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直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活动和情景中产生的。教学中教师能否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情况。为此,结合我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我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管见。
一、运用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爱玩的特点,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创设游戏情景,必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在快乐中认识事物。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设计一个“小兔子回家”的游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中贴出“小兔子洞”的图片,让学生扮成小兔子,每人从老师那里领一个写着口算题的小兔子头饰。游戏开始后,每一只小兔子要找到回家洞口上算式的答案的“小兔洞”才能回家。这个游戏既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从而让学生更愿意接近数学。
二、运用故事谜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故事谜语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讲一年级教材几和第几的认识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基数与序数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就能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的含义。于是可用《基数与序数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每次都要吃完5个桃子才能填饱肚子,几天后,桃子越来越少了。小猴子很心疼,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于是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当它数到第五个时,就把第五个桃子吃掉,它认为填饱肚子的是第五个桃子……”。试着问:“同学们,小猴子能填饱肚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使原来比较枯燥的含义有了童趣,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气氛中学习,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数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的问题有:(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通过层层设问,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就浓了,自主研究探索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运用图示教具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形,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培养他们的抽象概念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用手握住长方形木框的两个对角向外一拉,形成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也可以发现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具有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也是让学生体会折的方法,直观呈现方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底和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还使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五、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兴趣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只凭老师讲,学生通过一种感官来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摸一摸它们的面积是指什么,周长是指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用它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准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很多,教师要努力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成为一個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优秀学生。
一、运用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爱玩的特点,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创设游戏情景,必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在快乐中认识事物。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设计一个“小兔子回家”的游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中贴出“小兔子洞”的图片,让学生扮成小兔子,每人从老师那里领一个写着口算题的小兔子头饰。游戏开始后,每一只小兔子要找到回家洞口上算式的答案的“小兔洞”才能回家。这个游戏既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从而让学生更愿意接近数学。
二、运用故事谜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故事谜语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讲一年级教材几和第几的认识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基数与序数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就能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的含义。于是可用《基数与序数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每次都要吃完5个桃子才能填饱肚子,几天后,桃子越来越少了。小猴子很心疼,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于是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当它数到第五个时,就把第五个桃子吃掉,它认为填饱肚子的是第五个桃子……”。试着问:“同学们,小猴子能填饱肚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使原来比较枯燥的含义有了童趣,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气氛中学习,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数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的问题有:(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通过层层设问,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就浓了,自主研究探索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运用图示教具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形,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培养他们的抽象概念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用手握住长方形木框的两个对角向外一拉,形成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也可以发现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具有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也是让学生体会折的方法,直观呈现方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底和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还使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五、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兴趣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只凭老师讲,学生通过一种感官来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摸一摸它们的面积是指什么,周长是指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用它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准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很多,教师要努力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成为一個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