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要求与实践进路

来源 :领导之友·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y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厘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要求,通过掌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加强党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坚持人民至上、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坚定维护人民利益和增强“四个全面”话语体系传播、认同和融入等措施,进一步从实践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四个全面;逻辑要求;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14BKS023)
  [作者简介] 陈 杰(1980—),男,河南省新野县人,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 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6-0011-07 [收稿日期] 2016-04-08
  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话语,作为一个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新概念被提出以后,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思考,被延伸到政治、社会、文化、党建、生态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现了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新常态,引领了强国富民的新方向,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态势。那么,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将其置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去思考和实践,厘清其内在逻辑要求,才能找寻实践进路,以此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厘清新常态下“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逻辑要求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其实质就是一个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形态跳跃、动力机制切换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新常态,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机遇,适应新常态,破解“减速换挡、结构优化和政策刺激消化”的“三期叠加”困境,为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所以,就必须要厘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要求。
  (一)战略目标的全面性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惠及13亿人民、56个民族“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全面小康,它统领和引导着其他“三个全面”。这种高度前所未有,这种境界前所未有。
  建成“五位一体”全面和谐的小康。“五位一体”全面和谐的小康应该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全面小康,尤其在文化和生态文明方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这是党的十八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大势,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体来讲:政治上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经济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文化上使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等。社会上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民身体健康等。生态上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
  建成“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小康。“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小康,是蕴含着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和共产党执政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P364)人民之所以选择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搞建设,从根本上说,他们相信共产党能给予他们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幸福生活,相信共产党能够带领着他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和希望。事实上,共同富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推进和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实现“十几亿人口,一个不能少;56个民族,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全面发展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
  建成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全面小康。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织相融,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同奋斗的助推器和时代主题,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4](P40)这一切归根结底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因此,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5](P15)这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实现中国梦的奠基之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和光荣使命。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5](P14),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自觉。   (二)战略措施的艰巨性
  改革是激发社会主义活力和创造力的动力之源。法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之径。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形成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的重要战略举措,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奠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责任很重大,任务很艰巨。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当代最具中国鲜明特色的一场新革命,决定着当代中国命运、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且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方向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从把握“三大规律”基础上,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得到极大升华,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体来说,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三个自信”,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去推动改革,克服各种阻力与障碍。其次,必须加强和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和底线思维,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使每一项改革都能得到其他改革的协调配合,各项改革又能在协调配合中稳步推进。再者,还“必须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6](P36)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抓住“关键少数”。“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中国素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即民众总是向官员看齐,特别是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民众守法,首先必须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所以,为政者须率先奉法,尤其党的领导干部是否“奉法”,对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示范和影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就要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就要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7]诸多事例已证明,领导干部如果不懂法、不学法、不尊法,整个社会的规则意识、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将受到损害,直至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那么,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带头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掌握、养成法治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切实运用法治手段去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发展、化解矛盾,自觉维护稳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尊法、守法、护法,做到“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切实将依法用权、依法执政作为尽职履责、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自觉维护法治之尊严和公正。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王岐山在京会见出席“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的外方代表时指出,“执政党的使命决定了必须从严治党,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就是它的使命。”面对当今正处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的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的实际,必须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个重大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对党的责任,我们共产党必须勇敢地担当起来,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这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和保障。一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员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8]“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坚持党的领导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4](P50)二是继续深入持久全面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做到内容和主体的全覆盖,塑造从严治党的正气。三是严明党的纪律,任何时候都要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嚴的纪律,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探求新常态下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进路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P44)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把握其全面性,又要认识其艰巨性。笔者认为,在认真剖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要求的基础上,应从舆论宣传与掌控、组织建设与领导、相信和依靠群众、话语体系传播认同融入等方面,深入探求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路径。   (一)深刻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掌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
  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始终把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复杂、多样,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日趋复杂、严峻。近来,网络上出现了诸如假借考证历史、还原史实,而杜撰故事、歪曲历史,进而抹黑党的功绩;宣扬极端“民主”和绝对“自由”,刻意扩大和激化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借机炒作花边新闻,吸引网民眼球,扰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肆意评论和干扰我国的内政外交,渲染政治体制、制度问题,引导人民群众的错误认识和舆论导向;攻击和批评我党的理论学者,通过多种举措“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群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不断挤压和蚕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等现象。所以,当前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尤其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思考;突出不为压力所动的战略定力,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力量,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新常态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治国理政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体讲,一是要进一步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研究范畴、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坚持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是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凸显马克思主义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化和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和创新水平。三是要掌控各种课堂、讲台、论坛和出版社、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媒体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使党的宣传阵地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真正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领潮流,凝聚共识”的目的。四是要旗帜鲜明地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尤其是对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改革开放等错误观点,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进行批判,特别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是要加强历史观教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用生动的社会主义发展事实批判那些妄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妄图攻击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化的“西化”“分化”阴谋和企图,引导广大干群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六是要努力打造一批政治牢固、敏锐性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尤其要适应当前网络新媒体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引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努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要兑现承诺,执政党必须对自身严格要求。”历史和现实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党坚强领导核心,能够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保证、组织保证、力量源泉,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9]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必须要:一是坚持在思想教育上全面从严管理,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0](P249-250)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下大功夫治疗“缺钙”和“软骨症”等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症状,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真正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二是坚持在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管理,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如作风建设一样,需要严字当头,讲究认真。作风建设核心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三是坚持在廉政建设上从严管理,常抓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执政党地位,就要继续坚持以八项规定为统領,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为抓手,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努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才能永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四是坚持在组织建设上从严管理,夯实基层组织,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从严治党,重点在于从严治吏,在于从组织上严管干部,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落实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的要求;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更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五是坚持在制度建设上从严管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问题导向,依靠制度治党、治吏,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六是坚持在人民监督上实现常态化的从严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激发党建工作的基层活力和创造力,以达到凝聚智慧、赢得信任、推动工作的目的。   (三)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坚决维护人民利益
  任何理论都具有自身的价值立场,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以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追求的科学理论和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10](P4)所以,“执政党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就要确立核心价值观,坚守在行动上。”
  王岐山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就要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是人民的美好期盼,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更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动力。从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目标和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我国进入“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常态”发展论断,是当前和今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宏观环境和重要参照。从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社会,党给我们指引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明确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广大人民中汲取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智慧和力量,坚定地带领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竭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现阶段,中国的问题必须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改革,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开启新时期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改革红利惠及人民。坚持以完善公众参与,确保广泛汇集公众利益诉求的科学立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体现人民立场和群众利益,这就需要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提高我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维护群众利益的直观体现,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以增强坚持人民至上、坚决依靠人民、坚定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执行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人民群众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向往,[4](P4)就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奋斗目标和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的现实归宿和具体反映。具体来讲,经济建设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政治建设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建设要自觉站在人民至上的立场上,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态建设上要着眼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路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增强“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传播、认同和融入
  话语体系建设是传播好当代中国道路理念、核心制度、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国际感召力、影响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党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11](P61)“四个全面”话语体系就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中国时代主题的实践中不断概括、凝练出来的新概念、新表述,蕴含着特定的思维视野、执政理念、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总遵循。”[12](P27)
  当前增强“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传播、认同和融入,是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前提和应有之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四个全面”只有通过广泛有效的社会传播,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传播,主要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等要素构成。人民群众是“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接受者,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主体,因此,必须要尊重传播规律,优化传播环境,讲究传播艺术,提升传播技巧,使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面对当前多元的思想、多样的人群和多变的情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得到实现,关键要看能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这主要包括公众的信仰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利益认同、话语认同、情感认同等方面,通过科学设置话语议题、塑造话语平台、创新话语表达等措施,牢牢掌控话语权,引领和实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高度认同,才能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和力量。再者,“四个全面”话语体系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精神追求、时代发展、人民诉求紧密结合,“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递好中国印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四个全面”话语体系的合法性、吸引力和认同感,更好地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更好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好地走向并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阐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说明必须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13](P9-12)等等。   [参考文献]
  [1] 霍小光,王骏勇.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4.
  [6]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4.
  [7]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三论学习 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 报,2015-02-09.
  [8]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
  [9]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0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content_10524481.htm,2008-12-18.
  [10]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5.
  [11] 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和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12] 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2015,(2).
  [13] 钟君.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J].红旗文稿,2015,(8).
  Abstract : How to recognize, adapt and lea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normal”, by clarifying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logical requirements, via control over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initiative to strengthen anti-corruption education building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firmly relying on the masses of people, firmly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enhancing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discourse system communication,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further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from practic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 four comprehensives ; logical requirement ; practical approach
  [责编校对:张立新]
其他文献
抓好扶贫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精准动力。从甘肃贫困农户实际情况看,生产效率低下是致贫的基础因素。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农户收益微薄,农户一旦发生疾病、上学、结婚等情况,就很容
老李在某局副处长位置上干了十几年,一直渴望“扶正”,但每次提拔总是差那么一点儿。今年又逢换届。老李琢磨着无论如何得补上这“一点儿”,坐上这个位置。  老李老婆问,“这次提拔有戏不?”老李说,“单位谁比我在这个处业务熟、资历老?不提我提谁?”老婆道,“现在当官都兴送,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咱们和局长不是亲戚,人家凭什么提拔咱啊,再说了,你们这个局长过两年就退了,不趁现在捞一把,一退谁还搭理他啊。我琢磨
策划人语95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95年,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又是如此漫长而久远。站在建党95周年这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近日,中央部署全党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极为关键的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重要部署。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怎样进行“学”与“做”,需要与实践、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寻找“学”与“做”的目标,达到“学”与“做”的最佳效果。因此,每个地方要带着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近来读明代《菜根谭》,作者在书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的确,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有力促进了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但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不思进取、不敢担当、生活庸俗化等问题,饭桌上讲“段子”、交往中拉“圈子”、工作上看“面子”等情况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还有所表现。这些庸俗习气,不仅会败坏党内风气,也会带坏社会风气,极大地损害党的形象。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高度注意,努力戒除庸俗习气,自觉追求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再制造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主要形式,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河北省河间市充分认识到再制
先讲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一个小和尚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对生活感到痛苦厌烦。师傅看在眼里,一天早上,师傅叫小和尚去买一些盐回来。  当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把盐买回来之后,师傅又让他把盐倒进钵子里兑上一些水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小和尚只喝了一口,就立即吐了出来,说:“师傅,很苦!”  师傅笑而不答,带着小和尚来到一个湖边,然后再让小和尚把盐撤进湖里,然后对小和尚说:“你现在喝几口湖水。”  小和尚感
人人都有喜好,官员也不例外。党员干部在闲暇之余,练练书法、写写文章、搞搞收藏,本无可厚非。但是,官员有着特殊的身份,握着一定的权力,自己的一些爱好、喜好,很容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投其所好”的目标或“拉拢腐蚀”的软肋,甚至有些官员借各种“嗜好”“雅好”大肆索贿、疯狂敛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反“四风”、转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