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氪和果壳网的经验表明,产品要想落地,首先需要重度垂直的用户定位,流量大不如流量准;要想让用户留下来,需要从工具进化成网络,充分服务用户。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终结了吗?
6场开放日,超过15000名观众报名,621个项目报名路演,在57个入选路演的项目中,85%的创业者接到了其他媒体的采访邀约,91%的创业团队获得VC约谈,近90%的团队已经拿到融资,其中54.55%获得天使投资,25.45%获得A轮融资,5.45%获得B轮融资,甚至有3.64%的项目被收购。
这不是哪家投资机构的战果,也不是哪个孵化器的业绩,这是曾经的科技博客—36氪在2014年6场开放日的综合成绩单。
从2010年12月创办以来,36氪已经从一家单纯的科技博客发展成为拥有创业媒体36氪、线下创业空间“氪空间”和创业融资平台“氪加”三项业务的互联网创业服务提供商。旗下还拥有创业者互动社区“北极社区”、互联网创业峰会“WISE”以及创业者分享新产品的“NEXT”等各项产品。
36氪变形记
从科技博客成长为互联网投资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媒体,36氪依靠的既是团队的眼光和坚持,也是时势造英雄。2011年7月,36氪的4人团队组建,成员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理工科背景“85后”,“第一批用户的积累很自然,” 36氪联合创始人王壮如此回想创业之初的经历,“当时互联网创业刚刚起步,国内少有人聚焦这一块,36氪对内容有不错的判断力,一直坚持报道,因此快速成长起来。”
36氪最初以编译国外前沿的科技资讯为主,在各种应用推陈出新的2011年,借此积累了一批粉丝。随后,其又开始对国内互联网的创业新项目进行原创报道,帮助他们提高曝光率。在聚流量的初始时段,36氪正好赶上了微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好的内容在微博上得以迅速传播和分享,也让36氪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创业者的关注,创业者来看资讯、相互交流,投资人找项目。截至2015年2月,36氪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了64万人。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之后,36氪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具备了满足创业者 “帮忙找融资”需求的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向融资平台转型。
“你不能直接推出一个产品,先要形成生态系统,才会有产品,”王壮对新财富表示,“就跟O2O的两端理论一样,两端必须同时有,既有投资人也有创业者,投资人过来一看可以找到创业者,创业者也可以找到投资人,达到这样一个点,他们未来才会继续来,才能有产品。”
创业者长于做产品,不擅长找融资,VC长于做判断,而不是找项目,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是36氪创业服务平台氪加所瞄准的痛点。2013年1月,氪加正式上线,其对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实名审核认证,为投资人筛选优质匹配的项目;为创业者则提供寻求融资、报道宣传等服务,帮助其尽快完成早期融资。
36氪的野心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2014年4月,36氪启动氪空间,定位在帮助创业公司于3个月内完成第一轮融资。氪空间免费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办公场地、行政服务、水电、法务税务咨询公司对接、工商注册对接、报道机会等服务。
入驻氪空间的团队还可参与36氪开放日以及两周一次的聚会活动,与细分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交流,获取更多团队打造、产品改进的经验。此外,36氪还会邀请一些业界牛人来做私密分享,让创业者吸取更多关于产品、融资或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也让大家在圈子里互相支持和帮助。
36氪目前拥有1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其中一半都留给了氪空间的创业团队,他们只需自己拎着电脑就可以过来办公。据介绍,氪空间一期和二期的融资成功率达到97%。“人们来你这里因为你是工具,留在这里因为你是一个网络,平台的价值就是这一群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网络,才可能做好做大。”王壮说。
融资平台和氪空间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既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占有股份。36氪目前收入主要来自网站和APP上的硬广,此外还有线下活动中易拉宝和活动视频的赞助收入。其自身迄今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但还未实现盈利。
王壮表示,36氪想做创投领域的谷歌,公司崇尚免费开源的服务,希望先把创业者服务做好,让尽可能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平台。自成立以来,36氪已经帮助了近400个互联网创业团队拿到融资。
果壳和它的“小果壳”们
比36氪早1个月成立的果壳网曾是一个泛科技社区,其目标是“敲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初期,果壳网的组织类似于传统媒体,划分了生物、化学和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然后在每个领域都安排一位编辑负责内容生产。
不过与传统媒体追求的“客观平衡”的报道原则不同,果壳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真相,应当追求明确定义。其创始人姬十三曾举例说,媒体报道转基因,在采访一个科学家之后,一定要再去采访一个农民,把他们的表述以同样的分量放在刊物上,而果壳网的报道规则是以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群体为重点—虽然他们在人数上只是一小撮,但他们的观点相比其他99%的人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更为可靠。
果壳网通过对流行事件的科学化解读吸引了一批粉丝,其新浪微博的粉丝数已经超过了345万人。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后,果壳网希望凭借一些产品的落地,去黏住那些外围用户。为此,果壳网内部制定了一个类似项目孵化的机制,给与人力财力的支持,允许团队在不偏离主线的条件下去创造产品。这个主线指的是要符合果壳网的气质,创业要围绕知识和学习的主题。
2013年初,果殼网开始酝酿转型,从科学知识社区向细分领域下沉分化。目前,果壳拥有媒体品牌“科学人”,借助原创采访与科学家访谈,使科学在社会议题中担当起应有的角色;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学院”,收录了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用户可以给课程打分,和同学讨论课程问题并记录上课笔记;两性健康社区“知性”,每天发布实用火热的两性话题;以及备孕APP“研究生”,帮助女性了解基础体温,预测排卵期。 这些产品当中最突出的是MOOC学院。MOOC是由世界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集成,既有固定的开课时间,也有作业和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后会被授予证书。除了课程简介外,其笔记和讨论也采用全中文。MOOC目前并没有自制內容的打算,以海外课程为主,基于现有的入口+点评+社区的模式,打造“海外一流大学在中国的宿舍楼”,让学生不需要“翻墙”就能体验全球优质的教育。
2014年12月,果壳网正式对外宣布完成2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在线教育公司好未来领投1500万美元,果壳网原来的股东IDG跟投500万美元。好未来意在借助MOOC学院平台,链接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旗下混合式学习方法。在此之前,果壳网获得来自挚信资本的天使轮和A轮融资,以及来自IDG的B轮融资。
在软件产品之外,果壳网还出击硬件领域,公司与趣玩网在深圳合资成立智能硬件公司小蛋科技。趣玩网主要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和铺货销售,果壳网则利用擅长的线上科技传播,迅速放大小蛋在科技青年中的市场影响力。小蛋科技的首款产品“小蛋智能空气净化器”在京东众筹到350多万元。如果小蛋成功,果壳网的影响力将能复制到其他品类,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孵化出更多的“小蛋科技”。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流量?
新媒体投资人范卫锋表示,细分领域的新媒体获得的流量跟巨流媒体是没法相提并论的,由于流量总量有限,靠卖广告的模式很难生存下去,因此只能往行业的纵深发展,让媒体业务成为导流的一种手段;果壳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比较模糊,而36氪更加深入地切入到行业内部,玩法也与追随者拉开了差距,在互联网创业投资产业链上拥有更深的价值。
2013年,虎嗅网也循着36氪的足迹开辟了“创业公司求报道”的栏目,一年里后台收到了数千个项目,但“出于各种原因”,虎嗅最终的报道率只有几十分之一,且报道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联系。2015年伊始,虎嗅推出了天台活动“TOP DAY”,改变了这种状况—每次活动推出10个创业项目,由创始人各自演示10-15分钟,至少20个投资人会与创业者交流、点评甚至打分。
对比36氪和虎嗅两家,36氪聚焦于互联网创业,其媒体内容的服务性更强,资讯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以及未来的创投趋势等,还有一些“教你手把手融资”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普及,完全针对的是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
而虎嗅网则是一家侧重于TMT领域的媒体,其定位“一个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也较为宽泛和模糊,更加关注市场大势,例如大企业和热门事件而不是精准的细分人群。这或许与其创始团队的背景有关。虎嗅的创始人李岷出身传统媒体,是《中国企业家》的前执行总编,而36氪的创始人是一群理工科背景的“85后”,没有任何媒体经历和媒体情怀。王壮就曾说,“我们一直不把自己看做媒体,而是从产品的角度建立生态系统”。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流量,值得传统媒体借鉴”,范卫锋认为,报道大事情的媒体虽然吸引流量但是很难落地,很难跟传统行业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为你覆盖在公共领域,对用户的实用性不强,而36氪和果壳网的用户定位更为精准,这种深度细分的媒体更有气质感,其用户也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虽然不容易吸引流量但是好落地。
6场开放日,超过15000名观众报名,621个项目报名路演,在57个入选路演的项目中,85%的创业者接到了其他媒体的采访邀约,91%的创业团队获得VC约谈,近90%的团队已经拿到融资,其中54.55%获得天使投资,25.45%获得A轮融资,5.45%获得B轮融资,甚至有3.64%的项目被收购。
这不是哪家投资机构的战果,也不是哪个孵化器的业绩,这是曾经的科技博客—36氪在2014年6场开放日的综合成绩单。
从2010年12月创办以来,36氪已经从一家单纯的科技博客发展成为拥有创业媒体36氪、线下创业空间“氪空间”和创业融资平台“氪加”三项业务的互联网创业服务提供商。旗下还拥有创业者互动社区“北极社区”、互联网创业峰会“WISE”以及创业者分享新产品的“NEXT”等各项产品。
36氪变形记
从科技博客成长为互联网投资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媒体,36氪依靠的既是团队的眼光和坚持,也是时势造英雄。2011年7月,36氪的4人团队组建,成员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理工科背景“85后”,“第一批用户的积累很自然,” 36氪联合创始人王壮如此回想创业之初的经历,“当时互联网创业刚刚起步,国内少有人聚焦这一块,36氪对内容有不错的判断力,一直坚持报道,因此快速成长起来。”
36氪最初以编译国外前沿的科技资讯为主,在各种应用推陈出新的2011年,借此积累了一批粉丝。随后,其又开始对国内互联网的创业新项目进行原创报道,帮助他们提高曝光率。在聚流量的初始时段,36氪正好赶上了微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好的内容在微博上得以迅速传播和分享,也让36氪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创业者的关注,创业者来看资讯、相互交流,投资人找项目。截至2015年2月,36氪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了64万人。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之后,36氪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具备了满足创业者 “帮忙找融资”需求的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向融资平台转型。
“你不能直接推出一个产品,先要形成生态系统,才会有产品,”王壮对新财富表示,“就跟O2O的两端理论一样,两端必须同时有,既有投资人也有创业者,投资人过来一看可以找到创业者,创业者也可以找到投资人,达到这样一个点,他们未来才会继续来,才能有产品。”
创业者长于做产品,不擅长找融资,VC长于做判断,而不是找项目,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是36氪创业服务平台氪加所瞄准的痛点。2013年1月,氪加正式上线,其对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实名审核认证,为投资人筛选优质匹配的项目;为创业者则提供寻求融资、报道宣传等服务,帮助其尽快完成早期融资。
36氪的野心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2014年4月,36氪启动氪空间,定位在帮助创业公司于3个月内完成第一轮融资。氪空间免费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办公场地、行政服务、水电、法务税务咨询公司对接、工商注册对接、报道机会等服务。
入驻氪空间的团队还可参与36氪开放日以及两周一次的聚会活动,与细分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交流,获取更多团队打造、产品改进的经验。此外,36氪还会邀请一些业界牛人来做私密分享,让创业者吸取更多关于产品、融资或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也让大家在圈子里互相支持和帮助。
36氪目前拥有1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其中一半都留给了氪空间的创业团队,他们只需自己拎着电脑就可以过来办公。据介绍,氪空间一期和二期的融资成功率达到97%。“人们来你这里因为你是工具,留在这里因为你是一个网络,平台的价值就是这一群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网络,才可能做好做大。”王壮说。
融资平台和氪空间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既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占有股份。36氪目前收入主要来自网站和APP上的硬广,此外还有线下活动中易拉宝和活动视频的赞助收入。其自身迄今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但还未实现盈利。
王壮表示,36氪想做创投领域的谷歌,公司崇尚免费开源的服务,希望先把创业者服务做好,让尽可能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平台。自成立以来,36氪已经帮助了近400个互联网创业团队拿到融资。
果壳和它的“小果壳”们
比36氪早1个月成立的果壳网曾是一个泛科技社区,其目标是“敲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初期,果壳网的组织类似于传统媒体,划分了生物、化学和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然后在每个领域都安排一位编辑负责内容生产。
不过与传统媒体追求的“客观平衡”的报道原则不同,果壳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真相,应当追求明确定义。其创始人姬十三曾举例说,媒体报道转基因,在采访一个科学家之后,一定要再去采访一个农民,把他们的表述以同样的分量放在刊物上,而果壳网的报道规则是以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群体为重点—虽然他们在人数上只是一小撮,但他们的观点相比其他99%的人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更为可靠。
果壳网通过对流行事件的科学化解读吸引了一批粉丝,其新浪微博的粉丝数已经超过了345万人。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后,果壳网希望凭借一些产品的落地,去黏住那些外围用户。为此,果壳网内部制定了一个类似项目孵化的机制,给与人力财力的支持,允许团队在不偏离主线的条件下去创造产品。这个主线指的是要符合果壳网的气质,创业要围绕知识和学习的主题。
2013年初,果殼网开始酝酿转型,从科学知识社区向细分领域下沉分化。目前,果壳拥有媒体品牌“科学人”,借助原创采访与科学家访谈,使科学在社会议题中担当起应有的角色;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学院”,收录了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用户可以给课程打分,和同学讨论课程问题并记录上课笔记;两性健康社区“知性”,每天发布实用火热的两性话题;以及备孕APP“研究生”,帮助女性了解基础体温,预测排卵期。 这些产品当中最突出的是MOOC学院。MOOC是由世界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集成,既有固定的开课时间,也有作业和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后会被授予证书。除了课程简介外,其笔记和讨论也采用全中文。MOOC目前并没有自制內容的打算,以海外课程为主,基于现有的入口+点评+社区的模式,打造“海外一流大学在中国的宿舍楼”,让学生不需要“翻墙”就能体验全球优质的教育。
2014年12月,果壳网正式对外宣布完成2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在线教育公司好未来领投1500万美元,果壳网原来的股东IDG跟投500万美元。好未来意在借助MOOC学院平台,链接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旗下混合式学习方法。在此之前,果壳网获得来自挚信资本的天使轮和A轮融资,以及来自IDG的B轮融资。
在软件产品之外,果壳网还出击硬件领域,公司与趣玩网在深圳合资成立智能硬件公司小蛋科技。趣玩网主要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和铺货销售,果壳网则利用擅长的线上科技传播,迅速放大小蛋在科技青年中的市场影响力。小蛋科技的首款产品“小蛋智能空气净化器”在京东众筹到350多万元。如果小蛋成功,果壳网的影响力将能复制到其他品类,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孵化出更多的“小蛋科技”。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流量?
新媒体投资人范卫锋表示,细分领域的新媒体获得的流量跟巨流媒体是没法相提并论的,由于流量总量有限,靠卖广告的模式很难生存下去,因此只能往行业的纵深发展,让媒体业务成为导流的一种手段;果壳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比较模糊,而36氪更加深入地切入到行业内部,玩法也与追随者拉开了差距,在互联网创业投资产业链上拥有更深的价值。
2013年,虎嗅网也循着36氪的足迹开辟了“创业公司求报道”的栏目,一年里后台收到了数千个项目,但“出于各种原因”,虎嗅最终的报道率只有几十分之一,且报道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联系。2015年伊始,虎嗅推出了天台活动“TOP DAY”,改变了这种状况—每次活动推出10个创业项目,由创始人各自演示10-15分钟,至少20个投资人会与创业者交流、点评甚至打分。
对比36氪和虎嗅两家,36氪聚焦于互联网创业,其媒体内容的服务性更强,资讯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以及未来的创投趋势等,还有一些“教你手把手融资”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普及,完全针对的是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
而虎嗅网则是一家侧重于TMT领域的媒体,其定位“一个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也较为宽泛和模糊,更加关注市场大势,例如大企业和热门事件而不是精准的细分人群。这或许与其创始团队的背景有关。虎嗅的创始人李岷出身传统媒体,是《中国企业家》的前执行总编,而36氪的创始人是一群理工科背景的“85后”,没有任何媒体经历和媒体情怀。王壮就曾说,“我们一直不把自己看做媒体,而是从产品的角度建立生态系统”。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流量,值得传统媒体借鉴”,范卫锋认为,报道大事情的媒体虽然吸引流量但是很难落地,很难跟传统行业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为你覆盖在公共领域,对用户的实用性不强,而36氪和果壳网的用户定位更为精准,这种深度细分的媒体更有气质感,其用户也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虽然不容易吸引流量但是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