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中国高铁 展现中国力量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sou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28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外文出版社、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中国作家》、《中国铁路文艺》杂志社承办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纪实》与‘一带一路’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铁路作协、《中国铁路文艺》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高速铁路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行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高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推中国外交发力的快车,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王雄是中国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素材,清晰地描述了中国高铁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艰辛历程,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国高铁助推中国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灿烂前景。2016年6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速度》中英文版,社会反响强烈,多次再版。相继参加英国、美国、希腊及东南亚国家许多重要的国际书展,受到了热烈欢迎。由此,外文社决定再增加出版法、德、俄、日、西、阿六种文字出版,让《中国速度》多语种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著名文化学者 陈晋:
  参加这个座谈会,我很高兴。有三个原因:一是我本身就是铁路子弟,从小在铁路边上长大;二是我早年喜欢文学,1990年就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虽然后来参与文学活动少了,但还是乐意讨论文学;三是这些年我主要研究党和国家的历史,研究党史文献,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献、十八大以来的文献,对宏观政策和高铁有些想法。我把对这本书的看法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这本书站位高,或者说这个题材本身很重大。书里面写了,我们国家上世纪50年代就达成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这么一个共识。那么,中国高铁的建设,实际上是在为国民经济换大动脉血管,这是非同小可的。衡量一个公共政策、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资源供给的效率,降低国民生活的成本。回过头来看高铁的发展,高铁实现了这个战略目的。这本以“中国速度”来命名的书,站位比较高。
  其次,这本书描述比较实。只有长期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人,参与和见证了高铁发展过程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语言很平实,也很节制,很少主观的评价和情绪的抒发,有一些认识性或者提炼性的话语,作者放在后记里面来说了。这种平实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对高铁、对铁路那种没有缝隙的亲近感。这本书解读了若干人们关心的和存在误解的问题,可读性很强。书中数据很多,有些专业问题普通读者不懂,数据能给予直观的说明。这体现出这本书是靠史料和材料说话。
  第三,这本书挖掘比较深。作者写的是中国高铁,深层次反映的是中国道路。书中写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优势,写了引进与创新、市场与技术的关系,写了高铁外交,最终挖掘出来的,一个是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一个是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价值。高铁从提出设想到变成现实,发展这么快,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这体现的就是中国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别的国家很难做得到的。中国人渴望发展,力求创新,自强不息,这在《中国速度》里反映得比较突出,读完以后给人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是我读了《中国速度》以后的三点体会:站位高,描述实,挖掘深。外文出版社把高铁这个题材做大,和“一带一路”传播体系对接起来,推出8个语种的《中国速度》,非常有眼光,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及時。高铁既然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名片,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往外递这个名片,联系“一带一路”来递效果更好。“一带一路”倡议除了在国家发展、政治地缘各个方面的意义以外,本身就有话语意义。要走出去,把“一带一路”落实好,就要靠文化的力量。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推进民心相通,发挥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提高价值感召力和国家形象亲和力。今年2月,我曾率一个代表团到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两个北非国家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见了这两个国家的主要政党。在摩洛哥谈到“一带一路”时,他们主动谈起元朝时候一个摩洛哥人到中国待了十多年,回去以后还写了一本书。他们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谈的。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也要从文化切入。文化体现了价值观,是一种感召和影响。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比如就高铁谈高铁,这种硬实力恐怕也难以为继。
  所以,没有走出去的文化,走出去的经济、走出去的高铁未必能够走得远,没有民心相通也难以真正形成“一带一路”上的互联互通。通过人文交流的方式展示和增强软实力,在“一带一路”上开展经济活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阻力可能就小一些。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他是怎么开头的呢?他说,我的家乡在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涧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总书记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引出话题的。有外国媒体评论说,“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就是老子所说的那个“道”,“道”也是“路”。文化相通了,感情相通了,经济交往的道路也就修通了。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速度》,8个语种的《中国速度》是用文化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高质量的、非常有效的产品。讲好高铁故事,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要求的体现。我就讲这些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何建明:
  特别高兴参加《中国速度》的作品讨论会。今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中国速度”。王雄在外文出版社出的这本《中国速度》,像高铁一样飞翔,像高铁一样走出国门。这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的作品也应该走出去。   一年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国速度》即将要出版。有一天,我到马凯副总理办公室汇报工作,向他请示应该组织写一本关于高铁的书。马凯副总理表示同意。没过多长时间,我看到了《中国速度》。这就是一本我当初期待的书,王雄先行完成了任务。
  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第一个体会是: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全国人民都认为应该大书特书的书,这是一本作为时代记录者必须去书写的书。作为作家,如果我们不去写高铁,别人会批评我们的。现在王雄完成了,我们作为同行,有一种释放的完成任务的轻松感。
  第二个体会是:这一本反映中国速度的书,既展示了高铁速度,也弘扬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这些年来,我自己感受到的对生活方式改变最大的有两样:一是手机,二是高铁。手机我们现在谁都离不开,高铁我们也离不开。高铁,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让普通人感到最实惠的成果之一。揭秘高铁的书,自然让人期待。
  第三个体会是:这是一部作者付出了极大心血的书。王雄在铁路工作了40年,我感觉他很了不起,写这本书最合适不过。他体验过一线的力量、一线的场景。这种劳动的状态是工人阶级特别典型的一种状态,是我们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创作需要的状态。王雄以这种状态投入写作,很好地完成了这本书。
  第四个体会涉及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都突出了一点:要书写我们时代的文学。《中国速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范本式的方向,是典型的中国报告、典型的中国故事。作为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我特别高兴看到《中国速度》这样的书。《中国速度》对当代的报告文学,对中国今天的文学来说都是一个收获。我要隆重推荐这部作品。
  对于作者,我有一点希望:希望你还可以写一本关注中国速度背后的人和人文的书,一本中国速度如何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与精神方式的书。关于这些,《中国速度》里写到了一些,但是不多。我觉得王雄可以再写一本书。
  2015年在纽约国际书会,我们五六个中国作家跟美国人交流。有一位美国记者站起来说,中国发展这么好,为什么你们还都写虚构作品,为什么不写非虚构?别人把我拉起来,回答说我就是写非虚构的。美国记者的问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就是我们中国现在有这么多好故事,为什么人家关注的是莫言这样的小说家,而不怎么关注非虚构文学?可是说实话,在当代现实题材上,小说成功的不多。在故事性上,小说有优势;在书写现实上,报告文学有优势。报告文学可以借鉴和运用小说讲故事的方法,不仅关注事件发展,也关注情感细节,完成从新闻写作到文学写作的跨越。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能是简单的数字和概念的罗列,要有高度,有深度,还要有艺术价值。这就是报告文学面临的新的挑战,我们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更高、更精美、更準确的书写。
  所以我期待着王雄和我们其他的报告文学作家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王雄这本书给我们一种启示,就是现在的中国报告文学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感受,考虑到世界想了解中国什么。中国故事要走出去,不能单单以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来写,要采取国外读者习惯的话语方式,要不然人家读不进去。这也是给中国作家提出的问题。
  2015年,白俄罗斯记者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主要写纪实文学。这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也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敢说,肯定有这么一天的,时间不会太长。但现在不行,东西方意识形态差距还比较大,我们的中国精神还不能完全被西方的价值观所认可。但是当我们中国变得更强的时候,中国非虚构作品同样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会像中国速度一样呈现在世人面前,给人震撼。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李朝全:
  《中国速度》是说给世界听的很好的中国故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梳理好中国形象。我谈几点读后的感受。
  首先,我感到王雄对铁路事业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王雄是高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近水楼台,写这部报告文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铁路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窗口,铁路是文学创作的富矿。王雄写成这样一部大书,记录中国速度,挖掘出了文学的金子。
  其次,我感到王雄是一位专家型的作家。他对笔下的铁路历史、人物了如指掌。他不仅着眼于国内,更放眼世界,在“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来看待中国高铁。他写的是“中国速度”,这个“中国速度”勾连起的是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三,“一带一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是中国丝绸之路的伟大传统,是中外友好交往漫长的悠远的历史,是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古代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是骆驼,现在铁路走出去,成了“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中国速度》这本书所要弘扬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因此《中国速度》翻译介绍到海外去,会有很多读者接受和喜欢。“中国速度”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幸福,也会让世界更加亲近、更加美好。
  一本《中国速度》还远远不够,我觉得可以就这个主题写更多的出彩的书。这是我对作者王雄的一点期望。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来开这个会很高兴。今天这个会有点特别,不是纯粹的文学研讨,《中国速度》这本书的价值让我们把文学和“一带一路”联系起来。过去经由丝绸之路往西去,是骑着骆驼越过茫茫沙漠的艰辛旅程,今天有了高铁,这条路变得更加快捷、更加便利。高铁改变了生活,推动了社会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精神。
  王雄写出了符合时代主题的作品。《中国速度》系统提供了有关中国高铁规划、决策、建设、运营等方面大量准确的信息,将中国人奋发的精神、坚定的意志、高超的智慧、赶超世界创造一流的顽强作风、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等,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平台给予了充满激情与真实生动的描述报告,给我很丰富的收获和有利的催动。这部作品是很及时很必要的,用8种语言推向世界是很值得的。它是很好的中国故事。   我们的作家应该更了解生活,多去接触生活。但是现在有些作家思维当中写作空间非常小,像《中国速度》这样的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很多作家是不接触的。这些年来有很多报告文学作品介绍我们国家伟大的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发明、伟大的工程、伟大的改变,《中国速度》就是这样一本书,王雄的写作是有意义的写作。这本书是对社会重大关切的回应,是对社会发展力量的传达。外文出版社用8种文字向外推介,我觉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要把中国真实的情况告诉世界,这是作家的任务,也是出版界的任务。我就说这些。
  《中国作家》杂志原主编、著名作家 艾克拜尔·米吉提: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座谈会。我是《中国速度》最早的读者之一,在出版前就读到了。这部作品曾在《中国作家》全文刊登过,并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现在又增加6个语种,以8个语种向外推出。这也体现了一种中国速度。
  在新中国的每一个时代,我们都有可歌可泣可以作为符号宣扬的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比如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航母,如今,高铁成为了中国的符号。一个月前,我看了一部美国人拍的中国高铁的片子。美国人对中国高铁目瞪口呆。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火车是挤到要从窗口爬进去的,挤到要坐在厕所里、要钻在椅子底下的。说实话,我也坐过这种火车。然而在高铁上,这种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高铁实实在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实实在在拉着中国人飞速前进。同时它也将使世界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高铁和欧洲连上,和东南亚连上,那真的会使世界格局为之改变。《中国速度》这本书,把中国高铁发展写得很透彻,让我对作者王雄肃然起敬。他是一个火车司机出身的人,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看在报告文学方面,王雄也是一个引领者。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只描写丑陋的中国人形象,应该描写阳光的、灿烂的、美好的、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中国形象。在这点上,我觉得报告文学确实是走在前面了。《中国速度》是当下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之一,真正来自于生活。王雄是从一线、底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和作者,对铁路一线的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对铁路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所以才有这样的大气魄、大格局的作品。现在8个语种的《中国速度》摆在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走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案头和枕边,人们会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真实的中国高铁,了解到真实的中国。作为一个在未出版前就阅读过《中国速度》的读者,我为王雄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也为外文出版社感到振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 李春雷:
  高铁是这些年国人生活中的一桩大事件,正在方方面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重构着人们的思路,更在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文学来说,这是一个大课题。近年来,不少报告文学作家试图走进它,书写它,揭示它,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现在,读到王雄的《中国速度》,格外欣慰。王雄用他宽阔的视野、扎实的处理、精致的叙述,从速度、精度和温度等方面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的高铁时代。
  速度,是火车最酣畅、最先进、最直接的一种宣泄方式。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是从追逐猎物之始就种下的基因。到19世纪初期,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车。20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火车速度也在不断刷新。2008年8月1日,中国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时速达到350公里,成为无敌世界的中国速度!
  精度,是火车最科学、最精准、最安全的一种保障方式。作者调动其独特的优势,不仅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部信息,也进行了一系列专业的、精准的介绍。如国产动车组之殇、市场与技术的较量、中国高铁的选择等,让读者由走近而走进,由了解而理解,由感染而感悟,从而敬爱这个灵物,敬爱这个人群,敬爱这个国家。
  在这本书的创作中,王雄把事业与职业、创作与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写出了中国高铁发展的全过程,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温度——文学的温度。在这方面,王雄又变身为一个纯粹的作家。他拿起一支长于散文和小说的清秀之笔,把一个个事件之间的褶皱和细节描述得精彩动人,深切而到位。惟其如此,这本报告文学才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写出速度、精度和温度内含的厚重之作!我们也可以说,与火车一起成长起来的著名铁路作家王雄,其大半生的准备,或许就是为了创作这本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严冰:
  中国每年出版的新书有千千万万,但让我们逐字拜读的新书可能也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中国速度》就是这样一本书。我是王雄的忠实读者。
  我1992年开始采访铁路,20多年来,很多条铁路包括很多条高铁线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足迹。多年以来,在采访中我一直感觉到缺少一本展现近年来中国高铁这张中国最鲜亮的名片的著作,《中国速度》填补了这一空白。许多章节不仅让我重温了科研攻关的那一段峥嵘岁月,更让我了解了很多深层博弈,不仅有编年史般的宏大叙事,还情景交融,有作者从基层干起的感受。比如作者写到年轻时开火车,看到外国人喜欢中国的蒸汽机车很自豪,后来得知他们是在看古董而感到郁闷,夜里梦见高速列车在飞驰。作者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铁路总让我有共鸣。最近,在京张高铁开工建设一周年之际,我写了一篇报道:《京张铁路:见证百年屈辱与梦想》,主题是铁路兴则国兴,铁路强则国强,读者也给予了点赞。
  汗水滋润心灵,让我们一起为作者鼓掌加油,期待着中国高铁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也期待着外文出版社带给海外更多的惊喜,期待着王雄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文艺报》副总编辑、著名评论家 胡军:
  《中国速度》这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列入了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项目,出版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艺报》去年7月就曾摘录刊登过其中一段文字,去年10月又在评论版刊登过这部作品的评论。
  我们对2016年度的文学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的时候,收到的谈报告文学的文章,无一例外都提到这个作品,足见这本书的分量。我认为,关于中国高铁的任何一个问题,基本上都能够从书里面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作者在材料搜集和谋篇布局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做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形象性很好的结合。   这本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成果。以不同的语种推出,具有很现实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本书不仅关照了中国当下的现实,更对中国美好的未来做出期待,我相信会引发海内外广大读者长久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引起世人关注。外国人渴望认知中国,了解中国,这是中国文化能够传播出去的基础。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海内外读者的内心,这是“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辩证关系。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偏重于引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发展到关注体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图书。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把握好古与今,体现继往开来,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创造大有可为,书写中国高铁发展和中国创造的文学同样大有可为,希望各方一起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丰富而现实的中国读本。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 陈亚君:
  2016年10月《中国作家》纪实版曾全文刊登《中国速度》。这里我从一个编辑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首先,它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报告文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真实地呈现心灵,记录时代的闪光点。《中国速度》自觉充当了时代的眼睛,向社会传达正能量。我们读《中国速度》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表现之一,关系到作品的境界。
  第二,它展现了相当大的知识信息量,具有文献色彩。作者对写作对象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感知,他对现存资料大量占有,有从表象到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准确深刻到位。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专业知识的展现更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这部作品相对真实客观全面,呈现了关于高铁的中国故事。
  第三,它展现了作家全景式的叙述能力。《中国速度》在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上达到了统一。作者能够在复杂的现实中观察分析相关题材,而不是单纯地罗列史实。这么长的报告文学,我们自始至终能够感受到高能量的运转。这是很难得的。
  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文化处处长 郝文杰:
  受总公司宣传部领导的委托,参加《中国速度》与“一带一路”作品研讨会,非常荣幸。如此高规格地对一部铁路文学作品进行研讨,这是铁路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喜事,我感到十分骄傲。
  大家都说,中国高铁像一道冲击波,让世界震撼,那么,《中国速度》也是一道冲击波,让国人振奋。站在一个铁路人的角度,我想谈一下《中国速度》的意义。
  其一,《中国速度》讲清了中国高铁的成功之道。“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中国速度》把中国高铁放入经济史和交通史的历史脉络中,放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用事实证明:中国高铁是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工程建设人才成长多方面因素累积的成果。可以说,《中国速度》首次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国高铁的历史和现状,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高铁的窗口,是解读中国高铁成功之道的拓荒之作。
  其二,《中国速度》亮出了中国高铁的创新之剑。《中国速度》用鲜明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全面展现了我国高铁在较短时间内后来居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全过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高铁能从追赶者变身为领跑者,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高铁成功的背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其三,《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高铁的精神之脉。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逐步形成了充分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铁精神。《中国速度》满怀着对中国高铁人的敬意,给为高铁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树碑立传,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形象,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写出了铁路人的气质。
  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秘书长 李志强:
  《中国速度》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多年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和原铁道部党组的领导下,铁路文学一直紧贴时代脉搏,记录和讴歌铁路的发展。《中国速度》是铁路文学高原上出现的高峰。我们梳理了铁路作家的认识,有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速度》兼具权威性与完整性,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中国高速列车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列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高铁,渴望了解高铁的秘密。《中国速度》揭开了中国高铁的神秘面纱,让读者第一次清晰完整地了解了它发展的历史画卷。
  第二,《中国速度》兼具行业性与社会性,解读的是发展与创新。高铁是大国博弈的砝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高铁故事令人解渴的文学讲述,我们看到了中国铁路人不甘人后、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看到了时代给铁路创造的机遇。
  第三,《中国速度》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折射的是真实与朴素。如果说高铁故事像一个迷宫,那么作者化繁为简的语言能力令人赞赏。这种语言像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一样,非常朴实准确。语言的花哨并不难,难的是语言的精确。有人说过,最精确的语言只有一种,就像靶心只有一个。在《中国速度》中,我们看到语言不仅命中靶心,还有一种穿透力,这可能就是动心的力量。
  第四,《中国速度》兼具时代性与示范性,展示的是前景与未来。中国高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和国家决策,就没有中国高铁;没有铁路的行业基础、发展体量和市场需求也没有中国高铁。事实充分证明,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原郑州铁路局局长、高铁专家 徐宜发:
  我开火车开了32年,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一直到“和谐号”。我参加过高铁建设,参与研发过“中原之星”,这在王雄的《中国速度》里面曾提到。
  读了《中國速度》这本书,我感受深刻。它客观评价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就,梳理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脉络。我是高铁的倡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这本书让我感同身受,回忆起了以往的峥嵘岁月。安全是铁路的生命,速度就是铁路的灵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客车的平均速度才是每小时40多公里,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到了今天,中国高铁运营时度达到了300公里,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这本书告诉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永无止境。中国高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王雄和我一起参与见证铁路发展,他站位高,思考深,眼光独到,写出了这本专著。我为我的同事、同行和朋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祝贺你成功!
  研讨会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致辞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他表示,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速度》与“一带一路”这个主题,深入挖掘《中国速度》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外文局要充分运用外向型、国际化、多维度、多媒体的自身优势,助力中国高铁“一带一路”宣传。外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徐步表示,我们的传播速度要赶得上中国的发展速度,要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要同声传播。《中国铁路文艺》主编杨新阳也参与了研讨会,对铁路系统出现这样的作品而倍感自豪。我们不仅要传播中国的软实力,也要介绍中国的硬实力。高铁就是中国的硬实力。对外出版《中国速度》,就是以文化的方式推广硬实力。
其他文献
少年时代随父母从成都来到凉山西昌生活、学习、工作。  在西昌的山里生长着一种野果,当地人称之为“栽秧果”,一拢一拢的,枝高丈余,满身荆棘,每到栽秧季节果熟,拇指般大小的果实晶莹透红,甘甜可口。少年时代每到此季,常结伴于午休时,顶烈日于荆棘丛中小心攀摘,与山鸟争抢好果,虽不易,却欢乐无比。  中国传统花鸟画,尤其是“传统文人画”,对待花鸟画的功用有着隐喻的表达意思,以“悦心”为要义。“花非花”“鸟非
期刊
文学事业有的时候更像一种极端性质的“未竟的往昔”,有着编年史般的记忆。记得我写《我们的文学道路——〈人民铁道〉报“汽笛”文学编年史》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多次和蔡宗周先生联系,电话或手机短信,后来我的书出版后,选入的近20幅历史摄影中有四五幅是蔡宗周先生提供的,包括弥足珍贵的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的大合影、铁路文学前辈洪流和铁路作家们的合影、李科烈和蔡宗周1979年采访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合影等
期刊
2016年12月21日,“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正式揭晓。我局作家成龙创作的《高铁穿越煤窑村》榮获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是由山西省委、省政府设立,以“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文学家赵树理名字命名的、由山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文学奖项。本次获奖作品共13项36部(篇)。  成龙,本名郭保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路局传媒中心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耕不辍,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
期刊
在路上(王爱民)  就怕喊错了  梦中人的名字  像挥出的衣袖  收不回来  我此时还没醒呢  我照镜子  镜子里有你  听自己的心跳  像表针转动  滴滴答答  比檐下的水还慢  树挂使黑眼珠白起来  我坐着看站着的树  横版竖排  都在那年的纸上  作者简介:王爱民,笔名低头走路的谷子,辽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欣赏一种秋天的背影》,获“观音山杯·美丽广东”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多次,诗歌见诸《星
期刊
我与铁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铁路”,到台湾肯定要尝尝坐火车的滋味。  台湾修建铁路的时间几乎与大陆同步。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于英国,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然而,铁路在中国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关于铁路的信息也传到了中国,清朝政界一些官员为之振奋,连连上书朝廷要求恩准在中国修建铁路,被称为“筑路派”,他们的奏本很快招致一些人的反对,说修铁路“利小害
期刊
朋友说株洲西站的夜景很美,尤其是月圆之夜更有一种美轮美奂的韵味,这话把我的心撩拨得痒痒的,令我辄心向往之。  从我居住的株洲市东郊去株洲西站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好几次乘高铁都是在白天,这次要去接堂弟夜里9点35分的车,我特地提前一小时赶到西站,想利用接车前的时间来观赏一下西站的夜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株洲西站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夜幕中的西站剪影在月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高大雄伟。站在微风荡漾的
期刊
鄂村纪事  乔迁  走出深山住高楼,  一步跨越几千秋。  破“撮罗子”今犹在,  留与新人说旧愁。  捕鱼  旧愁装满鱼皮舟,  划入历史且存留。  汽艇捕鱼拦江网,  拖出希望唱丰收。  议政  丰收捷报映神州,  大会堂里歌声稠。  议政纵论天下事,  鄂家儿女竞风流。  民工咏  离情  楼角新月入工棚,  溶溶如水诉离情。  遥听村头风摇柳,  句句都是唤归声。  空巢  声声乡音频频梦
期刊
6月1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生命勃发且天天向上。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欢呼雀跃,而我的思绪却穿越都市钢浇铁铸的丛林,在牙林线上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  解读那段废弃的百年中东路的故事  这是山里一段废弃的铁路,从远方蜿蜒而来,穿过隧道,又继续伸进雪野里,直到消失在远方。  隧道不长,视线穿过洞口,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色。我走进隧道,洞口处的钢轨在冬阳下闪着亮光,还没有那种锈蚀斑驳的迹象。隧道里的风很
期刊
一段沉重的历史,一篇直白而又充满情感的叙述。说它是小说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否认它是小说,故事和人物均活灵活现于我们的眼前。因为那个年代在老一辈心灵打上了太多的烙印。正如小说所寓意的,那个年月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灵魂之中,即使是一段历史的备忘录,也值得格外珍视和铭记啊!这也许就是这篇小说诞生的最理直气壮的缘由。也许从这里我们懂得了珍惜以往的意义。  一  几乎每年的清明都是这样一种模式,每年张忠义
期刊
龙舟(上)  汨罗江上的龙舟  浸在满河的楚辞楚歌里  故国岸边的垂柳  摇曳着粽子的清香  此时此刻的子民  用力量与搏击,用速度与激情  在千年风烟的波涛里  荡涤一波波沉重的历史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  波涛千载,鼓声震天  龙舟风烟,上下求索  今日何须再向天发问  我们都记得诗人的泪水  是怎样在汨罗江咆哮的涛声里  砸出惊天动地的痛  民族悲苦了几千年的河流  多么需要生命的呐喊与碰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