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量问题比较抽象,是教学中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学生在解题往往不理清所列方程的含义、研究对象、物理过程,导致解题的无序,从而感觉动量问题难懂.笔者通过对一道动量问题四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培养其发散思维,掌握用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两种思维去解决动量问题.
题目:人和冰车的总质量为M,另有一木球质量为m,且
M∶ m = 10∶ 1,人坐在静止于水平冰面的冰车上,以速度υ(相对地面)将原来静止的木球沿冰面推向前方的固定挡板,球与冰面、车与冰面的摩擦可不计,空气阻力也忽略不计,设球与挡板碰撞后,球被原速率反向弹回,人接住球后再以同样的速率v将球沿冰面向正前方推向挡板.问人推球多少次后不能再接到球?
解析:人每推一次木球,木球就推一次人,使人和冰车共同速度增加,当人和冰车共同的速度大小比木球速度大小大或相等时,人就不能接到木球了.设最多能推N 次,则第N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vN应满足: vN≥v
①
思维1:动量守恒的角度
人和冰车、木球作为一个系统,在人接、推木球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方法1:归纳法.第一次推: 0=Mv1-mvv1=mMv
第二次推: mv+Mv1=Mv2-mvv2=3mMv
第三次推: mv+Mv2=Mv3-mvv3=5mMv.
第四次推: mv+Mv3=Mv4-mvv4=7mMv
由上面四个式子可归纳得到第N次推出的速度满足:
vN=(2N-1)mvM (N=1,2,3,…).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归纳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能解决任何一种推物体的动量问题.运用此方法,能让学生清楚了解物理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运用此方法分析时间较长,计算量大.
方法2:推导法.设:第N-1次推出木球后人和冰车的速度为vN-1,第N次推出木球后人和冰车的速度为vN.分析第N次人推木球的过程得:mv+MvN-1=MvN-mv. 整理后得: vN-vN-1=2mvM.可见人推出木球后的速度满足公差为2mvM的等差数列,可得: vN=v1+(N-1)2mvM(N=1,2,3,…)
②
分析第一次推: 0=Mv1-mvv1=mMv
③
联立方程②③得: vN=(2N-1)mvM(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运用推导法,结合数学中数列知识,使解题过程简单,如果将题改成木球每次被推出速度都为v(相对于人),运用此方法解决最容易,这样会形成一个等比数列.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必须掌握数学数列的知识才能解题,同时解题要分清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
思维2:动量定理的角度.选择适当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每次所受的合力冲量,得到整个过程所受的合力总冲量,根据动量定理,求得人第N次推出箱子后的速度vN,当人和冰车共同的速度大小比木球速度大小大或相等时,人就不能接到木球了.既应满足:vN≥v
①
方法3:局部法.把人和冰车作为研究对象,则人每接、推一次木球,木球的动量变化为 (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既人对木球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球对人的冲量为2mv,等于人和冰车所受的合力冲量.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则人接推的次数为N-1次,还有第一次只有推过程.于是当人第N次推出接不到木球后,人和冰车所受的总冲量为:
I总=(N-1)2mv+2mv.
④
根据整个过程的动量定理:I总=MvN -0
⑤
联立方程③④得: vN=(2N-1)mvM (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从动量角度研究人和冰车,使问题变得简洁,更加注重对物理过程的了解,特别要分析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则人接、推的次数为N-1次的问题.不足之处在于此方法只局限于木球被推时的速度不变(相对于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有更高要求.
方法4:整体法.把人和冰车、木球作为一个系统,当固定档板对木球的反弹过程,即为系统合外力对系统的冲量,每一次反弹冲量为2mv(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同时人每推一次木球,档板就反弹一次,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系统所受的总冲量为:I总=N·2mv
⑥
根据整个过程的系统动量定理:I总=MvN +mv-0
⑦
联立方程⑥⑦得:vN=(2N-1)mvM (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整体法比局部法,更容易分析物理过程,同样存在局限性,需注意在确定未动量时,不要忘记考虑木球的动量.动量问题尽管较难,但平时养成用多种方法研究动量问题的习惯,仔细分析物理过程,确定研究思维,选择正确对象列方程,还是能顺利解决的,并且会越来越容易.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1)
题目:人和冰车的总质量为M,另有一木球质量为m,且
M∶ m = 10∶ 1,人坐在静止于水平冰面的冰车上,以速度υ(相对地面)将原来静止的木球沿冰面推向前方的固定挡板,球与冰面、车与冰面的摩擦可不计,空气阻力也忽略不计,设球与挡板碰撞后,球被原速率反向弹回,人接住球后再以同样的速率v将球沿冰面向正前方推向挡板.问人推球多少次后不能再接到球?
解析:人每推一次木球,木球就推一次人,使人和冰车共同速度增加,当人和冰车共同的速度大小比木球速度大小大或相等时,人就不能接到木球了.设最多能推N 次,则第N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vN应满足: vN≥v
①
思维1:动量守恒的角度
人和冰车、木球作为一个系统,在人接、推木球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方法1:归纳法.第一次推: 0=Mv1-mvv1=mMv
第二次推: mv+Mv1=Mv2-mvv2=3mMv
第三次推: mv+Mv2=Mv3-mvv3=5mMv.
第四次推: mv+Mv3=Mv4-mvv4=7mMv
由上面四个式子可归纳得到第N次推出的速度满足:
vN=(2N-1)mvM (N=1,2,3,…).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归纳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能解决任何一种推物体的动量问题.运用此方法,能让学生清楚了解物理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运用此方法分析时间较长,计算量大.
方法2:推导法.设:第N-1次推出木球后人和冰车的速度为vN-1,第N次推出木球后人和冰车的速度为vN.分析第N次人推木球的过程得:mv+MvN-1=MvN-mv. 整理后得: vN-vN-1=2mvM.可见人推出木球后的速度满足公差为2mvM的等差数列,可得: vN=v1+(N-1)2mvM(N=1,2,3,…)
②
分析第一次推: 0=Mv1-mvv1=mMv
③
联立方程②③得: vN=(2N-1)mvM(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运用推导法,结合数学中数列知识,使解题过程简单,如果将题改成木球每次被推出速度都为v(相对于人),运用此方法解决最容易,这样会形成一个等比数列.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必须掌握数学数列的知识才能解题,同时解题要分清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
思维2:动量定理的角度.选择适当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每次所受的合力冲量,得到整个过程所受的合力总冲量,根据动量定理,求得人第N次推出箱子后的速度vN,当人和冰车共同的速度大小比木球速度大小大或相等时,人就不能接到木球了.既应满足:vN≥v
①
方法3:局部法.把人和冰车作为研究对象,则人每接、推一次木球,木球的动量变化为 (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既人对木球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球对人的冲量为2mv,等于人和冰车所受的合力冲量.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则人接推的次数为N-1次,还有第一次只有推过程.于是当人第N次推出接不到木球后,人和冰车所受的总冲量为:
I总=(N-1)2mv+2mv.
④
根据整个过程的动量定理:I总=MvN -0
⑤
联立方程③④得: vN=(2N-1)mvM (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从动量角度研究人和冰车,使问题变得简洁,更加注重对物理过程的了解,特别要分析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则人接、推的次数为N-1次的问题.不足之处在于此方法只局限于木球被推时的速度不变(相对于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有更高要求.
方法4:整体法.把人和冰车、木球作为一个系统,当固定档板对木球的反弹过程,即为系统合外力对系统的冲量,每一次反弹冲量为2mv(规定人和冰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同时人每推一次木球,档板就反弹一次,当第N次推出木球后,系统所受的总冲量为:I总=N·2mv
⑥
根据整个过程的系统动量定理:I总=MvN +mv-0
⑦
联立方程⑥⑦得:vN=(2N-1)mvM (N=1,2,3,…)
代入①式可得:N≥5.5.则N=6,即第6次推出后人和冰车的速度已大于木球的速度,再接不到球.
点评:整体法比局部法,更容易分析物理过程,同样存在局限性,需注意在确定未动量时,不要忘记考虑木球的动量.动量问题尽管较难,但平时养成用多种方法研究动量问题的习惯,仔细分析物理过程,确定研究思维,选择正确对象列方程,还是能顺利解决的,并且会越来越容易.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