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沿海城市“民工荒”现象突出,使我国就业问题更为复杂,同时也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和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民工荒”的原因,最后从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沿海城市“民工荒”的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6-03
1 沿海城市“民工荒”的现状
近年来,在沿海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春节后表现尤为明显,其中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根据媒体的调查报道,从2009年8月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1∶1.51,每个求职者有超过一个的岗位选择。2009年8月,温州的用工缺口达到73%,比2009年6月的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2011年春节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说,2011年春节后广东地区用工缺口约在百万人次,接近广东省超过3000万用工总量的5%左右。
2011年春节后,“民工荒”现象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中西部省份和沿海城市拉开了“民工争夺战”。中西部省份大打亲情牌,在村镇、汽车站、火车站等民工集中地大力宣传,以图吸引留住当地民工就地就业。第二,沿海城市不少企业依然为招不到工人而忧心忡忡,但有个别企业门前的求职者却排起了长龙。第三,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第四,“技工荒”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2 沿海城市“民工荒”的原因分析
沿海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劳动力供给方的原因、劳动力需求方的原因和政府方面的原因,并且三方面原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1 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原因
2.1.1 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考虑
随着广大民工子弟意识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尤其是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和社保等方面。目前在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血汗工厂”,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不按国家法律规定加班加点,任意克扣员工工资,无视民工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保的认识逐渐提高,但是很多工厂企业并未按规定给民工购买社保。无视工人权益导致部分工人离职。
2.1.2 异地上学及赡养老人的限制
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抚养教育小孩和老人的赡养是生活的一部分。异地上学难度很大,高额的费用开支更是让民工望尘莫及。我国还未建立养老制度,老人都是完全靠子女赡养,上了年纪的老人身边必须有子女照顾生活。我国中西部省份有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不太可能一起到沿海城市。出于这两方面考虑,外出务工人员很可能在当地觅工。
2.1.3 80后年青一代的特点
目前外出的务工人员相当大部分是80后年青一代,这部分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追求自由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更懂得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也有急功近利、吃苦精神不够等消极思想。
2.1.4 相应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广大务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依然难于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落后,而且教育中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的现象又比较严重,致使我国“技工荒”现象非常突出。
2.2 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原因
2.2.1 企业用工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我国的大部分工厂用工条件较差,车间拥挤不通风、空气质量差、嘈杂等,厂区杂乱无章、卫生条件差等。同时,劳动强度相当大,加班加点、时间过长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工厂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竟然长达十几个小时。这些都严重影响工人的工作情绪和身心健康。
2.2.2 工资待遇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匮乏
我国的大部分工厂依然靠大量压榨工人劳动来赢利,工人工资待遇过低。根据广东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数据,珠三角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500元。近十年,珠三角工人工资提高不到200元。在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影响下,工人实际工资水平就更低了。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下,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大部分工厂伙食差,住宿条件也差。
2.2.3 企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升级,将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必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而工人要想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较为系统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显然不可能短期内实现。
2.2.4 企业管理层陈旧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中,我国成长起一大批企业家和管理者。这部分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和视野等的局限性,在管理上观念较陈旧,带有较强的狭隘意识。工人依然被当做是操纵机器的“机器”,被当做是机器的一种替代,把工人当做压榨的对象而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2.2.5 内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民工返乡觅工
随着沿海经济的辐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省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上升。这使得本来外出务工的人员重新考虑工作地。到沿海城市打工,家人难团聚,并且生活成本、返乡成本高。在本地觅工,家人团聚容易,既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问题,生活成本和返乡成本都较低。
2.3 政府方面的原因
虽然沿海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是供求双方的原因,但是,出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不能简单地只从劳动力供给方和需求方找原因,还要从政府这个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社会经济的调控者身上找原因。
2.3.1 传统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限制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户籍制度上做了一定的改革,但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要想获得城市户口依然相当困难。不能在城市落户意味着子女的教育、社保等问题都难于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社保的地区分割现象更是限制了民工到沿海城市觅工。国家提出的社保“一卡通”主要还是指“本地通”,很多地方连“本地通”都尚未实现,跨省市统筹面临的难度就更大了。有的沿海城市企业虽然给民工购买社保,但是民工回到自己省内却无法享受到社保的实惠。传统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缺陷显然限制了民工到沿海城市打工的积极性。
2.3.2 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现行税制的弊端使企业税负过重,2000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均超过GDP增长,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税负不会很轻。国内民营企业普遍感觉税收负担过重,税收负担和各种变相或强制性收费太多。企业的税收负担太重,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也不利于扩大内需。税收负担过重,企业为了生存和追求赢利,就容易产生压榨工人的做法,以提高自己的赢利空间。
2.3.3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落实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需配合使用。不少企业并未严格遵守两法,违反和蔑视两法的行为常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工人的权益,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由于广大民工寻求法律帮助的机会成本太高,往往忍声吞气。工作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一旦有较好的机会便“跳槽”。政府在保证两法的贯彻落实方面应该下更大的工夫,确实维护工人权益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3.4 未能及时提供发布就业信息
市场就业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工人们获取市场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工人因不了解就业信息而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则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前几年广东汕头的不少玩具厂碰到招工困难,而珠三角则有大量工人却找不到工作,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政府因其特殊的地位,掌握市场信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提供发布就业信息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2.3.5 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
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异地求学难度大、成本高,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等。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城市优于农村,东南沿海优于中西部。不少外出的民工想把子女带到沿海城市接受教育,但是异地求学难度大、成本高。出于监督子女学习和满足父(母)子(女)情感的需要,只好返乡在本地觅工。目前从小学到高中都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更使得社会技工短缺。
3 解决沿海城市“民工荒”的对策
3.1 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对策
3.1.1 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广大民工,尤其是80后年青一代,要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上不要拈轻怕重,不要“未富先懒”,切忌急功近利,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生活上不要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不要沉迷于花天酒地的世界而不务正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上都不可散漫,要积极向上。
3.1.2 提高自身知识技能
民工子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要养成学习习惯,工作中虚心好学,掌握有关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平时多看有益的书报,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扩展视野。有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多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谋生能力。
3.1.3 提高权益保护意识
民工们要提高权益保护意识,首先要扩展视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被企业损害利益时,不能忍声吞气,不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阿Q精神”,要有权益保护意识。要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等,认真了解合同条款内容,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才懂得哪些是自己可以争取的权益。平时要多学习了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必要时可以借助法律,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3.2 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对策
3.2.1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管理层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千万不要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主的利益对立起来,也不要把管理层和员工的关系对立起来,应该视员工和企业主为利益共同体。应该把工人当做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工作上、生活上要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为员工谋利益。
3.2.2 改善用工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为工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增加企业赢利,又有利于工人身心健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企业要根据行业生产的特点,尽量让车间通风、干爽、清洁,保持足够的光线,降低噪声污染等,让厂区干净卫生、整洁美观。同时要降低劳动强度,不随便加班加点,让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3.2.3 提高工人工资待遇,丰富工人精神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让经济成果惠及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工人。在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下,更应该逐步提高工人工资,否则广大工人的实际工资可能不升反降。企业还应该改善工人伙食和住宿条件,只有吃得好住得好,才能安心认真工作。同时,企业应该丰富工人精神生活,缓解工作压力,让工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身心健康。
3.2.4 加强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企业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工人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让工人觉得企业是他学习的好课堂,增强归属感。企业可以通过岗前培训让新进工人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定期不定期举行一些必要的短期或长期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工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同时还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
3.3 政府方面的对策
3.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政策,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如果一味强调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将永远处在制造业的低端水平。因此,政府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时期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促使产业转型升级。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配套政策。要改革税制,适当减免企业税费,降低企业负担。要科学合理引导沿海企业转移到中西部,防止沿海产业为追求廉价劳动力而大量转移到中西部省份,从而丧失转型升级的动力。
3.3.2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
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教育的均等化,教育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之一。要大力支持和建设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通过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鼓励政策,鼓励优质师资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现行升学制度,打破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民工的谋生手段。
3.3.3 改革传统户籍制度和完善社保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弊端重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折射,已经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应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合理流动。不断完善社保制度,提高社保覆盖率和参保率。尽快实现社保省内统筹,国家要加快改革步伐,尽早实现社保省际统筹安排,打破目前地方条块分割的局面。
3.3.4 保证相关法律政策的落实
国家要保证《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法律政策应有的作用,也保证法律政策的权威性。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对执行不力的应该予以惩处。对不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企业,要按规定予以惩处。媒体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有关法律政策,从而为相关法律政策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氛围。
3.3.5 政府应该及时向市场提供掌握的就业信息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将掌握的信息对外发布,以促进民工就业,也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人。政府可以通过掌握的各种媒体对外发布信息,也可以在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在民工集聚地区的宣传力度,降低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机会成本。劳动部门尤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沿海城市“民工荒”问题事关重大,原因复杂。但只要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和政府部门三方合作,一定能够妥善解决,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华婷.“民工荒”的经济学原因及其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7):60-62.
[2]王寿斌.民工荒:中国职教发展的危与机[J].职业技术,2010(5):1.
[3]黄娇蕊.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民工荒”问题破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48-51.
[4]边保全.我国民工荒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3-14.
[5]王霞.由新一轮“民工荒”引发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0(8):57-59.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6-03
1 沿海城市“民工荒”的现状
近年来,在沿海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春节后表现尤为明显,其中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根据媒体的调查报道,从2009年8月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1∶1.51,每个求职者有超过一个的岗位选择。2009年8月,温州的用工缺口达到73%,比2009年6月的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2011年春节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说,2011年春节后广东地区用工缺口约在百万人次,接近广东省超过3000万用工总量的5%左右。
2011年春节后,“民工荒”现象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中西部省份和沿海城市拉开了“民工争夺战”。中西部省份大打亲情牌,在村镇、汽车站、火车站等民工集中地大力宣传,以图吸引留住当地民工就地就业。第二,沿海城市不少企业依然为招不到工人而忧心忡忡,但有个别企业门前的求职者却排起了长龙。第三,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第四,“技工荒”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2 沿海城市“民工荒”的原因分析
沿海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劳动力供给方的原因、劳动力需求方的原因和政府方面的原因,并且三方面原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1 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原因
2.1.1 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考虑
随着广大民工子弟意识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尤其是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和社保等方面。目前在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血汗工厂”,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不按国家法律规定加班加点,任意克扣员工工资,无视民工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保的认识逐渐提高,但是很多工厂企业并未按规定给民工购买社保。无视工人权益导致部分工人离职。
2.1.2 异地上学及赡养老人的限制
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抚养教育小孩和老人的赡养是生活的一部分。异地上学难度很大,高额的费用开支更是让民工望尘莫及。我国还未建立养老制度,老人都是完全靠子女赡养,上了年纪的老人身边必须有子女照顾生活。我国中西部省份有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不太可能一起到沿海城市。出于这两方面考虑,外出务工人员很可能在当地觅工。
2.1.3 80后年青一代的特点
目前外出的务工人员相当大部分是80后年青一代,这部分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追求自由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更懂得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也有急功近利、吃苦精神不够等消极思想。
2.1.4 相应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广大务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依然难于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落后,而且教育中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的现象又比较严重,致使我国“技工荒”现象非常突出。
2.2 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原因
2.2.1 企业用工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我国的大部分工厂用工条件较差,车间拥挤不通风、空气质量差、嘈杂等,厂区杂乱无章、卫生条件差等。同时,劳动强度相当大,加班加点、时间过长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工厂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竟然长达十几个小时。这些都严重影响工人的工作情绪和身心健康。
2.2.2 工资待遇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匮乏
我国的大部分工厂依然靠大量压榨工人劳动来赢利,工人工资待遇过低。根据广东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数据,珠三角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500元。近十年,珠三角工人工资提高不到200元。在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影响下,工人实际工资水平就更低了。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下,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大部分工厂伙食差,住宿条件也差。
2.2.3 企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升级,将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必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而工人要想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较为系统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显然不可能短期内实现。
2.2.4 企业管理层陈旧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中,我国成长起一大批企业家和管理者。这部分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和视野等的局限性,在管理上观念较陈旧,带有较强的狭隘意识。工人依然被当做是操纵机器的“机器”,被当做是机器的一种替代,把工人当做压榨的对象而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2.2.5 内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民工返乡觅工
随着沿海经济的辐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省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上升。这使得本来外出务工的人员重新考虑工作地。到沿海城市打工,家人难团聚,并且生活成本、返乡成本高。在本地觅工,家人团聚容易,既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问题,生活成本和返乡成本都较低。
2.3 政府方面的原因
虽然沿海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是供求双方的原因,但是,出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不能简单地只从劳动力供给方和需求方找原因,还要从政府这个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社会经济的调控者身上找原因。
2.3.1 传统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限制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户籍制度上做了一定的改革,但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要想获得城市户口依然相当困难。不能在城市落户意味着子女的教育、社保等问题都难于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社保的地区分割现象更是限制了民工到沿海城市觅工。国家提出的社保“一卡通”主要还是指“本地通”,很多地方连“本地通”都尚未实现,跨省市统筹面临的难度就更大了。有的沿海城市企业虽然给民工购买社保,但是民工回到自己省内却无法享受到社保的实惠。传统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缺陷显然限制了民工到沿海城市打工的积极性。
2.3.2 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现行税制的弊端使企业税负过重,2000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均超过GDP增长,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税负不会很轻。国内民营企业普遍感觉税收负担过重,税收负担和各种变相或强制性收费太多。企业的税收负担太重,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也不利于扩大内需。税收负担过重,企业为了生存和追求赢利,就容易产生压榨工人的做法,以提高自己的赢利空间。
2.3.3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落实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需配合使用。不少企业并未严格遵守两法,违反和蔑视两法的行为常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工人的权益,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由于广大民工寻求法律帮助的机会成本太高,往往忍声吞气。工作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一旦有较好的机会便“跳槽”。政府在保证两法的贯彻落实方面应该下更大的工夫,确实维护工人权益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3.4 未能及时提供发布就业信息
市场就业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工人们获取市场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工人因不了解就业信息而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则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前几年广东汕头的不少玩具厂碰到招工困难,而珠三角则有大量工人却找不到工作,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政府因其特殊的地位,掌握市场信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提供发布就业信息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2.3.5 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
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异地求学难度大、成本高,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等。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城市优于农村,东南沿海优于中西部。不少外出的民工想把子女带到沿海城市接受教育,但是异地求学难度大、成本高。出于监督子女学习和满足父(母)子(女)情感的需要,只好返乡在本地觅工。目前从小学到高中都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更使得社会技工短缺。
3 解决沿海城市“民工荒”的对策
3.1 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对策
3.1.1 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广大民工,尤其是80后年青一代,要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上不要拈轻怕重,不要“未富先懒”,切忌急功近利,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生活上不要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不要沉迷于花天酒地的世界而不务正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上都不可散漫,要积极向上。
3.1.2 提高自身知识技能
民工子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要养成学习习惯,工作中虚心好学,掌握有关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平时多看有益的书报,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扩展视野。有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多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谋生能力。
3.1.3 提高权益保护意识
民工们要提高权益保护意识,首先要扩展视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被企业损害利益时,不能忍声吞气,不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阿Q精神”,要有权益保护意识。要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等,认真了解合同条款内容,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才懂得哪些是自己可以争取的权益。平时要多学习了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必要时可以借助法律,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3.2 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对策
3.2.1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管理层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千万不要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主的利益对立起来,也不要把管理层和员工的关系对立起来,应该视员工和企业主为利益共同体。应该把工人当做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工作上、生活上要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为员工谋利益。
3.2.2 改善用工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为工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增加企业赢利,又有利于工人身心健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企业要根据行业生产的特点,尽量让车间通风、干爽、清洁,保持足够的光线,降低噪声污染等,让厂区干净卫生、整洁美观。同时要降低劳动强度,不随便加班加点,让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3.2.3 提高工人工资待遇,丰富工人精神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让经济成果惠及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工人。在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下,更应该逐步提高工人工资,否则广大工人的实际工资可能不升反降。企业还应该改善工人伙食和住宿条件,只有吃得好住得好,才能安心认真工作。同时,企业应该丰富工人精神生活,缓解工作压力,让工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身心健康。
3.2.4 加强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企业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工人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让工人觉得企业是他学习的好课堂,增强归属感。企业可以通过岗前培训让新进工人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定期不定期举行一些必要的短期或长期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工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同时还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
3.3 政府方面的对策
3.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政策,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如果一味强调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将永远处在制造业的低端水平。因此,政府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时期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促使产业转型升级。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配套政策。要改革税制,适当减免企业税费,降低企业负担。要科学合理引导沿海企业转移到中西部,防止沿海产业为追求廉价劳动力而大量转移到中西部省份,从而丧失转型升级的动力。
3.3.2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
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教育的均等化,教育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之一。要大力支持和建设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通过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鼓励政策,鼓励优质师资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现行升学制度,打破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民工的谋生手段。
3.3.3 改革传统户籍制度和完善社保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弊端重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折射,已经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应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合理流动。不断完善社保制度,提高社保覆盖率和参保率。尽快实现社保省内统筹,国家要加快改革步伐,尽早实现社保省际统筹安排,打破目前地方条块分割的局面。
3.3.4 保证相关法律政策的落实
国家要保证《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法律政策应有的作用,也保证法律政策的权威性。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对执行不力的应该予以惩处。对不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企业,要按规定予以惩处。媒体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有关法律政策,从而为相关法律政策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氛围。
3.3.5 政府应该及时向市场提供掌握的就业信息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将掌握的信息对外发布,以促进民工就业,也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人。政府可以通过掌握的各种媒体对外发布信息,也可以在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在民工集聚地区的宣传力度,降低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机会成本。劳动部门尤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沿海城市“民工荒”问题事关重大,原因复杂。但只要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和政府部门三方合作,一定能够妥善解决,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华婷.“民工荒”的经济学原因及其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7):60-62.
[2]王寿斌.民工荒:中国职教发展的危与机[J].职业技术,2010(5):1.
[3]黄娇蕊.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民工荒”问题破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48-51.
[4]边保全.我国民工荒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3-14.
[5]王霞.由新一轮“民工荒”引发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0(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