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西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20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时候,提起人世间至美的地方,父亲总会这样说。那时候的苏杭,于我而言只是薄薄的名字。
  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如何与它生发实实在在的情意呢?
  那时,苏杭在地图上,我用手指摩挲它,在纸上探究与它的距离和行进的方向。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往南、往南。地图上排列着一颗颗玉珠子一样的名字: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父亲说的天堂。
  第一次到江南,是个深冬,大西北已然荒芜干坼,但江南,湿漉漉、绿茵茵的,俨然春天。
  父亲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我常想起他每每说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时,伸得远远的目光。目光何依?如果不亲自去江南,谁能想到它与黄土疙瘩上的家乡有着多么大的分别。
  白居易在洛阳,这样回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何等明艳!是我们语文课堂上谙熟的句子。即便古人评价这样的文句,亦说“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
  ———大约这就是天堂的意思吧,有着外人所不能想象的美好。
  第一次去苏州,留在记忆里的是精巧的园林、一个个拱着身子跨在水上的小桥、青色的竹林,是在一个素静的桥上第一次吃脆甜的甘蔗。苏州女人说话是咿咿呀呀的“嗲”,何止女人呢?即便男人,再虎虎生气的样子,一张口,软调子就出来了。
  都是叫江南的水浸的。
  再说杭州吧,也走马观花了不少地方,但回想一下,想得最多的是西湖,再想想,还是西湖。
  谁人又不是这样的呢?
  一个地方,美得盛大,这个地方就好像盛不下它了,好比敦煌,它不再单是甘肃的敦煌了。再好比西湖,它不再单是浙江的西湖、杭州的西湖了。
  想起西湖,不由会想到毗邻家乡的青海湖。高高的青海湖,大到天边,是湖,被人叫成了海。一样是湖,青海湖高冷,接近天空和神。但忆起西湖,扑面而来的先是热腾腾喧嚷嚷的尘世气息。大约这和读过的一些古人的江南笔记有关,比如宋朝周密的《西湖游幸》,单只放眼一节,就已叫人目不暇给:
  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曲、闹杆、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髹漆、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古人写江南的笔记,《武林旧事》《扬州画舫录》《西湖梦寻》《陶庵梦忆》,都有繁华的俗世场景,这与江南的富足有关。
  而西湖呢,就像挂在江南胸口、凝照着江南的一面镜子。
  第一次游览西湖时,还不懂得如何看。徜徉于湖的这边、那边,又泛舟水上,但总归是对一个湖的浅浅的印象———对所有湖都有的印象。那时,不懂得在时空中远观。对一个地方能真正地相知相忆,原是是需要内力的。但那次,一直记得这样一个情景,傍晚,将走离西湖时,有人叫我回头,说,看那边,三潭印月,这蓦地让我心动。
  在甘肃河西长廊,某个深夜,我们出了嘉峪关,在关外看关内星星點点的灯火,月光朗照,有人指着远近关楼说,那就是阳关三叠。后来,但凡看着苍凉的阳关三叠,便不由想起暖软的三潭印月来。相隔着千里,一个雄奇一个妩媚,一个塞北一个江南。我也因而时常想起古琴曲《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来,《阳关三叠》,弦声瑟瑟,弦上有大漠的寒意,有旷远的回音。《梅花三弄》,也弦声瑟瑟,但一下又一下会跳出明媚来,像江南冬日的粉墙上,探出的一枝又一枝寒梅。
  至此,西湖就近切起来了,不像父亲说的天堂那般渺不可及了。
  若单看湖,无非水、水上的物、水边的景。但事物的美,往往长有根须,并会从这根须中生长出更蓬勃的东西来,就像湖,因湖而生的根须蓬勃起来,再看湖时,湖反而只成了一个大底子,生发其上的种种的历史,种种历史的人、事、物,远远大于湖了。湖已不单是一面湖。
  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再无文人有超越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这种奇美意思的文句了。再往后,这样的诗句、写诗的人和他成就的历史,已然构成了西湖的另一种美。
  一个远方的人,不能日日观湖,但可日日品赏与湖相关的千古诗文和故事。
  周密写西湖,有一种近切的繁复和逼真,像工笔。到了张岱,再写西湖,读到的是独属于他的西湖,是有大片留白的写意。读他的《西湖七月半》,总想笑。他写西湖上种种的世相,有些诙谐和荒诞,笔调子那般放松,处处流散着非一般文人雅士所有底气。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七月半的种种,张岱叫大家看尽后,人流也散尽了。这时候,他笔锋一转,你才知道,他真正想说的,都留在了后面。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平生看不够西湖的张岱,我老觉得,他的这番性情,都是西湖颐养的。我年少时,读他的《湖心亭看雪》,读的是他文字的妙绝,再年长时,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他湖上所见与他胸内镜像的融合。
  再一次去西湖时,是一个酷热的暑天,下午,太阳当头,反而好,和友人泛舟湖上,湖上人影舟影寥落,就觉得偌大的西湖就是我们俩的。湖边的塔、寺、浓荫都格外宁静,水中栏杆上独立着一个个沉默的鱼鹰。这一次,我已不是湖水里的浮萍,即便我在舟上闭目沉想,心里的西湖也已繁花似锦。
  湖边孤山,这“孤”字我喜欢,最配孤山上的林逋。而我想,大凡梅妻鹤子这样的清逸高邈之人,往往诞生于繁华喧嚷之上。孤山上的梅与鹤,即便不能亲见,但它们分明就一直明媚在孤山上。
  在追求完满的中国古文化的背景里,大约只西湖的“断桥”独独拥有这样貌似破敝却又风情万种的桥名。在断桥畔,目光连点成线。那时候,看《白蛇传》,厌烦极阴魂缠身一样的法海。断桥像鹊桥,让情人相会。法海呢,镇白娘子在雷峰塔下面,恨他的人太多了,疼惜白娘子的人也太多了,所以雷峰塔后来就倒掉了。法海呢,只好钻进螃蟹里去,就像那个只好坐进鸡脑壳里的秦桧,虽然他的铜像还在孤山上的岳飞墓前长跪不起。
  傍晚,去曲院风荷品茗观荷,不由就念诵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又是明艳的“红”和“碧”,正像白居易记忆里江南的颜色。
  又无端想起那首汉朝的乐府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人的民歌,赋比兴,天真通透还藏着羞涩。想这首古乐府,仿佛能看到采莲人家的女儿,她的眼睛,穿过荷叶,鱼儿一样东西南北地游动着,寻找她的情郎。
  为什么会在西湖的荷塘边想起这个古乐府呢?用我一个远方人的眼睛看西湖,大约觉得,这西湖是可雅到极致的,也是能容得采莲人家的女儿的,这算不算我对“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另一种理解呢?
  选自《西北作家》
其他文献
我去看过山。这话说出来会让人笑。谁没看过山呢?攀登过多少座名山都已不在话下,看?不值一提。可是,如果飞行三小时,再转搭汽车三四个小时,还要克服高海拔缺氧的困扰,就为专程去“看”山,恐怕还是有些不同的吧。去年深秋,我就是这样去看的山。从北京飞成都再搭汽车去一个叫小金县的地方,看的这山叫四姑娘山,是四川西部四座比肩而立的雪峰。四姑娘山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交接的地带,她因一
康定海拔2600多米,冬寒更加缺氧,夜里常常睡不着觉,便和朋友相约去泸定补补氧气。泸定海拔1300多米,据说这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早上10点出发,沿着折多河一直往下冲。三道拐,五道拐,几十公里的距离,一道一道地往下拐,海拔要下降1300多米。司机小潘说,在甘孜,司机是个要求很高的职业。这段路弯急坡陡,冬天再加上暗冰,非常危险。这样的路在甘孜到处都是,外地司机不知深浅,经常出车祸。不过,大凡
小的时候,朋友到我们家来做客,都会惊讶于我的姊妹们的聪明与美丽,总会对她们又爱又夸,好像舍不得停止似的。在那个时候,我总是等在旁边,等着属于我的时刻的到来。我想,夸完了姊姊,夸完了妹妹之后,总该轮到我了吧。我就常常那样,很有礼地微笑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句赞许的话,或者一个赞许的眼光。可是,客人们好像总是没有看见我,他們甚至连小弟的白白胖胖也注意到了,可是就是没有注意到我。我小小的心由于过久的等待已经
有人说,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暂且不论这句话是否存在偏颇,但这句话确实囊括了很多的人生道理。静心作为一种个人的内在修为,它就像一个人的思想世界一样辽阔无边。与其说自然的规律难诠我们的思想境界,毋宁说我们把自然的东西比喻为人性的一种宁神静气的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它更从主观的角度中体现出了个人的内在胸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心状态。工作中,静心处事的方法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多少,终会收获多少无论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
临安西天目山有一棵声名遐迩的柳杉树。据说,早在宋代这棵树就被称为“千秋树”,到明代时树径已达2米以上,根据树径测算,树龄大概在两千年以上;清代那位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天目山时,觉得这棵树神奇,就封它为“大树王”。我来西天目山游览时,这棵树已枯死几十年了。原来,受了皇封后,这棵树声名鹊起,国人的观点,人与自然同源,既然这棵树长生不老,那么它的树皮也一定有神奇的功效,没准可治百病,于是竞相剥取树
偶然看到木心先生《即兴判断》一书中对“仰视”的解释:“倒过来的鸟瞰”,我好像遭到电击似的,浑身一悚。以世俗的眼光,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低下,经济上的困顿,二者交相压迫,使得精神不知不觉地也“矮人家半截”。本来穷困只是自己的事,但面对名利场的五光十色,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仰角。往上看去,成功者们的身影,无不巍峨,无不威严。于是成了问题。难道我们的人格,也命定地被工资支票上不可观的数字规限着,只有匍
我也算是有個乡间别墅,不是豪宅,没产权,租的,很适合度假。别墅的别,意思是另外,我们说别人,别字,别开生面,都是表示在本尊之外。换句话说,所谓别墅就是生活中第二居所。这只是我的解释,查百度,已有别的定义,更加权威:改善型住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一居所。普遍认识是,除“居住”这个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外,更主要体现生活品质及享用特点的高级住所,现代词义中为独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
一缕忧郁的香烛氤氲,从流光深处的春秋袅袅穿透而来,将这个温煦季节摇曳的青草、嫩蕊与鸟语,都裹上了些许清秋寒蝉的凄切与哀婉。母亲早几天便一个人在屋子角落默然张罗着:几可乱真的冥币、元宝状的黄纸锭、张挂用的黄白纸幡、红黄细腰杆的香烛,一张张一份份小心摊开,皱者必定细细抚平,像摩挲刚落地的婴儿的脸,计算了一番躺在远处山头先祖们的人头,又一一分类码好,肃然放入竹篮间。至于同样不可或缺的爆竹、烟花,则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