表面现象使得艺术家们时刻生活在主体、客体的双重矛盾中。影片中的吉欧德瑞曼也是在“高举斯大林大旗”的旗帜上在文学作品中加上自己的情感、向往和意念。现实与内心的巨大矛盾也使得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容易把握复杂、矛盾的思绪。
  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善于缄默的表达,而且使人“得意忘言”。高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建立起人们思想延展的基础,不设框范,却能在一定的高度上达到价值的认同。今人在解读这些特殊时期的艺术时,从艺术家的基点出发,最终也能达到思想上的契合。影片中,卫斯勒与吉欧德瑞曼经历了同样的故事,对《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的解读不尽相同,但在最终也能达到精神意义上的契合。
  政治高压催生高品艺术,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解读为:社会某种文化和价值越是被剥夺,人们对其感触愈发切肤与直接,渴望也越发强烈,对人性的渴望的描摹也就更加具有层次感,深入到位。这些描摹是当时的艺术家们对多元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个体与整体的思考结果,建立在层次复杂、言语婉转的语言上,意象丰富,思考深入,因而不难理解其品质之高。
其他文献
一、 中产阶级的精神肖像  阿斯哈·法哈帝作为伊朗新电影导演中的一员,主要于新世纪后投身电影创作,生活困境是其影片的总体表征,展现出人们在生存无忧的境况下所面临的婚姻、宗教、道德等情感和人性抉择,中产阶级是彰显这些精神困境的主要载体。  婚姻在法哈帝的多部影片中均成为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与尘共舞》中男人因还债而被迫与妻子离婚,《烟花星期三》以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平民视角窥见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婚姻
中国自古以来便具有浓厚的孝道传统,孝道使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家庭中,老人理应得到最深厚的慰问与关心,但随着社會的发展,空巢老人的现象愈发严重。对此,人们也纷纷呼吁要关心关爱空巢老人。青年导演邢健怀着对已逝爷爷的爱与对当下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拍摄出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冬》。该片以一个孤独的老人为主角,讲述了其去世七天前所发生的事情。导演灵活运用他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验,以黑白片的形式
《肖申克的救赎》是史上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从此便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安迪在20年里利用一把小小的岩石锤挖穿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终于逃出。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
历史本然地发生着,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映便构成一种重述。重述的方式不同、重述者的立场不同,所拼贴出的历史及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就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我们始终无法绕过的一道坎儿,7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无法忘却那段历史,当然也从未停止这种重述。  一、 “中国形象”转喻下的“母亲”意象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艺实践,笔者发现,尽管重述的方式、立场甚至场合各不
《龙猫》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日本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美学观点,在日本人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也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理解尊重大自然同时还要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对大自然的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古代对大自然的理解是相似的,近些年来,世界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电影开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在《龙猫》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导演对本土美景的挖掘,通过这种美景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人们浓浓的乡愁,
《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电影是由汤姆·霍尔所导演,整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近代欧洲动画电影所具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实现了爱尔兰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融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极深的民族艺术内涵。同时,独特的美术风格,也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颂。在美的表现形式中,悲剧属于崇高美。而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悲剧的表现手法,往往能够体现出更加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特洛伊:木马屠城》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蓝本进行改编,基本还原了那段城邦岁月中英雄为爱情献身、为荣誉而战、为国家而死的澎湃激情。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与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人海伦(Helen)热烈地相爱了,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一片,带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大荧幕被眼花缭乱的企鹅和反派人物们占据了整个视野,耳中也充满了各种奇思异想的台词对白,给人以欢乐和意外的惊喜。萌作为近期亚消费化的代表热词,具有很多受众,依托萌文化创作和制造看点,好莱坞有一条完整的链条。企鹅是网络时代我们最熟悉的陌生动物,从《快乐的大脚》突出表现企鹅憨态可掬外形、舞步轻盈顺驰,再到《马达加斯加的企鹅》超级特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作为18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完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乡村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社会价值观以及婚恋观念。本文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生活,以了解十八世纪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变化和英国文坛的盛行风格等。  18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下,催生了一场文学界的盛世,涌现出非常多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优秀的作品。18世纪的英国是现
在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得以广泛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电子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手段等新兴媒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传播环境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尤以网络与手机传播的形式最为显著。此时此景,文化传播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达便拥有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未曾面对的困难,笔者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