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园林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既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北京园林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后期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元明清三个王朝的首都,把古典园林的建造推向了巅峰,也使得古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集大成的境地。近代以来,“公园”的概念及模式传入中国,北京又是近代公园文化发展的典范。新中国建立70年来,北京的公园事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在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园林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远远落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金朝定都北京以后,这里的园林文化才有了较大发展,其主体则是皇家园林及苑囿行宫。但是,与中原及江南地区的园林文化相比,也还有着较大差距。到了元代及明代,北京地区除了皇家的园林及行宫之外,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皆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到了清代,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京园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典范,明显居于园林文化发展的最前列。在这时的北京园林文化中,已经开始融入西方园林文化的因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当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园林事业的发展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居民区和园林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特别是北京园博会的举办,使人们更多了解到世界各国和中华各地园林文化的绚丽多彩,为今后北京公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阔了思路。
中国园林文化的起源及变迁
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出现是很早的,由此而产生了丰厚的园林文化。就文化渊源而言,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源头是对宇宙万物进行观察的需求。古人称:“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但有时台、囿台也。” (《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五经异义》)文中观察天象的“灵台”就是后世的司天台,因为古人对天象变化极为重视,认为与人世间的灾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故而筑台加以观察,后世又在台上设置有各种观测仪器。而时台四周种植有各种植物(包括庄稼),以便于天子通过观察来掌握气候的变化,以及庄稼的丰歉。囿台则是最早的皇家动物园,饲养着各种鸟兽,以观察它们的孕育孵化进程。这三座高台就是最早皇家园林中的重要设施,而诸侯的园林中只能建造时台及囿台,不能建造灵台。
古代园林文化的第二个源头是对得道求仙的追求。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在凡人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仙生活的天堂。世上的凡人经过修炼,可以变成神仙,飞升到天堂。而修炼的途径之一,就是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营造得与天堂一样美丽,从而把神仙从天堂吸引到世间,引导人们飞升成仙。这种追求到秦汉时期就变成了帝王们建造皇家园林的动力。时人称:“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汉有建章宫、太液池,中筑方丈瀛洲,象海中神山。”(《初学记》卷七引《三秦记》)以此为源头的园林文化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历代的皇家园林中,皆有以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蓬莱山、琼华岛等命名的重要景观。
建造园林最初只是帝王及皇亲国戚们的特权,他们耗费巨额钱财修筑规模宏大的园林,并随时在园林里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普通官员及百姓即使有钱财,也很难建造园林供自己享受。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繁荣,人们有了更多生活追求,也有条件来建造私家园林。这时的园林建造,开始表达出人们有意识地對美的追求,园林建造开始变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园林建造的理论著作,这标志着园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哲学范畴内对“园林美”的思考及实践;另一方面是园林建造得更加世俗化,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精神及物质享受。
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北京古代的园林发展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园林,即燕国诸侯建造的园林。据相关文献记载,在燕国境内曾建有碣石宫、元英宫等,这时的园林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其表现即是宫殿和园林混合在一起,还没有出现独立的园林建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辽代。
到了辽金时期,开始出现较大变化。辽代把这里变为陪都,史称辽南京。不仅在城里出现了宫殿、园林,而且在城郊出现了颇具规模的皇家行宫,如都城东郊的延芳淀,方圆数百里,是契丹帝王春天狩猎的极佳场所。其后,金朝海陵王从金上京迁都到这里,使之成为金朝的首都。海陵王不仅在城里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而且仿照北宋东京开封的模式,在宫殿西侧建造了北京地区的第一座皇家园林——西苑。此后的金世宗和金章宗又在城郊建造了北苑和南苑。而金章宗还在京郊建造了多处行宫,使这里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皇家园林体系。
到了元代,这里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园林文化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首先,元代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重新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称元大都。而这座新都城是围绕着金朝的皇家园林北苑(即行宫万宁宫)来建造的,宫城和皇城皆是以这座园林中的太液池为中心的。其次,提高了城郊行宫的地位。一方面,将辽代皇家行宫延芳淀加以承续,称为柳林行宫;另一方面,将金代的皇家行宫南苑(即建春宫)仍然沿用为行宫,称下马飞放泊。这两处行宫皆突出了以射猎为主题的游牧文化。再次,元代的私家园林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以万柳堂(又称廉园)、遂初堂为代表的一大批私家园林,体现了北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到了明代,北京的园林大致承袭了金元时期的园林文化,只是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种类特色愈加鲜明,从而形成了更加完备的都城园林文化体系。例如,在皇家园林体系中,形成了以西苑为主体的四苑并立(即东苑、南苑、西苑及北苑)的局面。在皇家行宫体系中,则出现了香山行宫、玉泉山行宫、西湖(即今颐和园昆明湖)行宫等一大批行宫,为清代“三山五园”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私家园林体系中,则出现了一批王侯园林和士大夫园林,其典型代表则是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官僚士大夫米万钟的勺园,这两处园林的建造把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推上一个新高峰。此外,这时的寺观园林也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古老的寺庙及道观等已经成为都城居民岁时游览娱乐的主要场所。 到了清代,特别是在康雍乾时期,北京的园林文化进入了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园”建设。这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出现,不仅在园林建筑上创造出了巧夺天工的精品,而且在园林文化的表现上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即集中国古代历朝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建造的精髓而达到的巅峰境界。这个时期也是北京园林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皇家园林之外,王府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坛庙园林、会馆园林等,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运大衰,园林文化也由此而渐趋没落。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文化进入近代化的轉型期,北京作为首都,自然位居近代化转型的前列,古老的园林文化也开始出现转型。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公园的出现。一方面,是那些曾经严禁百姓出入的皇家园林开始向公众开放,转变为公园。另一方面,则是那些皇家坛庙,如太庙、社稷坛等,也逐渐转化为公园,成为北京居民及外来旅游者休闲游览的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公园建设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新建的公园遍布在北京的城里和郊区,出现了古典园林和当代园林交相辉映的壮观场面,使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北京园林文化的几个特点
纵观几千年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以人工的改造加工,增加了更多园林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北京地区山清水秀、植被茂密、泉流纵横,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们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建造了一批堪称经典的园林精品。
以皇家园林为主干,辅之以其他种类的园林,体现出北京园林类型的多样性及园林文化的多元性。在北京的诸多园林中,颐和园无疑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它是北京皇家园林中最辉煌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集大成者。其他如王府园林中的恭王府花园、寺观园林中的香山公园和八大处公园等,皆是各类园林中的杰出代表。
从仿效到创新,从积极跟随跃为前列引领。北京园林发展起步较晚,一开始主要是向其他地区学习和模仿,如在金中都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园林同乐园(即西苑),就是模仿北宋开封的皇家园林。而到了明清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建造,其建筑技艺和文化内涵都位居全国的前列,处于引领地位。
古典园林保存完好,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长安及洛阳、六朝古都南京,以及北宋时期的开封都曾经建造过许多著名的园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古典园林已经消失,或者仅留残迹了,十分令人惋惜。而北京自金代以来的皇家园林,作为园林文化的代表,则幸存于世,并受到非常好的保护。不论是谁,只要到金代建造的北海公园及清代建造的颐和园去看一看,就会被中华园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所震撼,这是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最有力见证。
(作者简介:王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在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园林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远远落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金朝定都北京以后,这里的园林文化才有了较大发展,其主体则是皇家园林及苑囿行宫。但是,与中原及江南地区的园林文化相比,也还有着较大差距。到了元代及明代,北京地区除了皇家的园林及行宫之外,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皆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到了清代,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京园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典范,明显居于园林文化发展的最前列。在这时的北京园林文化中,已经开始融入西方园林文化的因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当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园林事业的发展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居民区和园林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特别是北京园博会的举办,使人们更多了解到世界各国和中华各地园林文化的绚丽多彩,为今后北京公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阔了思路。
中国园林文化的起源及变迁
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出现是很早的,由此而产生了丰厚的园林文化。就文化渊源而言,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源头是对宇宙万物进行观察的需求。古人称:“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但有时台、囿台也。” (《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五经异义》)文中观察天象的“灵台”就是后世的司天台,因为古人对天象变化极为重视,认为与人世间的灾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故而筑台加以观察,后世又在台上设置有各种观测仪器。而时台四周种植有各种植物(包括庄稼),以便于天子通过观察来掌握气候的变化,以及庄稼的丰歉。囿台则是最早的皇家动物园,饲养着各种鸟兽,以观察它们的孕育孵化进程。这三座高台就是最早皇家园林中的重要设施,而诸侯的园林中只能建造时台及囿台,不能建造灵台。
古代园林文化的第二个源头是对得道求仙的追求。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在凡人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仙生活的天堂。世上的凡人经过修炼,可以变成神仙,飞升到天堂。而修炼的途径之一,就是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营造得与天堂一样美丽,从而把神仙从天堂吸引到世间,引导人们飞升成仙。这种追求到秦汉时期就变成了帝王们建造皇家园林的动力。时人称:“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汉有建章宫、太液池,中筑方丈瀛洲,象海中神山。”(《初学记》卷七引《三秦记》)以此为源头的园林文化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历代的皇家园林中,皆有以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蓬莱山、琼华岛等命名的重要景观。
建造园林最初只是帝王及皇亲国戚们的特权,他们耗费巨额钱财修筑规模宏大的园林,并随时在园林里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普通官员及百姓即使有钱财,也很难建造园林供自己享受。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繁荣,人们有了更多生活追求,也有条件来建造私家园林。这时的园林建造,开始表达出人们有意识地對美的追求,园林建造开始变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园林建造的理论著作,这标志着园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哲学范畴内对“园林美”的思考及实践;另一方面是园林建造得更加世俗化,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精神及物质享受。
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北京古代的园林发展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园林,即燕国诸侯建造的园林。据相关文献记载,在燕国境内曾建有碣石宫、元英宫等,这时的园林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其表现即是宫殿和园林混合在一起,还没有出现独立的园林建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辽代。
到了辽金时期,开始出现较大变化。辽代把这里变为陪都,史称辽南京。不仅在城里出现了宫殿、园林,而且在城郊出现了颇具规模的皇家行宫,如都城东郊的延芳淀,方圆数百里,是契丹帝王春天狩猎的极佳场所。其后,金朝海陵王从金上京迁都到这里,使之成为金朝的首都。海陵王不仅在城里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而且仿照北宋东京开封的模式,在宫殿西侧建造了北京地区的第一座皇家园林——西苑。此后的金世宗和金章宗又在城郊建造了北苑和南苑。而金章宗还在京郊建造了多处行宫,使这里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皇家园林体系。
到了元代,这里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园林文化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首先,元代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重新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称元大都。而这座新都城是围绕着金朝的皇家园林北苑(即行宫万宁宫)来建造的,宫城和皇城皆是以这座园林中的太液池为中心的。其次,提高了城郊行宫的地位。一方面,将辽代皇家行宫延芳淀加以承续,称为柳林行宫;另一方面,将金代的皇家行宫南苑(即建春宫)仍然沿用为行宫,称下马飞放泊。这两处行宫皆突出了以射猎为主题的游牧文化。再次,元代的私家园林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以万柳堂(又称廉园)、遂初堂为代表的一大批私家园林,体现了北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到了明代,北京的园林大致承袭了金元时期的园林文化,只是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种类特色愈加鲜明,从而形成了更加完备的都城园林文化体系。例如,在皇家园林体系中,形成了以西苑为主体的四苑并立(即东苑、南苑、西苑及北苑)的局面。在皇家行宫体系中,则出现了香山行宫、玉泉山行宫、西湖(即今颐和园昆明湖)行宫等一大批行宫,为清代“三山五园”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私家园林体系中,则出现了一批王侯园林和士大夫园林,其典型代表则是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官僚士大夫米万钟的勺园,这两处园林的建造把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推上一个新高峰。此外,这时的寺观园林也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古老的寺庙及道观等已经成为都城居民岁时游览娱乐的主要场所。 到了清代,特别是在康雍乾时期,北京的园林文化进入了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园”建设。这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出现,不仅在园林建筑上创造出了巧夺天工的精品,而且在园林文化的表现上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即集中国古代历朝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建造的精髓而达到的巅峰境界。这个时期也是北京园林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皇家园林之外,王府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坛庙园林、会馆园林等,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运大衰,园林文化也由此而渐趋没落。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文化进入近代化的轉型期,北京作为首都,自然位居近代化转型的前列,古老的园林文化也开始出现转型。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公园的出现。一方面,是那些曾经严禁百姓出入的皇家园林开始向公众开放,转变为公园。另一方面,则是那些皇家坛庙,如太庙、社稷坛等,也逐渐转化为公园,成为北京居民及外来旅游者休闲游览的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公园建设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新建的公园遍布在北京的城里和郊区,出现了古典园林和当代园林交相辉映的壮观场面,使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北京园林文化的几个特点
纵观几千年北京园林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以人工的改造加工,增加了更多园林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北京地区山清水秀、植被茂密、泉流纵横,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们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建造了一批堪称经典的园林精品。
以皇家园林为主干,辅之以其他种类的园林,体现出北京园林类型的多样性及园林文化的多元性。在北京的诸多园林中,颐和园无疑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它是北京皇家园林中最辉煌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集大成者。其他如王府园林中的恭王府花园、寺观园林中的香山公园和八大处公园等,皆是各类园林中的杰出代表。
从仿效到创新,从积极跟随跃为前列引领。北京园林发展起步较晚,一开始主要是向其他地区学习和模仿,如在金中都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园林同乐园(即西苑),就是模仿北宋开封的皇家园林。而到了明清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建造,其建筑技艺和文化内涵都位居全国的前列,处于引领地位。
古典园林保存完好,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长安及洛阳、六朝古都南京,以及北宋时期的开封都曾经建造过许多著名的园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古典园林已经消失,或者仅留残迹了,十分令人惋惜。而北京自金代以来的皇家园林,作为园林文化的代表,则幸存于世,并受到非常好的保护。不论是谁,只要到金代建造的北海公园及清代建造的颐和园去看一看,就会被中华园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所震撼,这是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最有力见证。
(作者简介:王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