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气候密码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庭光
  东南大学热能学士硕士,马里兰大学消防硕士,机械博士。目前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书,主要教授火灾动力学和水力学,主要研究气体可燃性与灭火理论,推导公式若干,也同时关注群体逃生的恐慌理论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消防文化。
  今天的北京城是在金代中都(南城)和元代新建大都(北城)基础上形成的。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在原金中都城东北营建大都新城(又称北城),让精于《周易》及邵氏《经世书》的儒家代表人物刘秉忠担任规划设计师,从儒家《周礼》的基本原则出发,沿袭汉代闾里制和隋唐里坊制的某些经验,把原来金中都城的62个坊,扩充到南北两城共112个坊,用大街、小街、火巷和衖通(胡同)加以分隔。按元代成书的《析津志》记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到明代,北京只剩下东城明时坊仍然保留了一条火巷。与此同时,胡同数从原来的29条,增加到459条,可见原来的火巷被改称胡同了。今天,数千条胡同已经作为北京的建筑文化特色之一,每天都得到外地游客的热捧和追访。
  图1.元大都城市布局设计图。
  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学术界对“胡同”一词含义和来源的解释通常有以下几种:“水井说”“浩特说”“胡人大同”(口号说)“霍通说”“辽金说”。笔者赞成后两种说法,即元代之前,胡同在北京就存在,只不过元代把大部分胡同改叫火巷,明代又改回去了。问题在于,为什么入主中原不久的蒙古统治者,需要在规划大都时设计那些火巷?
  北京的火灾历史
  和历代相比,宋代的火灾问题最多,超越汉唐,明清难敌。那么,宋代为何多火灾呢?宋太祖建国时所鼓吹的“火德说”(政治舆论)显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一个社会的火灾问题,往往与当地的气候、燃料和人口有关。 那么,这三个影响因素在宋代有什么特殊性呢?第一,宋代的生产水平提高,商品(表现为燃料负荷)急剧增加,增加了大火的风险;第二,某些城市(如首都开封和后来的临安)的人口增加,产生了大量的高层建筑;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破墙开店,破坏了汉唐以来市坊制的隔离效果,宋代无法禁夜,但需要禁火;第四,按照竺可桢的研究,宋代的气候变化非常显著,气候的变化会增加失火和火势蔓延的概率;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宋代的建筑特色是土坯墙瓦顶,处于从草竹屋向砖瓦房的过渡时期,因此建筑的防火效果不如后来的建筑。
  在宋代城市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图2)中,除了卷首的荒郊野外和近郊开始的地方有一些茅草房屋之外,整幅画卷的建筑几乎都是土坯墙瓦屋面。由于当时的土坯墙没有很大的载荷能力,所以通常比较低矮,显示其从草屋顶而来的转化发生不太久。这意味着室内天花板必然也低,即室内的防火间距小,如果失火,室内达到轰燃(全面着火)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救火不方便。越巫曾经向汉武帝建议“高屋防火”,有着相当深刻的防火考量。通常草屋便于通风透气,所以可以低矮,改成瓦屋之后,一定要“邃宇高堂”,才能避免室内防火间距小、快速达到轰燃的危害,也可以避免通风不畅的情况。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汴河交通运输方便,可以提供廉价的木材,使得砖瓦替代不是那么紧迫。
  图2.《清明上河图》中城市房屋以瓦屋面为主,却继承沿用了草木结构的土坯墙,比较低矮,难以防火。
  相比之下,清代绘制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图3),就反映了清代的砖墙瓦顶建筑,和宋代占地面积大却相当低矮的土墙瓦屋相比,显然有砖有瓦的建筑更防火,失火以后达到轰燃所需的时间更长、更耐火。
  图3.清代的《清明上河图》中,砖墙瓦屋的设计就不再拥有土墙草屋的低矮特征,砖瓦高屋更利于防火。
  由于上述原因,宋代面临严重的火灾问题,而北方辽金面临着相似的火灾困境。由于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南方杭州的火灾是周期性的,北方燕京的火灾也是周期性的。就在1132年、1134年、1137年的临安发生重大火情之后,“金皇统九年(1149年)乙丑,燕京(今北京市)大火,屋宇一空,死三干余人。金主以失火及不救火罪斩二百四十三人。”一个气候周期之中,就在临安1201年、1204年发生重大灾情之后,“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四月二十日,大悲阁发生火灾,连续烧了5天,蔓延烧毁10000多家。”
  按照气候周期的60年规律,1270年前后应当是暖相气候高峰年(北京比南方晚10年左右),应当产生大量的火灾问题。不过,1215年蒙古政权攻占金中都的过程中,烧毁了皇宫,打破了火灾周期,让预期中的大火没有发生。但在这一轮暖相火灾形势面前,元大都的设计者不得不考虑城市规划中的防火间距问题。
  宝佑五年(1257年)八月十八日,宋理宗召右本相兼枢密使陈元凤商议消防治理事宜,当时批准了临安府上奏的关于房屋保持两丈间距的意见。这一防火间距是否在杭州得到贯彻,我们没有数据,无法考证。可是这一防火间距,被运用到元大都的建设过程中。那么,元大都的火巷有多宽呢?1964年至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共同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遗迹。 调查结果发现,新城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火巷宽约6米至7米。宋代一尺31.4厘米,一丈3.14米,两丈就是6.3米,刚好符合元代大都的火巷宽度标准。也就是说,1267年的元代大都建设过程中恰好贯彻了 10年前宋理宗批准确立的两丈宽防火间距。
  元代火巷的消防特征
  在消防理论当中,火巷是用两道防火墙封闭起来的受保护的消防逃生通道,其火场功能有三:防火隔离,逃生通道和救火便利。元代火巷至少有两丈宽,完全满足现代意义下防火隔离的需要。为救火便利,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火巷。从大街到达民居,非常方便,符合现代社会条件下救火便利的要求,当然,元代完全没有专业的救火队伍,救火便利不是主要考量指标。通常火巷两边有墙壁连续的密封阻隔,形成了受防火墙保护的安全逃生通道。按照《逃生学原理》中的定义,这是逃生通道的一部分,叫做Exit Access(出口到达),可以保护逃生者撤离。虽然当时的设计者完全忽视了逃生的要求,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但元大都火巷具有这些功能,这可能是中外民族共同拥有的逃生经验或共识吧。   图4.典型的胡同设计。
  关于火巷的宽度和笔直设计,过去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是,由于蒙古人的马上文化,元朝在规划时,没有采用传统的窄巷和胡同作街道,而是选用更宽、更直、更有利于车马进出的火巷。从生活的便利角度来说,似乎是合理的。然而有多少人进出家门需要车马呢?显然,这种解释有些想当然了。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防火需要,形成了火巷的最低宽度。那么,什么样的火灾气候,导致人们在设计街道宽度时需要考虑防火间距呢?通常暖相气候多大风,风大助火势蔓延,需要使用防火墙或防火巷来对抗火灾。对此,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火灾发展特征和消防对策找到线索,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找到气候变化的信息。
  元代建都的气候线索
  元代本来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可是这些马上民族到达中原地带,也开始做原材料贸易,比如竹木交易。元初,北方的元政府每年都要砍下大量竹子进行官民贸易。1267年,批准怀孟(今河南沁阳)等路成立官办的司竹监;1285年,罢司竹监,采取官民两便的自卖纳税;1286年,在黄河北岸的卫州(今河南汲县)增设竹课提举司,统筹河南、湖北区域竹货贸易,复由陕西抽调官员前往协助办课;到1292年,黄河流域的竹资源渐告枯竭。时丞相完泽上奏:“怀孟竹课,频年砍伐已损,课无所出,科民以输,宣罢其课,长养数年”。迫于现实,忽必烈遂下令停止沁阳一带竹课。也就是说,从1267年到1292年的25年间,元政府对竹木贸易进行课税,赚了不少钱。
  通常北方的竹子需要暖相气候才能顺利生长,竺可桢先生在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认为:竹是亚热带植物,因为华北变冷所以竹子北限南移了3度左右,从而使广大地区不适合竹的生长,故竹资源锐减乃至消失。竺可桢据此得出的结论是14世纪全球变冷导致华北竹林消失,而反驳者(牟重行先生)根据《北游录》中记录“卫辉、淇县多竹,摄政王剪竹沥,除课民剪,每巨竹可沥十斤”,否定了他的结论。显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影响竹林兴衰的气候变化周期,远远比他们认为的要小,其实只有60年,因此如果你在不同的周期,看到不同的竹林兴衰效果,以此来判断该世纪的暖相和冷相,当然是不妥的。元代之所以能够在北方对竹子征收25年的交易税,这是因为气候周期的30年暖相刚好覆盖该时段。
  从当时的火政角度,也可以看出当时气候变化的端倪。通常冷相防点火,暖相防蔓延。1257年,宋理宗同意把杭州的防火间距定为两丈,这是典型的防蔓延,因此是暖相(气候应对措施)。可是到1286年的马可波罗到访行在(Kinsai,即杭州)的时候,气候已经转冷,所以马可波罗看到的防火措施主要是禁火、停水和遮荫哨所,这三样是防点火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的1295年,皖南旌德县尹王桢研究防火并提出《法制长生屋》,也是防止点火(冷相),不是防蔓延(暖相),这是从农学家王桢的眼中得出的结论。从当时的火政对策,我们可以认为,由于冷相气候导致北方的竹林无法顺利成长,于是忽必烈不得不停止竹监司的运作。后来华北的竹林有所恢复,从另一方面证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那么,为什么要暖相气候才能建都?历史上,隋代的大兴城(582年),五代后周的开封城(955年)和元代的大都城(1267年),都是在暖相气候中动工的。而且开封在1016年和1075年分别进行的扩建过程,也发生在暖相气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暖相气候雨水多、收成好、木材便宜、有多余的劳动力和经济收入投入到浩大的工程建设当中。那么,暖相气候一定要防火吗?显德二年(955年,暖相),周世宗柴荣两次发布诏书,要求对开封城市全面扩建,理由是“旧城狭窄,常有火烛之忧”。所以,五个完整的气候周期之后,元代大都的重建工作需要借鉴开封的城市设计经验,把防火间距纳入城市规划。该重建工程虽然没有发布类似的诏书,但从同时代宋理宗对火灾和防火巷的认识可以看出,元大都建设的时段也有相似的火灾形势,需要认真考虑防火规划。
  城市规划的影响
  那么,火巷管用吗?非常管用。大规模的城市大火,除了皇宫发生的灾情,从未在新建成的大都、后来的北京城内发生过,靠得就是这些有效的防火隔离。清代北京虽然发生500余起火灾,但主要是建筑火灾,如皇宫和衙门等,大规模的城市民居火灾则一次没有。仰赖这些防火设计,北京的第一支救火会在道光统治末期的1848年才组织形成,比邻居天津晚了186年(3个气候周期)。通过设计符合防火要求的城市布局,北京城从此远离城市大火,完成了从“野蛮”社区(竹木建筑)向“文明”社区(砖瓦建筑)的转变过程。放眼全国,只有这一座城市从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首都的规划大都发生在暖相气候周期。
其他文献
8月6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在天津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备受关注,两市专门签署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硅谷”将正式铺开。  根据合作协议,两市将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选取适当区域,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
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于8月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年刚果(金)暴发了一场病死率极高的小儿麻痹症疫情,与小儿麻痹症病毒发生变异有关。常用疫苗可能不足以预防这种变种小儿麻痹症病毒。  小儿麻痹症也称脊髓灰质炎,会导致患者出现终身瘫痪,但通常并不致死。而2010年刚果(金)暴发的小儿麻痹症疫情中,共计445名患者,死亡率却高达47%。而同年在塔吉克斯坦发生的小儿麻痹症疫情死亡率仅为6%。  
期刊
暑期正值各大高校人事续聘、解聘的高峰,然而就在前不久,清华大学因为解聘了一位只顾教书却没有科研成果的女教师,遭到本校学生的反对。此事一经传播,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大学教师到底该侧重教学还是侧重科研呢?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没有科研成果似乎说不过去,可是教师同时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心两用,恐怕很少有人能胜任。可如今,大学用科研成果来考核一个教师,决定教师的去留,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当然这也
期刊
在我国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20世纪,大部分科学家的科研道路都时刻伴随着硝烟战火。面对外敌入侵、政治博弈,有人选择退居后方,抓紧一切时间加快研究步伐、寻求科学救国,也有人选择直面冲突,亲自参与到斗争的洪流与漩涡当中。我国著名的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国防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汪德昭就属于后者。苦心科研的同时,他也在反抗法西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积极奔走,或许力量微薄,却难掩赤子之心。德高望重、忠诚爱国
期刊
只需几毫升血或少量体液,就可以捕捉、测量人体中某些特定的基因片段,从而预知疾病风险或早期诊断疾病,甚至发现癌症滋生的蛛丝马迹。这就是生物科技为人类健康带来的福音。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再次引发人们对生物科技与健康产业的关注与热议。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
期刊
对待工作,不同人有不同态度。有人觉得工作即生活,要想成功,必须加倍的努力。正如某广告语所言,“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这类人往往认为沉湎于工作并无不好,它只是人生奋斗的必经过程而已。  而另一拨人则不这么看待问题。他们随性,他们慵懒,在他人积极主动的同时,他们却常常表现出不在乎、不在意,甚至有拖延拖沓的“症状”。  为何不同人群竟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是天注定,还是人决定?It is a
期刊
最后,奉送一首关于拖延症的歌。  See I have to write this essay 我得赶完这篇论文  that the teacher gave last week老师布置了一个星期  and it's due tomorrow morning 明天大早就要上交  twenty pages all in Greek 整整二十页的希腊语  Nah but first I check m
期刊
近期,“高铁外交”这个词伴随着中国领导人的出访而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媒体将国家总理李克强称为“最佳高铁推销员”,其5次出访中曾4次明确提到高铁,频率最高时,间隔不超一个月。对仅有十年高铁建造历史的中国来说,高铁如今取得的成就足以让它成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不过这张名片也曾遭受质疑,2011年“甬温”动车事故让“中国高铁热”一度跌至冰点,尽管“甬温”事故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层面,但许多国家都不再引进
期刊
陈士橹  新中国初期许多成就显著的科学家大体可以分为留欧美派和留苏派,前者多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依靠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国外,而后者则多是在中苏建交后前往苏联深造。留学国家的不同也造就了归国学者们别具一格的学术风格,而也就是在这种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氛围中,中国科技在以空前的速度追赶着世界潮流。  我国开始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并于195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从事火箭和导弹研究、设
期刊
社会的每一步发展、人类每一个进步,都少不了技术的推动。2013年,许多领域都有令人惊叹的技术发明,它们或刚崭露头角,或仍方兴未艾,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深远影响并未完全体现,但它们却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D/4D打印技术  “由于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一场新工业革命可能正在到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卢克·约翰逊曾如是评价3D打印技术。而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也称它为“与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