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正确理解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但当前人们只注重所谓的能力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本”的回归。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基础知识;“本”的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57-01
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片面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于是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问题上,不敢谈“知识”教学——因为课标中谈“淡化”知识,不敢提“训练”——因为课标中似乎在回避这个词语。其实课标所说的是不要那种系统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教学,但并不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为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的、必要的训练。
一、学会听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善于听”。[1]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老师或同学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如平时多听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从而扩大“听”的范围,开阔知识面,同时从播音员的讲话中,还可学到更多的讲话形式和技巧。
二、训练说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不断改进课堂说话艺术,教师还应借鉴影视、戏曲、相声、曲艺等表演艺术家的语言表达艺术,要学生模仿他们的讲话。语文老师大多是班主任,可充分利用班会、读报、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活动,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2]的毛病。
如我班的一名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就是怕讲话,一讲话脸就红,为了训练他的说话胆量,上课时我有意提问他,并要求科任老师配合,周末我要求他回家看电视,模仿电视中人物的讲话,上学时讲给同学们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校举行的《多彩的青春》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二等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训练培养了他说的胆量和技巧,说话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会读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呢”?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通过读理解语言文字,进而去认识事物。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要多读。叶老也曾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张定远先生也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
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绝不能让漂亮的视频、优美的音乐来替代学生阅读文本,绝不能让一些看似热闹、新潮的形式上的东西占据学生读的时间。要舍得放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不要对学生说“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将课文好好读一下”。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时更应通过读来理解文章。
又如吴均笔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水,让读者感受到富春江水的清澈和富于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感受“游鱼细石”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同时富春江两岸群山高耸,争着向上的山势让读者体验到了雄壮美并为之震撼。然而群山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婉转的鸣叫”又给读者以含蓄美的享受。要引领学生默读、齐读、单人读、接力读、领读、表演读等,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语言美、体验作品的结构美、感受作品的内容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当地纯朴风俗的生活美。
阅读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生活。因此我们还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摘抄积累成果赛等对学生加强训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品读语言美,培养兴趣,找到乐趣,进而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写
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作文训练功夫在课外,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加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进而加大写作量。先要学生对好词、好句、好的文章背诵下来,趁着学生现在记忆力很强时不管他们对所背诵的文章是否理解,先让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诗、文。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以后,他们便会对以前背诵的诗、文融会贯通。这种方法就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消化、吸收。
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除了认真抓好《大纲》规定的习作篇目外,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前提下,还应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或抄录文章。假期要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如;初一第一学期寒假,要求学生读一本名著,做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只要用心写。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经常阅读和动笔习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听、说、读、写是四位一体的,任何一方不能偏废,学生只有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熟练运用,从而练出能力,练出水平。如果说能力是万丈高楼,那么基础知识则是坚实的“地基”,只有打好这个坚实的地基,学生的能力的“高楼”才能树的高、立的稳;如果说能力是参天大树,那么基础知识则是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枝。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打好这个“地基”,培养好这个“树根”;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重视语文学习的本体——语言学习,真正走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特级教师《做最好的老师:走出教育的误区》.漓江出版社,2005年5月。
[2]韩 军,《新语文教育:“除新布旧”、“返本归根”》.《语文教学通
讯》,2005年7-8期专辑《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基础知识;“本”的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57-01
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片面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于是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问题上,不敢谈“知识”教学——因为课标中谈“淡化”知识,不敢提“训练”——因为课标中似乎在回避这个词语。其实课标所说的是不要那种系统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教学,但并不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为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的、必要的训练。
一、学会听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善于听”。[1]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老师或同学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如平时多听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从而扩大“听”的范围,开阔知识面,同时从播音员的讲话中,还可学到更多的讲话形式和技巧。
二、训练说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不断改进课堂说话艺术,教师还应借鉴影视、戏曲、相声、曲艺等表演艺术家的语言表达艺术,要学生模仿他们的讲话。语文老师大多是班主任,可充分利用班会、读报、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活动,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2]的毛病。
如我班的一名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就是怕讲话,一讲话脸就红,为了训练他的说话胆量,上课时我有意提问他,并要求科任老师配合,周末我要求他回家看电视,模仿电视中人物的讲话,上学时讲给同学们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校举行的《多彩的青春》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二等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训练培养了他说的胆量和技巧,说话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会读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呢”?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通过读理解语言文字,进而去认识事物。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要多读。叶老也曾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张定远先生也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
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绝不能让漂亮的视频、优美的音乐来替代学生阅读文本,绝不能让一些看似热闹、新潮的形式上的东西占据学生读的时间。要舍得放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不要对学生说“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将课文好好读一下”。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时更应通过读来理解文章。
又如吴均笔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水,让读者感受到富春江水的清澈和富于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感受“游鱼细石”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同时富春江两岸群山高耸,争着向上的山势让读者体验到了雄壮美并为之震撼。然而群山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婉转的鸣叫”又给读者以含蓄美的享受。要引领学生默读、齐读、单人读、接力读、领读、表演读等,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语言美、体验作品的结构美、感受作品的内容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当地纯朴风俗的生活美。
阅读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生活。因此我们还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摘抄积累成果赛等对学生加强训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品读语言美,培养兴趣,找到乐趣,进而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写
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作文训练功夫在课外,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加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进而加大写作量。先要学生对好词、好句、好的文章背诵下来,趁着学生现在记忆力很强时不管他们对所背诵的文章是否理解,先让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诗、文。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以后,他们便会对以前背诵的诗、文融会贯通。这种方法就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消化、吸收。
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除了认真抓好《大纲》规定的习作篇目外,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前提下,还应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或抄录文章。假期要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如;初一第一学期寒假,要求学生读一本名著,做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只要用心写。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经常阅读和动笔习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听、说、读、写是四位一体的,任何一方不能偏废,学生只有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熟练运用,从而练出能力,练出水平。如果说能力是万丈高楼,那么基础知识则是坚实的“地基”,只有打好这个坚实的地基,学生的能力的“高楼”才能树的高、立的稳;如果说能力是参天大树,那么基础知识则是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枝。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打好这个“地基”,培养好这个“树根”;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重视语文学习的本体——语言学习,真正走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特级教师《做最好的老师:走出教育的误区》.漓江出版社,2005年5月。
[2]韩 军,《新语文教育:“除新布旧”、“返本归根”》.《语文教学通
讯》,2005年7-8期专辑《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