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当指导贯穿作文教学的全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内容
  
  同学们通过口语交际谈了家乡的变化。请你把所谈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写之前,可以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或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增删习作的内容,调整叙述的顺序;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听听别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设计理念
  
  我们的课堂作文指导到底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帮助?是一切从学生的兴趣从发,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激发学生放飞想象、自由表达还是遵循老路子,教师牵着学生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进行填空式的作文训练?有没有一条中间的路子可以走?应该有。本次习作力求凸显“自由作文不是自流作文”、“讲评也是指导”的习作教学理念,在自由选材、放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体现张田若先生所倡导的“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的作文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用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又通过口语交际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相关信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
  3、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
  
  教学流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1、链接生活,指导观察。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然后把看到的事实和搜集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和整理,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图表、照片……并准备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结合学习第八组教材《可爱的草塘》、《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积累语言,悟得写法。
  设计意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观察家乡的变化,去积累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素材,在活动中直接获得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以文化为食粮,储存信息,“厚积薄发”,打下多向思维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激情创境,启发思考。课前播放歌曲《家乡美》,在轻松的情境中,教师激情导人:同学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家乡的天,家乡的地,家乡的人,家乡的昨天、今天,你注意观察过吗?认真思考过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家乡的变化。
  2、自由聊天,小组互动。在学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是: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二要突出重点,即要抓住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说;三是强调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听的同学可以给说的同学做补充,也可以评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应该改进。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按调查的重点内容(专题)分组交流、讨论、补充、评议。如家乡的住宅变化、穿着时尚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通讯设施的变化、乡村交通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变化等。学生在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交流时,一方面要求口述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变化,还可边讲边出示有关图片、照片、统计图表;另一方面,要求听的学生要认真听,并能够记住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力说得不够好。
  3、集体商议,明确要求。教师可以采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全班性的口语交流。学生推荐3-5人,介绍家乡变化,如新人新风尚、家乡发展的远景蓝图等。再接受“记者”(班里其他同学)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家乡的变化清楚地告诉别人?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增删,并调整叙述顺序。题目可以用《家乡的变化》,也可以自拟。
  设计意图: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本身就是用笔说话”。作前指导,教师创设了一个“海阔凭鱼跃”的说话情境,让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快快乐乐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来。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大脑已储存的信息,通过“筛选、提取、排列、比较、重组”等思维方式进行处理,在自由聊天中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呈多向流动状态。
  
  三、自主作文,分层达标
  1、动笔行文,直抒胸臆。学生动笔,把自己刚才想说的或者最想说的内容和感受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2、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同学做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进行小范围的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习作中,教师充分放手,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直抒胸臆,自由表达,一气呵成,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过程,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准备写什么,掌握每个学生的写作状态。对于习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为他们提供有梯度的作业,实行分层教学,绝不可以任何形式的指导来打断学生的思路,削弱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互读互评,自我修改。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精彩的片断在小组内轮流读,人人都读,一人读其他人听。然后互评作文,自由交流感受。
  2、佳作欣赏,激励评价。各组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赏析,引导学生议一议好在哪里。如: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是否把过程写清楚,是否把内容写具体。
  3、加工润色,二次习作。互相评议后,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再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对重点部分加工润色。学生二次习作后,习作基本完成,这时,可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设计意图:作文评改要“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不是一次可以改正的,而且要因人而异。作后导评,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以赏识为主,一文一批,将“赞赏”进行到底,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设计评析
  
  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表达训练,要强调顺乎儿童天性,遵循表达训练规律。尤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身在第一线的老师不禁感到困惑:作文指导还要不要?该怎么指导?讲多了,怕束缚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讲少了,又担心学生无从下手,选材不当或内容空洞。于是,我们一再思考:小学阶段仅仅倡导自由表达就够了吗?要不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地、更生动地表达呢?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作文”、“放胆作文”、“舒畅作文”等,强调的是一种习作的心态、心理,绝非放任自流。学生习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必须有教师的 指导。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才合适呢?张田若先生早年提出的作文指导观——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至今仍值得借鉴。本教学设计力求在这一方面作一次尝试。
  
  一、前导精——言语精当泉思涌
  作文前的指导,应该精当,不要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明确:①习作要求。如,“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要求40分钟交卷。”这次作文是写家乡的变化,要仔细观察,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叙述。②注意事项。如,“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③范文提示。教师读一些范文,或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供大家参考。范文要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程度来确定,高年级一般少用范文,对于能轻松下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不用范文。课前指导任务简单。不必用太多时间,一般5至10分钟就够了,教师要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二、中导深——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成于思。学生进入选材、构思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教师可以巡视,但不要干扰学生。在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题目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类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指导。指导要深入:一是不平均使用力量,优生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在明确要求、启发选材后习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则细化要求,复习范文,突破难点后习作,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指导上。二是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或提前观察,把握材料;或提前阅读,及时迁移;或提前动笔,作为铺垫。教师则提前指导,让其先有准备,后全体指导。在个体活动中,就是同一种毛病也应视对象不同,作分层指导,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动笔,快乐作文。当学生开始起草正文时,教师则要求学生不能交头接耳,写不来的字先用拼音代替,以保证学生思路畅通,一气呵成。
  
  三、后导丰——羽翼丰厚任我行
  后导,指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批阅了解全班情况后的讲评。讲评也是指导。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有解决“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还要巩固本次习作训练中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成果。讲评的方法要丰富、实在。如,对于优生的习作,实行“高分低评法”,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多言不足,多提要求;对于较差的学生,要多实行“纵向自评法”,即比比这一次比上一次有哪些进步;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宜多采用“横向促评法”,即和好的学生比,教师或叫来学生面批,让其看看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看看自己不足在哪里,或在评批时,直截了当,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马后炮”可以切中学生实际,对学生帮助最大,如果能一文一批或面批,则更好。教师的导要连贯,前后衔接,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
  一次习作就是学生的一次言语实践过程。其不同于一般的言语实践之处就是教师的导。这种导应贯穿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且要适当,不能只抓开始和结束。要仔细观察学生是怎样完成一次习作的。对他们的心理过程、他们的为难之处要了解,要给予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必能悟出指导学生习作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项“立人”的事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中寻找人性的灵明之光,给予学生内在的幸福与成长的愉悦。  因此,我们应当与学生一道营造一个雅致清丽、典洁健康、充满人文情趣的美好时空,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温馨而和谐的情感场,和学生一起,从现代生活的庸俗、浅薄和浮躁中超脱出来,走进灵魂净化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生的诗意栖居。  “园丁之歌”是苏教版国标本语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活动”中,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愉快地写作、个性化地表达、大胆探索的教学,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手法、精湛的教学艺术,令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她执教的特点是:    一、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吐为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人,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动机,挖掘学生的潜力,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书名: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  作者:夏丐尊,叶圣陶  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550375  定價:25元  “非虚构”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虚构的,它并不意味着对文学虚构的排斥。“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文学、文化的时代背景。“非虚构”指向一种写作方式、叙事策略,同时也蕴含着写作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
文本解读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受到感染启发。  3.理解高尔基
书名:文学跨界与跨文化研究  作者:杨晓敏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20153607  定价:98元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的视域而论,不同地域间文化的比较、交融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基于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这既是构建我国比较文学研
多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选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此诗是柳宗元刚到柳州刺史任时所作。诗中的连州刺史指刘禹锡。他们际遇相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中学语文的精读课文,教参、教辅及相关论文皆倾向于对该诗的赏析及“永贞革新”背景的交代,鲜有研究该诗写作前的情感酝酿。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与刘禹锡衡阳临路分歧唱和诗作的延续。柳、刘衡阳唱和共六首,每人三首,柳宗元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让我想起了应试教育。看来不仅中国大陆有严格的应试教育,新加坡也有。  那么,在孩子的自由成长与教育体制有矛盾的时候,父母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电影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电影故事里有三个主人公,这三个小朋友各有各的特点,父母也有各自的特点。三个孩子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私企业主、中产阶级,以及普通劳动者。他们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编者按  高考是最广泛吸引中国社会注意力的第一“国考”,其中的作文题则是被赋予最大分值、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价值的关键题目。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作文题有哪些亮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本期我们约请几位高考作文命题研究专家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叶丽新关注高考作文题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使他们由讨厌、惧怕作文到喜欢作文,我是从以下“三变”中去做的。    一、变“被动”为“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
人教版国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写的是这样的故事: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几年以后,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这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