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型批评是以一系列原型为核心而进行的文学批评,集大成者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完成了“原型”向文学领域的转型。结构原型是原型批评中的一个类型。弗莱提出的“四季循环论”对应文学中叙事结构的环形循环结构。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以及情节发展对应春夏秋冬的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系统。而结构原型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有所体现,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探寻价值。
关键词:结构原型;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1、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原型一词起源于希腊,由柏拉图提出,指的是工艺学方面的专用术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原型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原型的意义发展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从祖先那里甚至是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心理上的情感或者经验的沉淀,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原始社会中,原型借助神话以及宗教祭祀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理论的相互传播与渗透,原型的意义被引入文学领域,随之诞生的是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体现的意义决定了它是打破了民族,国家,语言界限的概念,体现着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人生世界的相同的看法和认知,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人们的内心确是具有一致性的,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面对变幻万千的自然界以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普遍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宗教中。而到了近代文学中,诸如徒劳,变形等母题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出现,则更加印证了原型可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加拿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是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著作《批评的剖析》明确地将原型引入文学领域,从而使原型的研究范围突破了宗教和心理学的界限,也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上不朽的地位。他对原型是这样定义的“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通常在文学中出现,并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弗莱的原型批评不再把目光集中于对文本的仔细研读上,而是打破了文本之间的界限,从外部,用联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2、托马斯·哈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地区广大农村为背景创作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但是由于他在这些小说中体现的有违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因素,比如兄妹相恋等,使他遭到当时许多评论家的非议和排挤,这使哈代大为郁闷,在这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創作重心,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诗歌创作上,写出了长篇史诗《列王》,并且在1910年,因为其文学成就获得了英国文学成就奖。
《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说是哈代小说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之一了,作为“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它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出身农民的少女苔丝,因为家庭贫困,以及姓氏上和当地权贵有所瓜葛,被父母逼迫去攀亲戚,却不料遭到富家公子亚雷的诱惑,玷污,苔丝怀孕回家,孩子出生后也不幸夭折。之后苔丝又去到奶牛场做了一名挤奶工,并爱上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并和他订婚,在经过了长期的犹豫和内心斗争之后,苔丝在婚前向克莱坦白了自己不光彩的从前,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克莱的宽恕。两人就此分离,克莱前往巴西发展,苔丝则依旧留在牛奶厂。
3、《德伯家的苔丝》是围绕个人的一生展开叙述的。苔丝曲折的一生也暗合了弗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理论。
春季——苔丝的第一次离家以及回归。苔丝的初登场,这时的她,单纯,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但是一次在帮助父亲送货时,由于自己的大意使全家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而这时,一位考察这一地区居民谱氏的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们家和镇上有权势的德伯家有瓜葛,这让苔丝的父亲大为高兴,于是苔丝在父母的怂恿之下去德伯家认亲,不料却被德伯家老太的儿子亚雷看上,看似顺利的认亲也成为了苔丝悲剧的开始,不久后。单纯的苔丝就遭到狡猾的亚雷的玷污,这也使苔丝对亚雷深感厌恶并决定回家。
夏季——苔丝与克莱的相。回到家的苔丝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怀孕,而孩子在生下来不久后就夭折,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以及苔丝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都使她下定决心再次离开。她来到南部塔布篱牛奶厂做工。在这里,没有人知晓她地过去,虽然工作劳累,但是牛奶厂优美的风光和心理上的放松,都使得苔丝渐渐恢复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她也结识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克莱的热情,独立的思想,无一不深深吸引着苔丝,不久后两人相爱并且结婚。然而,就在新婚之夜,苔丝在百般犹豫之下将自己并不光彩的过去向克莱坦白,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克莱的宽容,反而抛弃了苔丝,并且前往巴西,二人也就此分开。自此,夏之章结束,苔丝得之不易的幸福也就这样宣告结束。
秋季——再遇亚雷。被抛弃的苔丝满心沮丧,回到家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孤苦伶仃。在一次打探克莱消息的路上,命运的使然,她再次遇到了竟然已经成为一名牧师的亚雷,不过亚雷终究是本性难改,再次纠缠上苔丝。偏偏就在此时苔丝的家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父亲的离世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整个家庭也因为无力支付房金而被赶了出来。不得已,苔丝再一次选择和亚雷在一起。
冬季——悲剧的高潮。另一边,克莱在巴西却并不顺利,贫病交加之下也使得他的内心渐渐明悟,原谅了苔丝。于是返回决定英国,并且找到了苔丝,希望和苔丝重归于好。面对克莱的原谅,苔丝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软弱,悔恨与愤怒交加,认为是亚雷再一次夺走了她的幸福,并最终杀死了亚雷。在与克莱度过了幸福的五天时光之后,最终被逮捕并被处以绞刑。由此完成了从生到死,四季的轮回。
4、哈代的小说中,特别是在最为著名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出明显的宿命论的观点。哈代的小说中,特别是在最为著名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出明显的宿命论的观点。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一生就体现了这种宿命论。不管是苔丝自己的性格,还是小说中各种充满了偶然的情节设置以及或显或隐的象征,种种因素都导向了最后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苔丝在一开始就已经被决定了悲剧的结局。而四季循环的结构也正是这样,从起点发展一周,最后又回归起点,对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无疑是比较好的体现,也是对宿命论观点下悲剧意义的体现,这就使苔丝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金钱至上观念的批判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孟昭毅,《比计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邢悦,“哈代小说中的命运观—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名作欣赏,2017年第20期
梅笑冰,“借邢传神: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关键词:结构原型;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1、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原型一词起源于希腊,由柏拉图提出,指的是工艺学方面的专用术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原型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原型的意义发展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从祖先那里甚至是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心理上的情感或者经验的沉淀,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原始社会中,原型借助神话以及宗教祭祀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理论的相互传播与渗透,原型的意义被引入文学领域,随之诞生的是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体现的意义决定了它是打破了民族,国家,语言界限的概念,体现着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人生世界的相同的看法和认知,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人们的内心确是具有一致性的,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面对变幻万千的自然界以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普遍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宗教中。而到了近代文学中,诸如徒劳,变形等母题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出现,则更加印证了原型可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加拿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是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著作《批评的剖析》明确地将原型引入文学领域,从而使原型的研究范围突破了宗教和心理学的界限,也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上不朽的地位。他对原型是这样定义的“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通常在文学中出现,并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弗莱的原型批评不再把目光集中于对文本的仔细研读上,而是打破了文本之间的界限,从外部,用联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2、托马斯·哈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地区广大农村为背景创作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但是由于他在这些小说中体现的有违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因素,比如兄妹相恋等,使他遭到当时许多评论家的非议和排挤,这使哈代大为郁闷,在这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創作重心,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诗歌创作上,写出了长篇史诗《列王》,并且在1910年,因为其文学成就获得了英国文学成就奖。
《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说是哈代小说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之一了,作为“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它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出身农民的少女苔丝,因为家庭贫困,以及姓氏上和当地权贵有所瓜葛,被父母逼迫去攀亲戚,却不料遭到富家公子亚雷的诱惑,玷污,苔丝怀孕回家,孩子出生后也不幸夭折。之后苔丝又去到奶牛场做了一名挤奶工,并爱上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并和他订婚,在经过了长期的犹豫和内心斗争之后,苔丝在婚前向克莱坦白了自己不光彩的从前,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克莱的宽恕。两人就此分离,克莱前往巴西发展,苔丝则依旧留在牛奶厂。
3、《德伯家的苔丝》是围绕个人的一生展开叙述的。苔丝曲折的一生也暗合了弗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理论。
春季——苔丝的第一次离家以及回归。苔丝的初登场,这时的她,单纯,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但是一次在帮助父亲送货时,由于自己的大意使全家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而这时,一位考察这一地区居民谱氏的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们家和镇上有权势的德伯家有瓜葛,这让苔丝的父亲大为高兴,于是苔丝在父母的怂恿之下去德伯家认亲,不料却被德伯家老太的儿子亚雷看上,看似顺利的认亲也成为了苔丝悲剧的开始,不久后。单纯的苔丝就遭到狡猾的亚雷的玷污,这也使苔丝对亚雷深感厌恶并决定回家。
夏季——苔丝与克莱的相。回到家的苔丝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怀孕,而孩子在生下来不久后就夭折,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以及苔丝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都使她下定决心再次离开。她来到南部塔布篱牛奶厂做工。在这里,没有人知晓她地过去,虽然工作劳累,但是牛奶厂优美的风光和心理上的放松,都使得苔丝渐渐恢复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她也结识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克莱的热情,独立的思想,无一不深深吸引着苔丝,不久后两人相爱并且结婚。然而,就在新婚之夜,苔丝在百般犹豫之下将自己并不光彩的过去向克莱坦白,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克莱的宽容,反而抛弃了苔丝,并且前往巴西,二人也就此分开。自此,夏之章结束,苔丝得之不易的幸福也就这样宣告结束。
秋季——再遇亚雷。被抛弃的苔丝满心沮丧,回到家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孤苦伶仃。在一次打探克莱消息的路上,命运的使然,她再次遇到了竟然已经成为一名牧师的亚雷,不过亚雷终究是本性难改,再次纠缠上苔丝。偏偏就在此时苔丝的家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父亲的离世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整个家庭也因为无力支付房金而被赶了出来。不得已,苔丝再一次选择和亚雷在一起。
冬季——悲剧的高潮。另一边,克莱在巴西却并不顺利,贫病交加之下也使得他的内心渐渐明悟,原谅了苔丝。于是返回决定英国,并且找到了苔丝,希望和苔丝重归于好。面对克莱的原谅,苔丝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软弱,悔恨与愤怒交加,认为是亚雷再一次夺走了她的幸福,并最终杀死了亚雷。在与克莱度过了幸福的五天时光之后,最终被逮捕并被处以绞刑。由此完成了从生到死,四季的轮回。
4、哈代的小说中,特别是在最为著名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出明显的宿命论的观点。哈代的小说中,特别是在最为著名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出明显的宿命论的观点。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一生就体现了这种宿命论。不管是苔丝自己的性格,还是小说中各种充满了偶然的情节设置以及或显或隐的象征,种种因素都导向了最后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苔丝在一开始就已经被决定了悲剧的结局。而四季循环的结构也正是这样,从起点发展一周,最后又回归起点,对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无疑是比较好的体现,也是对宿命论观点下悲剧意义的体现,这就使苔丝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金钱至上观念的批判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孟昭毅,《比计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邢悦,“哈代小说中的命运观—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名作欣赏,2017年第20期
梅笑冰,“借邢传神: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