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解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过多沉默,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目前高职英语课堂上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找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笔者剖析了英语课堂上沉默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及情感因素的联系,并提出调控策略。
  关键词:沉默现象;社会文化因素;情感因素
  作者简介:葛丽萍(1971-),女,山西阳泉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英语教育。(北京 100015)
  
  人生于社会就离不开交际。人类交际主要有两种渠道: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语言方式固然是人们交际的主要方式,但是非语言方式的交际功能也不容忽视,因为它的信息含量可能不少于语言方式。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待填满的容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讲话少而精,真正体现沉默是金。教师适时适量保持沉默,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表现的机会,将使课堂教学效果随之改善。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短暂的沉默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强调重点或引起下文,舒缓课堂节奏,维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比较来说,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默现象更为普遍。虽然学生在课堂上默不做声,表面看来课堂纪律一片大好,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师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珍惜朗读、跟读、发言、提问的机会,给老师更多除眼神、表情以外的有效回应与反馈。学生在课堂上过多沉默令教师感到不安来源于沉默这一非语言行为语义上的模糊性和语用功能上的强大性。比如,沉默可以表示敬意、赞许、默许或否定、怀疑、冷淡甚至敌意,还可表示谨慎、思考、等待回应或放弃话轮等。我们知道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情感交流,交流的过程包括接收、反应和评价等。如果伴随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沉默现象在课堂上过量出现就会阻隔师生的情感流,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以下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现象的形成因素及其调控策略。
  一、社会文化因素
  正像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民族特点的内涵一样,沉默这种非语言行为也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自古就有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思想,从而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谓“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人们年龄的长幼和社会地位的高低约定了后者在前者面前理应多听少言;因而,沉默的多寡也反映了个人的资辈和地位。《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国人视沉默为有涵养,凡事不愿多说,喜欢用心去体会。而且常用沉默显示忍让,避免冲突,怕“言多必失”。Leech(1983) 指出,东方社会历来推崇“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英语国家则较重视“得体原则”(Tact Maxim)而忽视“谦逊原则”。作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除了要学习它的语言要素之外,也要熟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西方语言的同时,也要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倡每个学生都学着体现个性化的自我(individualism):个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达内心感情而不受外界约束,以及公开发表见解。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应该直抒己见,而不是迂回婉转,让教师绞尽脑汁意会自己的想法。正如培根所说:“沉默是弱者的智慧和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直言不讳。”
  二、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及其交际对象、交际语境的感知、反应与评价。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信心、自尊、抑制、焦虑、冒险尝试、内向型和外向型、自我意象、移情等等。其中动机、态度、焦虑、自信心等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意识强弱、是否沉默少言的常见情感因素。
  1.动机
  外语学习的动机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Lambert和Gardner把动机区分为融合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instrumental motivation)。有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喜欢并欣赏所学的语言以及与所学语言相联系的文化,他们希望融入该语言社团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员,为该社团所接受。具有该类动机的学习者因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而降低了语言焦虑,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将目标语看做是一种工具,希望掌握目标语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具有该类动机的学习者一般在短期内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因为受一定利益的驱使,情感过滤较高,一旦达到目的,就会失去动力。高职学校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多数为工具型动机,即通过某一考试、找到理想工作等,因此一些学生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兴趣,学习上时有松懈,课堂参与意识不强。
  2.态度
  外语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及投入程度。态度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它对某一目标具体实施和最终达成是极为重要的。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自觉型和兴趣型的学生受内在动机支配,说服型和强迫型的学生受外在动机支配。Gilsman的研究显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同学习态度和动机成正比,即持积极学习态度和较强动机的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活跃,成绩也较出色。
  3.焦虑
  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不安、沮丧、怀疑、烦躁和畏惧的心理状态。我们在学生中间调查到的外语学习焦虑的典型反应是“语音变调,声音发颤,掌心出汗,面部痉挛,心跳和脉搏加快,忘掉本来非常熟悉的词语,甚至根本说不出话,只是沉默不语,脑子一片空白”。有些外语学习心理研究者(Horwitz et al,1991)认为,外语学习者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以下焦虑:交际焦虑,即在用目的语交际时,因担心不能顺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对方的意思而出现的焦虑。消极的社会评价,即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或使用外语时,因怕丢面子而表现出的焦虑。考试焦虑,即外语学习者在考试时和考试前所表现出的焦躁不安。
  4.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外语学习者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和意识,它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心理基础。据笔者的体验和了解,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约一半的学生在面对英语教师和全班同学说英语时感到焦虑和缺乏自信,这是阻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外语学习中,自信心强的学习者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能大胆地用外语进行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难堪;而自信心弱的学习者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甚至对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调控策略
  1.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学习潜能就不能正常发挥。而只有用真实、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ogers,1969)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增加情感投入,营造情感型师生关系。
  教师的行为分为教学方法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对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等。人际交往指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人际关系,它是关系到能否形成最佳学习气氛的最基本要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暗示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2.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如果英语课枯燥乏味,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学生极易滋生厌倦心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些高职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与学习动机低落有一定关系。要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必须努力做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教师语言生动幽默,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应多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创设实际语言情境,用表扬和鼓励赋予学生更多成就感。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学生觉得外语不是一种负担。外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3.增强信心,降低焦虑
  自信心是参与课堂活动的保证,一般说来,自信的学生更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敢于迎接挑战,不易受到学习中困难的阻碍。根据情感过滤学说,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并阻碍了他们完全吸收所接受的输入。因此,教师应尽力使学生处于“非抵制”状态,尽力降低他们的焦虑。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学习者在设定的探究情境下通过共同工作来达到共享性的学习目的。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组内的合作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焦虑感。同时,组外的竞争就好比给学生提供了一块竞技的领域,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总之,社会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对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有很大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利用其对课堂的积极影响,消除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Amy,B.M Tsui.Classroom Interaction[M].London:Penguin Books,1995.
  [2]陈玉红.英语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析[J].外语教育,2002,(1).
  [3]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黄国文.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范志燕.沉默言语交际[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10个县20个村共847名农村居民,使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自编一般情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