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现代自动控制设备中,都存在一个电子电路一电气电路的互相连接问题,一方面要是电子电路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电器电路的执行元件(电动机、电磁铁、电灯等),另一方面又要为电子线路的电器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离,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身的安全。电子继电器便能起到这一桥梁作用。 本实验基于AT89S51所设计的,通过单片机的P2.0和P2.1引脚输出低(高)电平时,三极管Q1和Q2饱和导通(截止),+5V电源加到继电器线圈两端,继电器吸合(释放),同时状态指示灯发光二极管也点亮(熄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释放),相当于开关闭合(断开)。 关键词:AT89S51 HK4100F电磁继电器 是为了探索以若空强的道路,我们的课题选定为单片机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的设计题目.
硬件部分结构功能简介: 用单片机控制与三极管相连的I/O口的输出电平,接通或关闭相应的三极管,达到使继电器吸合或断开。从而起到以弱控强的目的。 单片机介绍 将为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和相应的实时控制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单片机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特别适用于控制领域,故又称为微控制器。 AT89S51是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ytes的可系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它集Flash程序存储器既可在线编程(ISP)也可用传统方法进行编程及通用8位微处理器与单片芯片中,ATMEL公司的功能强大,低价位AT89S51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高性能价比的应用场合,可灵活应用于各种控制领域。
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1.2-3主电源引脚 VCC(40脚):接+5V电源正极。 VSS(20脚):接地端。 电源电压范围是4 ~ 5.5V,最高电源电压为6.6V。任何引脚对地的电压范围是-1~7V。1.2-4外接晶体引脚 XTAL1(19脚):接外部石英晶体的一端。在单片机内部,它是相反放大的输入端,这个放大器构成了片内振荡器。当采用外部的时钟时,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XTAL2(18引脚):接外部石英晶体的另一端。在单片机内部,它是反向放大的输出端。1.2-5输入/输出引脚(1)P0口(P0.0~P0.7)(引脚39~32) P0口具有漏极开路结构,还具有双重功能。 作为输出使用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在作为I/O口使用时,T1管夹断)。若作为输入端使用,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P0口可作为地址总线(AB0~AB7),也可作为数据总线(DB0~DB7)。P0口可驱动8个LSTTL(低功耗肖特基TTL),其他端口可以驱动4个LSTTL。1个LSTTL负载为0.4mA。(2)P1口(P1.0~P1.7)(引脚1~8)P1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因此可以作为准双向I/O使用。 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 (3)P2口(P2.0~P2.7)(引脚21~28) P2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因此可以作为准双向I/O口使用。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在将有片外存储器时,P2口作为8位地址总线(AB8~AB15)。(4)P3口(P3.0~P3.7)(引脚10 ~17) P3口具有上拉电阻,可作为准双向I/O口使用。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P3口的每个引脚还有第2个功能:P3.0:为串行输入端口(RXD); P3.1:为串行口输出端口(TXD); P3.2:为外部中断0(INT0); P3.3:为外部中断1(INT1); P3.4:为定时/计数器0的外部输入口(T0); P3.5:为定时/计数器1的外部输入口(T1); P3.6:为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WR); P3.7:为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RD); 1.2-6RST(引脚9)
继电器介绍 本设计是用单片机控制继电器达到以弱控强的电路,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单片机和强电之间的桥梁----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是有触点电继电器是有触点电继电器的一种。它是利用电磁效应实现电路开、关控制作用的原件,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设备中。在各种自动设备中,都要求用一个低电压电路提控制一个高电压的电器电路。这样不仅可以为电子线路和电器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离,还可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员安全。
下面是我们这个设计的电路部分
原理搞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做PCB板子了。
参考文献:
[1]马忠梅.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应用设计。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明莹.8051单片机基础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刘昌华.易逵.8051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朝青.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引言
现代自动控制设备中,都存在一个电子电路一电气电路的互相连接问题,一方面要是电子电路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电器电路的执行元件(电动机、电磁铁、电灯等),另一方面又要为电子线路的电器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离,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身的安全。电子继电器便能起到这一桥梁作用。 本实验基于AT89S51所设计的,通过单片机的P2.0和P2.1引脚输出低(高)电平时,三极管Q1和Q2饱和导通(截止),+5V电源加到继电器线圈两端,继电器吸合(释放),同时状态指示灯发光二极管也点亮(熄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释放),相当于开关闭合(断开)。 关键词:AT89S51 HK4100F电磁继电器 是为了探索以若空强的道路,我们的课题选定为单片机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的设计题目.
硬件部分结构功能简介: 用单片机控制与三极管相连的I/O口的输出电平,接通或关闭相应的三极管,达到使继电器吸合或断开。从而起到以弱控强的目的。 单片机介绍 将为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和相应的实时控制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单片机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特别适用于控制领域,故又称为微控制器。 AT89S51是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ytes的可系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它集Flash程序存储器既可在线编程(ISP)也可用传统方法进行编程及通用8位微处理器与单片芯片中,ATMEL公司的功能强大,低价位AT89S51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高性能价比的应用场合,可灵活应用于各种控制领域。
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1.2-3主电源引脚 VCC(40脚):接+5V电源正极。 VSS(20脚):接地端。 电源电压范围是4 ~ 5.5V,最高电源电压为6.6V。任何引脚对地的电压范围是-1~7V。1.2-4外接晶体引脚 XTAL1(19脚):接外部石英晶体的一端。在单片机内部,它是相反放大的输入端,这个放大器构成了片内振荡器。当采用外部的时钟时,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XTAL2(18引脚):接外部石英晶体的另一端。在单片机内部,它是反向放大的输出端。1.2-5输入/输出引脚(1)P0口(P0.0~P0.7)(引脚39~32) P0口具有漏极开路结构,还具有双重功能。 作为输出使用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在作为I/O口使用时,T1管夹断)。若作为输入端使用,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P0口可作为地址总线(AB0~AB7),也可作为数据总线(DB0~DB7)。P0口可驱动8个LSTTL(低功耗肖特基TTL),其他端口可以驱动4个LSTTL。1个LSTTL负载为0.4mA。(2)P1口(P1.0~P1.7)(引脚1~8)P1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因此可以作为准双向I/O使用。 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 (3)P2口(P2.0~P2.7)(引脚21~28) P2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因此可以作为准双向I/O口使用。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在将有片外存储器时,P2口作为8位地址总线(AB8~AB15)。(4)P3口(P3.0~P3.7)(引脚10 ~17) P3口具有上拉电阻,可作为准双向I/O口使用。作为输入端使用时,需要先将“1”写入端口(使T2管夹断)。P3口的每个引脚还有第2个功能:P3.0:为串行输入端口(RXD); P3.1:为串行口输出端口(TXD); P3.2:为外部中断0(INT0); P3.3:为外部中断1(INT1); P3.4:为定时/计数器0的外部输入口(T0); P3.5:为定时/计数器1的外部输入口(T1); P3.6:为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WR); P3.7:为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RD); 1.2-6RST(引脚9)
继电器介绍 本设计是用单片机控制继电器达到以弱控强的电路,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单片机和强电之间的桥梁----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是有触点电继电器是有触点电继电器的一种。它是利用电磁效应实现电路开、关控制作用的原件,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设备中。在各种自动设备中,都要求用一个低电压电路提控制一个高电压的电器电路。这样不仅可以为电子线路和电器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离,还可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员安全。
下面是我们这个设计的电路部分
原理搞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做PCB板子了。
参考文献:
[1]马忠梅.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应用设计。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明莹.8051单片机基础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刘昌华.易逵.8051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朝青.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