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才好回应时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艾思奇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一代杰出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横空出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中国化,并使之变成大众的、现实的思想武器。“一卷书雄百万兵”,“《大众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冲垮了国民党的思想防线”。
  以此视角阅读《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触动和震撼非常强烈。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全书以在回归本源中回应时代的方法、勇气和品格,带着读者真正走近了艾思奇、走进了大众哲学、走进了一个时代。其回归本源也成为回应时代的最佳秘钥。
  还不止于此。在述评艾思奇思想中,该书作者任仲然先生思考的是艾思奇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呼唤的是现实、未来的思想“供给”:“抓住”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我不仅相信人民大众的力量,我还相信哲学的力量”。呼唤殷殷,其理也真,其情也切。
  回归本源,回归信仰,回归大众,这是艾思奇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穿过时空隧道,透过历史迷雾,这样的精神遗产光芒四射。“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历史赋予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这是怎样的精神遗产
  写人物不容易。
  写艾思奇尤不容易。因为艾思奇是一位有争议的哲人,是评价很复杂的人,是政治烙印和历史烙印很深的人。
  写得不好,或者说功夫不到,很容易失之偏颇,失之芜杂,失之浅薄。
  由此会惊叹于此书的弥足珍贵:作者穿透时间迷雾,拨开历史尘土,让一笔“被无情的风月覆盖上了厚厚灰尘”的思想终见天日。
  作者以饱满而真挚的感情,力图告诉读者,艾思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的哲学思想有哪些需要我们铭记,他的哲学到底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力量。
  作者总结了艾思奇五个方面的哲学贡献,并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一是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革命的新哲学,二是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了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三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四是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实化,五是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
  还原艾思奇的哲学思想
  在自序里,作者就已经表达了写作这本书的“初心”和“雄心”:这本书并不是要为艾思奇树碑立传,“而是要尽心竭力为他作还原历史真实的辩护”,“作哲学力量和精神遗产的辩护”。“对一位哲人的评价,根本在于掂量出他哲学思想的分量”。
  全书的主体就是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围绕着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从源流形成到特质特征,从批判唯心主义到艾思奇“知遇”毛泽东,从实践唯物论到科学辩证法,全书是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全面整体解读和呈现。
  以艾思奇实践唯物论思想为例,作者以充分的证据和论证阐释了艾思奇的特质表现:演绎中外哲学史;透彻的唯物史观;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剖析伪哲学坏哲学;学者的真正实践。仅读完这一章,可以对艾思奇的實践唯物论思想有透彻了解。
  在诠释鲁迅一章里,作者通过逐篇解读艾思奇写过的怀念评介鲁迅的文章,完整呈现了一个认识理解鲁迅的角度和思想,“不但从文学角度,而且从哲学高度诠释鲁迅,并且从社会进步推动力的意义上,给鲁迅勘定了历史坐标”。
  “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通过作者的还原和解析,读者才会发现,艾思奇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亦有真诚付出,如同一座翡翠玉石的富矿,价值不可估量。
  还原真实的艾思奇
  由于哲学的学科特性,加上艾思奇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位“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和“毛泽东哲学顾问”的形象在世人印象中是“断篇”的,是不连贯的。而由于作者“深层挖掘”和“系统阐释”的“雄心”,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立体丰富、鲜为人知的艾思奇。
  试举几例言之。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以详细的“信史”评说艾思奇早期受的教育。艾思奇经历了不同方式的早期教育,一是新兴的中式幼稚园教育,二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三是不太成熟的国民小学教育,四是教会学校的教育。艾思奇在12年间节奏极强地接受了4种方式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不同教育理念的交融。
  关于艾思奇的读书与写作。作者专门安排了一章写艾思奇爱读书、善读书及文章写作的内容,其间披露了艾思奇许多爱读书的故事,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为了培养排除外界干扰的习惯,竟到火车站的候车室去读书”。书中写道,艾思奇是读书的高手,“读到后面就要联系到前面是怎么讲的,这样才能把问题弄通搞透”。
  比如专门一章叙说艾思奇“终身在讲课”的内容,给读者还原了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诲人不倦、待人以真”的“艾教员”。“他讲话有浓重的云南口音,缓慢而有条理,具有云南人朴实、厚重的风格,从不放声大笑,有时也迸出一句幽默的话”,是“新中国广播讲课第一人”“名副其实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第一人”。
  掩卷回味,我认为作者已经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统一:“我要尽自己所能,重塑真实真诚真萃的艾思奇”,“从史实着手来梳理他的思想历程,准确把握他哲学理念脉搏跳动的旋律”。
  “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
  “哲学的任务在于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能看出来,作者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是十分认同的,认为是“一句十分闪光的话”。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书名已经透露了作者写作的取向:通过对艾思奇的还原“观照”时代的借鉴意义。   捧读全书能看到,作者以其穿透力、洞察力和炽热情感时时处处在做着时代解读、现实比照,胸怀全局,把握大势,深邃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呼唤和要求,完整全面阐释了哲学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启发良多。
  比如第五章在完整还原、评述艾思奇对胡适有力批判和重大贡献后,作者紧接着就对时代的重大关切发表了意见: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走弯路,中国的思想政治和哲学发展同样不能走弯路。我们决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西化,成为敌对势力“颜色革命”最大的试验场和牺牲品。
  在第七章通过“以更深刻的书”对艾思奇《哲学与生活》评述后,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表达了现实“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学”的忧虑。“生活的形式一天比一天变新,哲学的内容与生活形式严重地不匹配”,“新生活需要新哲学,旧哲学也应有诠释和新发挥”。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系统阐释了向艾思奇学习、“新时代呼唤着新哲学”的“呐喊”:我们的实践早就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严重的问题是物质和精神有很大的游离,哲学的步伐有些踌躇蹒跚。时代呼唤着哲学,呼唤着哲学的力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获得新的哲学力量。
  读完本书,我们会对作者这样的话语感受深刻:一个民族只是少数人有哲学思维还不行,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的希望在于多数人都具备正确的哲学思维,否则就会在思想上患贫血症,在理论上患浅薄症。
  时代是哲学的血液,时代是哲学的脉络,时代是哲学的筋骨。作者最后说道:“哲学的力量也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往往是通过哲学的形式来表达的。我们拥有了哲学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真理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意识形态的支柱,就意味着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功夫成就这部“诚意之作”
  作为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穿透力:“一卷书雄百万兵”,《大众哲学》凝聚、动员了推倒“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
  读完全书,我感叹的是作者思想的穿透力:由于思想的穿透力,所以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我们看到艾思奇思想的内核。
  我的判断是,《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一部真正还原艾思奇思想的大书,是一部真正能与艾思奇思想高度、厚度匹配的大书,是一部思想性、资料性、时代性兼备的“诚意之作”。
  至少,这部“诚意之作”凝聚着作者三个方面的功夫:
  一是真功夫。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认识和理解艾思奇无疑有一定门槛,由此要真正把握理解艾思奇这样一位哲学大师还需要真功夫。作者任仲然先生是一位热爱哲学(年轻时曾立志当哲学家)并有很高造诣的大家,对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哲学历史熟稔于心,从而实现了对艾思奇思想的本质还原和精到评述,包括对历史上各种恩怨、论战及是非的点评。
  二是深功夫。艾思奇留下了七八百萬字的著述和讲稿,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文化、艺术及生物学、电子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作者对这些著述进行了深入研读。作者还按图索骥,利用春节及其他时间深入到云南省图书馆查找研读各种湮没已久的资料。作者为完成这部著作下了深功夫。
  三是“心”功夫。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表达的:“我一点也不回避,我确实是艾思奇的崇拜者,非常愿意表达对艾思奇的一份特殊的感情。”“对艾思奇的热爱和敬重,即是我写这本书的内在动力之一。”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对艾思奇非常认同、非常钦敬,写得用心用情。因其用心用情,艾思奇得以被写深写透,感人肺腑。
  由于是真功夫、深功夫和“心”功夫,全书的表达颇可一说。虽然说的是“高大上”的哲人、哲事,但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内化于心的思想。作者文笔清新,语言优美,以通俗的表达,紧贴生活和现实,深入浅出地阐述哲学问题,拉近了哲学与生活的距离。
  2016年,艾思奇逝世50周年,其传世之作《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这一年年底,这本真正说清楚艾思奇和艾思奇思想的著作《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出版了。
  如前所述,这是还原:还原艾思奇这个人和他的思想;这是呼唤:顺应时代需求的思想呼唤和哲学呼唤。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艾思奇最好的纪念。
  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感谢作者。通过“还原”“穿透”与“直面”,通过回望、观察、梳理,一段被历史、被岁月覆盖的灰尘终于得以拂去,一个真实、丰满、立体的艾思奇正向读者走来。这是一笔殊为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思想的财富,是哲学的财富。艾思奇的精神遗产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镜鉴、参照和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道路上,艾思奇留下的这笔“哲学财富”“精神遗产”至少给了我们三方面的“力量”启示:
  本源的力量。艾思奇的思想内核是什么?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为什么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书还原艾思奇思想的努力给出了答案。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本源、本真、本质的力量,这是回到真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呼唤。正是:“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信仰的力量。哲学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力量所在。艾思奇本来就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很求真较真的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个斗争精神很足的革命战士。他的哲学虽然很“大众”,但自如至终都充满着强烈的哲学党性。
  大众的力量。艾思奇伟大的实质,就在于他哲学的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这是哲学的力量之源。哲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样的理论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表达的: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保值增值,把艾思奇那深厚而强大的哲学力量发挥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作者系媒体人,作品有《鬼的现场调查》等。)
其他文献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以《红旗谱》为代表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革命历史叙事类作品,一直都是一部部很难忘却的经典。它们在看似简单的情节描述和历史叙事的背后,却隐含着特殊的时代命题和史学价值,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移和变迁,作为革命历史叙事题材代表的《红旗谱》也不断生发出崭新的美学内涵,具有时读时新的现实魅力。  《红旗谱》完成于1954年,经过了两年多的修改后于1957年11月出版,自问世以来它既
曾看过部电影,叫《死亡诗社》,“向死而生”和“诗意栖居”这两个源自海德格尔的知名命题合而为一了。标题太好,“死”和“诗”两样都占,因此对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文青群体很有诱惑性。电影讲了一个有关文学教师的故事,他令人敬佩又令人着迷,一边违反学校教规和律令,按自己的方式授课教学;又把“诗”作为教学的理想和教学的基础,企图从生之此岸眺望死之彼岸。这多少有一点不切实际的诗人哲学家腔調,电影里的学生们似乎在他的
夏夜,当你仰望夜空,银河两岸两颗明亮的星隔河相对,位于银河以西的是织女星,位于银河以东的是牵牛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凝望中,人们赋予了这两颗原本客观的星体以人类的情感,并在中国人富有诗意的想象下,演绎出了一幕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七夕传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众所周知,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女故事的演变过程十分
从2017年开始,我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连续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从先秦到明清小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从我走上大学的讲堂以来,主要讲授的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两个阶段,一首一尾的先秦两汉与明清文学,基本上没有过接触。但压力就是动力,课程讲授的需求就是学术研究的缘起动力。与此前三十余年的大学讲授相关,此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宋代诗词、东坡研究、至多
宋代民间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元夕节、烧灯节、三五等。此日民俗活动极多,宋词中多有描述。据笔者统计,现存宋词有200多首对上元节的风俗和娱乐活动做了生动的描摹,其作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为我们留下了情趣盎然的民俗画卷。  赏灯。宋词中又称“放灯”,上元节无灯不欢,“重寻旧曲声韵,收拾放灯欢计”。(晁端礼《玉叶重黄》)整个都城是灯海,“帝城三五,灯光花市盈路。”(李邴《女冠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陶渊  明《九日闲居序》),九九重阳,因其月日并应纯阳之数,谐音“久久”,不仅陶渊明爱之,世人无不爱之。相关研究认为,九月九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重数节日之一,当产生于序数纪日法得以使用后的东汉中后期(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旧唐书》卷十三载德宗五年春正月乙卯诏曰:“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可见,重阳节在晋朝才成为受重视的
沈圣时(1914—1943),江苏苏州甪直人。原名储,后更名潜,字圣时。曾用名沈激。笔名有刚克、草间、聚文、秋山、红树、红叶等。现代诗人、作家。1932年就读苏州美专,中途退学。编过报纸副刊,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曾在《申报·自由谈》《现代》《文艺月刊》《小雅》等发表诗歌、散文等。出版有专著《中国诗人》(光明书局,1933年,蔡元培题字)、散文集《落花生船》(自刊本,苏州新苏印刷所承印,1936年5月
博览群书编辑部:  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发展到最后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和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其结果受到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然而,有些关于科技成果的宣传文章忽视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陷入了概念炒作和价值夸大的窠臼,不仅会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还可能会给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诚然,由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近年来涌现
1984年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书写的“博览群书”四个遒劲大字,送来了;彭真、方毅、胡愈之、茅以升等名家的贺词手迹送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把他1983年7月29日在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授奖大会上的内部讲话亲笔摘选修改后,送来了;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撰写的创刊前言送来了;敢峰、刘开渠、李燕杰、来新夏、王维玲、方成、刘乃和、李学勤等名家的文章送来了;《博览群书》杂志首任主编王强
冯雪峰这封信不是新发现的,它以《答王实味先生》为题原载于1930年6月1日的《新地月刊》,后收入《雪峰文集》中。此信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波涛起伏、暗流涌动的革命年代,不仅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冯雪峰的思想与人品,更重要的是,它也透露出了王实味当时的思想状态与个性特质,但它并未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因而值得关注:  实味先生:  本刊第五期我所译的《苏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技术底任务》一文中,“Kulak”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