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应鳌的七绝创作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友芝将孙应鳌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既言其哲学成就,也指其诗文创获。孙应鳌一生创作了近千首各体诗歌,其中七绝成就最高,具有含蓄蕴藉、起伏变化、构思巧妙三方面特点。
  关键词:孙应鳌 七绝 特点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卫(今贵州凯里市炉山镇)人。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评价孙曰:“先生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黔诗纪略》卷之五)a确实,贵州向以蛮烟瘴疠闻名,自汉尹道真后,无著名之文化人物,至孙应鳌始有大儒。应鳌学于贵溪任樾,是王阳明再传弟子,为当时著名心学家,同时也有不少诗歌创作。就孙氏所作各体诗歌而言,以七绝成就最高。笔者寡闻,未见学界有详论其七绝的著述,兹不揣浅陋,论述其创作特点如下。
  一、文外之旨
  七绝四句二十八字,体制短小,必然要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含藏尽量多的内容。想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便需要使诗句具有两层及以上的含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有“文外之旨”(皎然《诗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与极浦书》)。简而言之,便是要含蓄蕴藉。如唐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曰:“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蓄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b沈氏指出此诗“含蓄无穷”,可谓慧眼。
  孙应鳌此类作品如《满榻》:“满榻疏风曳素琴,茅斋隐几自萧森。山光寂寂谿声远,明月高悬太古心。”c诗人写的是独坐茅斋的感悟。第一句:“满榻疏风”,意味着诗人的茅斋十分简陋,乃至于漏风。风吹过琴弦,发出阵阵琴音,是为“曳”。第二句:诗人在茅斋“隐几”,典出《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d“隐机”,即是“隐几”,是凭着几案的意思。诗人所用典故的内涵在于“吾丧吾”以及“天籁”,暗示诗人与南郭子綦一样是物我两忘,得闻天籁。“自萧森”,言山中景物萧条。第三句,山中寂寞无声,唯有溪水声响渐渐远去。前面三句都在描绘一种得道者的清寂生活状态。第四句,乃是全诗点睛转折之笔:那高悬在中天的明月光芒万丈,照临下土,天地之间笼罩在一片清霜之中。这明月正象征着千古不变的道心,即良知。这一比喻从王阳明而来,其《月夜二首》(其二)云:“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中秋》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即是言天上的明月就如吾心之良知,它千古以来未尝改变,也是先圣的良知,是宇宙的本心。孙诗末句“明月高悬太古心”,与王阳明诗意正好相同。全诗纯以写景构成,却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了悟,是其代表作之一。
  又如《登高明楼即事》:“浪阔帆惊水倒流,挽舟乘兴直登楼。四山月逗钟初定,万木风微雨渐收。”浪高兼天涌来,河水似是倒流,已不是“风正一帆悬”,而是“帆惊”了。诗人并未感觉害怕,反而乘兴登上高明楼,想要欣赏这天地之间的奇景。“四山”一句,说明诗人登楼远眺已有很长时间,月从山后升起,远处寺庙的钟声慢慢消失,悠远而宁静。而此时,漫天的风雨渐渐停息。首句写浪,并未点出风雨;次句“乘兴”,写出诗人兴致;三句“月出”“钟定”,暗示时光流转;末句“万木风微”既气象广阔,又含蓄不尽。孙应鳌七绝中此类作品还有《巡视二十四外厩歌六首(其四)》《耕》《枯橼复发荣》等。
  二、起伏变化
  七绝只有四句,不能如古体般纵横捭阖,但也需要有起伏变化,平铺直叙会使得诗歌毫无生气。同时,七绝又比五绝每句多两个字,相对来说更具变化之可能性。如唐人杜审言《赠苏绾书记》:“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首句赞美苏绾才思敏捷、风度翩翩;次句非顺承,而是提问为何从戎,答案便是首句;后两句不从送者、行者着眼,而从苏绾的妻子用笔,劝其早归。全诗映衬巧妙,富有起伏变化。
  孙应鳌此类诗歌如《鉴川梦鹤二公枉过讲院看桃花》:“桃花片片斗春妍,上客开尊落舞筵。昨日出郊寻乐事,不知春在小堂前。”讲院桃花开放,夭夭灼灼,争奇斗艳。招待友人的酒筵之上,片片桃花飘落。诗人笔触到此,又回忆昨天自己去郊外寻春,找寻乐事。末句回到现实:如今回想起来,昨日出郊远寻全无必要,因为最美的春景就在小堂之上。全诗经历了现在、过去、现在三次时空转换,颇具起伏变化之致。
  又如《渔》:“柳串鱼归正午时,儿童门外笑嘻嘻。问翁何故归来早,懒看滩头鹬蚌持。”首句,言诗人正午便用柳条串起垂钓所得,踏上回家的路。次句角度转向儿童:儿童见到归来太早的诗人,嘲笑不停。第三句,儿童询问诗人为何早归,若等到傍晚会有更多收成。诗人回答说,自己不愿意看滩头鹬蚌相争。此诗还有隐含的内容:儿童笑嘻嘻之后,省略了诗人询问儿童为何发笑。也就是说,整首诗的叙述角度有五次转换,短篇中暗含大起伏,颇似唐人贾岛《寻隐者不遇》的笔法。孙氏七绝中的此类作品还有《桃花》《梅花落二首》《回山戏咏一绝》等。
  三、构思巧妙
  沈祖棻先生论七绝云:“(由于其短小的篇幅)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它所写的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e要達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必须依靠精妙的构思。如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沈德潜评曰:“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以阳关之外无故人衬安西更无故人,王维构思可谓巧妙。
  孙诗此类作品如《闻归雁》:“东风袅袅雨霏霏,家近衡州音信稀。客身不及随阳雁,一度春来一度归。”春已归来,东风袅袅,细雨霏霏。一句中有两个复词,音韵悠长,句意幽眇遐远。诗人说,家乡距离衡阳很近,于是很难与家人通信。古人认为,大雁南飞,至衡山而止,是以大雁传书自然不能到达衡阳以南。而诗人的故乡清平卫(今贵州凯里)与衡阳相近,故音信已稀。后两句诗人说,自己不如鸿雁可以一年一度地在春天飞回故乡,即说自己宦游在外,欲归不得。巧妙之处在于前两句渲染乡情之后,后两句以人不如鸟来作结,更显作者乡思之深。   又如《裕州熊双明留饮》:“双明别驾太轻狂,十里将迎夜宴张。莫惜笙歌度长夜,明朝云树隔南阳。”前三句:熊双明通判意态轻狂十里相迎,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欢迎我,宴会终夜不散,笙歌丝竹不歇。长夜之饮是否过分呢?末句告诉我们,明日诗人就要离开,自然要珍惜这短暂的相聚。本诗颇似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孙氏七绝中的此类作品还如《雨后望西山应制》《右五老峰》《衡山感怀八首》(其五)、《蓝桥道中雨雪》等。
  四、结语
  孙应鳌诗歌在当时就颇受重视,任瀚《刻孙山甫督学诗集序》云:“如君兹选,当与高子业、顾华玉格力相埒,诚足剉建安锋,劘六朝垒。”任瀚给予孙应鳌诗很高的评价,认为与高叔嗣、顾璘成就相当。高叔嗣(1501—1537),字子业,号苏门山人,有《苏门集》。《四库》馆臣谓其在李梦阳等人大张复古旗帜的时候,能够“独以清和婉约为宗,密咏恬吟,自标新颖”,是当时“风雅正声”的“称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门集》)至于顾璘(1476—1545),钱谦益(1582—1664)曾评论道:“(顾璘)诗矩矱唐人,才情烂然,格不必尽古,以风调胜。”(《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即顾氏也是偏重性情的诗人,非复古一派。由此,任瀚将孙应鳌与二人相比擬,既言其创作成就,也指孙应鳌对当时复古派的纠正,可谓极高的评价。就孙应鳌的七绝创作来说,他不像复古派那样拘泥于初唐、盛唐的体式,而是一任情感自然抒发,形成了淡远流丽的主体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其诗歌创作成就的体现。
  a 莫友芝:《莫友芝全集》,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36页。
  b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46页。
  c 孙应鳌:《孙应鳌全集》,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276页。(文中相关因为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d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49页。
  e 沈祖棻:《唐人七绝浅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7年度青年课题《明代阳明后学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7GZQN25)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汪洋,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中国诗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西京故事》将故事置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讲述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际遇,以城乡矛盾突出农民的苦难,以限知视角折射现实中无法化解的压迫和痛苦,并以城乡分化带来的精神危机来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西京故事》的文本内涵。  关键词:苦难 心理空间 文化空间  陈彦的《西京故事》叙述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罗天福带着妻子进城打工
期刊
摘 要:《为奴隶的母亲》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既具有左翼文学的意识形态特点,又蕴含着柔石对以往写作风格的延续和对现实的独特感悟,表现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交融。本文以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主,从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关系等方面解读《为奴隶的母亲》所涵括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 阶级观念 人道主义 人性  在革命文学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30年代,柔石作为一位进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的巅峰,形成了典型的“一见钟情、爱情受阻、阻碍解除”的大团圆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往往利用叙事空间,营造人物的缺席,从而制造爱情的时机。《聂小倩》就利用“兰若寺”和“宁家”两个叙事空间,营造了双重的缺席,从而建构了双重的爱情骗局。  关键词:《聂小倩》 缺席 爱情叙事  《聂小倩》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经典的文本,其中的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
期刊
摘 要:斯蒂芬·茨威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犹太裔德语作家,早年生活于维也纳,而后游历世界,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流亡他乡,最终抑郁选择自杀。流亡与异域写作向来伴随着“身份认同”的危机,作为犹太人和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其身份构建可归总为“一体之两翼”:犹太血缘与欧洲情结。犹太血缘使他自觉不自觉地保有民族情怀和犹太意识,而欧洲情结源于生养他的土地——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维也纳。二者的混杂导致了茨威格早期
期刊
摘 要:文学经典的重述伴随着后现代价值下对经典文本及其价值的解构与重塑。阿特伍德重述古希腊经典神话史诗《奥德赛》创作出《珀涅罗珀记》,通过对叙事结构的调整,探讨了后现代视野下文学叙事除神话叙事的神圣性以及女性叙事对男性叙事文本再造的可能性,试图通过复调型叙事把话语权力赋予不同阶级的女性,尝试在经典文本中重建新的性别话语秩序。  关键词:《珀涅罗珀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叙事  一、从神话叙事到文
期刊
摘 要:受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经济与思想的革命引起英国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使英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民主运动兴起;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使人对自我能力的边界认知发生变化。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通过弗兰肯斯坦的三次行动选择,观照科技进步与自我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行动选择 科学技术 自我潜能 《弗兰肯斯坦》
期刊
摘 要: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男读者的追寻和十个未完的小说两条线索穿插而成。作者首先安排了倒置的男女关系,使得男读者对于女读者和文本的追求合二为一。两条线索之间亦有联系,随着追寻的深入,十个小说开头中的性别色彩也越来越明显。柳德米拉既是理想的读者,也是意义漂浮不定的文本的人格化身,性、阅读和写作行为之间也可以建立起隐喻关系。因此,小说的几层叙述之间形成了层层嵌套的结构,使得文本成为一个复杂
期刊
摘 要:在六朝小说中,狐拥有了能幻化人形的能力,因而拥有了各类形象。到了唐代,随着狐故事的繁荣,在原先六朝狐形象的基础上,唐代狐形象又有了新的改变。唐代狐形象转变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唐人创作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狐形象 狐妖 新变  一、唐代狐形象对六朝的继承  (一)征兆之狐  自汉以来,谶纬之学,充斥天下,狐被神秘化,成为能够预示吉凶的存在。六朝志怪小说对此有所继承,《谈薮·北齐后
期刊
摘 要: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小说集《隐秘的幸福》中,水是自我意识展现的元素与介质。它是启发自我意识的神秘质料,也象征着原始的母性之爱,在与水运动的交涉之中,它还回馈了某种创造性的力量,重新打开了自我的可能性。由此,李斯佩克朵的女性表达是探寻自我意识内质性的过程,也深化得出水性哲学的隐喻书写。  关键词:李斯佩克朵 自我意识 水  巴西犹太裔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
期刊
摘 要:“大义”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男性对其进行追求的过程中,经常有女性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忧国》中的丽子自内部从属于“大义”的内容,《十日菊》中的菊从外部依附于“大义”的主体,《午后曳航》中的房子则被放置在“大义”的对立面。三人尽管境遇不同,但各自与“大义”的联系则共通地体现出三岛文学中“大义”与女性的自主性不能相容的倾向。  关键词:《忧国》 《十日菊》 《午后曳航》 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