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道路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一直以来,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道路都采用硬化处理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会加重城市排水以内涝的问题,进而加大城市中水患发生的概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城市道路的功能,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将从“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着手,重点分析在“海绵城市”理念基础上的城市道路设计的方式。并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应用进行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带动下,城市道路的面积不断地扩张,硬化路面的占比达到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5%-20%。而目前城市道路建设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对雨水处理方式上主要以排水为主,进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大量的硬化路面会导致城市道路渗透功能的降低,当面临着较大的雨量时就会造成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如果城市道路存在大量不透水路面,也会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当然,城市道路也是雨水以及其他污水产生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城市道路的设计和雨水的处理显得犹为重要。
1、概况
我们以上海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海绵城市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该道路的实际情况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从而明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设计标准,尤其是对海绵城市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施工设计的具体情况的了解。从而以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量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指标对比。并提出对道路路面施工及维护的相应要求,从而为整个城市推行海绵城市的发展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项目概况
该条施工道路位于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内的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本次的实验长度为800米,道路原机动车道的宽度为7.5米,人行道的宽度为4米,其中绿化带具有8-10米的宽度。该区域周边主要为生产加工厂以及绿化用地,具体可以参照图1。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基础。因此会对雨水收集、雨水排放的相关系统进行改造。使用透水铺装材料、植草沟以及自然生物质滞留的方式,从而控制雨水在路面的径流量,以便于更好地控制污染以及城市內涝带来的灾害。
(二)设计标准
1.上海地区年均降雨量为48.07mm(2016年计),其中以6.7.8三个月为降雨量最大的月份。因此依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论,为了能够使城市道路对雨水净流控制率达到70%,就必须满足路面中33.6mm的雨水不外排。
2.考虑到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能够控制雨水的年净流污染情况。我们需要将降低水污染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还应当将出去的处理设施等考虑在内。本次的设计将会将雨水节流量依照10mm的数值进行计算。
3.当然为了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对城市防涝工作的考验,我们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城市防涝的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综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道路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进行重新设计时,需要不断地降低工程施工对于道路的影响,并且大力开发雨水排水系统,提升道路对雨水的处理能力[1]。目的是为了能够改变传统道路现有的排水状况,以便于尽快排净雨水,并通过雨水来带动道路的排洪能力,防止产生城市内涝。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路面的污染改善水质。因此,针对这一需求,我们具体的施工措施如图2。
(一)下凹式绿化带
将绿化带设计成与行车道之间具有10到15公分距离的下凹式。能够有效地收集路面的雨水。同时为了避免绿化带溢水[2]。在设计时,还需要专门设计相应的雨水口,以确保绿化带积水过多时能够及时的流出。如果路基的土壤渗水能力较差时,还应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等辅助排水。以防止机动车道长时间浸水出现变形。具体可以参考图3。
(二)透水路面
在进行透水路面施工时,经常会采用不同的施工材料,具体透水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型沥青路面以及使用透水砖铺装的路面。透水路面所使用的范围较广,但也只限于轻荷载交通的路面,包括园林道路、停车场、城市道路的支路等。这种透水路面对于路基的透水系数要求较高。但它并不适合于低温寒冷的地区,对于施工环境以及土壤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来说在慢车道及人行道施工时,需要采用透水路面材料来加强路面结构。当然,如果路面的渗水系数小于7×10-5cm/s,那么在进行路面施工时,必须要设置隔水层以及排水层,从而能够使雨水及时排出。但是这种透水路面也仅仅只能够帮助路面提升其“滞”的功能。
(三)绿化带下相关的蓄水、净化等措施
如果在人行道外侧设置有地空间,那么在设计人行道时其路面的横坡可以向外延伸,从而有效地利用绿地来设置雨水花园,滞留槽以及蓄水池等设施。当然如果绿化带有足够的宽度,也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滞留槽,对路面的雨水进行有效地净化处理。
3、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城市道路的雨水的排泄能力,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在设计进水口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局部下凹的方式,从而提升整个路面的进水条件,帮助道路提升其排水能力[3]。对于进水口的开口宽度、间距以及路面的坡度都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为了避免进水口处受到其他杂物的堵塞,所以还需设置防冲刷的设备设施。
(二)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考虑雨水溢流时的排放等问题。将排放设施与城市的雨水管网进行衔接,进而有效地帮助雨水快速的排放。
(三)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道路的防渗工作。从而避免因道路在雨水的长期浸泡下,造成道路路基损坏,进而对道路造成更大的破坏。
(四)城市中雨水的流量如果大于其排水的能力,就很容易发生内涝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下沉道路,立交桥等区域很容易造成雨水的蓄积,所以更应当注重其调蓄排水的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警示标识以及提供对应的预警系统。以防止对公共安全产生危害。
(五)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雨水,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将机动车道边侧设计为浅碟边沟,以便于可以有效地收集初期雨水,并将其送到滞留槽内进行处理。
(六)由于高架桥自身具有一定的地势特征,所以我们应当的因地制宜的设置相应的水箱以便于能够储存雨水,在施工过程中将蓄水箱与桥面的泄水设备进行连接[4]。同时还可以在水箱上面设置阀门一旦干旱天气时,就可以利用收集的雨水对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浇灌。
4、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缓解城市雨水排水能力弱导致的内涝和污染问题。我们引用了“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不仅仅将排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结合蓄水和净化等功能。从而将城市中的雨水变害为宝,不仅能够降低路面的污染,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从而打造出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
参考文献:
[1]向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讨[J].建设科技,2018(01):21-22.
[2]陈武.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7(05):207-208.
[3]李凯.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浅谈[J].绿色环保建材,2017(06):31-32.
[4]徐行军,俞素平.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要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2):30-34.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带动下,城市道路的面积不断地扩张,硬化路面的占比达到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5%-20%。而目前城市道路建设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对雨水处理方式上主要以排水为主,进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大量的硬化路面会导致城市道路渗透功能的降低,当面临着较大的雨量时就会造成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如果城市道路存在大量不透水路面,也会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当然,城市道路也是雨水以及其他污水产生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城市道路的设计和雨水的处理显得犹为重要。
1、概况
我们以上海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海绵城市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该道路的实际情况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从而明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设计标准,尤其是对海绵城市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施工设计的具体情况的了解。从而以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量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指标对比。并提出对道路路面施工及维护的相应要求,从而为整个城市推行海绵城市的发展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项目概况
该条施工道路位于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内的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本次的实验长度为800米,道路原机动车道的宽度为7.5米,人行道的宽度为4米,其中绿化带具有8-10米的宽度。该区域周边主要为生产加工厂以及绿化用地,具体可以参照图1。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基础。因此会对雨水收集、雨水排放的相关系统进行改造。使用透水铺装材料、植草沟以及自然生物质滞留的方式,从而控制雨水在路面的径流量,以便于更好地控制污染以及城市內涝带来的灾害。
(二)设计标准
1.上海地区年均降雨量为48.07mm(2016年计),其中以6.7.8三个月为降雨量最大的月份。因此依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论,为了能够使城市道路对雨水净流控制率达到70%,就必须满足路面中33.6mm的雨水不外排。
2.考虑到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能够控制雨水的年净流污染情况。我们需要将降低水污染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还应当将出去的处理设施等考虑在内。本次的设计将会将雨水节流量依照10mm的数值进行计算。
3.当然为了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对城市防涝工作的考验,我们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城市防涝的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综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道路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进行重新设计时,需要不断地降低工程施工对于道路的影响,并且大力开发雨水排水系统,提升道路对雨水的处理能力[1]。目的是为了能够改变传统道路现有的排水状况,以便于尽快排净雨水,并通过雨水来带动道路的排洪能力,防止产生城市内涝。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路面的污染改善水质。因此,针对这一需求,我们具体的施工措施如图2。
(一)下凹式绿化带
将绿化带设计成与行车道之间具有10到15公分距离的下凹式。能够有效地收集路面的雨水。同时为了避免绿化带溢水[2]。在设计时,还需要专门设计相应的雨水口,以确保绿化带积水过多时能够及时的流出。如果路基的土壤渗水能力较差时,还应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等辅助排水。以防止机动车道长时间浸水出现变形。具体可以参考图3。
(二)透水路面
在进行透水路面施工时,经常会采用不同的施工材料,具体透水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型沥青路面以及使用透水砖铺装的路面。透水路面所使用的范围较广,但也只限于轻荷载交通的路面,包括园林道路、停车场、城市道路的支路等。这种透水路面对于路基的透水系数要求较高。但它并不适合于低温寒冷的地区,对于施工环境以及土壤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来说在慢车道及人行道施工时,需要采用透水路面材料来加强路面结构。当然,如果路面的渗水系数小于7×10-5cm/s,那么在进行路面施工时,必须要设置隔水层以及排水层,从而能够使雨水及时排出。但是这种透水路面也仅仅只能够帮助路面提升其“滞”的功能。
(三)绿化带下相关的蓄水、净化等措施
如果在人行道外侧设置有地空间,那么在设计人行道时其路面的横坡可以向外延伸,从而有效地利用绿地来设置雨水花园,滞留槽以及蓄水池等设施。当然如果绿化带有足够的宽度,也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滞留槽,对路面的雨水进行有效地净化处理。
3、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城市道路的雨水的排泄能力,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在设计进水口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局部下凹的方式,从而提升整个路面的进水条件,帮助道路提升其排水能力[3]。对于进水口的开口宽度、间距以及路面的坡度都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为了避免进水口处受到其他杂物的堵塞,所以还需设置防冲刷的设备设施。
(二)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考虑雨水溢流时的排放等问题。将排放设施与城市的雨水管网进行衔接,进而有效地帮助雨水快速的排放。
(三)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道路的防渗工作。从而避免因道路在雨水的长期浸泡下,造成道路路基损坏,进而对道路造成更大的破坏。
(四)城市中雨水的流量如果大于其排水的能力,就很容易发生内涝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下沉道路,立交桥等区域很容易造成雨水的蓄积,所以更应当注重其调蓄排水的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警示标识以及提供对应的预警系统。以防止对公共安全产生危害。
(五)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雨水,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将机动车道边侧设计为浅碟边沟,以便于可以有效地收集初期雨水,并将其送到滞留槽内进行处理。
(六)由于高架桥自身具有一定的地势特征,所以我们应当的因地制宜的设置相应的水箱以便于能够储存雨水,在施工过程中将蓄水箱与桥面的泄水设备进行连接[4]。同时还可以在水箱上面设置阀门一旦干旱天气时,就可以利用收集的雨水对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浇灌。
4、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缓解城市雨水排水能力弱导致的内涝和污染问题。我们引用了“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不仅仅将排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结合蓄水和净化等功能。从而将城市中的雨水变害为宝,不仅能够降低路面的污染,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从而打造出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
参考文献:
[1]向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讨[J].建设科技,2018(01):21-22.
[2]陈武.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7(05):207-208.
[3]李凯.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浅谈[J].绿色环保建材,2017(06):31-32.
[4]徐行军,俞素平.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要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