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导读
母爱是什么?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怀,是一盏明亮的灯照耀我们在黑夜里前行;母爱是一摞洗净晒干的衣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句叮咛,一片牵挂;母爱更是一剂良药,根治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伤痛与忧伤。
青虫之爱
○毕淑敏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都怕。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春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倒在桌子底下了。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然后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昏厥过去了吧?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怎么会知道啊!”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原本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我被虫蜇了,在那儿哇哇大哭。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叫大喊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就成了条件反射,我一看到虫子,就跟灵魂出窍一样。”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的脑海里一定从此留下虫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一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浸湿。”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课外阅读》2011年第18期)
【掩卷沉思】
1.闺中好友为何会如此惧怕虫子?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原因。
2.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只柿子椒里的虫子的?为何要作这样详细的描写?
3.当朋友看到女儿手里的那狰狞可怕的虫子时,产生了哪些反应?结果她又是怎么做的?
4.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5.好友是用什么方法医好自己怕虫子的毛病的?
6.“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句中的“喷”能否换成“走”“吐”“溜”等,为什么?
7.阅读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1.因小时候只要看到有虫子在身边,母亲就大喊大叫,用虫子吓唬我。一来二去,就成了条件反射。
2.“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从形态与颜色上进行细致描写,突出它的可怕。
3.一是像以往一样晕倒;二是撕胆裂肝地大叫一声。没有昏倒,也没有大叫,而是第一次把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4.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女儿眼中是个无所畏惧的妈妈,尽管十分害怕却假装极其勇敢的样子,突出了对女儿的爱。
5.对女儿的爱。
6.不能。“喷”更能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极度害怕与恐惧心理,而其他的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走”与叫声不符,“吐”“溜”二字太一般,与当时的语境不符。
7.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为了孩子,她可以舍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回报,懂得感恩。
(二)
导读
在艰难困苦的年代里,因为生活所迫,很多人沦为乞丐;而在当今生活富裕的年代里,无论农村还是大都市,在那些大街小巷,随时能遇到行乞的人,或跪地磕头,或弹拉卖唱,甚至用“刀”插进自己的手腕……无论他们是真实行乞,还是假意骗钱,我们都须抱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
另外一种真诚
○嘎玛丹增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在清醒的上当意识中当了一次真诚的施主。
事件发生在果城南充的一个街心花园。两个小孩在电影院前玩魔术,一男一女,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男孩站在那里手捧着碗向路人行乞,女孩低头坐在地上玩着一块红布。女孩的手距布有盈尺之离,红布下面似有活物在蹿动。女孩抬起头来,一张满是污垢的脸上充满成人才有的悲戚和皱纹。女孩揭开红布,布下并无活物。她看着我和我的朋友。我没看清她眼神的内容她便沉重地低头躬身,作痛苦状。我这才发现她左手腕上插着一把足足八寸长的匕首。真是惊心动魄。我不敢相信这种残酷,既迷惑又同情。是什么人如此狠心把刀插在她手腕的?干吗不取下来?简直惨不忍睹。 我被这个情形触动,千真万确。我慢慢地把手伸向了衣包。男孩端碗走近我。友人捋了捋我正伸向衣包的手,他的眼神告诉我:别上当。我看到女孩那血迹模糊的手掌和痛苦乞怜的神情便坚决地掏出了钱包,将零钞放进了小碗。
这些年,街头上各式各样的行乞把戏见多了也听多了,十之八九是假的。但这次,俩小孩打动了我少有的同情心。
女孩手腕上那把小刀似乎插进了我心底,让我放心不下。我们在花园逛了逛又回到刚才见到小孩的地方,小孩不见了。但我老丢不开那把小刀和女孩。尽管,经验告诉自己刚才看到的只是一个假象,行乞者为了获取同情的一种表演,但同情心一旦被唤醒,总是难以释怀。
在电影院附近的一家电子游戏室里,我又发现了他们。男孩正在玩游戏机,女孩在一旁笑得很开心,和刚才的模样截然有别。同时,我注意到女孩左手腕上的小刀没有了。我丝毫没有上当后的愤怒,倒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
我想把这事给忘了,站在书摊前翻看杂志,直到暮色苍茫。在回酒店的路上,忽见前面围着一群人像是在观看杂耍马戏。我又兴奋地挤了进去,又是那俩小孩,玩着同样的把戏。我居然一点都不惊异,想认真看看那刀子究竟是怎样刺穿手腕的。
开始的节目和刚才看到的无别。末了,那女孩一边发出“看啦,嗨嗨,啊”的声音,双手非常熟练地玩着水果和两个小碗。手腕上包扎着一根红布条。最后,女孩揭开左手腕包着的布条。腕节上没有伤口,完好无损。
她老练地看了看围观的人群,从一个黑色小包里取出盛有白色粉末的小瓶,撮了一团撒在腕上,随即她在红布下面摸索着。我又开始莫名地紧张起来,又是那种既恐惧又同情的心理。我尚未做出任何反应,一把血淋淋的小刀又插在了女孩的左手腕上,且淌着鲜血。男孩向围观者举起了小碗。我无论如何审视都看不出破绽。
这次,那女孩清瘦的脸颊上流着眼泪。
我被眼前发生的一切弄糊涂了。那刀那血那眼泪,一切的理智都认为是假的;但一切的现象和感觉似乎又是真的。
我又一次掏出了钱包。我两次都是自愿而真诚的。只是不明白,这真诚属于哪一种?(《文苑》2011年第12期)
【掩卷沉思】
1.开头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2.看到俩小孩的表演,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同情心?
3.在看到俩小孩在游戏厅里在玩游戏时,“我”为什么“丝毫没有上当后的愤怒,倒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被骗后的“我”为什么不愤怒,却生出一股“莫名的悲哀”?
4.“又是那种既恐惧又同情的心理”,作者“恐惧”的是什么,“同情”的又是什么?
5.很明显,小女孩手腕的“血”与脸上的眼泪,都是骗人的假把戏,但作者为什么会感觉“似乎是真的”?
6.“我”明知小女孩手腕上插刀是假的,可为什么还会“自愿而真诚”地掏出钱包?
7.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上学的时候,他们却在街上卖艺行乞,对此,你有何看法?
8.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参考答案】
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2.小女孩的外貌与神态:一张满是污垢的脸上充满成人才有的悲戚和皱纹;左手腕上插着一把足足八寸长的匕首,还有那“血迹模糊的手掌和痛苦乞怜的神情”。
3.因为“我”早就知道他们的把戏是假的,因为没有被骗的感觉,自然就没有愤怒;才十一二岁的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而他们却过早地走上社会,通过表演把戏来获取报酬,无论那报酬是用来做什么,都让人痛心,所以作者感到悲哀。
4.“恐惧”是担心又出现刚才那个小刀插在手腕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情”的是小小年纪就得用鲜血淋漓的表演来换取别人的施舍。
5.因为作者的内心被小女孩的生活状态深深触动,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6.他很同情俩小孩,自己的一点心意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但希望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些许安慰。
7.他们正处上学的年龄,应该先找到他们的父母,并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还给孩子上学的权利。如果是孤儿或家庭贫困,政府应该帮助他们,不能让他们流浪街头。
8.略。
导读
母爱是什么?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怀,是一盏明亮的灯照耀我们在黑夜里前行;母爱是一摞洗净晒干的衣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句叮咛,一片牵挂;母爱更是一剂良药,根治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伤痛与忧伤。
青虫之爱
○毕淑敏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都怕。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春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倒在桌子底下了。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然后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昏厥过去了吧?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怎么会知道啊!”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原本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我被虫蜇了,在那儿哇哇大哭。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叫大喊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就成了条件反射,我一看到虫子,就跟灵魂出窍一样。”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的脑海里一定从此留下虫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一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浸湿。”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课外阅读》2011年第18期)
【掩卷沉思】
1.闺中好友为何会如此惧怕虫子?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原因。
2.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只柿子椒里的虫子的?为何要作这样详细的描写?
3.当朋友看到女儿手里的那狰狞可怕的虫子时,产生了哪些反应?结果她又是怎么做的?
4.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5.好友是用什么方法医好自己怕虫子的毛病的?
6.“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句中的“喷”能否换成“走”“吐”“溜”等,为什么?
7.阅读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1.因小时候只要看到有虫子在身边,母亲就大喊大叫,用虫子吓唬我。一来二去,就成了条件反射。
2.“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从形态与颜色上进行细致描写,突出它的可怕。
3.一是像以往一样晕倒;二是撕胆裂肝地大叫一声。没有昏倒,也没有大叫,而是第一次把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4.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女儿眼中是个无所畏惧的妈妈,尽管十分害怕却假装极其勇敢的样子,突出了对女儿的爱。
5.对女儿的爱。
6.不能。“喷”更能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极度害怕与恐惧心理,而其他的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走”与叫声不符,“吐”“溜”二字太一般,与当时的语境不符。
7.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为了孩子,她可以舍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回报,懂得感恩。
(二)
导读
在艰难困苦的年代里,因为生活所迫,很多人沦为乞丐;而在当今生活富裕的年代里,无论农村还是大都市,在那些大街小巷,随时能遇到行乞的人,或跪地磕头,或弹拉卖唱,甚至用“刀”插进自己的手腕……无论他们是真实行乞,还是假意骗钱,我们都须抱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
另外一种真诚
○嘎玛丹增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在清醒的上当意识中当了一次真诚的施主。
事件发生在果城南充的一个街心花园。两个小孩在电影院前玩魔术,一男一女,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男孩站在那里手捧着碗向路人行乞,女孩低头坐在地上玩着一块红布。女孩的手距布有盈尺之离,红布下面似有活物在蹿动。女孩抬起头来,一张满是污垢的脸上充满成人才有的悲戚和皱纹。女孩揭开红布,布下并无活物。她看着我和我的朋友。我没看清她眼神的内容她便沉重地低头躬身,作痛苦状。我这才发现她左手腕上插着一把足足八寸长的匕首。真是惊心动魄。我不敢相信这种残酷,既迷惑又同情。是什么人如此狠心把刀插在她手腕的?干吗不取下来?简直惨不忍睹。 我被这个情形触动,千真万确。我慢慢地把手伸向了衣包。男孩端碗走近我。友人捋了捋我正伸向衣包的手,他的眼神告诉我:别上当。我看到女孩那血迹模糊的手掌和痛苦乞怜的神情便坚决地掏出了钱包,将零钞放进了小碗。
这些年,街头上各式各样的行乞把戏见多了也听多了,十之八九是假的。但这次,俩小孩打动了我少有的同情心。
女孩手腕上那把小刀似乎插进了我心底,让我放心不下。我们在花园逛了逛又回到刚才见到小孩的地方,小孩不见了。但我老丢不开那把小刀和女孩。尽管,经验告诉自己刚才看到的只是一个假象,行乞者为了获取同情的一种表演,但同情心一旦被唤醒,总是难以释怀。
在电影院附近的一家电子游戏室里,我又发现了他们。男孩正在玩游戏机,女孩在一旁笑得很开心,和刚才的模样截然有别。同时,我注意到女孩左手腕上的小刀没有了。我丝毫没有上当后的愤怒,倒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
我想把这事给忘了,站在书摊前翻看杂志,直到暮色苍茫。在回酒店的路上,忽见前面围着一群人像是在观看杂耍马戏。我又兴奋地挤了进去,又是那俩小孩,玩着同样的把戏。我居然一点都不惊异,想认真看看那刀子究竟是怎样刺穿手腕的。
开始的节目和刚才看到的无别。末了,那女孩一边发出“看啦,嗨嗨,啊”的声音,双手非常熟练地玩着水果和两个小碗。手腕上包扎着一根红布条。最后,女孩揭开左手腕包着的布条。腕节上没有伤口,完好无损。
她老练地看了看围观的人群,从一个黑色小包里取出盛有白色粉末的小瓶,撮了一团撒在腕上,随即她在红布下面摸索着。我又开始莫名地紧张起来,又是那种既恐惧又同情的心理。我尚未做出任何反应,一把血淋淋的小刀又插在了女孩的左手腕上,且淌着鲜血。男孩向围观者举起了小碗。我无论如何审视都看不出破绽。
这次,那女孩清瘦的脸颊上流着眼泪。
我被眼前发生的一切弄糊涂了。那刀那血那眼泪,一切的理智都认为是假的;但一切的现象和感觉似乎又是真的。
我又一次掏出了钱包。我两次都是自愿而真诚的。只是不明白,这真诚属于哪一种?(《文苑》2011年第12期)
【掩卷沉思】
1.开头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2.看到俩小孩的表演,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同情心?
3.在看到俩小孩在游戏厅里在玩游戏时,“我”为什么“丝毫没有上当后的愤怒,倒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被骗后的“我”为什么不愤怒,却生出一股“莫名的悲哀”?
4.“又是那种既恐惧又同情的心理”,作者“恐惧”的是什么,“同情”的又是什么?
5.很明显,小女孩手腕的“血”与脸上的眼泪,都是骗人的假把戏,但作者为什么会感觉“似乎是真的”?
6.“我”明知小女孩手腕上插刀是假的,可为什么还会“自愿而真诚”地掏出钱包?
7.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上学的时候,他们却在街上卖艺行乞,对此,你有何看法?
8.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参考答案】
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2.小女孩的外貌与神态:一张满是污垢的脸上充满成人才有的悲戚和皱纹;左手腕上插着一把足足八寸长的匕首,还有那“血迹模糊的手掌和痛苦乞怜的神情”。
3.因为“我”早就知道他们的把戏是假的,因为没有被骗的感觉,自然就没有愤怒;才十一二岁的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而他们却过早地走上社会,通过表演把戏来获取报酬,无论那报酬是用来做什么,都让人痛心,所以作者感到悲哀。
4.“恐惧”是担心又出现刚才那个小刀插在手腕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情”的是小小年纪就得用鲜血淋漓的表演来换取别人的施舍。
5.因为作者的内心被小女孩的生活状态深深触动,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6.他很同情俩小孩,自己的一点心意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但希望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些许安慰。
7.他们正处上学的年龄,应该先找到他们的父母,并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还给孩子上学的权利。如果是孤儿或家庭贫困,政府应该帮助他们,不能让他们流浪街头。
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