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宏观、中观、微观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在案例和本项目基础资源可行的基础下,得出了整体定位和功能定位;进而确认产业体系和引擎项目,接着落脚在空间上,提出规划理念,并进行投资估算。
关键词: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大湖生活方式
近年来,各类特色小镇项目蓬勃发展,乡村纷纷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本土产业、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村镇的环境美、产业优、生活富的态势。
一、宏观政策解读
(一)宏观政策态势分析
通过解读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围绕特色小镇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难发现,政府发展特色小镇之终极目的,在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诸多矛盾[1]。2017年《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六大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产业方面,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绿色方面,提升生态环境的吸引力;便利方面,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改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设施;科技方面,推进“互联网+”行动,为科普、研学旅游等提供空间;共享方面,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品质。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相关宏观政策旨在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宜居宜业”;而为了改变乡村风貌和外界认知,通过某些方式导入必要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特色小镇发展态势研究
通过研究中央对于特色小镇的一系列一系列政策,可以得出,特色小镇的政策的目的大多是迎合大都市各类功能的空间疏解,是实现美丽乡村、维系农业产业基础、增加农村收入和就业机会,以及导入必要基础设施的重要抓手。
通过对比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特色小镇产业类型和发展现状,发现第一批的特色小镇中,选择发展旅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68%),整体产业门类较少;而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当中,选择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小镇比重下降到35%左右[2],而整体的产业门类也日渐丰富。由此可以得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已由旅游业为主转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借助旅游业升级现有产业,带动整体产业发展,从而实现长久发展,重聚人口[3]。单纯的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较低,政府比较认可“旅游+”的开发模式,单纯的旅游小镇已经无法获得地方政府青睐;而能够带动区域人口聚合,和产业发展的旅游行为,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
二、主流需求市场特征分析
(一)客源市场基础研究
在确定本项目从区位角度来看,可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的前提下,对中观的需求和微观的竞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以本项目为中心的3.5小时通勤圈,确定整个市场立足点在于“串联长沙与武汉两大核心客源市场”;其客源需求来源为两大核心城市——武汉和长沙,以及周围几个次要城市,呈现竞争对手态势关系;双客源地市场叠加效应,与单一客源地无本质区别,但市场竞争会更为激烈。基于城市对为单位,笔者衡量了人口总量、经济总量、消费总量、中微观层面的人均消费指标、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及人均优质零售供给面积等九个指标体系。整体而言,长沙与武汉这一对客源市场等同于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3-5年前的指标,而在当时,北京和上海周边已经出现更先进的旅游目的地供给;重庆和成都虽当前消费能级不及武汉,但周边也有短途旅游项目供给。结合考虑武汉市及长沙市共1700多万人口的人口红利市场,可以得出,这武汉、长沙两地当前亟需匹配先进的短途旅游产品满足日渐增长休闲生活需求。
(二)客源诉求
通过挖掘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原始动机,抓取与识别其潜在的隐形诉求,协助本项目精准定位,结合本体资源推出领先时代的旅游产品。纵观武汉-长沙客源市场的短途旅游行为,以“旅游者足迹”等形式,从需求的角度,得出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描摹”。周边的种种旅游项目供给可以归类于休闲观光、民俗体验、健康养生、历史感怀、冒险游乐、美食品味、艺术浸蕴等。充分体现出,旅游者追求的是与日常都市生活不同的原生态和真实性体验。
(三)相关竞争群分析
笔者筛选出六个旅游目的地方向——鄂西南湘北、鄂西、鄂东南赣北、长沙周边、广东方向,并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等方面分析其旅游目的地价值水平。其中武汉周边的领军产品项目包括鄂州梁子湖旅游度假区、赤壁古戰场及龙佑温泉、悦兮半岛温泉旅游区、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不难发现,已经有比较专业的文旅开发运营企业在关注湖北旅游投资,而对比湖南岳阳的国际化标准打造的目的地,尚存在一定差距。而湖南长沙周边已出现少数较为成熟的短途旅游项目,如湖南岳阳的国际化标准打造的目的地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取得成功的宋城演艺打造的宋城炭河古城主题公园,广东方向的长隆旅游度假区也是短途旅游重要目的地。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双核城市群周边的旅游目的地的供给数量远未达到饱和,从旅游产品的资源基底来看,部分项目存在合作可能性,得出结论,周边市场处于竞合重于竞争的态势。
三、相关案例启示
太湖北岸的无锡市的灵山(马山)宗教旅游集群,以区域既有的太湖明珠宗教圣地为整体意向,通过灵山胜境、拈花湾等体验式旅居目的地打造,实现“禅意生活”、“涤荡身心”的旅游者价值。该案例因势就行开发旅游区域,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基底,寻求项目独有的文化基因,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获得持续的、持久的旅游吸引力。对本项目启示在于:深度挖掘本区域基底资源,形成独有区域意向,依托区域意向,以国际化旅游阐述手段,打造重量级旅游项目,形成华中区域近郊国际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项目核心区选址及定位
(一) 整体定位
结合主流需求市场研究,依托本项目区位及生态资源基底,将本项目核心区定位为“大湖人家—原真湖区生活方式旅居地”,打造原生态江汉平原生活体验,提供国际级深度旅游服务。 (二)选址分析与场地交通要求
1. 选址分析及项目范围框定
景观资源方面,两处都是一线临湖,但王垸村拥有具备唯一性的芦苇荡;产业基础方面,王垸村紧邻洪湖蓝田风景区,具有竞合优势;交通优势方面,王垸村临近未来规划瞿家大湾城铁站以及隋岳高速出口;未来可拓展空间方面:王垸村北部具有广大可扩展空间。考虑进入景区的便捷性和最优临湖岸线,同时考虑现状道路的布局,框定项目具体布局范围。总面积为8-10平方公里。
2. 必要交通需求分析
从基地周边现状交通来看,目前主要通过随岳高速、环洪湖旅游公路及水路到达;未来将增加武常铁路及武监高速等多种交通方式。需加强武监高速、随岳高速与本项目快速接驳,拓宽接驳道路,跨越项目实现愿景的最后一步路的障碍
五、核心旅游区规划
(一)规划结构
依据本项目的整体定位,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提出“一环、一带、一市、双核、九洲”的总体规划结构。
“一环”即建设完善的交通环路;“一带”即打造多远的景观系统,规划滨湖绿带、景观步道、游船码头三位一体的景观带;“一市”即规划明晰的商业主线——漪水街,作为深度沉浸体验的媒介,重要核心亮点的串联;“双核”即铸造旅游强吸引极核,辐射品牌效应;“九洲”即安排合理的功能分区,一岛一品、多样游线,涵盖“吃住游购娱”功能业态。
(二)核心区的场景打造与意向描摹
生态、健康、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是这个度假区需要传达的核心意向,而“监利物产”,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将整个项目围绕 “大湖认知”三阶段指导空间布局,分别为三个场景“初识大湖、品味大湖、融入大湖”。
1. 初识大湖——娱乐化教育、互动式体验
生态、健康、恬淡和闲适的生活方式,需要有物质基礎和人文基础共同决定。由富饶的物质基础出发,打造大湖赐馔项目,导入国际最领先旅游概念VR、AR、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阐述监利人民对大湖的感恩;由浓厚的农耕文明的人文基础出发,规划大湖九歌项目,洪湖西岸的人民的“大湖生活方式”是大道至简、天人合一,以民间民俗活动及演出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引入巡游、灯光秀、节庆广场,零距离体验人与大湖的互动。
2. 品味大湖——度假式疗养、文化深度认知
该阶段对于“大湖生活方式”的介入程度更深入,强调的是品味“大湖生活方式”之源流。规划大湖楚韵项目,以楚国宫殿、贵族宅邸、工坊及民居等建筑形态,打造传统农耕、水利、农事科普及体验;规划大湖悟道项目,融合道教、佛教、民间传说及神道教的小尺度民俗建筑形态,植入江汉平原仪式、民俗、祈祷等表演及体验;规划耕读世家项目,融合江汉民居、问津书院、酒坊、茶庄、布装等传统小农经济体现形式,植入传统制茶、酿酒、成人礼等农耕民俗体验;规划大湖鱼景项目,结合“船户”,“船屋”等传统渔家生活方式的建筑形态,植入渔家捕鱼、腌鱼、晒网、修船等体验;规划大湖繁市商业街,以精致的店铺,宜人的街道尺度,热闹的民俗活动广场,打造“有温度”的街市;规划项目大湖遗珠,围绕湖区生活方式,打造世界级论坛,建设大湖论坛永久会址,引入国际化体验度假酒店,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目的地。
3. 融入大湖——多元品味湖区生活
规划大湖印象项目,将延续“不朽的篇章”,在建设期内,打造“大师的院落”,邀请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音乐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阐述他们对大湖的认知,让游客体验大湖与人的关系;培育湖畔社群,作为一个“大湖生活方式”的信徒,将千年传承的生活方式持续传递下去,影响更多人。
六、投资估算
本项目主要旅游吸引物“大湖赐馔”美食主题无动力乐园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及大湖九歌节庆广场与水幕体验项目中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建设成本约6.95亿元。
旅游支持设施及旅游交通设施包括医养综合体、四星级酒店、精品酒店、非标准住宿设施,建设成本合计约13.91亿元。商业街区项目渔市商业街,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设成本约2.5亿元。
整体环境打造,如次要旅游吸引点、绿化、基础设施等,总投入约7900万元。
综上所述,根据以往项目经验估算,旅游项目投资约24.1亿元,土地成本约2.2亿元,旅游地产投资约10亿元,合计开发成本约40.5亿元。
总结而言,本项目致力于吸引武汉、长沙两大市场的短途旅游客群,定位为“大湖人家—原真湖区生活方式旅居地”,打造原生态江汉平原生活体验,提供国际级深度旅游服务。虽然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一旦建成,将吸引大量人流到访,改变区域形象,走出一条由旅游业拉动人气、撬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型特色小镇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士菊,郭诗琪.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创新路径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21,06
[2]陶汝鸿. 新型城镇化4.0——培育特色 成就小镇[R].戴德梁行,2017
[3]代启越,陈思.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思考[A].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4
作者简介:李楚雷依(1991— ),女,汉族,籍贯:湖南省宜章县,职称:助理工程师,学位:城市与环境规划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的社区规划,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大湖生活方式
近年来,各类特色小镇项目蓬勃发展,乡村纷纷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本土产业、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村镇的环境美、产业优、生活富的态势。
一、宏观政策解读
(一)宏观政策态势分析
通过解读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围绕特色小镇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难发现,政府发展特色小镇之终极目的,在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诸多矛盾[1]。2017年《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六大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产业方面,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绿色方面,提升生态环境的吸引力;便利方面,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改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设施;科技方面,推进“互联网+”行动,为科普、研学旅游等提供空间;共享方面,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品质。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相关宏观政策旨在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宜居宜业”;而为了改变乡村风貌和外界认知,通过某些方式导入必要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特色小镇发展态势研究
通过研究中央对于特色小镇的一系列一系列政策,可以得出,特色小镇的政策的目的大多是迎合大都市各类功能的空间疏解,是实现美丽乡村、维系农业产业基础、增加农村收入和就业机会,以及导入必要基础设施的重要抓手。
通过对比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特色小镇产业类型和发展现状,发现第一批的特色小镇中,选择发展旅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68%),整体产业门类较少;而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当中,选择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小镇比重下降到35%左右[2],而整体的产业门类也日渐丰富。由此可以得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已由旅游业为主转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借助旅游业升级现有产业,带动整体产业发展,从而实现长久发展,重聚人口[3]。单纯的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较低,政府比较认可“旅游+”的开发模式,单纯的旅游小镇已经无法获得地方政府青睐;而能够带动区域人口聚合,和产业发展的旅游行为,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
二、主流需求市场特征分析
(一)客源市场基础研究
在确定本项目从区位角度来看,可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的前提下,对中观的需求和微观的竞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以本项目为中心的3.5小时通勤圈,确定整个市场立足点在于“串联长沙与武汉两大核心客源市场”;其客源需求来源为两大核心城市——武汉和长沙,以及周围几个次要城市,呈现竞争对手态势关系;双客源地市场叠加效应,与单一客源地无本质区别,但市场竞争会更为激烈。基于城市对为单位,笔者衡量了人口总量、经济总量、消费总量、中微观层面的人均消费指标、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及人均优质零售供给面积等九个指标体系。整体而言,长沙与武汉这一对客源市场等同于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3-5年前的指标,而在当时,北京和上海周边已经出现更先进的旅游目的地供给;重庆和成都虽当前消费能级不及武汉,但周边也有短途旅游项目供给。结合考虑武汉市及长沙市共1700多万人口的人口红利市场,可以得出,这武汉、长沙两地当前亟需匹配先进的短途旅游产品满足日渐增长休闲生活需求。
(二)客源诉求
通过挖掘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原始动机,抓取与识别其潜在的隐形诉求,协助本项目精准定位,结合本体资源推出领先时代的旅游产品。纵观武汉-长沙客源市场的短途旅游行为,以“旅游者足迹”等形式,从需求的角度,得出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描摹”。周边的种种旅游项目供给可以归类于休闲观光、民俗体验、健康养生、历史感怀、冒险游乐、美食品味、艺术浸蕴等。充分体现出,旅游者追求的是与日常都市生活不同的原生态和真实性体验。
(三)相关竞争群分析
笔者筛选出六个旅游目的地方向——鄂西南湘北、鄂西、鄂东南赣北、长沙周边、广东方向,并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等方面分析其旅游目的地价值水平。其中武汉周边的领军产品项目包括鄂州梁子湖旅游度假区、赤壁古戰场及龙佑温泉、悦兮半岛温泉旅游区、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不难发现,已经有比较专业的文旅开发运营企业在关注湖北旅游投资,而对比湖南岳阳的国际化标准打造的目的地,尚存在一定差距。而湖南长沙周边已出现少数较为成熟的短途旅游项目,如湖南岳阳的国际化标准打造的目的地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取得成功的宋城演艺打造的宋城炭河古城主题公园,广东方向的长隆旅游度假区也是短途旅游重要目的地。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双核城市群周边的旅游目的地的供给数量远未达到饱和,从旅游产品的资源基底来看,部分项目存在合作可能性,得出结论,周边市场处于竞合重于竞争的态势。
三、相关案例启示
太湖北岸的无锡市的灵山(马山)宗教旅游集群,以区域既有的太湖明珠宗教圣地为整体意向,通过灵山胜境、拈花湾等体验式旅居目的地打造,实现“禅意生活”、“涤荡身心”的旅游者价值。该案例因势就行开发旅游区域,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基底,寻求项目独有的文化基因,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获得持续的、持久的旅游吸引力。对本项目启示在于:深度挖掘本区域基底资源,形成独有区域意向,依托区域意向,以国际化旅游阐述手段,打造重量级旅游项目,形成华中区域近郊国际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项目核心区选址及定位
(一) 整体定位
结合主流需求市场研究,依托本项目区位及生态资源基底,将本项目核心区定位为“大湖人家—原真湖区生活方式旅居地”,打造原生态江汉平原生活体验,提供国际级深度旅游服务。 (二)选址分析与场地交通要求
1. 选址分析及项目范围框定
景观资源方面,两处都是一线临湖,但王垸村拥有具备唯一性的芦苇荡;产业基础方面,王垸村紧邻洪湖蓝田风景区,具有竞合优势;交通优势方面,王垸村临近未来规划瞿家大湾城铁站以及隋岳高速出口;未来可拓展空间方面:王垸村北部具有广大可扩展空间。考虑进入景区的便捷性和最优临湖岸线,同时考虑现状道路的布局,框定项目具体布局范围。总面积为8-10平方公里。
2. 必要交通需求分析
从基地周边现状交通来看,目前主要通过随岳高速、环洪湖旅游公路及水路到达;未来将增加武常铁路及武监高速等多种交通方式。需加强武监高速、随岳高速与本项目快速接驳,拓宽接驳道路,跨越项目实现愿景的最后一步路的障碍
五、核心旅游区规划
(一)规划结构
依据本项目的整体定位,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提出“一环、一带、一市、双核、九洲”的总体规划结构。
“一环”即建设完善的交通环路;“一带”即打造多远的景观系统,规划滨湖绿带、景观步道、游船码头三位一体的景观带;“一市”即规划明晰的商业主线——漪水街,作为深度沉浸体验的媒介,重要核心亮点的串联;“双核”即铸造旅游强吸引极核,辐射品牌效应;“九洲”即安排合理的功能分区,一岛一品、多样游线,涵盖“吃住游购娱”功能业态。
(二)核心区的场景打造与意向描摹
生态、健康、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是这个度假区需要传达的核心意向,而“监利物产”,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将整个项目围绕 “大湖认知”三阶段指导空间布局,分别为三个场景“初识大湖、品味大湖、融入大湖”。
1. 初识大湖——娱乐化教育、互动式体验
生态、健康、恬淡和闲适的生活方式,需要有物质基礎和人文基础共同决定。由富饶的物质基础出发,打造大湖赐馔项目,导入国际最领先旅游概念VR、AR、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阐述监利人民对大湖的感恩;由浓厚的农耕文明的人文基础出发,规划大湖九歌项目,洪湖西岸的人民的“大湖生活方式”是大道至简、天人合一,以民间民俗活动及演出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引入巡游、灯光秀、节庆广场,零距离体验人与大湖的互动。
2. 品味大湖——度假式疗养、文化深度认知
该阶段对于“大湖生活方式”的介入程度更深入,强调的是品味“大湖生活方式”之源流。规划大湖楚韵项目,以楚国宫殿、贵族宅邸、工坊及民居等建筑形态,打造传统农耕、水利、农事科普及体验;规划大湖悟道项目,融合道教、佛教、民间传说及神道教的小尺度民俗建筑形态,植入江汉平原仪式、民俗、祈祷等表演及体验;规划耕读世家项目,融合江汉民居、问津书院、酒坊、茶庄、布装等传统小农经济体现形式,植入传统制茶、酿酒、成人礼等农耕民俗体验;规划大湖鱼景项目,结合“船户”,“船屋”等传统渔家生活方式的建筑形态,植入渔家捕鱼、腌鱼、晒网、修船等体验;规划大湖繁市商业街,以精致的店铺,宜人的街道尺度,热闹的民俗活动广场,打造“有温度”的街市;规划项目大湖遗珠,围绕湖区生活方式,打造世界级论坛,建设大湖论坛永久会址,引入国际化体验度假酒店,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目的地。
3. 融入大湖——多元品味湖区生活
规划大湖印象项目,将延续“不朽的篇章”,在建设期内,打造“大师的院落”,邀请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音乐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阐述他们对大湖的认知,让游客体验大湖与人的关系;培育湖畔社群,作为一个“大湖生活方式”的信徒,将千年传承的生活方式持续传递下去,影响更多人。
六、投资估算
本项目主要旅游吸引物“大湖赐馔”美食主题无动力乐园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及大湖九歌节庆广场与水幕体验项目中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建设成本约6.95亿元。
旅游支持设施及旅游交通设施包括医养综合体、四星级酒店、精品酒店、非标准住宿设施,建设成本合计约13.91亿元。商业街区项目渔市商业街,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设成本约2.5亿元。
整体环境打造,如次要旅游吸引点、绿化、基础设施等,总投入约7900万元。
综上所述,根据以往项目经验估算,旅游项目投资约24.1亿元,土地成本约2.2亿元,旅游地产投资约10亿元,合计开发成本约40.5亿元。
总结而言,本项目致力于吸引武汉、长沙两大市场的短途旅游客群,定位为“大湖人家—原真湖区生活方式旅居地”,打造原生态江汉平原生活体验,提供国际级深度旅游服务。虽然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一旦建成,将吸引大量人流到访,改变区域形象,走出一条由旅游业拉动人气、撬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型特色小镇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士菊,郭诗琪.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创新路径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21,06
[2]陶汝鸿. 新型城镇化4.0——培育特色 成就小镇[R].戴德梁行,2017
[3]代启越,陈思.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思考[A].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4
作者简介:李楚雷依(1991— ),女,汉族,籍贯:湖南省宜章县,职称:助理工程师,学位:城市与环境规划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的社区规划,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