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新编的品德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了。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有不少教师的教学仍存在“只唯书”的现象,读书中故事,记书中观点,课堂教学缺少活气,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
作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矛盾。其一,教材的普遍性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构成了矛盾。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各地学生和各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尽管教材中的故事都生动有趣,有教育意义,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静态地分析别人,尽管进行了体验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怎样,但获得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比较被动;其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的发展性构成了矛盾。教材内容虽然几度更新,但它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相比,仍然显得滞后。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他所见所闻更多的是日新月异的动态世界,学生获得的信息与教材内容很容易不匹配。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应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互动。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的见闻具有即时性、真实性,学生的生活故事可能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通过深刻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用学生自己的见闻活化教材,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运用这一视角,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一是以时间为视点,处理好原有材料与现实生活中鲜活材料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匹配。特别是要将新近发生的事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我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发现书上给的是一些老居民区肮脏不堪的画面,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几年着力向生态宜居化发展,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文本材料离这些十多岁的孩子较遥远。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最近有没有看见过环境惨遭破坏的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他清明节下乡扫墓的所见所闻:本来在他的印象中农村空气清新、水清田绿,然而这次他看见的却是干涸的水渠里满是垃圾,一个正走过来扔垃圾的女孩告诉他,农村都是这样,垃圾哪儿方便哪儿扔。他走进田间的小径,竟然发现田野里每隔不远就是一处垃圾山,各种劣质的塑料袋随风扬起。这个孩子感叹,农村已不再是他心中的“净地”。他的这个亲身经历立即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他们意识到家乡的一些环境问题,内心受到触动,决定从自己做起,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二是以空间为视点,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特别是要让班级学生多讲自己身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想想他们的难处》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是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体会残疾人难处,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对于体会残疾人的难处,通过看图片、看视频等资料直观感知,辅以蒙上眼睛摸黑走路、单腿上楼等活动体验感悟,学生都能深有体会。但难点是维护残疾人的尊严问题,不好找切入口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就在我的课堂上,一个叫祁阳的学生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告诉大家一年级时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时她的同桌是一名轻度的脑瘫患儿,走路一瘸一拐,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经常会跟在这个孩子后面学走路。一次,祁阳闲来无事便想逗弄这个孩子玩,心生一计拿了他的漫画书。漫画书可是这个寂寞孩子的至宝,于是操场上出演了一个在前面拿着书跑跑停停,另一个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的画面。操场上顿时围满了看热闹的学生。可能是同学们看怪物般的眼神和热烈的哄笑刺激了这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只见他一屁股坐下,“哇”地痛哭起来,哭声很大、哭得很惨、从哭声中透出着绝望。在那一刻,祁阳被哭声惊醒了,她觉得不该拿这个孩子当猴耍。讲到这儿,祁阳动情地对课堂上的同学说,直到今天她都无法原谅自己干出这样伤害别人的事情。班级中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个肢体残疾的孩子就在他们身边,他的哭声还在耳边回响,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尤其是残疾人的身上太不应该。”有的则关切地问:“你给这个孩子道歉了吗?应该道歉呀!”至此,这课难点已突破,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产生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的情感需要,认识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不是施舍,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学生现身说法,比老师照本宣科,带着学生读书上的句子震撼力强百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而是“活的、直的、动的、用的”。品德教材的编写思想也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优化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作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矛盾。其一,教材的普遍性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构成了矛盾。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各地学生和各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尽管教材中的故事都生动有趣,有教育意义,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静态地分析别人,尽管进行了体验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怎样,但获得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比较被动;其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的发展性构成了矛盾。教材内容虽然几度更新,但它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相比,仍然显得滞后。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他所见所闻更多的是日新月异的动态世界,学生获得的信息与教材内容很容易不匹配。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应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互动。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的见闻具有即时性、真实性,学生的生活故事可能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通过深刻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用学生自己的见闻活化教材,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运用这一视角,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一是以时间为视点,处理好原有材料与现实生活中鲜活材料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匹配。特别是要将新近发生的事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我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发现书上给的是一些老居民区肮脏不堪的画面,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几年着力向生态宜居化发展,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文本材料离这些十多岁的孩子较遥远。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最近有没有看见过环境惨遭破坏的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他清明节下乡扫墓的所见所闻:本来在他的印象中农村空气清新、水清田绿,然而这次他看见的却是干涸的水渠里满是垃圾,一个正走过来扔垃圾的女孩告诉他,农村都是这样,垃圾哪儿方便哪儿扔。他走进田间的小径,竟然发现田野里每隔不远就是一处垃圾山,各种劣质的塑料袋随风扬起。这个孩子感叹,农村已不再是他心中的“净地”。他的这个亲身经历立即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他们意识到家乡的一些环境问题,内心受到触动,决定从自己做起,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二是以空间为视点,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特别是要让班级学生多讲自己身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想想他们的难处》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是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体会残疾人难处,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对于体会残疾人的难处,通过看图片、看视频等资料直观感知,辅以蒙上眼睛摸黑走路、单腿上楼等活动体验感悟,学生都能深有体会。但难点是维护残疾人的尊严问题,不好找切入口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就在我的课堂上,一个叫祁阳的学生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告诉大家一年级时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时她的同桌是一名轻度的脑瘫患儿,走路一瘸一拐,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经常会跟在这个孩子后面学走路。一次,祁阳闲来无事便想逗弄这个孩子玩,心生一计拿了他的漫画书。漫画书可是这个寂寞孩子的至宝,于是操场上出演了一个在前面拿着书跑跑停停,另一个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的画面。操场上顿时围满了看热闹的学生。可能是同学们看怪物般的眼神和热烈的哄笑刺激了这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只见他一屁股坐下,“哇”地痛哭起来,哭声很大、哭得很惨、从哭声中透出着绝望。在那一刻,祁阳被哭声惊醒了,她觉得不该拿这个孩子当猴耍。讲到这儿,祁阳动情地对课堂上的同学说,直到今天她都无法原谅自己干出这样伤害别人的事情。班级中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个肢体残疾的孩子就在他们身边,他的哭声还在耳边回响,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尤其是残疾人的身上太不应该。”有的则关切地问:“你给这个孩子道歉了吗?应该道歉呀!”至此,这课难点已突破,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产生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的情感需要,认识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不是施舍,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学生现身说法,比老师照本宣科,带着学生读书上的句子震撼力强百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而是“活的、直的、动的、用的”。品德教材的编写思想也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优化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