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了防止学生沉迷手机,许多家长采取不让学生使用手机,教育部门也出台禁止手机进校园的法规,但是学生将手机偷偷带进校园,在家使用手机过度使用手机这些情况并没好转,本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情况未好转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手机禁令、心理特点、管理方式、疏与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手机禁令”下手机使用情况
为了禁止学生在学校玩手机,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1]。部分家长也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让孩子有接触手机的机会。这些“堵”的政策目的是出于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多出去外面走走,加强锻炼。在这些“堵”的政策下学生使用手机现状如何呢?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家使用手机时间平均4-5小时,大多是时间在玩游戏,刷短视频,聊天。上课过程学生手机铃声在课堂上响起,在校时间偷偷玩手机游戏,网上冲浪,手机偷偷藏进校园手机被盗等现象层出不穷。家长与教师反应学生有时候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12点多。家长要求将手机交于家长保管,学生又会与家长反抗,有些甚至采取极端措施。
二、越“堵”效果越差
(1)时代发展趋势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中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教科书所带给他们的知识,他们也希望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而获得社会知识这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手机。一旦这个途径被切断,他们就觉得与时代脱节,没有与时俱进,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2)现实生活需要
手机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外遇到危险及时告知家长或者报警,有利于增进同学友谊,也可以利用软件进行相关难题的解答,对于学习也有帮助。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到家9点、10点是他们的常态,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甚少,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为了孩子方便联系都会将手机交给学生自己,方便与孩子及时取得联系,同时也是确认孩子安全到家的纽带。
(3)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带手机进校园,基本的处理方法就是请家长一起沟通,家长将手机拿回。拿回以后发现学生还是偷偷带回。有些家长会与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过度使用手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给孩子使用手机的权利,有些采取极端的做法,加剧亲子关系,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个年龄段他们的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开始出现,他们会采取自己的行动来反抗,有些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我要跳楼,我要自杀”等方式威胁家长。
三、疏与堵相结合
(1)思维风暴议手机
进入青春期后,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2],学生对于手机如何使用有自己客观的见解。在制定好班级公约之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思维风暴议手机这个环节可以采取一场辩论赛:手机对我们的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辩论赛前准备好关于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辩论赛可以分为上下2场,中途可以请学生交换正反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发散,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请学生写出正确的使用手机方法,班干部汇总,展示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
(2)班级公约
一般来说,班级公约由班主任制定的,学生对于规则的执行都是被动的,现在采取班级公约由学生制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某项工作的制定者,他就会满身心投入这份工作,积极地为这项工作付出努力。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提供给学生整体思路:何时可以使用手机?每天使用多少时间?如果没有做到遵守这个约定,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如果做到一段时间内遵守规则,可以得到怎样的奖励?如果带手机到学校,怎么处理,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公约要符合大部分同学的建议,制定好公约后,请每位同学签名,并将班级公约发至家长群告知家长,在教师、家长的共同监督下合理使用手机。
(3)树立榜样
榜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3]。例如我班班级中的班长成绩名列前茅,并且在班级中有较大的威望,他在班级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入初三,在班队课中他承诺周一到周五不玩手机,周末使用手机时间不超过3小时,由于知道自己的自制力较弱,请自己的父母监督。外来务工人员的学生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学生一个人,我班一位同学向我叙述了情况,并希望将手机交于我保管,周一给老师,周五自己带回家。班中许多同学效仿了他们的做法。
(4)小组合作
虽然了有了班级公约的约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手机的诱惑能力還是非常大的,尝试将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进入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将该小组的手机交为某位家长保管,按周轮流。在本周内,教师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具体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考勤,在家表现等情况,给小组打分,达到指标的小组发放手机,按照指定的时间发放手机,如果未达标,一周里面减少手机使用时间10分钟,第二周未达标,依次减少10分钟,持续一个月达到指标的小组可以月末奖励十分钟使用时间。持续一个月未达标小组,本月末不能使用手机。
其次,一个月中达标次数最多的小组可以在班队课上分享关于在使用手机上网看到的一些趣事,时事新闻,偶像动态等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于手机的使用,一味地堵是没有效果的,抓住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疏与导相结合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掘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卢立涛,韩会双.教育治理视角下学校落实“手机禁令”的挑战与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21(04):54-56.
[2]赵艺. 疏管结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N]. 石家庄日报,2021-03-22(006).
[3]陆益龙. 营造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的社会环境[N]. 四平日报,2021-03-02(007).
关键词:手机禁令、心理特点、管理方式、疏与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手机禁令”下手机使用情况
为了禁止学生在学校玩手机,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1]。部分家长也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让孩子有接触手机的机会。这些“堵”的政策目的是出于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多出去外面走走,加强锻炼。在这些“堵”的政策下学生使用手机现状如何呢?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家使用手机时间平均4-5小时,大多是时间在玩游戏,刷短视频,聊天。上课过程学生手机铃声在课堂上响起,在校时间偷偷玩手机游戏,网上冲浪,手机偷偷藏进校园手机被盗等现象层出不穷。家长与教师反应学生有时候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12点多。家长要求将手机交于家长保管,学生又会与家长反抗,有些甚至采取极端措施。
二、越“堵”效果越差
(1)时代发展趋势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中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教科书所带给他们的知识,他们也希望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而获得社会知识这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手机。一旦这个途径被切断,他们就觉得与时代脱节,没有与时俱进,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2)现实生活需要
手机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外遇到危险及时告知家长或者报警,有利于增进同学友谊,也可以利用软件进行相关难题的解答,对于学习也有帮助。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到家9点、10点是他们的常态,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甚少,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为了孩子方便联系都会将手机交给学生自己,方便与孩子及时取得联系,同时也是确认孩子安全到家的纽带。
(3)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带手机进校园,基本的处理方法就是请家长一起沟通,家长将手机拿回。拿回以后发现学生还是偷偷带回。有些家长会与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过度使用手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给孩子使用手机的权利,有些采取极端的做法,加剧亲子关系,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个年龄段他们的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开始出现,他们会采取自己的行动来反抗,有些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我要跳楼,我要自杀”等方式威胁家长。
三、疏与堵相结合
(1)思维风暴议手机
进入青春期后,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2],学生对于手机如何使用有自己客观的见解。在制定好班级公约之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思维风暴议手机这个环节可以采取一场辩论赛:手机对我们的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辩论赛前准备好关于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辩论赛可以分为上下2场,中途可以请学生交换正反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发散,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请学生写出正确的使用手机方法,班干部汇总,展示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
(2)班级公约
一般来说,班级公约由班主任制定的,学生对于规则的执行都是被动的,现在采取班级公约由学生制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某项工作的制定者,他就会满身心投入这份工作,积极地为这项工作付出努力。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提供给学生整体思路:何时可以使用手机?每天使用多少时间?如果没有做到遵守这个约定,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如果做到一段时间内遵守规则,可以得到怎样的奖励?如果带手机到学校,怎么处理,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公约要符合大部分同学的建议,制定好公约后,请每位同学签名,并将班级公约发至家长群告知家长,在教师、家长的共同监督下合理使用手机。
(3)树立榜样
榜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3]。例如我班班级中的班长成绩名列前茅,并且在班级中有较大的威望,他在班级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入初三,在班队课中他承诺周一到周五不玩手机,周末使用手机时间不超过3小时,由于知道自己的自制力较弱,请自己的父母监督。外来务工人员的学生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学生一个人,我班一位同学向我叙述了情况,并希望将手机交于我保管,周一给老师,周五自己带回家。班中许多同学效仿了他们的做法。
(4)小组合作
虽然了有了班级公约的约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手机的诱惑能力還是非常大的,尝试将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进入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将该小组的手机交为某位家长保管,按周轮流。在本周内,教师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具体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考勤,在家表现等情况,给小组打分,达到指标的小组发放手机,按照指定的时间发放手机,如果未达标,一周里面减少手机使用时间10分钟,第二周未达标,依次减少10分钟,持续一个月达到指标的小组可以月末奖励十分钟使用时间。持续一个月未达标小组,本月末不能使用手机。
其次,一个月中达标次数最多的小组可以在班队课上分享关于在使用手机上网看到的一些趣事,时事新闻,偶像动态等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于手机的使用,一味地堵是没有效果的,抓住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疏与导相结合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掘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卢立涛,韩会双.教育治理视角下学校落实“手机禁令”的挑战与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21(04):54-56.
[2]赵艺. 疏管结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N]. 石家庄日报,2021-03-22(006).
[3]陆益龙. 营造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的社会环境[N]. 四平日报,2021-03-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