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看来时路 巧引去时向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题: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图),求试验田的宽。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式的性质(2),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先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再尝试计算。从反馈来看,有这样两种方法:
  第一种:40x=960    第二种:40x=960
      x=960÷40       40x÷40=960÷40
      x=24          x=24
  依据: 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依据:等式的性质(2)
  我主观上认为大多数学生会根据新学的等式性质(2)来解方程,但统计的结果却让我十分意外:全班78人,只有21人按照第二种方法来做。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
  
  1.认知基础的“顽固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熟练地掌握某种法则以后,往往就很难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也就不容易顺利地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在一至四年级,学生都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计算的,它既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运算规律,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合适的基础。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做同等的地位,一样参与运算,从这个角度去看,当然也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而且,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顽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新学的等式的性质,导致思维的“过早封闭”。因此,大多数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2.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
  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单。第二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40x÷40”可以直接简写成“x”,这样从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根据已有的经验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
  
  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确认教材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地加以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是不言而喻的事,而新教材却一改往日的“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关运算律”的传统做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在教师看来是层次清晰的推理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感觉很烦琐,而且由于认知上的障碍反而不易接受。看来不能以教师的思想去取代学生的思维。难道教材安排不够科学?再次比较两种思路:第一种方法是把未知数x优先从背景中筛选出来,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第二种方法用“结构性观点”去看待方程,着眼于其所表明的等量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的本质,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关于方程解法的衔接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那么,教材编排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因为学生思维的轻车熟路,而忽视新知的教学,忽视学生数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建立起“等号”的“结构性观点”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造出下列等式:
  4 5=2 ()  2×6=()×() 10÷2 1=()-7
  4 5=3×()  2×6=50-()   10÷2-()=1×()
  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这些题有何共同点?
  思考:设计此题不只是要学生给出答案,而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等量关系,明白等式不应被认为具有唯一的方向(左边表示应做的运算,右边表示答案),等号的左边和右边相等,等号表示左、右双方的等价性。通过重新组织,唤起、激活学生的相关认知结构,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学生学习新知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
  2.理解地“教”和“学”,实现由“过程性观点”向“结构性观点”的转化
  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而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时就要通过必要的“强化”达到新的整合,对知识网络进行改造。
  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 5=8   x÷9=90   2.5×y = 10
  x 5 ()=8 ()x÷ 9○()=90○( )  2.5○( )-8=10-8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一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吗?这三组题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很多的事物才得以形成。乍看这一题好像与上一题类似,其实是运用了心理学的变式原理,从不同的角度组织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换等式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凸显等式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再次理解等式的性质,彻悟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使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达到越来越概括的程度,使其内化为学生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实现由“过程性观点”向“结构性观点”的转化。
  3.抓住关键,巧妙突破难点,介绍教材编排意图
  出示:
  40x=960 x÷9=50 5 z=20 y-8=30 20
  快速抢答:用什么方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呢?
  思考:学生的思维处于下意识状态,不由自主地从知识网络中检索出等式的性质,应用到解方程的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机械的记忆),突破思维定势,使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再适时介绍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为了中小学方程解法的衔接,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必要性,观念得以更新、深化。
  4.慎选反例,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调整,让思维走向深刻
  先找出错误,再改正。
  40x=960   2x=5 11=16=16÷2=8
  40x÷40=960
  x =960
  思考: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存在两种思维过程,即具体的认知过程和更高层次的元认知过程。在对反例辨别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把自己心目中的“样例”抽取出来与之比较、分析,进而进行评价。在比较与思辨中,反衬和激生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认识,用“结构性观点”去看待方程,着眼于其所表明的等量关系,从而对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策略进行评价和调整,使思维走向深刻。
  5.巧解质疑,使全体学生都能有差异地得到发展
  960÷x=40  80-y=16
  在课的尾声,几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例5列成960÷x=40,怎么解?”“如果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怎么办?”(并举了上面的例子)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说的:要告诉学生列这样的方程是可以的,但因为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这样的方程有些困难,所以一般也不要这样列。这样告诉学生就能解惑吗?牵强! “想法只有当它们要来时才来,而不是我们要它们来就来。”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是聪明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少学生集思广益,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面对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如释重负。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221200)
其他文献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吸引学生,很多教师会在“第一锤”上下工夫,尤其是公开课,谁不想一“亮相”就技惊四座!因此,教师的导入新课可谓煞费苦心。    [课例
摘 要:作为铜山区乡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员,通过为期一年的培训,在培训任务驱动、雁式团队捆绑、榜样示范引领、梦想再度出发四个方面的“逼迫”下,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  关键词:乡村初中;骨干教师,培育站;逼迫蜕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6-02  目前,乡村教师发展普遍存在专家指导不足、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乌鲁木齐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10-01  一、乌鲁木齐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思路  1.为了更好地开展乌鲁木齐地区的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教研工作,在乌鲁木齐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换届选举了“乌鲁木齐市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拟定了学会章程,成立了办事机构和秘书处,并下设七区一县八个分会开展
近期,某市组织了三年级学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试卷中“古诗文积累”部分有这样两道题:  1. 画线的地方应填入哪一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两个黄鹂鸣翠柳B上有黄鹂深树鸣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2. 下面的诗句中,哪句描写了夏天的景色?()  A清明时节雨纷纷B霜叶红于二月花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市抽样
摘 要:信息化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重点探讨了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必要性,并以实践研究中啦啦操教学为例,介绍了我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堂;信息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2  信
中年级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时期,它有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那么,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让学生逐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呢?    一、因势利导,解决“无话可说”    内容决定形式。对小学生习作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1.唤醒记忆。盘点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唤醒记忆,盘点生活,从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  例
摘 要:为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笔者对安徽省芜湖市已开设健身秧歌的中学,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健身秧歌纳入中学选修课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健身秧歌;选修课;中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6-0042-02  健身秧歌不拘泥于传统秧歌,动作变
关键词:日本体育;日本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其中体育教育方面独具特色。日本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成为体育强国。“体育”这一汉字词语也传入中国。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配置学校体育设施是我们遇到的瓶颈和难点,本研究着力于日本学校体育设施的研究,希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大阪市为日本第二大城市,位于日本关西核心部位,其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代表性。市内城市化程度
课程改革把我国小学数学历来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打破了。《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且名字也改了,不叫“应用题”,叫“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还是一脉相承的,传承了“应用题”教学中合理的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也改革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适应“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特点,不
摘 要: 针对大课间存在的现状,构建区级、片区、学校 “三级联动”教研模式,聚焦体育大课间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活动资源、活动宣传,围绕“活动目标深度融合,活动内容有效整合,活动形式有效分层,活动评价多元细化,活动资源有效调动、媒体宣传有效利用”,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深、实、新”发展。  关键词: 大课间体育活动;教研模式;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