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读职高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但“后进生”也有成才的欲望、有做人的自尊,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化腐朽为神奇。“后进生”转化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各科任老师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把课堂当做“后进生”转化的阵地,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为“后进生”撑起飞翔的天空。
一、了解“后进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与“后进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混日子型。这类学生要么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要么家长早已对孩子失去信心,对他们不抱任何学习上的希望,只要求孩子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他们热衷于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不值得,主张只要寻得“欢乐”、“开心”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灰心型。这也是“后进生”中一种较普遍的一类,他们有过拼搏与奋斗,却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而自暴自弃。他们在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心理中度日如年。
毁坏型。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类学生好找事,想靠制造些新闻来引人注意,甚至认为“我学不好也不让别人学好”。
师生关系决定教学质量,而教师和“后进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肯定为“后进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生往往又会顺应老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1.爱心是融化“坚冰”的暖流和春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于漪说得更为动情明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
在学业成败论英雄的初中阶段,“后进生”是“靠边站”被冷落的对象,他们需要老师的爱。爱的前提是尊重,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但实践中只要是“听话的良民”,或者是学习成绩好就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边缘地带。这就要求科任老师课堂提问时不要总是习惯性地提问几个优秀生,几乎不提问“后进生”。俗话说:庄稼佳,偏的小,农民种地总是对那些弱苗多施肥,老师对待“后进生”,也应该有这种偏爱思想。
2.重视课内课外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既是知识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应用心去点燃另一个心灵之光。中职学校的“后进生”大多不愿和老师交流。老师要在课下与学生密切联系,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教师可利用课前10分钟提前到教室了解学生的情绪,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讲小幽默故事、笑话。如学生刚举行了篮球比赛,老师要关心比赛结果,一起回味球场的事。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参与,让“后进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在情感培养中,让学生爱老师是第一要旨。老师的爱心、个性、人品、知识是晴雨表,我虽然已近不惑之年,但童心仍在,把笑声,热情带到班级,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元素,让课堂生动起来。诙谐的语言、多媒体的应用只能在表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深入与知识做心灵的交流,从内心感受知识的魅力,才能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对于“后进生”来说,一堂课45分钟犹如一天,在课堂上如坐针毡,但迫于纪律还得老实地等候下课,他们的焦虑显而易见,要么睡觉要么玩耍以消耗过剩的精力,有时候老师不恰当地批评还可能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线。因此老师要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消除“后进生”的焦虑,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参与的新课堂。
宁做“毕福剑”,不学“易中天”。易中天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说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如果我们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了集思广益的展示平台,由教师一个人苦思冥想备课变成几十个学生活力四射的自主探究,实现学与导的统一,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会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吗?
在实践中,我探索“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核心理念是:让学案引领式课堂,把所有的内容设置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找到解决的办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学案课堂实行八字方针:教师—“编、验、点、导”,编——科学编写学案,验——验收学习报告,点——科学点评展示,导——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学、做、展、悟”,学——学案引领学习,做——做好学习报告,展——课堂尽情展示,悟——冷静思考感悟。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循着学习目标,自主阅读学材、理解知识,带着问题和自主学习成果来上课。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展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的课堂,乐于自主、勇于展示、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师亦生,生亦师,教师讲得少了,课堂睡觉、开小差现象没了,“后进生”也自主学习了。
2.让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融合在课堂中。
“后进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此类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比较敏感,如果让他们获得尊重,感到自身价值,就能唤起自我认识,激起动力。
(1)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讲评,多给“后进生”一定倾斜优惠,让“后进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后进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智慧火花,及时地给予鼓励,以一个笑脸,一次肯定等唤起学生的信心。
(3)机智地化解课堂危机。课堂上“后进生”的兴奋点难以集中、持久,要么睡觉,要么做其他事情,影响其他学生的上课情绪,但如果“热”处理又会带来激烈的对抗,师生情感大受其伤。此时老师若从善出发,委婉些批评会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结合中职学校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面对大面积的“后进生”,抱怨甚至放弃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的一生有上千名学生,一个学生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千分之一,但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
一、了解“后进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与“后进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混日子型。这类学生要么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要么家长早已对孩子失去信心,对他们不抱任何学习上的希望,只要求孩子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他们热衷于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不值得,主张只要寻得“欢乐”、“开心”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灰心型。这也是“后进生”中一种较普遍的一类,他们有过拼搏与奋斗,却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而自暴自弃。他们在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心理中度日如年。
毁坏型。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类学生好找事,想靠制造些新闻来引人注意,甚至认为“我学不好也不让别人学好”。
师生关系决定教学质量,而教师和“后进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肯定为“后进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生往往又会顺应老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1.爱心是融化“坚冰”的暖流和春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于漪说得更为动情明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
在学业成败论英雄的初中阶段,“后进生”是“靠边站”被冷落的对象,他们需要老师的爱。爱的前提是尊重,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但实践中只要是“听话的良民”,或者是学习成绩好就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边缘地带。这就要求科任老师课堂提问时不要总是习惯性地提问几个优秀生,几乎不提问“后进生”。俗话说:庄稼佳,偏的小,农民种地总是对那些弱苗多施肥,老师对待“后进生”,也应该有这种偏爱思想。
2.重视课内课外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既是知识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应用心去点燃另一个心灵之光。中职学校的“后进生”大多不愿和老师交流。老师要在课下与学生密切联系,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教师可利用课前10分钟提前到教室了解学生的情绪,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讲小幽默故事、笑话。如学生刚举行了篮球比赛,老师要关心比赛结果,一起回味球场的事。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参与,让“后进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在情感培养中,让学生爱老师是第一要旨。老师的爱心、个性、人品、知识是晴雨表,我虽然已近不惑之年,但童心仍在,把笑声,热情带到班级,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元素,让课堂生动起来。诙谐的语言、多媒体的应用只能在表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深入与知识做心灵的交流,从内心感受知识的魅力,才能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对于“后进生”来说,一堂课45分钟犹如一天,在课堂上如坐针毡,但迫于纪律还得老实地等候下课,他们的焦虑显而易见,要么睡觉要么玩耍以消耗过剩的精力,有时候老师不恰当地批评还可能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线。因此老师要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消除“后进生”的焦虑,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参与的新课堂。
宁做“毕福剑”,不学“易中天”。易中天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说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如果我们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了集思广益的展示平台,由教师一个人苦思冥想备课变成几十个学生活力四射的自主探究,实现学与导的统一,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会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吗?
在实践中,我探索“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核心理念是:让学案引领式课堂,把所有的内容设置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找到解决的办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学案课堂实行八字方针:教师—“编、验、点、导”,编——科学编写学案,验——验收学习报告,点——科学点评展示,导——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学、做、展、悟”,学——学案引领学习,做——做好学习报告,展——课堂尽情展示,悟——冷静思考感悟。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循着学习目标,自主阅读学材、理解知识,带着问题和自主学习成果来上课。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展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的课堂,乐于自主、勇于展示、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师亦生,生亦师,教师讲得少了,课堂睡觉、开小差现象没了,“后进生”也自主学习了。
2.让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融合在课堂中。
“后进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此类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比较敏感,如果让他们获得尊重,感到自身价值,就能唤起自我认识,激起动力。
(1)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讲评,多给“后进生”一定倾斜优惠,让“后进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后进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智慧火花,及时地给予鼓励,以一个笑脸,一次肯定等唤起学生的信心。
(3)机智地化解课堂危机。课堂上“后进生”的兴奋点难以集中、持久,要么睡觉,要么做其他事情,影响其他学生的上课情绪,但如果“热”处理又会带来激烈的对抗,师生情感大受其伤。此时老师若从善出发,委婉些批评会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结合中职学校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面对大面积的“后进生”,抱怨甚至放弃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的一生有上千名学生,一个学生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千分之一,但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