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春,由于家庭困难,在我初中即将毕业的日子里,不得不放弃我钟爱的学业,回乡务农。
我噘着嘴,极不情愿地从父亲手中接过牛的缰绳。冥冥之中,我的人生似被拴在牛绳上。就像我的祖辈们一样,再也走不出那一亩三分地。
要强的父亲没有说话。从他不愿直面我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也理解他。
我们总是今年盼着来年好,可来年依旧还穿破棉袄。
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就把牛牵到坡上。我躺在阳光里,慵懒地打着呵欠。
想起在学校,从早晨坐进课堂,还没来及看下阳光,月亮就扯着星星将太阳赶跑了。现在好了,到处都是时光,再也不用数着它过了。按说我应该像被放在一边的井绳,彻底放松了才是。然而我却感觉是一只盛满水的桶,悬在半空,随时都有跌入万丈深渊的可能。
我表面虽平静的像一潭清水,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看着那么多的时光从自己身边白白流失,心像从刀尖滑过般的疼痛。于是我千百次地在心底呐喊,我难道就这样在草尖上滚爬挣扎一辈子吗?
父亲说,村里人,不都是这样一辈一辈过来的吗?
每当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我是既羡慕又无奈,惟有望着天空呆呆地痴想。几回回梦中背着书包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如饥似渴的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着丰富的营养,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我开心地大声喊着,我念书了,我念书了,我终于又上学念书了!……可醒来时,如霜打荷叶,滴滴泪珠撒落枕边。
“牛跑到庄稼地里去了──”
如同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何时,牛从我的手中挣脱,如同狼入羊群,一会儿的功夫,青油油的小麦便倒下一大片。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听任麦田主人的高声责骂。
不久,张海迪的故事传到了村里。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我。也是在那段时间,邻乡一位青年自学研究生的故事更让我兴奋。
慵懒的我像被阳光烫了一把,不由得挺直了身板:我也要自学!
从此,牛背上的自学开始了。我带上书、笔和纸,边放牛边学习。
那些所谓的学习用纸,都是我在村里捡的别人扔下的烟盒纸。我把那些皱巴拉叽的烟盒纸一张张地理平整,集中起来,用针线一张张订好,放在床席下边压平。
看着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就像久别的朋友,熟悉而亲切。我如饥似渴般自学起来。
一天,朋友告诉我,国家出台了自学考试政策,不交学费,不用上学,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报名,在家自学,考完全部课程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享受和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待遇,我兴奋地一夜未睡着。
小朋的家在另一个乡,与我相距十来里。那年高考仅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因为弟弟妹妹还小,他放弃了复读,在家帮着父母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上学。平日里,小朋没事就爱好写写诗歌,抒发心中的情感,常有豆腐块登在报上,飘着诱人的香味。我也好舞文弄墨,不过没他那么幸运,几乎没有一篇成为泼墨飘香的铅字。许是同病相怜或是志趣相投,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晚上,当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我急不可待地,一口气把这一消息说出来。大哥说,要不少钱吧!我说报一门才两块钱。还有吃饭、住宿、车费呢?我哑了。大嫂对大哥说,这事爸妈都不吱声,你操的哪门子心。大哥想说什么,却见大嫂筷子一放走了!爸爸妈妈看了一下大嫂的背影,又看了一眼愣怔的大哥,叹口气放下筷子,也离开饭桌。很快,大哥和我们分了家。母亲靠在锅台边暗自抹眼泪,父亲端着烟袋,蹲在门旁一声不吭地抽闷烟。我说,爸、妈,你们别为难,我不学了。父亲说,这事由不得你,摔锅卖铁也要让你学!
父母拿出平时从牙缝里省下的钱让我报了名。
由于对法律的神秘和向往,我报学了法律专业。
乡村像一个新生娃娃,眨巴下眼皮,都会引起整个中枢神经的兴奋。
我报自考的事像七月的风,一下把村子吹得热辣辣的。
你看他,一个小放牛的,能尿出那一丈二尺高的尿来?
哈哈……
对于冷言冷语,我装做没听见。
报过名了,可上哪去弄书呢。当时的自考,报名时买不到当期的教材,必须提前半年通过教育局预订。
我很伤脑筋。我认识的人几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的同村人。我后来终于打听到浮山中学英语老师杨学礼有这本书。杨老师戴着一副眼镜,学究模样。当我忐忑不安、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的意思时,杨老师哈哈地笑了,一把拉住我。带我走进他卧室兼书房的斗室里。杨老师一脸认真地说,我的书,很少往外借,但你例外,因为我第一眼就看出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政治经济学》,郑重地放到我手里。随后又给我介绍了一些有关自考方面的情况和学习经验,还特地向我传授如何学好《政治经济学》这门课。
七月,骄阳如火。看分数回来的张小朋,喜滋滋地说:德斌,恭喜你,67分,开门红!
我急切地从他手中接过合格证,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去考试时,为了找到一家合适的旅社,我几乎将滁城跑了个遍。腿跑酸了,脚磨出了泡,最后住在皖东旅社,8人间的大通铺,8毛钱一晚。
家里没有电,也没有电风扇。烈日炎炎的夏季夜晚,土屋里像火炕,蒸得人透不过气来。
吃过晚饭,我把小饭桌搬出来,放在宽敞的屋外。 马灯是新换不久的玻璃灯罩,还算比较亮堂。父亲给我拿过一只斗笠,母亲找来一块透明的纱布,披在斗笠上,把我的头和脸罩住,将那些“可爱的”蚊虫拒之“门”外。母亲伛偻着脊背,又为我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放在盆里,既可以避暑,又让蚊虫无缝可钻。我捧着书,这样一学就到深夜。书上爬满了小虫子。有时,一合书,一些来不及逃走的虫子就被合进了书里。至今翻开那些书,仍可见斑斑虫迹。
滴水成冰的冬夜,当人们还在梦香之中时,我便早早地起来看书了。手和脚冻得又红又肿,奇痒难忍。
就初中那么点底子,直接学大学课程,好比没学爬的孩子,一下子站起来直立行走,总会有歪歪扭扭、磕磕绊绊。尤其是哲学、形式逻辑、中国法制史这些课程,太抽象了。看过一遍两遍竟不知所云。村子里没有谁能帮助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就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过个十天半月,我就去母校──浮山中学,向我以前的老师请教。每次去,他们都非常热情、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直到我把问题弄懂。我许多自考的书就是从他们或者通过他们借得的。他们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那次,我去向陈老师请教问题。当时他正准备去幼儿园接孩子。见我来了,他让正在做饭的妻子去接,自己则坐下来,给我详细解答一个个难题。
面对自学中不时出现的这样那样困难,常常使我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深思中。但自考的信念,我却从没有动摇过。反而使我从自考中得到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母担心我打退堂鼓,他们就会说:“孩子,干事哪有一帆风顺的?就好比种庄稼一样,光播种还不行,还要除草、施肥、出力流汗,才有秋天的收获啊!”
由于长期营养跟不上,我经常出现头昏、耳鸣、眼睛视物模糊、精神萎顿、面色腊黄等症状。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春夏秋冬四季,感冒是家常便饭。
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每天天不亮,父亲就悄悄起床到苇地里去守候野兔、野鸭等,给我炖了吃。
我接过母亲给我的,那些皱巴巴的一毛、二毛……一共才5元钱,连路费都不够,更不要说在那吃住三四天了。可这还是母亲每天冒着早春刺骨的寒风去挖和卖野生药材的钱。我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邻村姑家,姑姑将家里仅有的5元钱拿给了我。
到滁州下火车已是傍晚。四月的滁州春潮荡漾,车站广场的花坛里盛开着鲜花,热情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却感到一片茫然,那点钱只能是报名费和车费,没有吃饭和住宿的钱。怎么办?我想到了奶奶的弟弟,即我的舅爹在滁州工作。我从来没到过他家,只听说他在滁县地区邮电局工作,不知他住哪儿,也不知舅爹还能不能想起我……
我无心欣赏两边的街景,一路打听来到滁县地区邮电局时,已下班了。后来几经问人,才找到了舅爹,在他家吃住三天四夜,解决了我的难处。
300里路,我打算沿着铁道线往回走。当我一步一回头的左顾右盼中,与一个前来赶车的旅客撞了个满怀。不想,这人竟是我的一个考友,叫杨木兵。他和我是邻乡。他也是学法律的,我们谈得很投缘,有趣的是,他的岳父就住在我家后边,和我是邻居。我向他借10元钱作路费,他很爽快地借给了我。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苍天不负苦心人。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特别眷顾,三年半,我就通过了法律专业14门课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当我捧着红彤彤的毕业证书时,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本以为自考会给我带来奇迹,改变我的命运,不想却让我走进了难以自拔的困境。更让我苦闷的是,招工招干都是对吃商品粮的,像我这样的农业户口根本就没资格。我的许多初中毕业或没毕业的同学,他们有的顶替父母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进区、乡政府当上了国家干部,有的到供销社做营业员,进粮站当收购员……就连那些父母在村里当个一官半职的,也能把子女安进村校当个民师,或者变相地安排在村里做些事,拿点小钱。
曾以为,当干部、做国家工作人员什么的与我无缘,我学法律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总该行吧。然而,就连这点可怜的梦想后来也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即便如此,我还像以前一样,仍然坚持干活时,把书带在身边,休息时就拿出来看;寒天打折子、编苇席,把书放在一边,边打边在心中默背书上的内容;夏天放牛仍然手不离书;吃饭的时候把书放在桌拐子上看;有事没事,身上总要带本书,有机会就拿出来看。而且,我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起来,自卑起来,不愿结交人,不愿与人沟通,只在自己设定的圈子里转。
1997年,公务员的大门终于向社会敞开,它打破了身份界限,首次允许农民可以报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盼来了新曙光,有机会和那些吃商品粮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考试分数下来时,我考了个第三,和第一名相差一分。但在面试中,我却败北,败得一塌糊涂。主要的原因是我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知识面不够广,随机应变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还怵场。当时,面对考官的发问,头脑茫然一片,不知从何答起。结果,想了那么多,一开口,说不到两句就没话讲了。
这年冬天,第二次公务员招考,我如愿拿到了公务员录取通知书。 消息传来,全家人抱头痛哭。乡邻们提着酒,拎着菜来祝福。村上还放电影庆贺。
苦难是一种财富。苦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心志,可以让人变得坚强而又智慧。一如人生有了愿望,也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可以从容面对未来的信心。
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为党和人民的司法行政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供职于安徽省明光司法局,已经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古今故事报》、《通俗小说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发表小说多篇,并出版短篇小说集《伤着痛着依然爱着》,还获2008《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三等奖。
我噘着嘴,极不情愿地从父亲手中接过牛的缰绳。冥冥之中,我的人生似被拴在牛绳上。就像我的祖辈们一样,再也走不出那一亩三分地。
要强的父亲没有说话。从他不愿直面我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也理解他。
我们总是今年盼着来年好,可来年依旧还穿破棉袄。
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就把牛牵到坡上。我躺在阳光里,慵懒地打着呵欠。
想起在学校,从早晨坐进课堂,还没来及看下阳光,月亮就扯着星星将太阳赶跑了。现在好了,到处都是时光,再也不用数着它过了。按说我应该像被放在一边的井绳,彻底放松了才是。然而我却感觉是一只盛满水的桶,悬在半空,随时都有跌入万丈深渊的可能。
我表面虽平静的像一潭清水,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看着那么多的时光从自己身边白白流失,心像从刀尖滑过般的疼痛。于是我千百次地在心底呐喊,我难道就这样在草尖上滚爬挣扎一辈子吗?
父亲说,村里人,不都是这样一辈一辈过来的吗?
每当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我是既羡慕又无奈,惟有望着天空呆呆地痴想。几回回梦中背着书包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如饥似渴的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着丰富的营养,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我开心地大声喊着,我念书了,我念书了,我终于又上学念书了!……可醒来时,如霜打荷叶,滴滴泪珠撒落枕边。
“牛跑到庄稼地里去了──”
如同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何时,牛从我的手中挣脱,如同狼入羊群,一会儿的功夫,青油油的小麦便倒下一大片。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听任麦田主人的高声责骂。
不久,张海迪的故事传到了村里。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我。也是在那段时间,邻乡一位青年自学研究生的故事更让我兴奋。
慵懒的我像被阳光烫了一把,不由得挺直了身板:我也要自学!
从此,牛背上的自学开始了。我带上书、笔和纸,边放牛边学习。
那些所谓的学习用纸,都是我在村里捡的别人扔下的烟盒纸。我把那些皱巴拉叽的烟盒纸一张张地理平整,集中起来,用针线一张张订好,放在床席下边压平。
看着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就像久别的朋友,熟悉而亲切。我如饥似渴般自学起来。
一天,朋友告诉我,国家出台了自学考试政策,不交学费,不用上学,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报名,在家自学,考完全部课程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享受和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待遇,我兴奋地一夜未睡着。
小朋的家在另一个乡,与我相距十来里。那年高考仅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因为弟弟妹妹还小,他放弃了复读,在家帮着父母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上学。平日里,小朋没事就爱好写写诗歌,抒发心中的情感,常有豆腐块登在报上,飘着诱人的香味。我也好舞文弄墨,不过没他那么幸运,几乎没有一篇成为泼墨飘香的铅字。许是同病相怜或是志趣相投,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晚上,当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我急不可待地,一口气把这一消息说出来。大哥说,要不少钱吧!我说报一门才两块钱。还有吃饭、住宿、车费呢?我哑了。大嫂对大哥说,这事爸妈都不吱声,你操的哪门子心。大哥想说什么,却见大嫂筷子一放走了!爸爸妈妈看了一下大嫂的背影,又看了一眼愣怔的大哥,叹口气放下筷子,也离开饭桌。很快,大哥和我们分了家。母亲靠在锅台边暗自抹眼泪,父亲端着烟袋,蹲在门旁一声不吭地抽闷烟。我说,爸、妈,你们别为难,我不学了。父亲说,这事由不得你,摔锅卖铁也要让你学!
父母拿出平时从牙缝里省下的钱让我报了名。
由于对法律的神秘和向往,我报学了法律专业。
乡村像一个新生娃娃,眨巴下眼皮,都会引起整个中枢神经的兴奋。
我报自考的事像七月的风,一下把村子吹得热辣辣的。
你看他,一个小放牛的,能尿出那一丈二尺高的尿来?
哈哈……
对于冷言冷语,我装做没听见。
报过名了,可上哪去弄书呢。当时的自考,报名时买不到当期的教材,必须提前半年通过教育局预订。
我很伤脑筋。我认识的人几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的同村人。我后来终于打听到浮山中学英语老师杨学礼有这本书。杨老师戴着一副眼镜,学究模样。当我忐忑不安、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的意思时,杨老师哈哈地笑了,一把拉住我。带我走进他卧室兼书房的斗室里。杨老师一脸认真地说,我的书,很少往外借,但你例外,因为我第一眼就看出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政治经济学》,郑重地放到我手里。随后又给我介绍了一些有关自考方面的情况和学习经验,还特地向我传授如何学好《政治经济学》这门课。
七月,骄阳如火。看分数回来的张小朋,喜滋滋地说:德斌,恭喜你,67分,开门红!
我急切地从他手中接过合格证,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去考试时,为了找到一家合适的旅社,我几乎将滁城跑了个遍。腿跑酸了,脚磨出了泡,最后住在皖东旅社,8人间的大通铺,8毛钱一晚。
家里没有电,也没有电风扇。烈日炎炎的夏季夜晚,土屋里像火炕,蒸得人透不过气来。
吃过晚饭,我把小饭桌搬出来,放在宽敞的屋外。 马灯是新换不久的玻璃灯罩,还算比较亮堂。父亲给我拿过一只斗笠,母亲找来一块透明的纱布,披在斗笠上,把我的头和脸罩住,将那些“可爱的”蚊虫拒之“门”外。母亲伛偻着脊背,又为我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放在盆里,既可以避暑,又让蚊虫无缝可钻。我捧着书,这样一学就到深夜。书上爬满了小虫子。有时,一合书,一些来不及逃走的虫子就被合进了书里。至今翻开那些书,仍可见斑斑虫迹。
滴水成冰的冬夜,当人们还在梦香之中时,我便早早地起来看书了。手和脚冻得又红又肿,奇痒难忍。
就初中那么点底子,直接学大学课程,好比没学爬的孩子,一下子站起来直立行走,总会有歪歪扭扭、磕磕绊绊。尤其是哲学、形式逻辑、中国法制史这些课程,太抽象了。看过一遍两遍竟不知所云。村子里没有谁能帮助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就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过个十天半月,我就去母校──浮山中学,向我以前的老师请教。每次去,他们都非常热情、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直到我把问题弄懂。我许多自考的书就是从他们或者通过他们借得的。他们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那次,我去向陈老师请教问题。当时他正准备去幼儿园接孩子。见我来了,他让正在做饭的妻子去接,自己则坐下来,给我详细解答一个个难题。
面对自学中不时出现的这样那样困难,常常使我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深思中。但自考的信念,我却从没有动摇过。反而使我从自考中得到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母担心我打退堂鼓,他们就会说:“孩子,干事哪有一帆风顺的?就好比种庄稼一样,光播种还不行,还要除草、施肥、出力流汗,才有秋天的收获啊!”
由于长期营养跟不上,我经常出现头昏、耳鸣、眼睛视物模糊、精神萎顿、面色腊黄等症状。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春夏秋冬四季,感冒是家常便饭。
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每天天不亮,父亲就悄悄起床到苇地里去守候野兔、野鸭等,给我炖了吃。
我接过母亲给我的,那些皱巴巴的一毛、二毛……一共才5元钱,连路费都不够,更不要说在那吃住三四天了。可这还是母亲每天冒着早春刺骨的寒风去挖和卖野生药材的钱。我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邻村姑家,姑姑将家里仅有的5元钱拿给了我。
到滁州下火车已是傍晚。四月的滁州春潮荡漾,车站广场的花坛里盛开着鲜花,热情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却感到一片茫然,那点钱只能是报名费和车费,没有吃饭和住宿的钱。怎么办?我想到了奶奶的弟弟,即我的舅爹在滁州工作。我从来没到过他家,只听说他在滁县地区邮电局工作,不知他住哪儿,也不知舅爹还能不能想起我……
我无心欣赏两边的街景,一路打听来到滁县地区邮电局时,已下班了。后来几经问人,才找到了舅爹,在他家吃住三天四夜,解决了我的难处。
300里路,我打算沿着铁道线往回走。当我一步一回头的左顾右盼中,与一个前来赶车的旅客撞了个满怀。不想,这人竟是我的一个考友,叫杨木兵。他和我是邻乡。他也是学法律的,我们谈得很投缘,有趣的是,他的岳父就住在我家后边,和我是邻居。我向他借10元钱作路费,他很爽快地借给了我。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苍天不负苦心人。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特别眷顾,三年半,我就通过了法律专业14门课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当我捧着红彤彤的毕业证书时,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本以为自考会给我带来奇迹,改变我的命运,不想却让我走进了难以自拔的困境。更让我苦闷的是,招工招干都是对吃商品粮的,像我这样的农业户口根本就没资格。我的许多初中毕业或没毕业的同学,他们有的顶替父母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进区、乡政府当上了国家干部,有的到供销社做营业员,进粮站当收购员……就连那些父母在村里当个一官半职的,也能把子女安进村校当个民师,或者变相地安排在村里做些事,拿点小钱。
曾以为,当干部、做国家工作人员什么的与我无缘,我学法律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总该行吧。然而,就连这点可怜的梦想后来也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即便如此,我还像以前一样,仍然坚持干活时,把书带在身边,休息时就拿出来看;寒天打折子、编苇席,把书放在一边,边打边在心中默背书上的内容;夏天放牛仍然手不离书;吃饭的时候把书放在桌拐子上看;有事没事,身上总要带本书,有机会就拿出来看。而且,我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起来,自卑起来,不愿结交人,不愿与人沟通,只在自己设定的圈子里转。
1997年,公务员的大门终于向社会敞开,它打破了身份界限,首次允许农民可以报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盼来了新曙光,有机会和那些吃商品粮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考试分数下来时,我考了个第三,和第一名相差一分。但在面试中,我却败北,败得一塌糊涂。主要的原因是我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知识面不够广,随机应变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还怵场。当时,面对考官的发问,头脑茫然一片,不知从何答起。结果,想了那么多,一开口,说不到两句就没话讲了。
这年冬天,第二次公务员招考,我如愿拿到了公务员录取通知书。 消息传来,全家人抱头痛哭。乡邻们提着酒,拎着菜来祝福。村上还放电影庆贺。
苦难是一种财富。苦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心志,可以让人变得坚强而又智慧。一如人生有了愿望,也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可以从容面对未来的信心。
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为党和人民的司法行政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供职于安徽省明光司法局,已经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古今故事报》、《通俗小说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发表小说多篇,并出版短篇小说集《伤着痛着依然爱着》,还获2008《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