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任何教育的成功,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媒介。”近几年来,随着专家学者们在幼儿语言能力开发方面的深入研究,家长们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日趋重视。因为孩子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如此,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自身的语言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父母应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抽象能力,时空观念也不是很强。因此,跟他们谈话就应以身边具体的事物为题,谈谈孩子面前的小狗、小猫或小火车,谈谈妈妈脸上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等;但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谈谈“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某件事,讲讲“在很早很早以前”或是“在遥远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这种异地异世的超时空语言将有助于孩子的时空观念的建立,也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们发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4岁阶段有飞跃现象,4岁以后发展变慢。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时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孩子说话迅速而容易。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这种规律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父母的语言要抓住孩子的转变时期做某些变化。
实验证明,“小班孩子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一样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语言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语言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往往落后于言语理解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发展的转变时期适当做些超前训练。例如在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对小班的孩子就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述说正在干什么,并逐步要求孩子边做边说,由言语理解入手达到培养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采取适应孩子心理特点的说话方式。
3~6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最喜欢形象化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采用一些形象性强的词语和表达手法。例如,说“小狗痛得‘汪汪汪’地直叫”,而不说“小狗痛地直叫”;说“小哥哥的黑溜溜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而不说“小哥哥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另外在说话时,加上一些手势动作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等,使语言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提高形象性。儿童对情绪化、情感化、夸张性的语言也尤为欢迎。例如说“这座森林很大”就不如说“这座森林可大啦”。再如在讲故事时,就可在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音量的强弱方面做些装饰性处理,有些情节特别慢,有些情节特别快,音量时大时小,时高时低,这样一下子就可将孩子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去。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的意思还在于句式的选用上。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一个小牧童画在上面,他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不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小牧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种以上句末尾作为开头的句式很符合儿童的理解顺序;再如“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和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这个故事开头就比较好,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国王的各个方面,如果改成“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花了眼,耳朵也有点聋,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效果就差许多。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要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用边玩边学习的心态来操作。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
首先,父母应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抽象能力,时空观念也不是很强。因此,跟他们谈话就应以身边具体的事物为题,谈谈孩子面前的小狗、小猫或小火车,谈谈妈妈脸上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等;但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谈谈“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某件事,讲讲“在很早很早以前”或是“在遥远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这种异地异世的超时空语言将有助于孩子的时空观念的建立,也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们发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4岁阶段有飞跃现象,4岁以后发展变慢。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时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孩子说话迅速而容易。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这种规律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父母的语言要抓住孩子的转变时期做某些变化。
实验证明,“小班孩子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一样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语言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语言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往往落后于言语理解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发展的转变时期适当做些超前训练。例如在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对小班的孩子就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述说正在干什么,并逐步要求孩子边做边说,由言语理解入手达到培养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采取适应孩子心理特点的说话方式。
3~6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最喜欢形象化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采用一些形象性强的词语和表达手法。例如,说“小狗痛得‘汪汪汪’地直叫”,而不说“小狗痛地直叫”;说“小哥哥的黑溜溜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而不说“小哥哥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另外在说话时,加上一些手势动作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等,使语言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提高形象性。儿童对情绪化、情感化、夸张性的语言也尤为欢迎。例如说“这座森林很大”就不如说“这座森林可大啦”。再如在讲故事时,就可在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音量的强弱方面做些装饰性处理,有些情节特别慢,有些情节特别快,音量时大时小,时高时低,这样一下子就可将孩子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去。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的意思还在于句式的选用上。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一个小牧童画在上面,他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不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小牧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种以上句末尾作为开头的句式很符合儿童的理解顺序;再如“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和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这个故事开头就比较好,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国王的各个方面,如果改成“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花了眼,耳朵也有点聋,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效果就差许多。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要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用边玩边学习的心态来操作。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