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十分重要。
语文 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文化意识的内容及其培养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内容。
文化意识从广义来说,就是我们人类对于文化的看法和认识。而文化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古代先哲们思想的结晶和贡献,是我们 必须珍惜的社会和文化财富。人们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文化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对于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文化意识。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多彩的,是我们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的反映。
2、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是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历史,民族,风俗,文化,政治,科技,宗教等相互混合,全球观以及多元化的眼光要求我们思维的开拓性,眼光的开放性,从狭隘的书本知识脱离出来,增强对不同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对文化理论的鉴别力以及对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做有长远眼光,与时代同步的学生。
2)、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以及网络通讯的普及,我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各种文化日新月异,冲击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观念,同时也冲击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显示: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来说,普遍缺乏对多元化文化资源的认知,缺乏对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文化冲击对教育文化的的影响日益扩大。所以,以现阶段文化特色为基础,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意识,改变教育的旧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必需的。
3)、有利于语言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创新。
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世界的判断,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学生来说,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对文化起着选择,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会背古诗宋词,不导入现代文化,与现实脱节,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现实的盲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巩固了传统语言,一方面使语文发挥了其引导,传承以及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担负起了新型素质教育的承载者。
二、语文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
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
3、认真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的编订,就是帮助我们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而设计的。从汉字来说,就显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文化意义,让他们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对于文章中的词句,则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诗人词人以何种心境来进行写作和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透彻地理解其内涵。
4、加强课外文化意识培养与知识导入。
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能力,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有特色的课外教学,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以及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处理师生之间角色的多元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都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鼓励阅读以及讨论,有利于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向学生推荐有深度优秀的文化报刊以及读物,鼓励学生多阅读思考,写读后感,并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导入了多元化的文化意识;第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注重文化的延伸。如:在校内开设语言选修课,以课本为依据,多方位地引入诸如西方哲学,西方语言学或我国古代语言等等,保证课堂内容的严谨性以及丰富性,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理解力;第四, 营造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意义的故事或诗歌,介绍有趣的风俗习惯或美丽的国家等等,让学生在轻松中接触各类文化
5、培养学生对异域、异族文化的适应和理解能力。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需求的是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而对异域或异族文化的适应和理解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前提。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为适应社会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求,新教材增选了外国尤其是当代外国的文学作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对世界范围的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新教材突破了注重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去发掘其精华,吸收他们的优秀成果,增强认同感,在丰富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培养能走向世界的新型人才。
语文 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文化意识的内容及其培养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内容。
文化意识从广义来说,就是我们人类对于文化的看法和认识。而文化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古代先哲们思想的结晶和贡献,是我们 必须珍惜的社会和文化财富。人们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文化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对于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文化意识。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多彩的,是我们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的反映。
2、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是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历史,民族,风俗,文化,政治,科技,宗教等相互混合,全球观以及多元化的眼光要求我们思维的开拓性,眼光的开放性,从狭隘的书本知识脱离出来,增强对不同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对文化理论的鉴别力以及对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做有长远眼光,与时代同步的学生。
2)、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以及网络通讯的普及,我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各种文化日新月异,冲击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观念,同时也冲击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显示: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来说,普遍缺乏对多元化文化资源的认知,缺乏对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文化冲击对教育文化的的影响日益扩大。所以,以现阶段文化特色为基础,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意识,改变教育的旧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必需的。
3)、有利于语言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创新。
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世界的判断,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学生来说,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对文化起着选择,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会背古诗宋词,不导入现代文化,与现实脱节,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现实的盲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巩固了传统语言,一方面使语文发挥了其引导,传承以及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担负起了新型素质教育的承载者。
二、语文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
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
3、认真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的编订,就是帮助我们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而设计的。从汉字来说,就显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文化意义,让他们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对于文章中的词句,则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诗人词人以何种心境来进行写作和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透彻地理解其内涵。
4、加强课外文化意识培养与知识导入。
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能力,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有特色的课外教学,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以及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处理师生之间角色的多元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都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鼓励阅读以及讨论,有利于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向学生推荐有深度优秀的文化报刊以及读物,鼓励学生多阅读思考,写读后感,并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导入了多元化的文化意识;第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注重文化的延伸。如:在校内开设语言选修课,以课本为依据,多方位地引入诸如西方哲学,西方语言学或我国古代语言等等,保证课堂内容的严谨性以及丰富性,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理解力;第四, 营造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意义的故事或诗歌,介绍有趣的风俗习惯或美丽的国家等等,让学生在轻松中接触各类文化
5、培养学生对异域、异族文化的适应和理解能力。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需求的是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而对异域或异族文化的适应和理解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前提。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为适应社会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求,新教材增选了外国尤其是当代外国的文学作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对世界范围的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新教材突破了注重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去发掘其精华,吸收他们的优秀成果,增强认同感,在丰富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培养能走向世界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