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会爱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永远是一个博大的主题,一个孩子,当他懂事起,他的心中就会有对爱的需求,他渴望父母多多呵护他,他希望爷爷奶奶倍加疼惜他,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他对爱的渴求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然而,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的爱,首先他心中要有爱的火花,他要学会去爱身边的人。所以为师者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应该利用好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许许多多的文章从字里行间涓涓流淌出的都是爱的细流,读来或让人感动,或让人震撼,或让人沉静,或引人深思。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让学生接受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学习《斑羚飞渡》,要让学生懂得珍爱动物,学习《老王》,要让学生知道关注同情弱者,学习《绿色蝈蝈》,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许多不起眼的小生灵也有诸多可爱之处,学习《沁园春 雪》,要让学生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要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那么这些情感、这些爱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呢?我觉得主要的方法就是品味作品中闪光的语言。 毋庸置疑,好的作品必有好的语言。但是,语文教学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对作品中的每个词句都作繁琐的考究,而应该抓住那些作者独具匠心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
  文章中那些饱含亲情的语句正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纽带,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细细品读。比如《背影》一文,通过对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一系列动词的分析,学生怎能不感受到那份拳拳爱子之心并为之感动,其次,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感受文章中的感情。一旦引发了孩子内心的共鸣,那种感受将是刻骨铭心的。
  如在学《背影》一课中,让学生来说说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更深,领悟得越透彻,而且学生的讲述又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可贵的教育资源。再者,可创设情境,通过强烈对比来加深认识。
  如让学生读家长的心里话,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心里话,他们发现父母的心里只有自己,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却一点也不求回报,还自责做得不够好,而自己呢,身受着父母的疼爱却不知幸福,不知珍惜,从未想过要报答他们,反而还挑三拣四,发自己的牢骚。由此,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慢慢地学着去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进而学着去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最后,要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认识,慢慢地由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
  如在学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去和爸爸妈妈交流,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为他们洗脚,为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的孝心。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和无私,也感受到为人付出的快乐,感受到情感交流的幸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奉献爱心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父母的报答等等,当然也有对爱情的真诚,但愿这些高尚的情感都可以通过语文课深深的植入学生的心灵。
其他文献
从湄南河东岸渡口登陆,穿过一片喧闹嘈杂的狭窄街市,赶到曼谷大王宫时已是晌午。王宫门口的卫兵恰巧换岗完毕,新上岗的卫兵端着M-16自动步枪,钢盔铮亮,军容严整,站姿挺拔。在热辣阳光直晒下,不一会儿,卫兵身上的礼服便已湿透,黝黑的面庞上挂满了汗珠。  我举起了数码相机,镜头对准卫兵准备拍个特写,可是总有一群孩子挡住视线,在卫兵跟前来回追逐着,欢笑着,乐此不疲。天气炎热,人的火气也大,我等得有点不耐烦了
期刊
深秋的一天,我在豫东开封部队军队机关的家属院正走着,忽然有人告诉我,说我家里来人了,在我家门口等着我。  我慌忙地赶回家里去,看见大伯疲惫地坐在我家门口一棵冬青树下的水泥台子上。忙开门把大伯让进屋子里,让他坐在沙发上,依着我老家的习惯,我以最快的动作,打开煤气灶,去给大伯煮了几个荷包蛋。将荷包蛋端在我大伯面前时,大伯望着我,以极平静的语气对我说:“连科,你妹妹连云不在了,在灵宝县出了车祸啦。”  
期刊
“你最欢喜吃什么菜”?  这是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因为这里所指的菜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菜,而是有美食、美味的含意。食物一旦上升为美食,那就成了一种艺术,其功效就不仅仅是疗饥,而是一种出于生理需要的艺术欣赏。吃的艺术是一种多门类的综合学科;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混合体。欣赏美食,就像是欣赏艺术表演。欢喜不欢喜,一是要看艺术的本身,二是要看各人的欣赏水平,三是要看各人的欣赏习惯,四
期刊
“当青涩的我们褪去稚气/你说,你的理想就是尽己所能,为需要的人们做些什么/你说,青年的责任激励你去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你说,你有一个信念,科学发展,成才报国/那就去西部吧,一望无际的草原,震撼了多少心跳/那就当一名教师吧,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融合了多少期盼/那就去做志愿者吧,以志愿之名,激扬青春,放飞理想。”  这是一首诗吗?不,这是一段告白,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同龄人的告白,有关青春的选择,有
期刊
提凉水  村庄的炊烟升起来了。袅袅的,在屋瓦上荡,在竹林里游。  “孩儿,提壶凉水来了吃早饭。”夏日,吃饭前,餐桌边都要准备一壶清凉的井水。  家里来客人了,大人也喊:“娃儿,提壶凉水来喝哈。”  提凉水,永远都是小孩儿的事,在长长的夏日。是任务,也是孩儿们偷闲的借口。  堂屋里,堆放着小山一样裹着白色外衣的玉米棒躺了一地。一家人坐在横倒的凳子上,“哗啦”——“嘶”,一只竹签插进左手拿着的玉米棒顶
期刊
世界上再没有比昨天更遥远的了。王一山就像初冬时节太行山里的一片被风干的叶子,生命里似乎只剩下了昨天。一切的可能与不可能都成为暗礁,冲撞着他的命运之舟。好好活着,看来的确是一种奢望。作家蒋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在世上必须劳作、历尽沧桑,犹如生为鸟儿必须飞翔。生存的自由就是从不自由的状态中,体验到生命之水在身体流过时那样一种艰辛的感动!”可对于王一山来说,从生命的汪洋中体验到的感动越来越少,艰辛却是
期刊
莫言的女儿这样评价父亲:“父亲有点像冰箱里的灯,你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工作,等你打开门的时候,才知道它一直都亮着,我的父亲就是这样,默默疼爱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想起那个老父亲。  每个双休日,开网吧的姐姐都会忙得焦头烂额,看她心急如焚,母亲对我说,反正你在家也没事,去帮她一下吧。  我本来不喜欢网吧那种人声嘈杂、鱼龙混杂的环境,但经不住母亲的反复唠叨,只好去了。姐姐见我去,高兴地将管理员的工作交给我
期刊
记得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疾风和骤雨交替拍打着窗棂,整个世界似乎都淹没在了水里。我紧紧地闭上房门,躲在一个小小的台灯下,借着茫茫的灯光把一打花花绿绿的澳洲纸币缝在儿子的一条蓝色牛仔裤兜里,同时缝进去的还有一个母亲对尚未成年的游子越洋求学的牵挂、思虑以及说不清的五味杂陈……儿子明晨才会启程,而我的思念却已提前来临。  “关着房门干嘛?”一脸阳光的儿子推门而入。  “窗外下雨了。”我掩饰着离愁望向窗外,
期刊
亲爱的儿子:  今天对你来说,是一个真正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真正值得祝贺的日子,今天,你要摘下红领巾,和童年告别。两周前,爸爸妈妈听你和外国朋友在网上聊天,他问你“北京是不是空气很脏、雾霾很重”,你笑着说“时好时坏,北京的雾天就像100年前的伦敦吧”,那一刻,我们觉得,你不仅个头长高了,心智也开始成熟。今天,你好似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可以稚拙、懵懂地飞出蜗居,插着梦想的翅膀,呼吸擎云的心气,翱翔于
期刊
单位的内网QQ上,一位曾经在同一部门的姐妹发来消息:“丫头,市公司的文件看了没?”我立即发过去一个敲头的表情,表示不满:敢在我面前充老,不得了了!……嬉笑怒骂之中,我很快便了解了单位最新布置的任务。一段没有见面的对话,充满了一种和谐祥和的气氛,这使我感到身心无比愉快。  外网,腾讯QQ上,一个群里跳出一条网友的消息: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弃。这是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群。群不算很热闹,但也不冷清。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