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拥华 游心方外东西相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访在一个风雨将至的午后,从蔡拥华工作室的窗户望出去,俨然一幅中国水墨的氤氲之气扑面而来,与房间内的朴物相映成趣。此情此景不禁让人生出物我两忘,云游方外之感。这就是蔡拥华的创作福地、心之源泉。對他来说,艺术之所向皆为心灵之所往,东西汇聚,中外交融,游于其中,不甚妙哉。
  绘画无问东西
  话题难免从个人经历谈起,必然也就绕不开他从版画到国画的专业转变历程。从版画入门的蔡拥华,在他执起刻刀和画笔的那瞬起,所历经的岁月已然将版画的血液与国画的气韵相融。而身处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更是让蔡拥华对东西方艺术审美的价值观有了独特的感悟。
  他认为自己与很多一直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不同,不会刻意追求格古与传承。就像他热爱的收藏一样,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极力追求,用心收集所有美好的艺术品,无论东西。他认为,东西方绘画并不矛盾,他们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各画种的工具不同,理念也不尽相同,画技方法自然也各异,但好的艺术都是对自然、诗意与哲理的完美表达,画种的本体主义语言表达都要很到位。东西方艺术正是在交融、碰撞中不断进化与演变的,并且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与终点。
  蔡拥华谈到,“毕加索在与张大干对谈中曾说:这个世界上有资格谈论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第二是日本人,当然日本人的艺术也来源中国。第三就是非洲黑人。毕加索本人也直在自学中国水墨画。他当时模仿的是齐白石的花乌鱼虫,只是技法思路仍带有明显的西洋油画痕迹。但这也说明西方很多艺术大师已经在其创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东方艺术理念,大家都在兼容并包中去促进这个艺术的发展、推广。”
  但另一方面,以西方艺术为主体去吸纳、借鉴东方艺术所建立的艺术体系;与以东方水墨为主体去借鉴西方艺术建立的体系还是有所不同的。正如毕加索画中国画,是很难领会其中的神韵与文化内涵的。而且中国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诗、书、画、印缺不可。所以西方艺术家想要真正领会中国水墨的本体精神,尚需时日。中国人学习油画也同样如此。但两种艺术之间的交融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也是蔡拥华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的切身体会。
  他认为,当下艺术家需要包容东西方艺术,兼收并蓄,既要熟悉传统国画,也不排斥西方艺术,真正做到“无问东西,研古索今,直面当代”。
  艺术家的“画外之功”
  如果说西方艺术是用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去表现自然、完成件作品的;东方人则是通过深入自然,并将身临其境的感受表现出来而完成作品。蔡拥华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从产生开始就与西方不同,它更注重表现一种意境、感悟。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方艺术对艺术家的“画外之功”,即个人的综合素养有更多要求。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因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便成了中国画家的理想境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必须磨炼好基本技术,加上学养相生,厚积薄发,由技入道。而这样的修炼模式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修养与定力。”蔡拥华如是说。
  “在国画创作中,强调的是诗、书、画、印等元素的整体修养。诗指的是诗歌般的意境,书是书法的笔性,画是绘画的造型,印是作品的金石味……甚至对笔墨纸砚,包括创作的环境与氛围都有要求。一个传统画家须对这些元素有一种全面的讲究,才能实现画家本身的一种心灵诉求,最终结出优秀的艺术果实。可以说这种对传统艺术本体语言、艺术精神的追求与掌握,也是衡量一个国画艺术家表达是否到位的标志。”对于传统国画艺术家来说,不仅要有画工、技法的沿袭;还要通过观摩历代先贤的真迹,穿越时代,对话古今,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领会当时的文人气质,汲取传统审美的精髓。
  在蔡拥华看来,传统绘画更多追求的是种意境,一种哲思的表达,而非具象。就像齐白石说过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也就是说“工”“神”皆需完备。例如白石老人的《发财图》,乍一看,画面中只绘出了个算盘,让观者不禁猜测是何意思,再细看算盘外的题诗,禁不住赞叹白石老人的深厚底蕴,将所描绘意境衬托得恰到好处。
  “艺术有时候是无法具体解释的,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真诚表达,这种表述可以让受众产生共鸣,之后在作品与观者之间产生共振,这样才会产生艺术的震撼力。”所以这切的发生都关乎于内,无关于外。
  这也是蔡拥华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一个要求,他要的是通过他的眼睛与内心世界传递出来的作品。而作为一个东方人,用水墨表达与他的思维、感受,更相符;跟他日常生活的结合也更自然。他的水墨作品所传递出来的“金石味”,就与其之前版画经历的“刀笔”之功密不可分,加上长期对传统文化的热哀与积累,共同成就了他个性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些都是他所强调的“画外之功”。
  情怀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在采访过程中,情怀与情操是蔡拥华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也看得出这两个概念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能触及灵魂,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超越了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体现的是对艺术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使之时刻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如若艺术缺乏必要的美学规范,就像再好的土壤,也难免杂草丛生。因此,艺术家对个人素养、艺术情怀的追求,艺术教育对大众的引导必将影响到艺术市场的发展。
  在蔡拥华看来,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批老艺术家可谓是最有情怀的一代人,例如当时岭南画坛的关山月、黎雄才等大师提出:用传统绘画语言,去表现热气腾腾的新生活。同时代的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也怀揣着同样的艺术追求,因为他们在思考:在不能像古人样去绘画后,在文人生活模式消失后,还能如何表达生活?这种对艺术的不断追问还产生出了许多新思想与艺术浪潮……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格局、有责任感、有情怀的,为我们留下了沉甸甸的艺术成果。
  那个时代所成就的艺术,是很多艺术家都可遇不可求的,但也是最值得当下的艺术家去思考的,就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之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蔡拥华认为这也是目前缺乏深厚的艺术成果的主要原因,作为美育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向更多人宣扬“情怀意识”。因为只有情怀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伟大的作品。而这也正是蔡拥华艺术之路不断探索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近年来影响古玩价格最突出的一个因素,便是中国文物法规和政策的不稳定。中国有文物法,国家对文物的进出境限制及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都对古玩的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去年一件日本重要文化财产——油滴天目盏在纽约佳士得拍出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曾卖出不少文物,这些行为均不受国家限制的,国家可以推广也可以买卖。但在国内拍卖行业,各种各样的文物政策及海关税收政策则严重影响了古玩的价格。  
期刊
岭南学者欧广勇也与张伯驹有过交往,作为晚辈的他曾向张伯驹清教书法,张伯驹对他赞赏有加,欣赏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亲自为其书法题字,时隔多年,欧广勇在回忆年轻时与张伯驹交往的经历时,仍然心生敬佩。  一个清凉的早上,在白云山下的悦云轩,听欧广勇老师谈他与今年诞辰120周年的张伯驹先生交游的往事,别有番趣味。  欧老师的工作室内到处堆满了东西,只留下条能仅容一人经过的“小路”,曲径通向沙发。四面墙上挂满
期刊
张伯驹一生过眼、入藏珍品无数,号称“天下第一藏”。他具有深厚的书画鉴定功底,一生收藏诸多旷世杰作。1956年他捐赠给国家的书画,件件可谓煌煌巨制,年代从晋到明清,单就以张伯驹一人收藏,就涵盖中国各个时期重要的艺术代表,它们更是研究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  晋  中华第一帖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纸本  纵23.7cm,横20.6cm  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
期刊
与魏良鹏的初识,是从一张迎春拍卖会的电子清柬开始。清柬在笔者姓名后,称谓用了罕有的“先生”二字。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在性别上的一种误读。但是了解魏良鹏的人却知道,这基本是不可能犯的错误,所以只能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女性的尊称,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知礼仪”。在接下来打交道的几天里,又不同场合里与魏良鹏相见,他始终都保持着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度”。看似不着痕迹,却是对个人修养有着极为严苛的
期刊
“夜场拍卖”(evening sale),起源于英国,定位于推出艺术领域中最稀缺、最珍贵的艺术作品,因此被认为是艺术品的高端拍卖会。东西方艺术家的各类“无题”作品往往是夜场拍卖的黑马,缔造一个个拍卖纪录。  “无题”,即无题可标或不愿标题。人们都想从艺术中找到意义,标题可以满足这样的渴望。它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可以解开(部分)艺术作品的含义。但亦有例外者“懒于取名”,如巴斯奇亚、赵无极、草间弥生、嶋
期刊
张伯驹虽出身名门贵胄,却无贵族子弟的傲慢娇贵,一心沉醉于传统文化艺术,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喜欢以文会友,常在家中置办雅集,乐于结交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张伯驹多才多艺,尤其在收藏、诗词、戏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与之相识、相交的无不是当时这些领域的顶尖人物,甚至是国手般的存在。盘点张伯驹的交游圈,无论交往的广泛程度,还是交流的深度,近现代历史上似乎无出其右。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隐隐组成近现代收藏
期刊
IP、周边、手办、二次元……如果不了解动漫市场,那这些概念听起来就有些不明就里。“动漫周边”就是这样的一个衍生产业,以动漫或游戏为核心,向其他行业扩展所形成的衍生产品,包括模型、人偶、服装、饰品等实物,同时也包括音乐、图像、书籍、手稿等文化产品。这些不同形式的产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动漫周边产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动漫作品的成功。而中国动漫市场作为文化市场中备受瞩目的朝阳产业,近几年实现了
期刊
当我第一次翻开《大人》杂志合辑,仿佛打开了一个秘密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个小剧场,一幕又一幕民国生活图景涌现在眼前,舞台上社会名流、梨园伶人、书画艺人、文人墨客竞相登场,热闹非凡,演的是王朝更迭的北平,十里洋场的上海,历史湍流冲刷下的人间悲喜剧……这部时代巨制的“总导演”,就是一代传奇主编——沈苇窗。在这位老报人佘暇的收藏鉴赏和把玩摩挲中,很多作品直接鉴证了报人与画家、与文化名人之间的往来与情谊。  
期刊
“区块链”(Blockchain)的概念可以说是异常火爆,不少金融投资人士热衷于谈区块链,谈数字货币,淡行业颠覆,不论公共场合还是私下聚会,似乎不谈就有落伍之势,仿佛任何一个项目只要跟“区块链”挂上钩,都能摇身一变成为指日可期的金馍馍。目前,部分文交所、艺术品电商、拍卖行对区块链的态度也颇为暖昧,既跃跃欲试,又瞻前顾后;而极个别已经打出区块链招牌准备引资扩张的艺术机构,背后却无实质性项目支撑。鉴于
期刊
数千年来,屏风一直是传统中式家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从最初象征王权的斧扆,到分割室内空间、挡风屏蔽的实用家具,再发展为装点家居的东方奢侈品。而广绣绣屏便是这种奢侈品中的佼佼者,它随海上丝路而兴,融屏与绣于一体,结合广式的家具与广绣两种精湛的岭南工艺,曾谱写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数件技艺精湛的广绣屏风,均为清代藏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屏风在清代的发展,无论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水平都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