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是世界上最美的字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kldafk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第一枝·我等你
  在那山巅,峰回路转,顺坡下是归处。别离多意难平,望断了天涯路。晴空烈日,尔再回,再难迷路。我在家、饭菜飘香,一缕缕炊烟处。
  芦笙曲、悠然倾诉。爱恋伊、期待不苦。临午夜梦君回,话边关春几度。今生今世,長空下、画君样图。大地上、我不孤独,累月经年相付。
  (仅以这首词,献给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的痴情人王玉仙,敬她用一生一世等她戍边牺牲的丈夫熊炳安的执着)
  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曾告诉我们“等,是世界上最美的字”,如今我才真正懂得它的含义。当我走进罗家坪,走进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染红的热土,我才知道英雄故去,他们的名字在烈日晴空下依旧熠熠生辉,守护英雄的痴情人还在等……
  世上什么最珍贵?是情,是忠贞不渝的情!我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归来》,讲述了文革时期陆焉识因被错划为右派,妻子一直等他回来,奈何终日不见,相思成疾,忘却曾经。最后,只记得陆焉识归来的日子,天天去火车站等陆焉识。然而,当爱人归来,陪伴在自己的身旁时,她却已然爱人于无形,忘人于无形,虽在咫尺,却远天涯。剧情荡气回肠,我以为那是最高的爱情境界,可当我知道马关县王玉仙的故事后,我再一次被深深震撼,被深深感动。
  四十多年前发生边境冲突,罗家坪村的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下,组建民兵队伍,戍边卫国,誓死以寸血守寸土,即便热血染红土地,也要护得河山完整。而王玉仙的丈夫熊炳安,就是民兵战士中的一位,没日没夜地排雷、挖工事,成了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绝唱。丈夫流的血,洒在了罗家坪的大山。此后,她守着他们的爱巢,日日思君不见君,夜夜盼君君不归。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他的《牡丹亭》里,对世间至爱作了这样的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者,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至此,我以为爱情是超越死亡界限的,阴阳之间连一层纸也不曾相隔,人的一生心心念念,必有所赐。而马关县罗家坪村的王玉仙奶奶,就用她的一生证明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对爱人——烈士熊炳安的眷恋。她的痴情,早就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萦绕于罗家坪的山山水水之间。
  当我第一次听说关于王奶奶故事时,便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今年的夏天,我终于等来了这个和她见面的机会。在热情似火的七月,汽车在山间飞驰,绕过山路十八弯,听着绿林间的蝉鸣,我第一次来到了绿荫环绕的边陲苗寨罗家坪。在它的巍峨大山之间,吮吸它醉人的气息,倾听属于王奶奶的故事。
  当我和同行的朱老师,到了王玉仙奶奶家门口时,王奶奶就如我听说的那样:坐家门口,神情焦急,像是在等什么人?还在车上,我就在猜,或许是等她还未归来的丈夫熊炳安吧。那个在多年前,就牺牲在排雷工作一线的烈士熊炳安,他的妻子还在等他,将一万多个日夜化为永恒的爱恋。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深情和眷恋?才让这位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等了四十几年,一刻也不曾放弃过。
  我想:烈士熊炳安一定成为她精神的堡垒,在无数个黑夜里照亮她的精神世界,她的人生因为爱,从没有孤独过。如今,她的固守,也照亮了我的路,燃起了我对爱与美的真挚追寻。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需要这种“长守不悔”的精神。时至今日,许许多多的戍边战士,肖思远、陈祥榕、杜富国……都是因为有这种“长守不悔”、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才使祖国的温柔山川得以安宁,人民得以幸福。
  我走近王奶奶的身旁时,她并没注意到我的到来,依旧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凝视着罗家坪的山顶,若有所思。对于王奶奶,我是慕名而去的,所以我很是理解她的凝望里饱含着什么。可我,见到这位年近八旬、满脸皱纹的老人时,心还是莫名的隐痛。她的一生,是爱,是守,还是悲?我无从定义,但我从她的故事里读到了真情,读到了一个女人的痴情,以及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见到王奶奶的那一天,她打扮得像个少女一样,古朴的蓝色,让我记忆犹新。她的头上,包裹着蓝粉相间的头巾;身上,穿着蓝黑相间的格子衫;还穿了条蓝紫相间的裙子。一眼看去,就是一身明快的蓝,是天空的颜色。蓝色是畅想,是眷恋,是她这位苗家女儿对爱的憧憬。当我走近,轻声唤她:“奶奶”时,她才转过头,给了我一个灿然的微笑。那一刻,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读懂了她的全部幸福。
  遗憾的是我不会说苗语,王奶奶讲的话,我基本上听不懂,完全靠同行的朱老师翻译,说明我们的来意。朱老师把我的话用苗语翻译给王奶奶听,然后又把她的话翻译给我听,对话艰难,却很有意义。一来一回之间,我就和这位老人熟络起来,她邀请我进家里去坐。一进门,她就指着桌子上那个老古董一样的电视机,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电视机坏了,朱老师捣鼓了半天,也没弄出一个画面来,屏幕上满是一片雪花。
  我们都怕王奶奶孤单,就告诉王奶奶:“过段时间,我们给你买个新的来”,她笑得合不拢嘴。朱老师当晚就在网上订了小电视,没几天就到了,就准备着给王奶奶送去。后来,由于工作太忙,我不能亲自和朱老师一起,将电视机给王奶奶送去。朱老师去之前,还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我,但愿那个小电视机能给王奶奶带去更多的欢乐。
  采访当天,我们进到屋内,然而屋内的一切让我十分意外。在阴冷潮湿的房屋内,老旧的电视机、竹篾的鸡笼、木板楼梯、木质楼板、很多年前留下的木头……一一映入我的眼帘,俨然一派田园生活的装扮,纤尘不染。我很诧异,这不就是我儿时的记忆吗?就像我回到了老家一般,如同家一样的陈设,让我莫名酸楚,泪眼婆娑。
  等朱老师拍摄完,我又拉着王奶奶的手,和她聊了许多,当谈到她的丈夫熊炳安时,她的神情是那样忧郁,以至于我不忍心再问下去。四十多年前,她是民兵烈士熊炳安的妻子,而今她依旧是民兵烈士熊炳安的妻子,一刻也不曾改变。只有爱到极致,才会等到极致,用一生去兑现一个爱的诺言。真真应了那句“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午夜梦回,都让我惊叹她对爱的坚守。王奶奶的故事,如一股清泉,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涤净人的心灵。   至今未改嫁的王玉仙,虽然无儿无女,还要独自一个人面对生活,可她却用一颗忠贞不渝的心,坚守着那份对丈夫深深的爱。与王奶奶同村的陶开秀,在丈夫牺牲后,勇敢地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丈夫的意志,背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在风雨里挖战壕。而王玉仙奶奶,却没有走出丈夫牺牲的围城,丈夫不幸牺牲后,她一度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悲痛欲绝,用另一种勇敢爱了一生。盡管这条路,是那样孤独,她却在自己家的门口,一等就是四十几年,此情没有轰轰烈烈,却已感天动地,使闻者无不伤心落泪。
  那一天,见完王奶奶之后,回到家,因为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我就为王奶奶的故事读了这首诗《罗家坪的痴情人》: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红色罗家坪/见到了/终生守寡的王玉仙/见面时/她已满脸皱纹/我听不懂她说什么/只能握着她的手/对她微笑
  握着她的手/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罗家坪/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那时正青春/和爱人在月下/谈着彼此的心事/可丈夫告诉她:天明就出发/排雷是他的工作/戍边是他的使命
  天蒙蒙亮/丈夫就启程了/沿着晨雾浓浓的小路/爬上罗坪山顶/守卫边境线/为了祖国的山河完整/即使流血牺牲/他们也寸土不让/回到工作岗位/为了百姓的安全/他一心扑在排雷工作上
  当地雷在他的身旁/“砰”的一声巨响/熊炳安的血/染红了祖国的江山/结束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可他的妻/还在等他回家/一等就是四十几年/望断天涯/他再也没有归来
  她就坐在家门前/倚靠着大门/日复一日,年复一日/从红颜到白发/从青春到暮年/化作望夫石/望眼欲穿/过尽千帆皆不是/泪洒千行/为什么不见故人来?
  由于年久失修/她住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屋内更是阴冷潮湿/可她却告诉别人/此屋不必修缮/我怕炳安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怕和他/再一次错过/等我死了/去黄泉路上寻他/你们再修这个屋子
  采访很快就结束了/我不得不放开奶奶的手/和她挥手告别/她苍老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似乎是在告诉我们
  下次再来/上车后/我在车的后视镜里/又看到:王奶奶坐在家门口/焦急地望着/罗家坪的山顶
  如今,罗家坪全村的面貌都有了巨大的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从山脚到山顶,家家都是泥色的房屋,房前屋后树成行,别具特色。一条村道如赤练,穿越山野,联通村里村外,是个不错的红色旅游胜地。而王玉仙家,依旧维持原貌,不是政府不组织修缮,而是这位老人想留着她与丈夫的回忆,让丈夫魂归家园,再和她跳一曲动人的芦笙舞。故而,家里所有一切老旧的东西,于她而言,都是值得珍藏的温暖。在她的世界,半丝半缕,都是曾经的回忆,都是爱人的模样,都是自己孤独岁月的陪伴。
  当村里人劝她修房子的时候,她告诉别人:此屋不必修缮,她怕丈夫找不到回家的路。一砖一瓦,一锅一灶,都是影片中的一帧一画,闪动着他与丈夫曾经相守的画面。那些零零碎碎,家长里短,看不见、摸不着的回忆,是她一生的牵绊。而她,作为戍边民兵烈士熊炳安的妻子,用一生回应了“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悔真爱的相约”,回应了世事无常——人有情。
  由于时间关系,同行的朱老师还要去采访下一个点,我不得不放开奶奶的手,和王奶奶结束这一次短暂的人生相聚。当我和她挥手告别的时候,她苍老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下次再来呀!”。上了车后,我的心里,总莫名涌动着许多心酸,不禁泪雨连连。我在想: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人感应,王玉仙和她丈夫熊炳安的精神,一定是永远在一起的;如果苍天能够读懂她爱的语言,来日的黄泉之路上,她和她的丈夫,一定不会再分开;如果真的有轮回,他们一定不会迷路,不会再匆匆错过。
  任世间万物如何变化,曾经相守就是永恒,有了曾经,今生今世,到处都是海。王奶奶呀,你的爱是天上的星星,在罗家坪的蓝色夜空里,星辉灿烂;你的执着是爱人的模样,在戍边的艰苦岁月里,屹立不倒;你爱人的魂,已化作山的精魂,与你深深相拥。
  而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戍边人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培植出的绿色森林;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守边人负重前行,滋养出的小美好;我们的欢笑的时光,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鲜花”。我们,哪有理由不去珍惜?哪有理由肆意挥霍?
  【作者简介】邓在艳,女,1993年7月出生于云南昭通,文山州作协会员,在《黄河口文艺》《含笑花》《文山学院学报》《作家报》等发表百余篇作品。获云南省“防欺凌反暴力”主题征文二等奖、《云南经济日报》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感悟征文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博文杯”首届月是故乡明征文佳作奖,教研论文多次获得云南省一、二等奖。
其他文献
《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选取小小的、弥漫着水乡气息的白洋淀的一隅,用诗意的文字和散文化的结构,描绘了根据地人民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动人场景,歌颂了中国农民和农村妇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谓是“诗情与子弹齐飞,散文共小说一色”。本文不揣浅陋,对《荷花淀》的和谐意蕴及其现实意义略作探析。  一、《荷花淀》的和谐意蕴  (一)文体的融合  《荷花淀》是孙犁用感情驾驭文体、用
我们到达村委会跟村里咨询林永权去处的时候,已临近正午,七月的太阳晒得人头昏眼花,村支书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地里说:“这个时间他都会在地里忙活的,顺着公路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他了。”我们顺着支书手指的方向走,在灼灼烈日下寻访林永权——一个边境线上的致富领路人。  一  林永权1969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因勤劳能干被分配到田蓬镇观山茶厂工作,一个月工资100元,这对于当时只有16岁的林永权来说,也算是一笔不错的
期刊
故事插图,是指插在故事文本中,帮助说明文本内容的图画。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形象的插图极其敏感,所以如果能恰当地利用故事插图,就能较容易地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利用故事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因此,在学习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重点插图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覺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幼儿教育中,观察处于重要的位置。教师应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他们独有的特点,并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认真观察、正确解读幼儿,不仅体
“元始天尊谈经讲法时,就用玉虚琉璃灯照明,灯中洗业金火能探查万灵,妖魔鬼怪无所遁形。村里定是有妖邪作祟!”  洗业金火乃是金色火焰,此火光红身金尾,依我看,应是太上老君的六丁神火,能将观音菩萨的杨柳枝都炙得焦干。  几个将开蒙的孩童躲在墙角,指着天上闪烁的火光争执不休。  8岁的廖世兵玩闹了一天,疲累得很,在屋里裤子都脱了,正准备睡觉,却见窗外骤然发亮,恍如白昼。他一溜烟翻下床,咚咚咚跑到院子里,
期刊
云南的七月,天是顶喜爱下雨的。去麻栗坡那日,天色阴暗,雾气包藏山峰,裹挟着雨水。车在山林间疾驰,穿梭,隐没,片刻不停。山高路远,采风的一行人到达麻栗坡县城后,做了短暂的休憩。  麻栗坡县城四周环山,山底有一条河,河水绿茵茵的,名叫畴阳河。城里人依河而居,在两岸修建了居所。受狭窄、陡峭的地形制约,各家的房舍占地面积虽不大,楼层却是建得极高。财力充盈的人家还建有地下室。城区的大致样貌与山城重庆形似。 
期刊
文山作为边疆民族自治州,有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边境县,边境线长达438公里,是国家边防的前沿阵地,也是云南的南大门。  边境安全稳定,群众生活幸福,是文山州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边境一线不仅要做好边境管控,同时还肩负着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今年3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行动启动以来,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打好强边固防战役放在“六大战役”之首,提出以党建为引领,以产
期刊
一  在马关,我不敢提起笔,写你们、写山川日月,写林子里的鸟儿欢唱,河溪流长,风暖和馨。  小白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冲刷过的鹅卵石泛着玉一样的光彩,边境一线守卡人把它当作礼物带回,送给自己最亲的孩子,深恋着的爱人。  是啊!我不敢提起笔,写你们,写强边固防边境一线。  那里千山万壑,群山葳蕤,天蓝云蔚,男耕女织,人民幸福。  那里的夜晚,有时,星河灿烂,满天繁星眨着眼睛,热热闹闹。有时,漆黑一片
期刊
例行卡点巡查,步履匆匆。罗选富围着自己的“老伙计”转了一圈,用脚使劲蹬了蹬轮胎,然后上车拍了拍方向盘上的“江淮”标志,轻声说:“兄弟,今天又得大干一天,你可要坚持住啊!”  点火、挂挡、起步、加油……皮卡车驶出村委会所在地炊烟袅袅的村寨,又一路颠簸冲进无头无尾的群山。  边疆的路,尽是坚硬和颠簸,有数不清的碎石子和转不尽的弯道,皮卡车行驶在曲折蜿蜒的山路,车轮底下传来“咔嚓咔嚓”声,左右侧车窗和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