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海 沉没的岛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以描写丛林的短篇小说见长。在小说《他父亲的伙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对相依为命的贫苦的父子形象,揭示了早期澳大利亚淘金者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了澳大利亚早期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亨利·劳森;《他父亲的伙伴》;伙伴情谊;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2
  
  一、引言
  亨利·劳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劳森本人一生穷困潦倒,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他能够洞悉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劳森的大部分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丛林下层人物,如选地农、赶牲畜人、丛林流浪汉、剪羊毛工、淘金工、丛林妇女,等等。由于劳森的作品逼真地再现了澳大利亚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他被澳大利亚人视为民族的骄傲,称他为“澳大利亚的声音”。
  劳森的第一篇小说《他父亲的伙伴》发表于1888年。当时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带着发财的美梦来到澳大利亚淘金。故事正是以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淘金热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淘金者的悲惨遭遇。小说中的父亲汤姆·梅森和他的弟弟也像其他带着发财梦的欧洲人一样来到澳大利亚寻梦, 期望在这块新大陆上开始新的美好生活。但事与愿违,他的生活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充满艰辛和困苦。不幸和恶梦接踵而至,先是他的弟弟和大儿子因犯法相继被警察抓走,随后妻子又因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忧愤而死,相依为命的小儿子小岛儿在帮他干活时,因体力不支跌入矿井身亡。最后,集磨难与劳苦于一身、心力交瘁的汤姆·梅森终于在凄凉孤独中撒手人寰。
  小说通过父亲汤姆·梅森在矿井下劳作时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他的生活轨迹,歌颂了他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在小说中,亨利·劳森采用白描的手法和敏锐的洞察力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丛林人的苦难生活,揭露了早期澳大利亚移民悲惨的生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详尽描述并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才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沉默的海——父亲汤姆·梅森的形象
  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人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分别发现了金矿。随后,人们在其它地方相继发现了金矿。这些发现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淘金热,原本寂静荒凉的澳洲大陆顿时喧嚣起来。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带着发财的美梦蜂拥而至。在这些淘金者中就有汤姆·梅森两兄弟。他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这“金光万丈、耀眼辉煌的”希望之乡,期望能发现大块大块的金砂,以实现他们一夜暴富的梦想。汤姆·梅森是个六十岁左右,长着黑胡子的高大男子。他饱经风霜,历尽磨难。艰辛的生活把他锻造成一个沉默冷峻的人。但他并非生性如此,他也曾对生活有过美好的期盼,期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这块新大陆上有所收获,从而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然而他们想像中的黄金还没找到,却有两个威武的骑警找上门来。警察带走了梅森的弟弟,起因是弟弟涉嫌一起凶杀案。弟弟被带走了,淘金的伙伴没有了,然而生活还得继续,梅森随着淘金队伍辗转于各个新的淘金地。二十年后他的境况有所好转,好歹在新南威尔士安定下来。这时他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农舍和自选地,“农舍四周满是藤萝和果树,成群的蜜蜂在树荫里忙个不停,山坡上一片麦子快要成熟。”由此可见,此时的梅森虽没有发大财,但生活已基本安定。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梅森和他的大儿子在清理草场时,他又听到了马蹄声由远而近传来,又是身着制服的骑警!梅森当时正在用铁锹刨树根,土才挖了一半,就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儿子被带回屋里,骑警从家里搜出了衣物,带走了儿子。他回头看了一眼,脚一用力,一锹挖到底,又挖出一大块草皮。骑警的粗暴行径,妻子哭天抢地的喊声,儿子的被抓,这一幕一幕的悲剧使他近乎麻木了,他一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平静得出奇。他只是一锹又一锹用力地挖,不停地挖,狠命地挖……企图以惩罚式的体力劳作来冲淡精神的痛苦。直到他妻子过来轻轻地拉住他的胳膊,他才停了下来,像一只忠实的狗一样,跟随妻子回家去。男儿有泪不轻弹,艰苦的生活使他学会了把眼泪往肚里流。多年来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谋求生存的经历,磨练出了他非同寻常的忍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中一次次发生的劫难或死亡之类的不幸,让他无奈到了处变不惊的境地,使得他心如古井。小说中他被比喻成大海,那么他应该是内心汹涌澎湃而表面波澜不惊的沉默的大海。梅森似沉默的海,生活的苦难让他沉默,而苦难的生活又使他必然要有海一样的胸襟, 接受所有的生活苦难。他必须强迫自己坚强,除此而外,他别无选择。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打击接踵而至:案子的审判;蒙受的羞辱;牛群的瘟疫;干旱;贫穷……正所谓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恰遇顶头风。梅森的妻子终于被这一连串天灾人祸的打击彻底击垮,忧愤而死。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再坚韧的人心也会碎的,但梅森的心却不能碎。为了身边唯一的儿子,他必须勇于直面苦难和死亡,他必须勇于在绝境中活下来,他必须勇于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为了他所剩的唯一的儿子小岛儿,梅森必须活下去。小岛儿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这一片土地早已被淘金者翻了个底朝天,人们又涌向新的淘金地。留下的只有徒有虚名的千疮百孔的金谷。小说开头就交待得很清楚:“金谷是个荒凉的地方,即使在废弃的金矿当中也算是最荒凉的。那可怜的受尽折磨,千疮百孔的荒野,似乎在无声地哀求四周丛林把它遮盖起来……”这一景象的描写预示着梅森一家即将面临难以预测的灾祸。梅森这次没有随淘金大军迁走,他带着他唯一的伙伴他的小儿子小岛儿在这荒凉的地方淘废矿糊口。他借着点在矿壁上蜡烛发出的昏暗的光,跪在矿底挖土。裤子沾满泥水,又重又湿。而挖出的泥土则由儿子小岛儿用轱辘吊上去。他边挖边想,思绪渐渐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想像中他又一次听到了马蹄声……他不敢继续想下去,难道他的家人受到过诅咒。他祈求上天带走他最后一个儿子,免得又要让家庭蒙受羞辱。梅森默默地祈祷着。不料一语成谶,小岛儿不幸失足坠井而死。面对死在自己面前的儿子,梅森惊呆了。后来热心的丛林朋友们过来帮助料理小岛儿的丧事时,他都神情恍惚,坐在床脚,双手支着脸,木然地望着进进出出忙碌的人们。正所谓大悲无泪,大悟无言。这里作者表现了早期澳洲移民恪守的人生信条: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蒙受羞辱。梅森失去了他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伙伴,也失去了他奋斗的方向。人生的三大悲剧:幼年失怙,中年丧偶,晚年丧子,梅森就占了两个。最后孤苦伶仃的老梅森终于抑郁而终。小说所描写的悲剧,不仅仅只发生在梅森这一个家庭里。作者在他后来的小说《旱季》中甚至提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死亡可能是丛林中唯一令人感到高兴的事。汤姆·梅森这一形象非常典型,梅森在澳大利亚遭遇到的一连串不幸事件暗示了澳大利亚黄金业的繁荣是以无数像梅森这样的家庭的毁灭为代价的。
  三、沉没的岛——儿子小岛儿的形象
  十一、二岁聪明伶俐的小岛儿在小说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土生土长的小淘金工,他没有父辈们的背井离乡之感。对小岛儿言而,淘金生活虽然艰苦,孤寂,但还没有达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朝不保夕的日子也没能阻挡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也有过一段快乐而短暂的童年,那时他妈妈还活着,淘金大军还没有离开此地。小岛儿常常在大清早溜到旷野到林中奔跑。有一次竟把衣服弄丢了,只好光着身子回家。同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天真活泼的小岛儿成了淘金工们最喜爱的人,因为他给他们枯燥乏味的淘金生活带来了一丝活力。然而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迫于生存的压力,成为父亲伙伴的他不得不每天随父亲在废矿上劳作。父亲在矿井下挖土,他则在井口用辘轳把土往外运。他在帮父亲干活时也没忘记学习,“他把石板的一角抵着胸部,头侧向一边,脸贴着石板,眼睛紧盯着石板上的字,费力地抄着上面的字。还时不时地伸出舌头绕着嘴唇舔一圈,露出一块干净的地方。他的小小的满是泥土的脚趾头也随手中的笔划一扭一扭的。偶尔还伸出晒成了棕色的手臂揩一下嘴……”这样的描写使小岛儿勤奋好学的形象跃然纸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难让他变得早熟。在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时时关照父亲,体贴父亲。正像他的名字所暗含的意义那样:他是父亲和母亲这两大海洋之中的小岛。海洋是不断流动的,暗示着他的父辈们随淘金热到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小岛是固定的,为了他,父亲不再四处漂泊,他就是父母希望的小岛。每次绞轱辘时,他总是向父亲显示他的力气大好让父亲多挖点土放进桶里,这样每天就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也可以减少父亲泡在井底泥淖中的时间。小岛儿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连老朋友鲍勃让他去抓喜鹊玩他都没有去。可是灾难还是不期而至,没料到小岛儿竟不幸夭折,父母心中的希望之岛沉没了。小岛儿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我走了!这短短的五个字饱含着多少难以名状的感情。
  小岛儿是澳大利亚淘金热时期童工的缩影。贫苦而懂事的孩子是劳森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比如《阿维·阿斯频纳尔的闹钟》中的童工阿维·阿斯频纳尔,《他母亲的伙伴》中的报童,《格兰德尔兄弟公司的两个孩子》中两个处境极为相似的童工等等。同狄更斯笔下的奥利弗·特威斯特一样,这些孩子都有着凄苦的童年,所不同的是奥利弗·特威斯特有一个美好的归属,而劳森笔下的孩子则更凄惨更不幸。劳森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殖民统治下的澳洲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可见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渊薮。
  四、伙伴情谊
  劳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伙伴情谊”,其基本内涵是忠诚团结与友爱互助的丛林精神。这种精神在澳大利亚早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伙伴情谊精神可追溯到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当菲利普·亚瑟带领第一批英国官员及流放犯于1788年1月抵达澳大利亚时,他们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坚土使铁锹弯折,硬木令利斧卷刃,烈日烤灼,巨蚁叮咬”。早期澳大利亚人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为核心的伙伴情谊。《他父亲的伙伴》中父亲与儿子之间既是父子关系也是伙伴关系。小说标题表明小岛儿的一个重要身份就是父亲的伙伴。父子俩一个挖一个提,配合默契,心灵相通。小说中两人的对话非常简短,如:
  “小岛儿!”
  “嗳,爸爸。”
  “把桶放下来。”
  “好的。”
  ……
  “吊上去吧,孩子。”
  “还少得很呢,”……“别担心装得多,我还能提更多呢。”
  透过这些简短的对话,不难看出父子之间有着深厚感情。父亲爱护儿子,儿子体贴父亲。长期的共同劳作,让父子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们在精神上早已成了一个整体:相互依靠,相互慰藉,谁也离不开谁。
  这篇小说是劳森从一个真实的事件受到启发而写成的,其中不乏有作者劳森本人的影子。劳森本人有着丛林生活的体验,从小就感受到那个时代淘金者的艰难与困惑。劳森的童年就是在矿区和丛林中的牧场上度过的。早在1880年他年仅十三岁时就离开学校跟随父亲到蓝山地区当一名建筑工,此后父子俩为谋生还在丛林中做过油漆工、锯木工等职业。劳森的这篇小说中溶入了他自己热烈而深厚的感情,小说中描绘的父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劳森本人与他父亲的写照。在他后来的小说《黑暗中的孩子和一个外国父亲》中,我们也能看到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劳森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过去常常躺在他身边,握住他那长满老茧的手入睡。”《他父亲的伙伴》发表后不久,劳森的父亲就因心脏病去逝。这篇文章整体格调虽然低沉压抑,但结尾处写到小岛儿死后六个月,梅森的大儿子回来了,然而梅森此时已不在人世。
  五、结语
  在劳森那个时代,当其他许多澳大利亚作家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还在模仿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时,劳森却用写实的手法开创了写丛林人的先河。他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寄予无限怜惜和深切同情,喊出了他们的心声。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葛兰西曾倡导“民族——人民的文学”,认为文学应植根于社会现实,反对文学中脱离社会生活的形式主义倾向。作家应起到“民族教育者”的作用。劳森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无怪乎有人称劳森喊出了“民主的声音”。小说中梅森父子正是澳大利亚民族形成时期千千万万贫苦人民的代表。从这点来看,小说《他父亲的伙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统观全文,作者的叙述手法娴熟,技巧高超,语言生动,人物鲜明,能够以一种平淡的叙述语气和平易朴实的风格打动读者的心。劳森作品独特的文学创作特点在他的第一篇小说《他父亲的伙伴》中已初露端倪。正像普希金被称为“ 俄罗斯的良心” 一样,人们称呕心沥血描绘澳大利亚丛林人的艰辛和厄运的劳森为“ 澳大利亚的良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2]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作品选[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胡文仲.澳大利亚文学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石发林.论《草原孀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J].绵阳师专学报,1996,(4):28-32.
  [6]苏勇.澳大利亚文学主题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周小进.20世纪文学泰斗——劳森[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Roderick,Colin(ed),Lawson,Henry—Bill,the Ventriloquial Rooster,Angus﹠Robertson,Sydney,1986.
  [9]Webby,Elizabeth,Australian Litera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生活形态的研究,找到消费意见领袖倾向较高的群体,通过对比各个群体间意见领袖的媒体接触行为和广告偏好,总结大学生群体中消费意见领袖的特点,旨在发现整个群体的广告营销价值。  关键词:价值观;生活形态;意见领袖;大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
期刊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依然激烈,企业经营压力不断扩大。文章通过结合我国当前法律法规建设,分析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法律法规;建筑市场秩序;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
期刊
摘要:本文对现在市场建筑发育不规范、管理体制的束缚及有些招投标单位不规范操作等原因,从招标方式的发展过程、招标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工程招标中不规范行为的防止三个方面对如何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谈宏观措施。  关键词:招标投标制度;安全隐患;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招标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
期刊
摘要:面对在“夹缝”中生存的县级广播电视机构,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有碍其发展,面临被合并或者撤除的现状,县级台更应该从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优势。这就需要从管理机制和节目设置两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办出特色的地方电视文化。  关键词:宣传管理;本地化;地域性;近距离镜头;解释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红楼梦》前80回的伏笔、暗示,结合部分红学家的研究观点,对史湘云的地位和命运进行探讨。  关键词:史湘云;娥皇女英;金玉良缘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是一个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是金陵十二钗中的重要一员,她是宝玉的表妹,和宝钗、黛玉一样,与宝玉青梅竹马,但她与“
期刊
摘要:新闻发言人是种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有效履行的途径之一,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来已久,但要说在中国扎根成熟还为时过早。本文试图通过2010年夏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比较健全的深圳市的调查进行分析当下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职责;履职调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参照《华尔街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从内容、形式、采访客体、会议新闻和评论等方面对比了中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希望从中借鉴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经验,改进我国的经济报道,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  关键词:中西方;《华尔街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新闻;比较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复杂、多样化与分层的特征的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导致了政府治理的“困境”,迫使其思考改革原有的治理模式。网络治理理论是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治理观念上的根本变革。其通过建立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系实现弹性组织的某些功能,是服务型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策略。本文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我国现有社会基础方面深入分析服务型政府采纳网络治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治理;网络治
期刊
摘要:金钱在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连爱情也因为有了金钱的参与而变得不再那么神圣,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呢?简·奥斯汀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及婚姻。本文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关键词:爱情;金钱;婚姻;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
期刊
摘要:科研档案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制定科研规划和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科研档案整理;归档范围;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