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甲寅》月刊等,是五四运动前后具有重要影响的政论杂志或副刊,学术界历来很重视,在《五四时期期刊介绍》、《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都有专文评介,其他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著也多有涉及。但是,至今还有一些重要撰稿人的身份未弄清楚;有的只知其笔名,不知道真实姓名。笔者考辨了若干位撰稿人的相关线索与真实姓名,供研究者参考。
【基金项目】
:
本文承业师刘桂生先生、张步洲编审和王宪明教授审阅并指正,又承匿名评审人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甲寅》月刊等,是五四运动前后具有重要影响的政论杂志或副刊,学术界历来很重视,在《五四时期期刊介绍》、《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都有专文评介,其他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著也多有涉及。但是,至今还有一些重要撰稿人的身份未弄清楚;有的只知其笔名,不知道真实姓名。笔者考辨了若干位撰稿人的相关线索与真实姓名,供研究者参考。
其他文献
南郊神位变革与玉皇祀典的构建,曾对北宋国家祀典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黑杀将军临降为宋太宗继位提供了君权神授的道教依据。景德二年南郊神位变革试图通过神位秩序的变动,将儒教的南郊祀典改造为道教神系。昭应宫玉皇祀典一方面如唐朝的太清官被纳入儒教的宗庙系统中,另一方面也保存着独立的道教性质并与郊祀礼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徽宗朝和阳宫的玉皇祀典,则是将郊祀神位体系纳入到道教的“三清”之下,由道教统领整个国家祀典。北宋道教挑战儒教国家祀典正统地位的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北宋国家祀典中的道教现象,既非唐宋以来某种社会经济长期发
1.赫尔曼·保罗:《呈现历史:认知德性如何塑造历史研究》
解释与叙事话语是近年来广受历史哲学家关注的问题。然而,受此趋势的影响,他们始终而且几乎只关注历史学家出版的成果,因而忽视了历史研究是一项集阅读、思考、讨论、写作于一体的实践,成功的历史研究要求研究者积极培养特定的技能、态度与美德。
被称为“天书”的《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导论”是《否定辩证法》的精华,也是理解《否定辨证法》的关键。在“导论”中,阿多尔诺建构了“反体系的”否定辩证法“体系”。其中,非同一性是其理论基础;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是其基本特征;“被规定的否定”是其理论核心;“瓦解的逻辑”是其理论结局。这样,试图为早期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的否定辩证法,由于自身的否定性而使这个基础建立在“沙滩”上,致使后人在力捧否定辩证法的同时对之也有所诟病。
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抱着毫不妥协的态度,企图用基督教文明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的冲击和一战的影响下,主流的传教团体开始倡导文化合作,提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携手“共同追求真理”,以及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以补充和丰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尊重与欣赏。这种思想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
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逐步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基本方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发展。建设一个实用高效、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完善保障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
1914年,袁世凯政府将清末以来陆续设置的地方审判厅裁撤三分之二,初级审判厅全部裁并。该事件“几欲举司法而根本推翻之”,被当作中国推行新法制过程中的一大逆流,成为此后整个民国时期司法与行政不分的背景,以及初级审判组织迟迟无法建立的源头。
首长是拥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的个人。酋邦是一种政治制度,拥有双层级的管理结构。早期国家则是三层级的、跨区域的社会-政治组织,拥有权力集中的政府,以规范复杂的社会关系。从游团、村落、酋邦到早期国家,社会-政治组织呈现出日益复杂的结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为了处理各种事务,临时首领应运而生。随着人口增加,社会事务日趋繁杂,管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了酋长、酋邦和早期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剩余产品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社会规模逐渐扩大,对食物、土地、贵重物品的需求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之后,战争和其他
2012年2月号
1.维罗尼卡·托齐:《目击证词的认知和道德作用》
本文旨在对目击证词进行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分析,以避免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二元对立两分法,这种两分法在当前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很盛行。
关于从《大宪章》颁布到都铎王朝建立时期的英国宪政史,西方史学家的解读有诸多重要变化。本文无意于囊括该研究领域中的所有变化及其意义,而是将讨论聚焦在以下四个特定领域:从制度史研究转向集中考察作为政治生活之动力的人物;从强调作为政治态势之决定因素的庇护和物质利益,转向理解政治观念和理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地方政治以及地方与国家之关系的新兴趣;议会研究的复兴,包括议会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广大地区和社会各阶层的选民。
“除名毁忆”是罗马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其意为对一个人身后之名的制裁,与罗马传统的名誉文化息息相关。结合“除名毁忆”历史的梳理与贵族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新发现的元老院法令铭文,对公元20年的皮索案进行深入剖析,可一窥元首制初期的政治文化。对皮索的惩罚展现了一个人的身后之名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的现实需要。贵族家庭在创造、维护和控制家庭成员在公共记忆中的主动角色方面得到了官方的充分认可,这也意味着他们未来仍能够在罗马的政治舞台上发挥影响力。被罪个人与家庭境遇的两重天其实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贵族阶层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