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中要贯彻落实生态理念,并进一步付诸实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将生态管理理念贯彻于各个阶段,这种规划不仅可以适应总体规划方案修编的新要求,而且可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对基于生态理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土地规划的合理性。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影响;要点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79-01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要对传统土地规划布局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方法,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希望为土地总体规划提供新思路。
1 土地规划概述
所谓土地规划就是依据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统筹土地用地结构,构建一个自然与土地和谐的土地利用格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对土地利用和规划进行研究,形成了从上到下包含国家、省、市、县、乡五个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用地布局落实上级下达各类控制指标,实现了由宏观调控到微观落实的管理型、实施型规划。
实现了由宏观调控到微观落实的管理型、实施型规划。当前,新一轮的土地规划实施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土地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物群落和景观生态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统规划主要是在一定范围区域内进行,实施过程中对土地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具有一定的不可恢复性,如湿地、热带雨林、原始森林、地质遗迹、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区域,这些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土地规划中它们很容易受到破坏。
此外,土地规划实施还会对景观格局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调整、土地开发等行为,改变来耕地、林地、园林、农民居住点等景观类型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从而使得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组分斑块基本特征、景观破碎化状况、景观组分空间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属性和生态环境等,坚持景观生态学的指导,合理地配置景观要素,以达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最优化,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2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進行土地规划后将会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地下水位、水资源区域分配以及水环境质量。防洪、灌溉、治涝、水电、输水等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在提高水利工程集约用地效率时,也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系结构,对原有水资源环境以及与此相伴的各种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此外,新城镇的建设、工矿企业的重新布局等均会引起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整个区域的河流、湖泊等水环境质量发生改变,同时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带来危害,不仅如此,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植被生长。
2.3 对土壤的影响
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对土壤整体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影响土壤的肥力、结构和质地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土壤受到污染,进一步降低生物活性,使土壤酸化、盐化或板结等。在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草地沦为耕地,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如果在有河流的地区,河流上游发生水土流失,将会导致下游河流堵塞,洪水泛滥成灾。如果在干旱区域放牧过度的话,会造成牧草地的大面积消失,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另外,衰减的植被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降水在坚硬的土壤中很难渗入,水分的缺乏使植被快速衰减,从而降低植被覆盖度,最终导致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要点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划分
当前,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的使用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又分为三类: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是水利设施用地,三是交通运输用地;农用地一般分为五类,一是耕地、二是园地、三是林地、四是牧草地、五是其他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这一分类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主要对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随着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土地规划和建设理念逐渐向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对区域土地进行规划利用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发展,此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有针对性,结合土地的使用类型提取、归并土地体系时需要根据土地体系功能进行。
3.2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目标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基于区域的土地资源条件,遵循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土地利用的突出问题,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总体策略。土地的利用战略目标要结合实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此为出发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中,仅仅将土地作为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通常以经济效益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性目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为辅助性的约束条件。但是,生态效益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通常以林地覆盖率等绿化面积比例作为生态约束条件,且常以政策规定或者地方经验值来作为这些生态指标的量化标准,未能反映区域土地生态保护的真实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要不断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目标,将水土流失、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群落和景观生态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进行土地总体规划。
3.3 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规划和实施管理是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保障,规划管理的基础就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是规划的实施,是落实土地利用战略的具体表现,建立实施保障体系是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土地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土地规划管理和决策水平,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结束语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需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土地总体规划方案,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从而促进土地规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廷恕.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7,24(05):361-362.
[2] 汪鹏,杨庆媛,文森,刘燕.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04):111-116.
[3] 刘宇峰.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5,(08):29.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影响;要点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79-01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要对传统土地规划布局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方法,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希望为土地总体规划提供新思路。
1 土地规划概述
所谓土地规划就是依据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统筹土地用地结构,构建一个自然与土地和谐的土地利用格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对土地利用和规划进行研究,形成了从上到下包含国家、省、市、县、乡五个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用地布局落实上级下达各类控制指标,实现了由宏观调控到微观落实的管理型、实施型规划。
实现了由宏观调控到微观落实的管理型、实施型规划。当前,新一轮的土地规划实施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土地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物群落和景观生态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统规划主要是在一定范围区域内进行,实施过程中对土地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具有一定的不可恢复性,如湿地、热带雨林、原始森林、地质遗迹、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区域,这些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土地规划中它们很容易受到破坏。
此外,土地规划实施还会对景观格局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调整、土地开发等行为,改变来耕地、林地、园林、农民居住点等景观类型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从而使得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组分斑块基本特征、景观破碎化状况、景观组分空间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属性和生态环境等,坚持景观生态学的指导,合理地配置景观要素,以达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最优化,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2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進行土地规划后将会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地下水位、水资源区域分配以及水环境质量。防洪、灌溉、治涝、水电、输水等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在提高水利工程集约用地效率时,也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系结构,对原有水资源环境以及与此相伴的各种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此外,新城镇的建设、工矿企业的重新布局等均会引起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整个区域的河流、湖泊等水环境质量发生改变,同时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带来危害,不仅如此,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植被生长。
2.3 对土壤的影响
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对土壤整体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影响土壤的肥力、结构和质地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土壤受到污染,进一步降低生物活性,使土壤酸化、盐化或板结等。在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草地沦为耕地,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如果在有河流的地区,河流上游发生水土流失,将会导致下游河流堵塞,洪水泛滥成灾。如果在干旱区域放牧过度的话,会造成牧草地的大面积消失,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另外,衰减的植被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降水在坚硬的土壤中很难渗入,水分的缺乏使植被快速衰减,从而降低植被覆盖度,最终导致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要点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划分
当前,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的使用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又分为三类: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是水利设施用地,三是交通运输用地;农用地一般分为五类,一是耕地、二是园地、三是林地、四是牧草地、五是其他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这一分类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主要对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随着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土地规划和建设理念逐渐向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对区域土地进行规划利用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发展,此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有针对性,结合土地的使用类型提取、归并土地体系时需要根据土地体系功能进行。
3.2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目标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基于区域的土地资源条件,遵循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土地利用的突出问题,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总体策略。土地的利用战略目标要结合实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此为出发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中,仅仅将土地作为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通常以经济效益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性目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为辅助性的约束条件。但是,生态效益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通常以林地覆盖率等绿化面积比例作为生态约束条件,且常以政策规定或者地方经验值来作为这些生态指标的量化标准,未能反映区域土地生态保护的真实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要不断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目标,将水土流失、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群落和景观生态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进行土地总体规划。
3.3 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规划和实施管理是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保障,规划管理的基础就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是规划的实施,是落实土地利用战略的具体表现,建立实施保障体系是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土地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土地规划管理和决策水平,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结束语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需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土地总体规划方案,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从而促进土地规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廷恕.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7,24(05):361-362.
[2] 汪鹏,杨庆媛,文森,刘燕.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04):111-116.
[3] 刘宇峰.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