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关键词】高中教育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92(2013)06(a)-0080-0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1 结合文本进行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植树,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并向学生讲授绿色植物对于大气、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在学习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捕杀青蛙、益鸟等动物,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找准结合点,不能使教学不连贯,牵强附会,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其次,要情景结合,最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知识。比如讲青蛙是我们“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害虫、庄稼等,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联系当地环境进行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乡镇水泥厂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的状况,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村里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村庄里,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池塘的清水上漂浮着一缕缕的油灰。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灰尘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这些工业副产物污染农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强化生活中环境意识
生物学教师还可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和讲座等活动,并且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水日”“臭氧层保护日”“爱鸟周”等举办环保之窗,自编《环境报》,组织主题班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并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加以消化和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环境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中教育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92(2013)06(a)-0080-0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1 结合文本进行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植树,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并向学生讲授绿色植物对于大气、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在学习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捕杀青蛙、益鸟等动物,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找准结合点,不能使教学不连贯,牵强附会,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其次,要情景结合,最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知识。比如讲青蛙是我们“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害虫、庄稼等,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联系当地环境进行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乡镇水泥厂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的状况,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村里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村庄里,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池塘的清水上漂浮着一缕缕的油灰。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灰尘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这些工业副产物污染农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强化生活中环境意识
生物学教师还可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和讲座等活动,并且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水日”“臭氧层保护日”“爱鸟周”等举办环保之窗,自编《环境报》,组织主题班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并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加以消化和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环境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