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一所公益慈善高职院校,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奖助学金占了应收学费的大半,并且提供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校长孙伟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有近40名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从事教学工作,学校与全球最大的五星级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联合举办酒店管理专业,与全球智能手机领军企业HTC公司合作举办手机(平板电脑)精修专业,与国内搜索巨头百度公司合作培养市场急需的互联网营销人才……可这样的学校在贵州一年想招600名学生却招不满。
拒绝的理由很多。比如说学校位于贵州省惠水县一个名叫百鸟河的小山村中,很多学生觉得学校太偏僻,不在贵阳市区,没法逛街,没法兼职打工;比如说学校没有开设如文秘、英语、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听起来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比如说招生时没有给中学老师支付回扣……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24日相关报道)
讨论
积极培育:
市场孕育期的应然选择
市场从开发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时期就是市场的孕育期。在孕育期出现不景气、不红火属于正常现象。“公益慈善高职却招不到学生”即属此例,没有必要过分担忧,我们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积极培育市场,而不是消极地等时机、靠领导、要政策。
培育市场首先要看学校开办的专业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即与贵阳的支柱产业是否匹配。如果“慈善高职”符合这一要求,可以预见,首届学生三年之后毕业,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自然会给学校带来美誉,招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就会失去市场。
其次,要看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学校地点偏不可怕,怕的是办学目标偏。我们不能仅仅以培养普通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为目标,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要从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同时配齐必要的生活实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三,要看学校的宣传是否到位。天上掉馅饼会让人生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也早已过去,培育市场就需要精心策划宣传,让慈善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护。
我们坚信,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公共慈善高职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马永祥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公益慈善高职“招就悖论”
对中职校办学的启示
贵州公益慈善性质的盛华职业学院与百度公司等合作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公益慈善高职却招不到学生。
这样的“悖论”症结在哪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其问题是:一是学校位于小山村中,太偏僻;二是学校没有开设热门专业;三是招生时没有给中学老师支付回扣。
上述这些理由看起来很客观,但是充分吗?一些中职校(也包括高职院)靠近闹市区,学生也逛街或兼职打工,学校也开设过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听起来容易找到好工作”的热门专业,招生时可能也向有关学校老师支付回扣,但是招生依然冷落。
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有些中职校却招不到学生。问题固然与当前生源减少、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和中国社会整体“本科崇拜”现象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中职校不能一味把招生困难归结在这些客观因素上,多从自身寻找“悖论”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人才培养不能“失衡”。要走出“让学生尽快就业”的办学误区。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包括升学)奠定基础。中职校在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的基础上,也要有序推进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能力培养不能“唯技”。要走出能力培养误区。不能将职业能力内容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忽视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融合养成,轻视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搞好知识技能传授,更要突出方法引导),中职校责无旁贷,这不只是让学生学好专业进而就业的需要,更是学生就业(或升学)后发展自己的需要。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长,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稳固的“手脑并用”能力,做一个思维灵活、判断准确的“技术能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工匠”。
教学实施不能“跑偏”。走出“唯技教学”误区。不能随意删减或压缩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否则专业教学只教“怎么做”,不教“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就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职业生涯。公共基础知识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不能就技能教技能,应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动手技能整合好,做学合一,形成智慧技能,让学生就业时能“有饭碗”,失业后会找“新饭碗”,发展中善找“好饭碗”,
职业规划不能“偏短”。要走出“毕业就上岗”误区。当前“工作好找,但无法稳定”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招生的声誉。许多中职毕业生就业后一时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不得不频繁跳槽,这与中职校确定的“毕业即就业”职业规划有关。中职校要有长远的眼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规划和论证人生,考虑长远发展需求,帮助学生确立高远的人生目标,由一技之长定位向全面发展定位转变,阶段性定位发展向终身发展定位转变,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包含升学发展)能力。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职校如何才能挣脱招生尴尬?
这是一个能够突出反映职教尴尬局面的典型案例,不足为奇,就是在全国职教大省——我们江苏也不乏其例:普高招生门前挤破了头,而职校招生却难上难。外部之难姑且不说,单就内部来说,又有校际之争、公办民办之争以及区域之争等诸多乱象,尚未建立良好的招生秩序,实现规范招生。 职校招生难原因很多,很多人(特别是学生和家长)没有认同职教是根本原因。对于思想上不认同的教育类型,即使它再有价值、价值再高、好处再多、益处再大,人们也不会轻易做出选择。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职教(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不被普遍认同的深刻原因:(1)陈腐的轻视技能的旧思想、旧观念仍未彻底消除。(2)“重普轻职”现象依然存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认为职校不是真正的办学育人机构,只有普教才正宗。而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教育的区域统筹上也还明显存有轻视职教的倾向,特别是对职教师资和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导致职教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事实上比不上普教。(3)就业资格准入未能严格实施。导致中职、高职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和工资待遇甚至人格尊严维护上显现不出优势。
让职教尽快得到社会认同的对策有:(1)借助政策推进优势,加大职教宣传力度。新世纪以来,我国旗帜鲜明地树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旗帜,推出了一系列引领和助推职教发展的有力举措:各级职校、专业、实习基地等品牌建设,以及职教助学金直至免费招生和培养等惠民工程,对职教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政策精神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职教自身来讲,一定要抓住良好的政策机遇,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职教宣传力度,让职教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田。(2)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健全技能人才就业保障。建立健全行业约束机制,切实制定行业生产劳动技术规格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确保有真才实学的职校毕业生能够优先就业,就业后劳有所得。(3)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实现职教优先发展。中等教育要加强普职沟通和渗透,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都要打通壁垒,力求实现融会贯通。有必要将中职提到基础教育的高度筹划发展。扩大高职规模,削减二三流的普通高校办学规模,大力兴办一流的高职院校,拉动中职一体化发展。
如此,职教事业发展好了,职校办学质量过硬了,技能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了,世人对职教也就自然认同了。一旦职教得到了社会认同,广大学生和家长便会主动而理智地选择职教。
(戴林东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就业是招生的关键
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一定是就业,这是职业院校能与其他高校或培训机构开展竞争的核心能力。一个学校能否招到学生,其实还是要看学生的毕业出路,所谓“出口”决定“进口”。能否找到好工作、得到好的薪酬和待遇,这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最客观的标准。学校尽管与著名企业联手,校长也是资深专家,但还没有经过“高质量就业”这一最重要的标准予以检验,要想一下子树立品牌,拥有很大的生源规模,绝不可能。所以,这个学校要办出规模,还有待时日。只要能够达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声誉,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偏僻的地方也一定能办出一个人心所向、群情踊跃的好学校。
(郭苏华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招生办学要实事求是
分析本案例,有如下几点思考:首先,职业教育必须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对职业学校的认识,例如本案例中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虽然办学条件和基础很好、从教人员也很热心,但学生从公开渠道获得关于专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可能较少,从而得出专业不热门、将来就业难度较大等结论。第二,职业学校招生时必须做好招生宣传,让潜在的学生对专业发展和资助条件充分了解,从而做出合理的决定。第三,案例中的学校设在一个小山村中,其交通条件是否便利、生活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人文环境是否良好等是学生们必然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我国城乡差别明显,现代青年的需求多种多样,不但需要学习技能,也需要课后生活与娱乐,甚至还需要用打工的方式补助生活费用,所以办学的区位条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曹金留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最美好的未来,最艰巨的任务
它几乎具备了一所成功学校的所有要素: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有一支好的教学团队,有一个好的模式……但是,它却反而陷入职业教育的尴尬:招不到学生,办学举步维艰。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遭遇,值得所有职教人反思!
仅仅是路途太遥远吗?世界上不乏地处偏远、管理严格,但人人趋之若鹜的顶尖级学校;没有热门专业,难以就业?那么如何解释所谓的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谓的“热门”专业,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列为2012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而市场、企业却还在闹“员工荒”?
问题在哪里?根子仍然在于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我们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人一等的——
我们的毕业生,仍然是被视作廉价劳动力,社会地位低微,上升空间狭小;
我们的职业学校,仍然被视作差生“收容所”;
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传统的教法,学生退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学不到东西”,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满怀希望到了新学校一看,原来还是这种教法,热情还会有吗?
我们的管理,仍然是高压式、圈养型的;
我们的校企合作,仍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仍然是功利的;
我们的专业老师,仍然是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
我们的招生,仍然是靠“回扣”的……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面对问题,我们无需掩盖,无需恐惧,需要的是共同的努力,而且,这个曙光已经看到了——
我们已经看到,国家办好职业教育的决心;我们已经看到,各项优惠政策的诚心;我们已经看到,关注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热心;我们已经看到,那么多职教人的勇气……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盛华的困惑,也许是所有职业学校的困惑;盛华的路,也许是所有职业学校将要走的路。
(陆建华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拒绝的理由很多。比如说学校位于贵州省惠水县一个名叫百鸟河的小山村中,很多学生觉得学校太偏僻,不在贵阳市区,没法逛街,没法兼职打工;比如说学校没有开设如文秘、英语、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听起来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比如说招生时没有给中学老师支付回扣……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24日相关报道)
讨论
积极培育:
市场孕育期的应然选择
市场从开发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时期就是市场的孕育期。在孕育期出现不景气、不红火属于正常现象。“公益慈善高职却招不到学生”即属此例,没有必要过分担忧,我们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积极培育市场,而不是消极地等时机、靠领导、要政策。
培育市场首先要看学校开办的专业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即与贵阳的支柱产业是否匹配。如果“慈善高职”符合这一要求,可以预见,首届学生三年之后毕业,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自然会给学校带来美誉,招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就会失去市场。
其次,要看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学校地点偏不可怕,怕的是办学目标偏。我们不能仅仅以培养普通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为目标,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要从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同时配齐必要的生活实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三,要看学校的宣传是否到位。天上掉馅饼会让人生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也早已过去,培育市场就需要精心策划宣传,让慈善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护。
我们坚信,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公共慈善高职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马永祥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公益慈善高职“招就悖论”
对中职校办学的启示
贵州公益慈善性质的盛华职业学院与百度公司等合作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公益慈善高职却招不到学生。
这样的“悖论”症结在哪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其问题是:一是学校位于小山村中,太偏僻;二是学校没有开设热门专业;三是招生时没有给中学老师支付回扣。
上述这些理由看起来很客观,但是充分吗?一些中职校(也包括高职院)靠近闹市区,学生也逛街或兼职打工,学校也开设过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听起来容易找到好工作”的热门专业,招生时可能也向有关学校老师支付回扣,但是招生依然冷落。
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有些中职校却招不到学生。问题固然与当前生源减少、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和中国社会整体“本科崇拜”现象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中职校不能一味把招生困难归结在这些客观因素上,多从自身寻找“悖论”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人才培养不能“失衡”。要走出“让学生尽快就业”的办学误区。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包括升学)奠定基础。中职校在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的基础上,也要有序推进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能力培养不能“唯技”。要走出能力培养误区。不能将职业能力内容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忽视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融合养成,轻视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搞好知识技能传授,更要突出方法引导),中职校责无旁贷,这不只是让学生学好专业进而就业的需要,更是学生就业(或升学)后发展自己的需要。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长,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稳固的“手脑并用”能力,做一个思维灵活、判断准确的“技术能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工匠”。
教学实施不能“跑偏”。走出“唯技教学”误区。不能随意删减或压缩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否则专业教学只教“怎么做”,不教“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就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职业生涯。公共基础知识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不能就技能教技能,应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动手技能整合好,做学合一,形成智慧技能,让学生就业时能“有饭碗”,失业后会找“新饭碗”,发展中善找“好饭碗”,
职业规划不能“偏短”。要走出“毕业就上岗”误区。当前“工作好找,但无法稳定”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招生的声誉。许多中职毕业生就业后一时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不得不频繁跳槽,这与中职校确定的“毕业即就业”职业规划有关。中职校要有长远的眼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规划和论证人生,考虑长远发展需求,帮助学生确立高远的人生目标,由一技之长定位向全面发展定位转变,阶段性定位发展向终身发展定位转变,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包含升学发展)能力。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职校如何才能挣脱招生尴尬?
这是一个能够突出反映职教尴尬局面的典型案例,不足为奇,就是在全国职教大省——我们江苏也不乏其例:普高招生门前挤破了头,而职校招生却难上难。外部之难姑且不说,单就内部来说,又有校际之争、公办民办之争以及区域之争等诸多乱象,尚未建立良好的招生秩序,实现规范招生。 职校招生难原因很多,很多人(特别是学生和家长)没有认同职教是根本原因。对于思想上不认同的教育类型,即使它再有价值、价值再高、好处再多、益处再大,人们也不会轻易做出选择。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职教(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不被普遍认同的深刻原因:(1)陈腐的轻视技能的旧思想、旧观念仍未彻底消除。(2)“重普轻职”现象依然存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认为职校不是真正的办学育人机构,只有普教才正宗。而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教育的区域统筹上也还明显存有轻视职教的倾向,特别是对职教师资和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导致职教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事实上比不上普教。(3)就业资格准入未能严格实施。导致中职、高职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和工资待遇甚至人格尊严维护上显现不出优势。
让职教尽快得到社会认同的对策有:(1)借助政策推进优势,加大职教宣传力度。新世纪以来,我国旗帜鲜明地树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旗帜,推出了一系列引领和助推职教发展的有力举措:各级职校、专业、实习基地等品牌建设,以及职教助学金直至免费招生和培养等惠民工程,对职教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政策精神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职教自身来讲,一定要抓住良好的政策机遇,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职教宣传力度,让职教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田。(2)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健全技能人才就业保障。建立健全行业约束机制,切实制定行业生产劳动技术规格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确保有真才实学的职校毕业生能够优先就业,就业后劳有所得。(3)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实现职教优先发展。中等教育要加强普职沟通和渗透,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都要打通壁垒,力求实现融会贯通。有必要将中职提到基础教育的高度筹划发展。扩大高职规模,削减二三流的普通高校办学规模,大力兴办一流的高职院校,拉动中职一体化发展。
如此,职教事业发展好了,职校办学质量过硬了,技能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了,世人对职教也就自然认同了。一旦职教得到了社会认同,广大学生和家长便会主动而理智地选择职教。
(戴林东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就业是招生的关键
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一定是就业,这是职业院校能与其他高校或培训机构开展竞争的核心能力。一个学校能否招到学生,其实还是要看学生的毕业出路,所谓“出口”决定“进口”。能否找到好工作、得到好的薪酬和待遇,这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最客观的标准。学校尽管与著名企业联手,校长也是资深专家,但还没有经过“高质量就业”这一最重要的标准予以检验,要想一下子树立品牌,拥有很大的生源规模,绝不可能。所以,这个学校要办出规模,还有待时日。只要能够达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声誉,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偏僻的地方也一定能办出一个人心所向、群情踊跃的好学校。
(郭苏华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招生办学要实事求是
分析本案例,有如下几点思考:首先,职业教育必须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对职业学校的认识,例如本案例中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虽然办学条件和基础很好、从教人员也很热心,但学生从公开渠道获得关于专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可能较少,从而得出专业不热门、将来就业难度较大等结论。第二,职业学校招生时必须做好招生宣传,让潜在的学生对专业发展和资助条件充分了解,从而做出合理的决定。第三,案例中的学校设在一个小山村中,其交通条件是否便利、生活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人文环境是否良好等是学生们必然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我国城乡差别明显,现代青年的需求多种多样,不但需要学习技能,也需要课后生活与娱乐,甚至还需要用打工的方式补助生活费用,所以办学的区位条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曹金留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最美好的未来,最艰巨的任务
它几乎具备了一所成功学校的所有要素: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有一支好的教学团队,有一个好的模式……但是,它却反而陷入职业教育的尴尬:招不到学生,办学举步维艰。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遭遇,值得所有职教人反思!
仅仅是路途太遥远吗?世界上不乏地处偏远、管理严格,但人人趋之若鹜的顶尖级学校;没有热门专业,难以就业?那么如何解释所谓的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谓的“热门”专业,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列为2012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而市场、企业却还在闹“员工荒”?
问题在哪里?根子仍然在于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我们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人一等的——
我们的毕业生,仍然是被视作廉价劳动力,社会地位低微,上升空间狭小;
我们的职业学校,仍然被视作差生“收容所”;
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传统的教法,学生退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学不到东西”,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满怀希望到了新学校一看,原来还是这种教法,热情还会有吗?
我们的管理,仍然是高压式、圈养型的;
我们的校企合作,仍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仍然是功利的;
我们的专业老师,仍然是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
我们的招生,仍然是靠“回扣”的……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面对问题,我们无需掩盖,无需恐惧,需要的是共同的努力,而且,这个曙光已经看到了——
我们已经看到,国家办好职业教育的决心;我们已经看到,各项优惠政策的诚心;我们已经看到,关注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热心;我们已经看到,那么多职教人的勇气……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盛华的困惑,也许是所有职业学校的困惑;盛华的路,也许是所有职业学校将要走的路。
(陆建华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