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指出一体化发展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需求, 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而言,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缩小西北与我国东中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的最佳路径。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00-00
  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J.H.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经济学家A.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学家A.廖什提出的市场区理论,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城市区位论,开辟了研究空间问题的新领域。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者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力图揭示空间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贸易的发生。这些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区位科学理论和贸易理论。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迈入了一个充满着巨大经济变化的时代。区域经济学成为关注以下同题的学术探讨领域,即经济变化背景中的空间范畴和规模经济、这些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以及全球经济变革中的地方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次区域”与“超区域”并存:“地方”作用与“国家”作用同时提升,这都为当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更多地是在城市上和城市群基础上的区域之间组织,而不是完全被国家空间所决定。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次国家区域和超国家区域的经济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1]。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在这样的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欧亚大陆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目前区域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他大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欧自由贸易区、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
  长期以来,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从而制约了全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 能够统筹东部与西部,统筹内部与外部,统筹城乡共同实现发展, 加强国际与国内产业分工合作, 减少国际间和省市行政区域间的政策差异, 打破国内外的行政垄断与地区封锁,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综合效益和协同效应, 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践和我国东部与西部,内部与外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国内外城镇、口岸、交通、金融、生态等多维结构,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一体化”的需求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差异大,需互补
  “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丝绸之路经济带总面积约50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亿。通过覆盖区域各国的合作和规划,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空间大, 是进行大规模自然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重点区域, 具有承接东部南产业转移, 有集聚出口型加工制造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空间优势。例如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镇, 东联区域经济发展高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巨大潜力的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西亚,彰显西安的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势,发挥西安在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中高地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的区域大合作。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有积极意义。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分工,因地制宜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各个省市和国家的产业基础存在较大落差。“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在开发的进程中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避免地区经济相互复制,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种种弊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将各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将“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整体潜力最大程度释放,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产业空间布局与优化达到最佳,才能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效应与全面推进,成为我国新一代的经济增长极。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整合经济发展力量,发挥合力功能
  作为经济后发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的发展困境,每个省市都期望能够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争取多投入和引进大项目,推动本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各个省市的多头出击、恶性竞争的趋势必将导致物资流、人力资源流、资金流的分散, 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防止效益低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失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是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一体化发展, 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 形成合力, 投入到前景优越、资源优势和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行业,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产业增长极, 最终通过经济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面积辽阔、国家多、人口多、民族多、物产丰、发展差异大,发展潜力突出。这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起发展的规模、方向、合作模式、平衡机制等多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宏观调控, 这样才能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又好又快地推进。
  (二)优先发展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势必要涉及到各个国家和省市的各自利益。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国家政策协调、资金的流向、项目选择与建设等方方面面必然会因为利益分配等原因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同时要科学地认识到,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导这一客观规律,遵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产业与经济发展市场化规律, 淘汰落后项目、落后产能和低效益、 低层次的投资。“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须遵循最优化的原则, 将社会经济和国家人民发展所需的经济要素投入到符合市场要求的地区,才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公平发展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遵循公平发展的原则。公平发展原则要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 尽量做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各类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的公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公平原则要求资源分配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公平;同时也要求国内外和各个省区之间的公平,要求城乡之间的公平, 要体现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发展的公平;既要使经济较发达的可持续地区, 又要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速发展;要求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发展等,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良好的发展。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思考
  (一)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陆空空间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多处于内陆欧亚地带, 是沟通太平洋与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内陆黄金道,沿线自然资源丰富,如土地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生物资源等极为丰富;覆盖30多亿人口,城镇乡村星星点点,沿线贸易与投资合作潜力巨大。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的进程中,在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产业布局、 项目推进、实施管理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到陆地、天空、海洋、沿海与内陆互动,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 做好、做强、做特“资源文章”,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经济,建设农业基地、能源产业基地和旅游基地,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丰富土地后备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 要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腹地的支撑作用和特色城市服务功能,利用地理条件、构建交通通信带,将此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产业与城市带,实现江“丝绸之路经济带”陆地、海洋、天空之间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口岸互联, 形成陆地、海洋、天空互动的空间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打成为我国向西发展的战略力量。
  (二)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一体化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国内与国外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公共资源在国内与国外之间合理配置。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内与国外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业带动农业和服务业一体化,以城市带动乡村一体化,形成多元素相互流动共同促进的长效机制。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区域来统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的发展规划一体化、国内外基础设施一体化、国内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国内外人力资源一体化;既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 又需要在国内与国际一体化的产业政策、资金政策、土地政策、公共服务政策、环境政策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在一体化的框架下,统一安排产业政策,扶持城乡优势产业发展,延伸国内外产业链条, 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国内外规划与区域规划高度统一,发展国际化中心城市,提升口岸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小城镇,形成国际化中心城市、口岸城市、农村等国内外优势互补的共同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发展态势。
  (三)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产业与口岸的一体化
  近现代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区域与国家的社会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薄弱,长期依赖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外的沿海发达地区的驱动力的拉动作用,依赖于沿海经济高地的产业转移和“梯次转移”。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城镇、产业和口岸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已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水平、高起点的发展,必须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高度实现城镇、产业和口岸的联动发展。从联动发展的水平看,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产业水平与产业联动能力依然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城镇带动能力仍不足,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口岸建设规模小、孤立建设;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各自为政、无序建设、资源配置率低等现象;从城镇、产业和口岸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看,依托铁路、公路、运河及口岸等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和城镇建设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但国际间交通线的硬件建设薄弱,法律法规和签证制度、口岸通关制度等软件建设更是弱,使城镇、产业和口岸联动发展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下,实现口岸为龙头、城镇为极点、产业为平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发展的关键。   (四)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地域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是全球潜在生产力发展区域,实现全球产业合理布局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部, 需要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法律法规、促进区域内部的合作与区域外部的合作、坚持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共赢,把“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以国内外城市为极点, 以铁路、公路、油路、天然气管道和通信路线为轴线,以边境口岸城市为节点,互动并进,形成“多极、多带、多节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一体化的框架下,要加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阿斯塔纳、杜尚别、比什凯克、塔什干、阿什哈巴德、巴库等重点城市建设,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多极点, 通过经济发展的“溢化”效应,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整体发展。要依托沿公路、铁路、运河、航空路线、通信线路等主要交通和通信通道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集聚,打造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带和城镇带。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经济特区等为重要节点,如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喀什经济开发区、阿斯塔纳——新城经济特区、阿克套海港经济特区等,构建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合作机制,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新格局,成为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的支点。
  (五)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一体化
  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不高,各资源要素流动阻力,流动不适,要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和地域空间的最优组合, 保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各要素效率的不断提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搭建要素流动平台,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互动机制, 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经济要素重组、整合与优化,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健康发展。
  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中间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大资金、多人力和强合作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之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人口、资源和价格等原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生产要素必然将向利润最大化的区域和行业流动,形成不平衡发展态势,造成部分优势区域“资源”富集。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统一的市场是关键,必须在软件、 硬件双方向同时发力,逐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各类资源,如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等自由流通,建立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产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应建立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改革政府职能,建立区域间政府合作机制;应加快建立一体化畅通的交通通讯体系,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产品、人力、资金、技术等流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市场一体化。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本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之间地理地貌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大,地缘人缘关系复杂,但是彼此在产业结构互补,政治互信,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欲望强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内各个经济体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互补性与合作可能性较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具备。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增长这进一步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趋势。“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有相似的工业化发展经历,目前双方均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有共同的强烈的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愿景。尤其是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合作近20年来贸易总值增长近100倍。1992年,中国与中亚5国双边贸易总值仅为4.6亿美元,而2012年则达460亿美元。根据中方统计数据,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基础。对比其他省市,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至今没有完成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中亚地区的高效顺畅的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络,但其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整合西北地区的公路、 铁路、 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与中东部地区、中亚地区的“一体化”,打造与相邻地区的交通网,形成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捷便利的物流体系,降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成本。
  (二)经济体制改革成本
  市场是各个要素自由顺畅的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水平因素,尤其是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都面临市场主体缺失和市场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当地政府职能,协调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打造服务型政府,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2012年,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市场化指数排在全国的第 21、26、27位和另一项指数,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排名为第19、24、26位。这表明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市场化程度与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加快当地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合格市场主体的形成,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都将是巨大的。   (三)地方利益流失成本
  在“一体化”的市场内自由配置,这不可避免将在部分地区或者部分产业集聚现象,造成各个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从而挑战本地方既得利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产品、服务贸易、投资的传统领域的“一体化”成本,更包括了知识产权、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环境、劳工、国有企业、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措施的等新内容的“一体化”成本。
  六、“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收益分析
  (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等障碍,增加市场容量,保障生产要素的顺畅流,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各国生产的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尤其是石化、冶金、能源等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区内外经济体的良性竞争,将刺激本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连接东亚、南亚、欧洲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哈萨克斯坦依托区位优势,有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便利优势,历史上已经与中国、中亚四国和俄罗斯的建立双边或者多边经济贸易自由协定,并与周边区域拥有历史、语言文字和人文环境相近的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重要经济体,将深化与中国、中亚四国、俄罗斯等国的经贸一体化的重要成员国。我国新疆位居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腹地,具有口岸、交通和通信优势,正在建设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该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软件设施建设,必将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消除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市场相互分裂的局面,保障贸易自由化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区域内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壁垒,推动区域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极大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劳务贸易的自由流通,从而使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
  (四)促进吸引国内外资金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的引资效果,一是其区域经济一体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产生正向投资激励,促进国内外、区域内外资金的流动和投资增加;二是其通过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机构改革等,影响资金流向。
  (五)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首要效应是加剧该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的优胜劣汰。尽管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企业竞争力不断上升,但相对于发达地区,依然处于劣势。2012年,新疆和陕西两省区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仅为4.10 % 和4.20 %,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引进“鲶鱼效应”,加剧本地企业的优胜劣汰速度,强化其区域内部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石化、冶金、能源等规模集化资源集聚型和出口导向性为主导产业的我国西北地区效果将是明。以石化工业为例,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集中发挥区域内原油开采、运输、加工和销售的彼此优势,提高区域内石化产业分工合作与专业化水平,形成多赢互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合作典范,从而根本上提升本地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六)增进经济互补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探明储量大,资源潜在价值可观,是配套于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同样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而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比较强大的资金、经济与技术力量,全国各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如,乌鲁木齐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明显,乌鲁木齐机场是目前我国面向中亚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客货物流基地,是连通全国和中亚的航空枢纽。七、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各类制约因素。
  (一)经济壁垒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能否合理分配利益和资源。由于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机构的既得利益制约了区域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导致了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多为双边范围内的低水平、低层次的合作阶段,而跨区域、多边范围内的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有待发展。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各个经济体已经认识到本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符合本地的根本利益,但是在目前本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下,各个经济体还难以自动而快捷地摆脱自身利益,成为区域经济壁垒,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另区域内市场配置功能相对较弱,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低水平市场经济使得很多市场行为被政府行为所替代,各经济体之间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从而制约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的互补优势。
  (二)不平衡的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包括国别件经济不平衡,也包括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等内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中,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较强,成为区域发展的“两架马车”,且中哈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水平相对较高,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另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形成明显对比。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不久前发布的《2013人类发展报告》,吉尔吉斯斯坦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09美元,在中亚五国中名列第五,约为中亚五国中第一名哈萨克斯坦的20%。其他四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哈萨克斯坦为10451美元,土库曼斯坦为7782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3201美元,塔吉克斯坦为2119美元。其中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两国更被列入居民个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国家属贫困国家,吉尔吉斯斯坦贫困人口预计约占总人口的30%,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间、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为极不平衡。中亚和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该地区的全面发展亟需整合双方优势,避免劣势,任何忽略对方的发展道路一定是不实际的,而实现双发共赢的最佳道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长期以来,受历史和经济结构现状相似决定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政府多依靠的重工业部门,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重,而轻工业发展水平和所占比重较低,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自前前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五国经济遭遇重创,部分国家的经济重量至今贸易恢复到前苏联时期的经济水平,如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上诉两国经济依靠国外移民汇款和国际资金援助。部分国家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国家资源价格高涨的有利优势推动了本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民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其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面临巨大风险和问题,如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自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增长3倍多,达到8000万吨/年;天然气产量增长5倍多,达到400亿立方米/年。2012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气工业约占哈GDP的1/4和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2/3。而我国新疆地区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5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560.75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9亿元,增长12.3%。2012年,非石油工业增加值1417.8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37.9%上升至50.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5%。非石油工业首次占据工业的半壁江山,说明新疆工业发展由单纯依靠石油工业转变为产业多元化,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亟需相互合作,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四)缺乏协调机制
  在交通通信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交通网建设欠账、设施破旧且布局存缺陷,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网络衔接度低,国际间、区域间交通通信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合作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客货运快速发展需要。在产业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同质化、同层次行业、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区际分工弱化和产业结构趋同;以罗贡水电站为例,塔吉克斯坦多次启动罗贡水电站建设项目,但由于下游国家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强烈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表示塔吉克罗贡水电站的建成、蓄水和投入使用,将造成位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严重缺水,预计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每年将损失6亿美元,导致乌兹别克斯坦内生产总值下降2%,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灌溉用地将减少约50万公顷,并造成30万人口失业。塔吉克斯坦认为,罗贡水电站建成后主要解决本国电力严重短缺的问题,促进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还可向吉尔吉斯及南亚国家出口相当数量的电力,带动中亚地区的进步,而不是把罗贡水电站的经济建设搞向政治化。围绕水资源等资源的争端悬而未决,说明了中亚地区的国际协调机制缺乏。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大大增强区域内的政治互信、经济联系和矛盾争端解决。
  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中亚各国与我国是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并且在中国政府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由中亚各国政府共同参与组织建设,需要多国协同规划部署,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其目的是全面发展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各国政府要调整各自的战略目标,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力争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应具有把握区域的总体性和全局性;梳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外、国内外关系的系统性;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适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特定时期需要的阶段性和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时应注意以资源、自然、地缘和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做到大小适应,区域协调的定位;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优势,合理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以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为目标;制定包括经济发展总统目标与经济发展阶段定位在内的全盘规划与应地制宜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应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目标、阶段目标、经济增长与质量目标等,且每种目标都应有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发展方向,我国西部地区必将成为我国下一经济增长极。
  (二)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丝绸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阶段,确定企业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努力提高政府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使得政府从市场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定位,清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障碍,协调区域间利益矛盾与冲突,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立法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撑。中央人大和地方人大的立法机关加紧废除、制定和完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协调政府、企业等各方利益。
  (三)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环保原则
  坚持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亚与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天山山脉国际化合作保护、国际河流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联系与经济关系入手,整治都市圈、工业区的生态环境,在政府间建立合作模式协调规划与执法,建立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与经济补偿机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环保共同基金对区域内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资金投入。
  (四)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差异,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国家间分歧和矛盾客观上存在,但是,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一致,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普遍赞誉和支持。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合作可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借鉴和支持,共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是欧亚大陆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共享繁荣。   九、结语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种自由贸易协定不断涌现,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为推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经济体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内容、重点差异很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根据现状特点,本着自主自愿、灵活务实的原则,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经济体共同的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个长期、逐步的过程,还有很多可见问题和不可见的问题。但是继续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就有关问题远景问题进行研究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各个经济体的共同愿景。但是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多样性,各个经济体应该在多边或双边各个领域,以多种途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28.
  [2]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R].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讲话,2013-9-7.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38.
  Dtudy on development of‘Silk Road’zone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Li Ning
  (Chinese Academy of western frontier,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Silk Road’zone construction is the reality need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 regional economy principles of‘Silk Road’zone and has strategic thinking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Silk Road’zone.For relatively backwar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 of Northwest Territories,“Silk Road zone”is the best path to develop. This article researchs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Silk Road zone,as long as effective measures it is feasible of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in“Silk Road zone”.
  Keywords:‘Silk Road’zone;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allocation of resources
  〔责任编辑: 〕
其他文献
摘要:塑造文化的物体系双重包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两个基础要素共同决定人类文化体系。德昂族文化的发生发展深受西南客观物理环境及地方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德昂族文化根本就是西南边疆特有“物体系”共同形塑的精神体系的具体化存在。德昂族基于族群的历史迁徙和族群记忆基础上生产族文化过程中,经常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地方大民族和客观地域环境障碍,逼迫人们牺牲性地放弃曾经的文化要素
期刊
摘要: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默会知识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临沧市临翔区创新地在教师改革中的实践探索,通过确保自我反思时间,创建“特色教师工作室”,加强多元对话以及打造“发现与赏识”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一步步递进式地显现,重构,彰显,传播教师的默会知识,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默会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
期刊
摘要:西方留学经历对英语教师课堂决策有不同程度影响,从学生出发,利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分析学生对西方留学归国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决策的反馈,进而探讨教师在全球本土化英语课堂实践中存在的利与弊。研究发现,留学西方归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其英语水平得到学生首要认可,渊博学识成为主要特征。在课堂决策中,他们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广泛认同。但课堂决策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契合度不足,师生教学理念沟通不
期刊
陈未鹏, 文学博士,《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  晚明闽中文学的成绩令人瞩目。《明史·文苑传》云:“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年,善夫继之。迨万历中年,曹学佺、徐辈继起,谢肇淛、邓原岳和之,风雅复振焉。”①结合历史语境,“风雅复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晚明闽中诗文名家辈出,如曹学佺、徐、谢肇淛、邓原岳等,他们的创作成就突出,在诗坛上具有较高地位;二是晚明闽中诗文踵
期刊
摘要:失地农民在城市化适应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只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彻  底改变。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文化价值观的不一致  和心理认同感不强以及内部之间存在各种利益博弈。从昆明市第一个回迁房小区Z社区的村民来看,失地农民  要真正融入城市,是一种内在式的需求,即是否要变成城市人,关键是在农民自身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而决定的
期刊
摘要:刘熙载是晚晴一位涉猎很广的美学家,其书法理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书法美学思想也不例外。刘熙载将儒家的“中和”“狂狷”“乡愿”引入其书法美学思想,使得其理论极富文化底蕴。细细品味《书概》、《游艺约言》,能够使读者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去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  关键词:中和;狂狷;乡愿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在云南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其实现路径将有别于东、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短期内缺乏带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工业产业承载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需求,具有显著的特色农业优势资源,本文对发达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可否推动云南城镇化发展做了论证,提出了农业为主、产业联动的城镇化模式。  关键词:云南;城镇化;现代特色农业; 产业化; 产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完全代孕是指由受术妻子提供受精卵,由代理孕母孕育分娩子女的过程。完全代孕所生子女身份归属的认定应以“子女最佳利益”为指导原则。学界关于代孕所生子女身份归属的认定标准有“分娩说”“当事人意愿说”“子女最佳利益说”和“血缘说”。四种学说各有利弊,都不足以作为代孕子女身份归属的法律标准。本文在综合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意思表示说,即在国家公权力监管下,基于子女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尊重当事人意思自
期刊
摘要:“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其中的《自然》《疏野》《实境》三品,对《二十四诗品》崇尚“自然”的基本情况、特色和贡献做简要的揭示和讨论。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自然;疏野;实境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
期刊
摘要:《物色》与《知音》是《文心雕龙》杂论中的重要二篇。《物色》以触景生情为主要内容,《知音》属批评论、以  披文生情为主要内容。《物色》到《知音》是触景生情与披文生情的过渡,这两个过程的变化是相反相向的。同时  两个过程中创作主体与读者的角色要求、情感、展现与重现中的景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物色;知音;触景生情;披文生情;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