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内容
同学们通过口语交际谈了家乡的变化。请你把所谈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写之前,可以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或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增删习作的内容,调整叙述的顺序;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听听别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设计理念
我们的课堂作文指导到底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帮助?是一切从学生的兴趣从发,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激发学生放飞想象、自由表达还是遵循老路子,教师牵着学生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进行填空式的作文训练?有没有一条中间的路子可以走?应该有。本次习作力求凸显“自由作文不是自流作文”、“讲评也是指导”的习作教学理念,在自由选材、放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体现张田若先生所倡导的“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的作文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用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又通过口语交际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相关信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
3、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
教学流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1、链接生活,指导观察。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然后把看到的事实和搜集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和整理,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图表、照片……并准备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结合学习第八组教材《可爱的草塘》、《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积累语言,悟得写法。
设计意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观察家乡的变化,去积累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素材,在活动中直接获得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以文化为食粮,储存信息,“厚积薄发”,打下多向思维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激情创境,启发思考。课前播放歌曲《家乡美》,在轻松的情境中,教师激情导人:同学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家乡的天,家乡的地,家乡的人,家乡的昨天、今天,你注意观察过吗?认真思考过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家乡的变化。
2、自由聊天,小组互动。在学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是: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二要突出重点,即要抓住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说;三是强调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听的同学可以给说的同学做补充,也可以评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应该改进。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按调查的重点内容(专题)分组交流、讨论、补充、评议。如家乡的住宅变化、穿着时尚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通讯设施的变化、乡村交通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变化等。学生在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交流时,一方面要求口述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变化,还可边讲边出示有关图片、照片、统计图表;另一方面,要求听的学生要认真听,并能够记住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力说得不够好。
3、集体商议,明确要求。教师可以采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全班性的口语交流。学生推荐3-5人,介绍家乡变化,如新人新风尚、家乡发展的远景蓝图等。再接受“记者”(班里其他同学)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家乡的变化清楚地告诉别人?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增删,并调整叙述顺序。题目可以用《家乡的变化》,也可以自拟。
设计意图: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本身就是用笔说话”。作前指导,教师创设了一个“海阔凭鱼跃”的说话情境,让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快快乐乐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来。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大脑已储存的信息,通过“筛选、提取、排列、比较、重组”等思维方式进行处理,在自由聊天中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呈多向流动状态。
三、自主作文,分层达标
1、动笔行文,直抒胸臆。学生动笔,把自己刚才想说的或者最想说的内容和感受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2、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同学做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进行小范围的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习作中,教师充分放手,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直抒胸臆,自由表达,一气呵成,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过程,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准备写什么,掌握每个学生的写作状态。对于习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为他们提供有梯度的作业,实行分层教学,绝不可以任何形式的指导来打断学生的思路,削弱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互读互评,自我修改。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精彩的片断在小组内轮流读,人人都读,一人读其他人听。然后互评作文,自由交流感受。
2、佳作欣赏,激励评价。各组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赏析,引导学生议一议好在哪里。如: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是否把过程写清楚,是否把内容写具体。
3、加工润色,二次习作。互相评议后,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再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对重点部分加工润色。学生二次习作后,习作基本完成,这时,可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设计意图:作文评改要“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不是一次可以改正的,而且要因人而异。作后导评,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以赏识为主,一文一批,将“赞赏”进行到底,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设计评析
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表达训练,要强调顺乎儿童天性,遵循表达训练规律。尤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身在第一线的老师不禁感到困惑:作文指导还要不要?该怎么指导?讲多了,怕束缚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讲少了,又担心学生无从下手,选材不当或内容空洞。于是,我们一再思考:小学阶段仅仅倡导自由表达就够了吗?要不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地、更生动地表达呢?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作文”、“放胆作文”、“舒畅作文”等,强调的是一种习作的心态、心理,绝非放任自流。学生习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必须有教师的 指导。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才合适呢?张田若先生早年提出的作文指导观——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至今仍值得借鉴。本教学设计力求在这一方面作一次尝试。
一、前导精——言语精当泉思涌
作文前的指导,应该精当,不要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明确:①习作要求。如,“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要求40分钟交卷。”这次作文是写家乡的变化,要仔细观察,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叙述。②注意事项。如,“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③范文提示。教师读一些范文,或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供大家参考。范文要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程度来确定,高年级一般少用范文,对于能轻松下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不用范文。课前指导任务简单。不必用太多时间,一般5至10分钟就够了,教师要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二、中导深——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成于思。学生进入选材、构思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教师可以巡视,但不要干扰学生。在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题目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类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指导。指导要深入:一是不平均使用力量,优生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在明确要求、启发选材后习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则细化要求,复习范文,突破难点后习作,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指导上。二是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或提前观察,把握材料;或提前阅读,及时迁移;或提前动笔,作为铺垫。教师则提前指导,让其先有准备,后全体指导。在个体活动中,就是同一种毛病也应视对象不同,作分层指导,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动笔,快乐作文。当学生开始起草正文时,教师则要求学生不能交头接耳,写不来的字先用拼音代替,以保证学生思路畅通,一气呵成。
三、后导丰——羽翼丰厚任我行
后导,指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批阅了解全班情况后的讲评。讲评也是指导。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有解决“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还要巩固本次习作训练中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成果。讲评的方法要丰富、实在。如,对于优生的习作,实行“高分低评法”,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多言不足,多提要求;对于较差的学生,要多实行“纵向自评法”,即比比这一次比上一次有哪些进步;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宜多采用“横向促评法”,即和好的学生比,教师或叫来学生面批,让其看看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看看自己不足在哪里,或在评批时,直截了当,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马后炮”可以切中学生实际,对学生帮助最大,如果能一文一批或面批,则更好。教师的导要连贯,前后衔接,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
一次习作就是学生的一次言语实践过程。其不同于一般的言语实践之处就是教师的导。这种导应贯穿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且要适当,不能只抓开始和结束。要仔细观察学生是怎样完成一次习作的。对他们的心理过程、他们的为难之处要了解,要给予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必能悟出指导学生习作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同学们通过口语交际谈了家乡的变化。请你把所谈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写之前,可以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或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增删习作的内容,调整叙述的顺序;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听听别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设计理念
我们的课堂作文指导到底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帮助?是一切从学生的兴趣从发,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激发学生放飞想象、自由表达还是遵循老路子,教师牵着学生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进行填空式的作文训练?有没有一条中间的路子可以走?应该有。本次习作力求凸显“自由作文不是自流作文”、“讲评也是指导”的习作教学理念,在自由选材、放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体现张田若先生所倡导的“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的作文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用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又通过口语交际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相关信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
3、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
教学流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1、链接生活,指导观察。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积累·运七”),用观察、查阅、采访等方法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然后把看到的事实和搜集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和整理,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图表、照片……并准备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结合学习第八组教材《可爱的草塘》、《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积累语言,悟得写法。
设计意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观察家乡的变化,去积累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素材,在活动中直接获得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以文化为食粮,储存信息,“厚积薄发”,打下多向思维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激情创境,启发思考。课前播放歌曲《家乡美》,在轻松的情境中,教师激情导人:同学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家乡的天,家乡的地,家乡的人,家乡的昨天、今天,你注意观察过吗?认真思考过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家乡的变化。
2、自由聊天,小组互动。在学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是: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二要突出重点,即要抓住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说;三是强调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听的同学可以给说的同学做补充,也可以评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应该改进。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按调查的重点内容(专题)分组交流、讨论、补充、评议。如家乡的住宅变化、穿着时尚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通讯设施的变化、乡村交通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变化等。学生在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交流时,一方面要求口述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变化,还可边讲边出示有关图片、照片、统计图表;另一方面,要求听的学生要认真听,并能够记住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力说得不够好。
3、集体商议,明确要求。教师可以采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全班性的口语交流。学生推荐3-5人,介绍家乡变化,如新人新风尚、家乡发展的远景蓝图等。再接受“记者”(班里其他同学)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家乡的变化清楚地告诉别人?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增删,并调整叙述顺序。题目可以用《家乡的变化》,也可以自拟。
设计意图: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本身就是用笔说话”。作前指导,教师创设了一个“海阔凭鱼跃”的说话情境,让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快快乐乐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来。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大脑已储存的信息,通过“筛选、提取、排列、比较、重组”等思维方式进行处理,在自由聊天中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呈多向流动状态。
三、自主作文,分层达标
1、动笔行文,直抒胸臆。学生动笔,把自己刚才想说的或者最想说的内容和感受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2、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同学做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进行小范围的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习作中,教师充分放手,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直抒胸臆,自由表达,一气呵成,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过程,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准备写什么,掌握每个学生的写作状态。对于习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为他们提供有梯度的作业,实行分层教学,绝不可以任何形式的指导来打断学生的思路,削弱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互读互评,自我修改。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精彩的片断在小组内轮流读,人人都读,一人读其他人听。然后互评作文,自由交流感受。
2、佳作欣赏,激励评价。各组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赏析,引导学生议一议好在哪里。如: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是否把过程写清楚,是否把内容写具体。
3、加工润色,二次习作。互相评议后,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再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对重点部分加工润色。学生二次习作后,习作基本完成,这时,可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设计意图:作文评改要“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不是一次可以改正的,而且要因人而异。作后导评,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以赏识为主,一文一批,将“赞赏”进行到底,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设计评析
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表达训练,要强调顺乎儿童天性,遵循表达训练规律。尤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身在第一线的老师不禁感到困惑:作文指导还要不要?该怎么指导?讲多了,怕束缚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讲少了,又担心学生无从下手,选材不当或内容空洞。于是,我们一再思考:小学阶段仅仅倡导自由表达就够了吗?要不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地、更生动地表达呢?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作文”、“放胆作文”、“舒畅作文”等,强调的是一种习作的心态、心理,绝非放任自流。学生习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必须有教师的 指导。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才合适呢?张田若先生早年提出的作文指导观——前导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全程,至今仍值得借鉴。本教学设计力求在这一方面作一次尝试。
一、前导精——言语精当泉思涌
作文前的指导,应该精当,不要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明确:①习作要求。如,“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要求40分钟交卷。”这次作文是写家乡的变化,要仔细观察,抓住家乡变化最大、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叙述。②注意事项。如,“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写完后给别人读一读,征求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③范文提示。教师读一些范文,或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供大家参考。范文要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程度来确定,高年级一般少用范文,对于能轻松下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不用范文。课前指导任务简单。不必用太多时间,一般5至10分钟就够了,教师要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二、中导深——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成于思。学生进入选材、构思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教师可以巡视,但不要干扰学生。在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题目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类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指导。指导要深入:一是不平均使用力量,优生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在明确要求、启发选材后习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则细化要求,复习范文,突破难点后习作,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指导上。二是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或提前观察,把握材料;或提前阅读,及时迁移;或提前动笔,作为铺垫。教师则提前指导,让其先有准备,后全体指导。在个体活动中,就是同一种毛病也应视对象不同,作分层指导,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动笔,快乐作文。当学生开始起草正文时,教师则要求学生不能交头接耳,写不来的字先用拼音代替,以保证学生思路畅通,一气呵成。
三、后导丰——羽翼丰厚任我行
后导,指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批阅了解全班情况后的讲评。讲评也是指导。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有解决“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还要巩固本次习作训练中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成果。讲评的方法要丰富、实在。如,对于优生的习作,实行“高分低评法”,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多言不足,多提要求;对于较差的学生,要多实行“纵向自评法”,即比比这一次比上一次有哪些进步;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宜多采用“横向促评法”,即和好的学生比,教师或叫来学生面批,让其看看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看看自己不足在哪里,或在评批时,直截了当,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马后炮”可以切中学生实际,对学生帮助最大,如果能一文一批或面批,则更好。教师的导要连贯,前后衔接,要切合每个学生言语发展的实际。
一次习作就是学生的一次言语实践过程。其不同于一般的言语实践之处就是教师的导。这种导应贯穿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且要适当,不能只抓开始和结束。要仔细观察学生是怎样完成一次习作的。对他们的心理过程、他们的为难之处要了解,要给予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必能悟出指导学生习作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