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为依托,研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我院高职高专教育特征,最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对学生而言,由于不清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感觉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因此应该对教学任务及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两个方面,并明显偏重于电气运行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2]-[4]。
二、解决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深入高校调研,努力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积极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职教思想,以职业教育学"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并积极开发新合作领域,对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针对性的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工厂供配电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工作过程四个方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实训等。
(二)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明确专业的发展定位,把握方向,找准自身特色,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因此要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设备的变更,技术的改进,做出课程体系的调整,确定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学有所得,毕业即可就业。
(三)研究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手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工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得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研究息化信教学的实践及有效性,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结合,提高学生的工作过程能力,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为主导,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一小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设备及线路选择、预算),该综合项目可分解为若干个能力项目、若干个情景具体实施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切实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扎扎实实抓好每门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切勿好高骛远,要有从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的思想准备,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构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技术工人的转变。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三、几点保障
(一)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器件、新装置、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因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反映电气自动化技的先进术性和应用性。专业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教材均应选用高职高专规划类、近三年出版新教材;同时,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或器件),而且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组态技术等。使学生最近距离贴近岗位专业技术实际、贴近生产现场的最新技术。
(二)提高实验实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注重技能训练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了电气自
动化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践技能。一是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二是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力争完善先进的设备、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给学生的技能训练、个人能力拓展、兴趣爱好等的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加强对实验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 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创新又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多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到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企业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劳动,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聂立辉.论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信息,2009(24)
[2]黄云龙,廖东进.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整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
[3]霍俊仪,万东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桂教高教[2005]168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对学生而言,由于不清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感觉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因此应该对教学任务及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两个方面,并明显偏重于电气运行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2]-[4]。
二、解决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深入高校调研,努力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积极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职教思想,以职业教育学"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并积极开发新合作领域,对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针对性的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工厂供配电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工作过程四个方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实训等。
(二)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明确专业的发展定位,把握方向,找准自身特色,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因此要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设备的变更,技术的改进,做出课程体系的调整,确定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学有所得,毕业即可就业。
(三)研究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手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工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得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研究息化信教学的实践及有效性,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结合,提高学生的工作过程能力,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为主导,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一小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设备及线路选择、预算),该综合项目可分解为若干个能力项目、若干个情景具体实施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切实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扎扎实实抓好每门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切勿好高骛远,要有从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的思想准备,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构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技术工人的转变。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三、几点保障
(一)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器件、新装置、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因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反映电气自动化技的先进术性和应用性。专业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教材均应选用高职高专规划类、近三年出版新教材;同时,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或器件),而且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组态技术等。使学生最近距离贴近岗位专业技术实际、贴近生产现场的最新技术。
(二)提高实验实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注重技能训练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了电气自
动化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践技能。一是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二是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力争完善先进的设备、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给学生的技能训练、个人能力拓展、兴趣爱好等的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加强对实验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 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创新又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多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到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企业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劳动,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聂立辉.论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信息,2009(24)
[2]黄云龙,廖东进.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整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
[3]霍俊仪,万东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桂教高教[2005]168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