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分析及脱贫策略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兰坪县的调查,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困现象,具体表现为山高谷深、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贫困面广和贫困程度深等。鉴于此,应该采取加快“五大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来有效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现状;脱贫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041-02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我国人口总数在30万以下的28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地区。就群体而言,这是属于全国人口中最贫困的一部分,也是最需要政府扶持帮助的一部分[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突出地反映在居民收入领域。基于此,课题组到我国16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之一的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以充分了解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现状。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4 388.5平方公里,辖金顶镇、通甸镇、河西乡、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兔峨乡和啦井镇4镇4乡102个行政村5个社区共801个自然村。境内主要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其中,白族支系拉玛人、傈僳族、普米族、怒族等民族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集中在通甸、河西、中排、石登、营盘、兔峨、啦井等7个乡镇。
  兰坪县境内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73.87%,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天然物种基因库”“植物王国”和“民族文化大观园”。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到现在兰坪县仍然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攻坚工作开发重点县之一,集山区、民族、老区一体,是全国少有的资源富饶而又亟待开发的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典型县份。兰坪县是云南省的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其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环境基础等表现极为脆弱。
  一、兰坪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
  兰坪县的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仍,人地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这种状况依靠常规的扶贫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当地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
  兰坪县的贫困是整体型、民族型、素质型与条件型相互交织的贫困,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面广,深度贫困、区域性贫困突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 根据省政府公布的最新贫困标准计算,2013年,全县人均年收入低于2 300元仍有10.37万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8.7%,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2%,贫困人口大部分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区”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居住分散,全县30户以下近50%的村寨温饱、供电、通行、人畜饮水、广播电视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各项建设投入。因此,集中五年左右的时间,主动出击,找准优势,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分批推进,会同怒江州实施好扶贫攻坚项目,打好扶贫攻坚大会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合来看,兰坪县的贫困成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严酷。兰坪县的扶贫攻坚对象绝大多数位于山区,境内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部分村寨植被覆盖差,一遇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虽采取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由于实施区域小,生态环境仍未实现良好转变,洪、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问题突出。
  第二,经济发展层次低。从经济构成看,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农业收入主要成分,其次为低水平的劳务输出收入,第二、三产业极少,由于受光、热土地质量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民科技意识不强,耕作粗放落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第三,贫困地区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辐射难度大,缺乏信息和技术支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弱,加上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走向市场的能力较差,多数贫困户尚未加入县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没有找到稳定的增收门路。
  第四,贫困户家底薄。大部分农户住房还是祖上遗留的土坯房、木楞房,近年来新建的房屋大部分也十分简陋,甚至还有一部分茅草房。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及低层次的养殖业,收入微薄,积累很小,一遇大病、子女上学便负债累累,在生产经营上无力投入,农产品商品率低。
  第五,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耕地中95%以上为25°以上的坡耕地,土地瘠薄,加上农民无力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农业机械使用程度不高。
  第六,文化教育卫生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低,近年来因教育布局的要求撤并教学点,给一些偏远村儿童上学造成新的困难。村内没有比较规范的卫生室,乡村医生无论是素质还是待遇都不能满足村民看病的现实需要,一旦遇到疑难杂症必须步行到数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第七,交通不便,能源匮乏。截至目前,全县部分自然村未通公路,通村通组公路,由于山陡溝深,路况很差,晴通雨阻,只能走小型农用车和拖拉机,雨天不能通行,偏远村社仍以人背畜驮走上下崎岖山路为主要运输手段,交通不便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使各项建设成本过高。
  第八,投入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近几年来,兰坪县大力整合资金,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部分自然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基础设施脆弱且建设成本过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一遇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率上升,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兰坪县贫困人口脱贫策略
  兰坪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仍,人地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这种状况依靠常规的扶贫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必须整合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进行全面建设、改善和发展,加快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兰坪县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层次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沿澜沧江一线和山区、半山区,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需要建设的内容和项目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单靠财政扶贫资金还不够,既需要科学集中地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同时也要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总的来看,鉴于兰坪县的贫困人口现状,建议采取以下脱贫策略:
  第一,紧紧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五大工程”的建设,坚持扶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农村低保、特色城镇化建设、农村富余农村劳动力转业转移结合起来,把民生改善与小城镇建设、大路建设、大电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住、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二,充分发挥怒江州扶贫攻坚发挥扶贫政策富集的优势,积极争取整合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以贫困聚居区为主要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在遵循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和推出一批亮点,切实提高怒江州扶贫攻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整体效益。
  第三,加大农村道路的建设力度,全力解决贫困山区群众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努力,切实解决贫困山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以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为契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难,群众就医难、收看电视难和娱乐生活单调的问题,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四,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明显提高。围绕特色,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引导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可循环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形成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五,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开发,一是培育至少3个以上的有市场、有规模的特色种养殖支柱产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生产技能培训,至少熟练掌握1项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运行良好,农民得到实惠;四是有条件的村,積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是着力培育乡土人才,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第六,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通过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实现户均有一幢人畜分离、达到抗震要求、体现地方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安居房,使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发展能力得到持续增强,实现安居乐业。村庄绿化美化和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村均建有卫生厩舍、厕所、垃圾处理三配套,改善环境卫生,节约薪材、保护森林,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道德风尚。
其他文献
花生是河北保定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害虫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花生害虫的高效防控,本研究采用色板和性诱剂相结合的诱集方法,对花生地上部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同时监测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明确了玉米-花生和小麦-花生轮作对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了连作花生田和轮作花生田在蛴螬虫口减退率以及花生产量方面的差异;对防治地下害虫的复配拌种剂进行了筛选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防治(复配拌种剂拌种和地上部施药)和物理防治(色板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的协同防治技
苹果轮纹病是中国渤海湾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该病在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也开始发生,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苹果轮纹病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害的发生规律,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建立了苹果轮纹病菌快速检测体系,并应用该检测体系对苹果砧木八棱海棠的种子、幼苗以及苹果接穗中的苹果轮纹病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苹果轮纹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以EF-1α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中国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当前防控两种病害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农药使用过量等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抗性品种、生防菌剂及化学药剂减施技术对生产中防控这两种病害时减少化学药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评价了43份育种材料对马铃薯晚疫病和42份育种材料对早疫病的抗性,测定了生防菌剂对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价不同抗
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一种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不仅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严重影响外观品质和农民收益。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沟施化学药剂嘧菌酯(azoxystrobin)进行黑痣病的防治,但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性,导致农药用量不断加大,而且还会影响土壤微生态平衡,从而加重病害发生。如何减少化学农药、提高马铃薯品质,提高农民收益,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马铃薯产业问题。本研究通过从土壤中筛选拮抗黑痣病菌的芽胞杆菌、抑菌试验、种类鉴定、盆栽试验
棉花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危害比较严重的土传病害。已经报道的棉花枯萎菌有8个不同生理小种。目前中国报道的有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其中7号生理小种分布最为广泛,遍布各大棉区。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存在一类与澳大利亚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新的棉花枯萎菌生理型菌株。由于以往报道证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在偏碱性土壤中致病力比较强。因此,本论文首先通过镰刀菌酸合成酶基因PKS序列对分离的新的棉花枯萎菌生理型菌株进行了分类,然后
摘 要:现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垂直领导,以拥有共享权力和动态交互过程的共享领导对于组织承诺的构建和提升有决定性的影响。以通信企业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通信业共享领导、心理授权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享领导对组织承诺和心理授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心理授权在两者中起中介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共享领导;组织承诺;心理授权  中图分类号:F614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职能资本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即第一次利润率平均化之后,狭义借贷资本和广义借贷资本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出现了第二次利润率平均化。第一次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一般利润率,第二次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一般利息率。市场利息率在借贷资本供求的影响下围绕一般利息率上下波动。在这个上下波动的过程中,市场利息率如同价值规律一样调节和配置货币资金在不同行业及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同时,有利于市场利息率下降趋势的出现,对于我
期刊
摘 要:我国现有的非法集资治理绩效低下,按照个体主义的进路分析,其原因在于现有治理措施没有阻止集资行为双方信任的建立。民间融资的历史与特点、政府治理技术的不足既促成了集资行为双方的信任,也成为了风险生成并集聚的渊薮。信任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信任蕴含着风险,市场上的融资双方要实现不同范围内的资金配置,就必须通过恰当的风险控制机制解除不同条件下的信任困境。因此,地方政府治理非法集资立法的制度设计路径就是让
期刊
摘 要: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也日益加剧。以邢台市邢台县?菖?菖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菖?菖村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政府的监督及管理不到位、村民对环境的关注度低、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等是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农村沼气池的建设。  关键
期刊
摘 要:五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产品的自主研发,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多数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不如中小企业强,但小微企业的条件不足,反倒是中型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较高。多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并着力改进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五金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高技术创新人才和高管人才匮乏、融资困难、市场风险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