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新时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38-01
引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们的基础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基础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有着重要位置,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就要从基础教育抓好。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抓好素质教育也是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所需,提高国民素质,抓好素质教育也是关键所在。
本文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本文来谈一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同学生相比,学生多表现出“遵从者”的角色,有的时候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性。因此,从实际经验来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发展,容易导致教师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内心,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于应试教育,讲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的开发。因此,该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下面试从以下两点对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个人的肤浅意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平等为基础,教师可以做好组织工作,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要用教师所謂的权威性使孩子们被动地参与其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这是新时期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其实从古代开始,就主张“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上,还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与空间,要学会和孩子们交朋友,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地和老师沟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师生之间本来就是人格平等的,教师在授课或者是和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热爱学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把握好平等性是当代教师的必修课,程序化教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脚步,要讲究课堂的丰富性与学生的活跃性,让孩子体现出该有的天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敢想、敢说、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开展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学生才会排除内心的障碍,坦诚地向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他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序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做到“锦上添花”,对差生做到“雪中送炭”。规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结语
因此,新时期平等、民主、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时刻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是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阳凌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3).
[2]王宗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宗敏的发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5(06).
[3]单培勇.素质观念的内化教育: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2).
[4]杜乖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浅谈班主任工作体会[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年00期.
[5]陈咏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世纪桥,2009(17).
[6]尚玉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6).
[7]李文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的社会评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责任编辑:赵恒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38-01
引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们的基础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基础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有着重要位置,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就要从基础教育抓好。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抓好素质教育也是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所需,提高国民素质,抓好素质教育也是关键所在。
本文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本文来谈一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同学生相比,学生多表现出“遵从者”的角色,有的时候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性。因此,从实际经验来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发展,容易导致教师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内心,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于应试教育,讲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的开发。因此,该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下面试从以下两点对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个人的肤浅意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平等为基础,教师可以做好组织工作,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要用教师所謂的权威性使孩子们被动地参与其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这是新时期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其实从古代开始,就主张“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上,还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与空间,要学会和孩子们交朋友,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地和老师沟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师生之间本来就是人格平等的,教师在授课或者是和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热爱学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把握好平等性是当代教师的必修课,程序化教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脚步,要讲究课堂的丰富性与学生的活跃性,让孩子体现出该有的天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敢想、敢说、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开展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学生才会排除内心的障碍,坦诚地向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他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序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做到“锦上添花”,对差生做到“雪中送炭”。规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结语
因此,新时期平等、民主、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时刻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是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阳凌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3).
[2]王宗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宗敏的发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5(06).
[3]单培勇.素质观念的内化教育: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2).
[4]杜乖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浅谈班主任工作体会[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年00期.
[5]陈咏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世纪桥,2009(17).
[6]尚玉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6).
[7]李文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的社会评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责任编辑: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