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依据书法特有的教学规律,指导学生摹帖到位,才能使其在模仿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加强大字的练习,就会使学生自我鉴赏、自我书写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只有这样,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和书写习惯的养成,才有章可循;学生性情的陶冶和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弘扬,才指日可待。
【关键词】书法欣赏;摹帖指导;大字练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74-02
【作者简介】张成,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山东东营,257000)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东营市青年书法协会秘书长。
书法,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书法的发展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密切相连,汉字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练习书法对修身养性、素养提升是极有裨益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并针对其年龄阶段特点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地继承并弘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赏——抓住书法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学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书法大师沈尹默曾经说过:“世界公認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因此,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眼高手低”。书法学习亦有如此规律:先是眼高——它代表认知水平,其次才可能有手高——它代表实际创作水平。眼高手低的规律即是认知先于动作,由此可见,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重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传统优秀的书法作品,以投影、录像、图片等多形式多视角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解说,创造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通过这样学习欣赏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作品的背景、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蕴,还受到启发和感染,强烈地感受书法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就会让学生达到善观察、能品评、会欣赏的水平,同时伴随对汉字书写体验美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爱美情感。
在引导学生欣赏传统优秀的书法作品同时,适时加入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有些故事会让学生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还能增强练习书法的毅力。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黄庭坚观看船夫划桨而行笔法等。
二、摹——突出摹帖训练,指导学会临帖
读帖、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练习书法与学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摹仿开始的。学习书法则必根据字帖的一笔一画,一字一行反复临摹。临摹中“钩”是将一种半透明的薄纸蒙在法帖上面,仔细地把纸下的字迹描成空心的“双钩字”。这种双钩法沿字的点画边线描绘,能使钩描者准确理解点画的精微之处,领会线条的形状与质感。它所注重的是字的点画训练。摹是将薄纸蒙在法帖上复写。摹写的点画一笔完成,不可能像双钩那么细致精微,它所着眼的是字的间架结构。钩与摹看上去很费时间,又受拘束,不如临来得洒脱自如,但却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潘伯鹰先生曾说:“这方法看似死笨,实际却最聪明便捷。因为我们的视神经是有错觉的,我们看一个字的结构,自以为看得很仔细很准确了,实则不然,如若将纸蒙在原件上照描一遍,便能立刻证明单靠‘看’还是不精细的,离开实际还有很大距离的。只有作了‘钩’和‘摹’的两套功夫,方能准确记住古人书法的实际结构,以及其起笔、收笔、转笔等等的巧妙处。”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点画和结构缺少认识,直接临帖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入门。钩摹的约束性既可规范固有的不良书写习惯,又能帮助他们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于点画结构,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启功先生说:“摹帖是一种调查研究的好办法,很有好处,前人的结字用笔规律、方法,以及他们的各自特点,有的用语言能讲清楚,有的就只好通过影摹去感觉和体会,语言是难以讲通的。”又说:“你摹唐朝颜真卿的《多宝塔》,每下笔影摹,就好像颜真卿在身边直接指导似的,告诉这一横,写时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快些;这一竖用力要重一些,速度要放慢些等等。而现实颜真卿已去世一千多年了,怎么会有这样感觉呢?这种感觉和体会,用影摹的方法就能达到。”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活用教材,将教材中例字扩印放大,这样就便于学生的描摹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描摹训练,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指导摹帖到位,学生不但能从初步的模仿中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还能领悟学习到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由无知到感知,由模拟到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三、练——加强大字练习,让书写得心应手
根据自身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初学书法应选大字帖,写大字。大字帖的好处是每个笔画的细微处能完全展示,起笔、行笔、收笔、基本点画的笔势都能看得十分清楚。大字的结构布局难度相对大,大字的结构布好局了,小字就相对容易些。古代一些书法家也提倡初学书法宜从大字入手,如:“初学先大字,不得从小”(卫铄《笔阵图》),“初学先宜大书,勿遽作小楷”(蒋和《书法正宗》)。
平时的书法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生写小字时非常吃力,动作僵硬,进步很慢。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脑神经细胞机能较简单,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手指、手腕灵敏度不高,这样就容易出现手脑不协调,毛笔不听使唤的现象。由于书法笔法丰富,如提、按、顿、挫、转、折以及手指、手腕的运动都很精微、细腻,需要他们细细体验。动作到位,笔法才能交代清楚,但小学生刚学书法,刚刚接触毛笔,握笔上手,难免手指手腕肌肉紧张,运笔动作容易僵硬粗糙,就难以精确。写小字,按下去很容易出现大疙瘩,“提、顿、按”不习惯,提不起,拉不起来,这样很难体会到用笔的奥妙。而写大字正好解决这个难题,大字的线条有很大的延伸性,笔画粗了,动作幅度可以稍微大一点儿,就容易体会到笔和手指手腕的运动,字也像模像样,学生信心增强,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练习写大字容易使学生理解“知白守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结字的方法,便于他们发现练字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来说,写大字容易露怯,主要是大字每笔每画的放大,一下子把字的笔病也放大了。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不错的字,拿到展示墙上挂一挂,看一看,评一评,学生自己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或者败笔。这样自我赏析、互相品评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
总之,书法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其特有的教学规律进行,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突出重点,不但要重视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和书写习惯的养成,还应当把书法练习和陶冶性情融合在一起,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书法的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关键词】书法欣赏;摹帖指导;大字练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74-02
【作者简介】张成,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山东东营,257000)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东营市青年书法协会秘书长。
书法,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书法的发展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密切相连,汉字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练习书法对修身养性、素养提升是极有裨益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并针对其年龄阶段特点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地继承并弘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赏——抓住书法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学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书法大师沈尹默曾经说过:“世界公認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因此,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眼高手低”。书法学习亦有如此规律:先是眼高——它代表认知水平,其次才可能有手高——它代表实际创作水平。眼高手低的规律即是认知先于动作,由此可见,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重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传统优秀的书法作品,以投影、录像、图片等多形式多视角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解说,创造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通过这样学习欣赏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作品的背景、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蕴,还受到启发和感染,强烈地感受书法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就会让学生达到善观察、能品评、会欣赏的水平,同时伴随对汉字书写体验美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爱美情感。
在引导学生欣赏传统优秀的书法作品同时,适时加入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有些故事会让学生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还能增强练习书法的毅力。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黄庭坚观看船夫划桨而行笔法等。
二、摹——突出摹帖训练,指导学会临帖
读帖、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练习书法与学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摹仿开始的。学习书法则必根据字帖的一笔一画,一字一行反复临摹。临摹中“钩”是将一种半透明的薄纸蒙在法帖上面,仔细地把纸下的字迹描成空心的“双钩字”。这种双钩法沿字的点画边线描绘,能使钩描者准确理解点画的精微之处,领会线条的形状与质感。它所注重的是字的点画训练。摹是将薄纸蒙在法帖上复写。摹写的点画一笔完成,不可能像双钩那么细致精微,它所着眼的是字的间架结构。钩与摹看上去很费时间,又受拘束,不如临来得洒脱自如,但却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潘伯鹰先生曾说:“这方法看似死笨,实际却最聪明便捷。因为我们的视神经是有错觉的,我们看一个字的结构,自以为看得很仔细很准确了,实则不然,如若将纸蒙在原件上照描一遍,便能立刻证明单靠‘看’还是不精细的,离开实际还有很大距离的。只有作了‘钩’和‘摹’的两套功夫,方能准确记住古人书法的实际结构,以及其起笔、收笔、转笔等等的巧妙处。”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点画和结构缺少认识,直接临帖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入门。钩摹的约束性既可规范固有的不良书写习惯,又能帮助他们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于点画结构,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启功先生说:“摹帖是一种调查研究的好办法,很有好处,前人的结字用笔规律、方法,以及他们的各自特点,有的用语言能讲清楚,有的就只好通过影摹去感觉和体会,语言是难以讲通的。”又说:“你摹唐朝颜真卿的《多宝塔》,每下笔影摹,就好像颜真卿在身边直接指导似的,告诉这一横,写时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快些;这一竖用力要重一些,速度要放慢些等等。而现实颜真卿已去世一千多年了,怎么会有这样感觉呢?这种感觉和体会,用影摹的方法就能达到。”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活用教材,将教材中例字扩印放大,这样就便于学生的描摹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描摹训练,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指导摹帖到位,学生不但能从初步的模仿中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还能领悟学习到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由无知到感知,由模拟到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三、练——加强大字练习,让书写得心应手
根据自身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初学书法应选大字帖,写大字。大字帖的好处是每个笔画的细微处能完全展示,起笔、行笔、收笔、基本点画的笔势都能看得十分清楚。大字的结构布局难度相对大,大字的结构布好局了,小字就相对容易些。古代一些书法家也提倡初学书法宜从大字入手,如:“初学先大字,不得从小”(卫铄《笔阵图》),“初学先宜大书,勿遽作小楷”(蒋和《书法正宗》)。
平时的书法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生写小字时非常吃力,动作僵硬,进步很慢。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脑神经细胞机能较简单,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手指、手腕灵敏度不高,这样就容易出现手脑不协调,毛笔不听使唤的现象。由于书法笔法丰富,如提、按、顿、挫、转、折以及手指、手腕的运动都很精微、细腻,需要他们细细体验。动作到位,笔法才能交代清楚,但小学生刚学书法,刚刚接触毛笔,握笔上手,难免手指手腕肌肉紧张,运笔动作容易僵硬粗糙,就难以精确。写小字,按下去很容易出现大疙瘩,“提、顿、按”不习惯,提不起,拉不起来,这样很难体会到用笔的奥妙。而写大字正好解决这个难题,大字的线条有很大的延伸性,笔画粗了,动作幅度可以稍微大一点儿,就容易体会到笔和手指手腕的运动,字也像模像样,学生信心增强,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练习写大字容易使学生理解“知白守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结字的方法,便于他们发现练字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来说,写大字容易露怯,主要是大字每笔每画的放大,一下子把字的笔病也放大了。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不错的字,拿到展示墙上挂一挂,看一看,评一评,学生自己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或者败笔。这样自我赏析、互相品评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
总之,书法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其特有的教学规律进行,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突出重点,不但要重视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和书写习惯的养成,还应当把书法练习和陶冶性情融合在一起,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书法的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