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基于当前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笔者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体育课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体育课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有时部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不愿学、不想练等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时也会产生“情绪传染”,影响到同学、教师的情绪,更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产生原因
(一)学生方面
当前独生子女占相当比重,受家庭溺爱,要么对错别人都说不得,明显对着干,要么嘴上不言语暗里叫着劲,什么都不信,心理矛盾激化,其结果是逆反心理不断强化;长期完不成体育课的要求,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二)教师方面
教师业务功底不扎实,教学技巧不熟练,理论知识不牢固,以至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对学生不关心爱护,不能换位思考,不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味批评指责学生,教学缺乏新意,进行“放羊式”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值逐步减低,最后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学方面
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单调、陈旧,教学语言生硬粗俗,讽刺挖苦学生;教学往往搞“一刀切”,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碰到问题,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一视同仁,以学生成绩、印象及相貌处理问题;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产生消极、被动、防范的“逆反心理”。
二、克服和减轻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心理,和学生建立感情
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知道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正常现象,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生,了解学生,从教育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找出对策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在课上要对学生爱护、关心,热情主动,态度善良和蔼,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逆反学生也乐于接近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就会不反感,才会虚心接受。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所以,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克服自身缺点的动力,教师要切记这一点,不能由于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更不能讽刺挖苦,甚至斥责、辱骂、体罚,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以学生成绩、印象及相貌来处理问题,更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教师还要自己有原则性,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时,要坚持原则,使学生懂得该怎么样做而不应怎么做。
(三)抓住榜样,树立典型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动作要求学生进行示范,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适当的让这部分学生给全体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来讨论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并不全是优秀生的,让这部分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但要切忌,要确以“好”示范,而不能以教师个人好恶,或以个人对某个学生的感情偏爱加以选择。
(四)利用逆反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通过学生对体育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和真理探求的一种心态,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体育教师希望学生在某节课上掌握哪些动作技术,就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哪个技术动作很不容易掌握,我们最好不要去学,这样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要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巧妙的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由于“逆反心理”造成的不同行为,要运用区别对待法进行教育。如:批评教育要注意场合,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要有耐心多进行诱导,要以情动人,切记不能使用暴力;对小事不过分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对于体育水平较差、因身体原因确实困难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制定个别化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到目标可以接受,愿意“跳一跳摘桃子”,逐步提高水平。
(六)寓教于乐,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注意不同内容和新旧内容的合理搭配,难度适中,使学生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从“学会”转向“会学”。通过精心设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可多设计些带有趣味性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激励、期待、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借助电教、音乐进行教学,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别怕,让他们瞧瞧你的厉害”等这些充满鼓励、期待的话,消除学生恐惧、害怕、怕丢面子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王淑荣.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3.
[2] 李艳.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与克服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02.9.
摘 要 基于当前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笔者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体育课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体育课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有时部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不愿学、不想练等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时也会产生“情绪传染”,影响到同学、教师的情绪,更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产生原因
(一)学生方面
当前独生子女占相当比重,受家庭溺爱,要么对错别人都说不得,明显对着干,要么嘴上不言语暗里叫着劲,什么都不信,心理矛盾激化,其结果是逆反心理不断强化;长期完不成体育课的要求,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二)教师方面
教师业务功底不扎实,教学技巧不熟练,理论知识不牢固,以至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对学生不关心爱护,不能换位思考,不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味批评指责学生,教学缺乏新意,进行“放羊式”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值逐步减低,最后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学方面
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单调、陈旧,教学语言生硬粗俗,讽刺挖苦学生;教学往往搞“一刀切”,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碰到问题,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一视同仁,以学生成绩、印象及相貌处理问题;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产生消极、被动、防范的“逆反心理”。
二、克服和减轻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心理,和学生建立感情
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知道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正常现象,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生,了解学生,从教育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找出对策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在课上要对学生爱护、关心,热情主动,态度善良和蔼,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逆反学生也乐于接近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就会不反感,才会虚心接受。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所以,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克服自身缺点的动力,教师要切记这一点,不能由于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更不能讽刺挖苦,甚至斥责、辱骂、体罚,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以学生成绩、印象及相貌来处理问题,更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教师还要自己有原则性,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时,要坚持原则,使学生懂得该怎么样做而不应怎么做。
(三)抓住榜样,树立典型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动作要求学生进行示范,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适当的让这部分学生给全体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来讨论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并不全是优秀生的,让这部分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但要切忌,要确以“好”示范,而不能以教师个人好恶,或以个人对某个学生的感情偏爱加以选择。
(四)利用逆反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通过学生对体育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和真理探求的一种心态,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体育教师希望学生在某节课上掌握哪些动作技术,就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哪个技术动作很不容易掌握,我们最好不要去学,这样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要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巧妙的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由于“逆反心理”造成的不同行为,要运用区别对待法进行教育。如:批评教育要注意场合,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要有耐心多进行诱导,要以情动人,切记不能使用暴力;对小事不过分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对于体育水平较差、因身体原因确实困难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制定个别化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到目标可以接受,愿意“跳一跳摘桃子”,逐步提高水平。
(六)寓教于乐,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注意不同内容和新旧内容的合理搭配,难度适中,使学生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从“学会”转向“会学”。通过精心设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可多设计些带有趣味性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激励、期待、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借助电教、音乐进行教学,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别怕,让他们瞧瞧你的厉害”等这些充满鼓励、期待的话,消除学生恐惧、害怕、怕丢面子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王淑荣.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3.
[2] 李艳.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与克服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