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羌笛,普通人都会忆起唐代诗人王之涣那句苍凉的边陲名诗;也许,这在通常意义上,也就完成了对一个古老民族——羌族的基本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连一年一度的优柔漫绿的春风都不吹过这个名叫玉门的河西边关,智慧的羌人吹奏的竹笛啊,你又何必一声声埋怨那依依飘动的青青杨柳呢?春风只在玉门以东,春天只在回忆之中。这便是一代代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苦乐年华。
著名的羌笛因之而命定了似的,充满了沉郁、低婉,跌宕起伏,锲而不舍,苍凉、倔强、忠贞不渝的情怀,自古至今,如是不改。
初识羌笛
我是一个羌族人,童年与少年生活,更多地熟悉和触摸了横笛这种乐器。家乡在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北岸的天盆山。山脚东面有个今天被誉为“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山脚正面、河的南岸是通化古镇。顾名思义,以黄河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已经渗入到此,且见功效——通化通化,至此氐羌之地已全然汉化,皇恩浩荡可见一斑。而传统的羌笛,诗歌中的羌笛,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近似一个凄迷而悠远的传说。
真正听见正宗的羌笛是在那个童话世界——九寨沟。因为作词的歌曲《神奇的九寨》获奖而被广为流传的背景下,我一家四口在21世纪第一个“五一”节受邀观赏九寨美景之际,观看了一出具有藏羌风情的歌舞晚会。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场景里,听到了暗夜一样扑面而来的浓酽的羌笛之音。双眼阵阵潮润,烟生云漫,险些大雨滂沱。饥渴之心暂且获得一勺浅浅的滋润。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庆典时,家乡理县文化体育局的杨平来到我家,我才第一次直面生命与情感中的谜团——羌笛,双排竖笛,如骈体竹筷,内圆外方,哨口自由取放。梦笔山脚下,梭木河畔,羌笛之音韵低迷而婉约,如泣如诉,星转云飞,波涛澎湃,啃我,啮我,撞击我——一个民族千古的情感将个体的我,冲洗得如此干净,片甲不留。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时此刻更加快慰与幸福的了呢?
学笛的故事
后来,我到岷江河畔“三山竞秀,二水争流”的威州古镇从事《羌族文学》编辑工作。就在花香弥漫九鼎山下的季节,因为参与了州电视台一个即将开播的栏目——《雪域.女人》采访候选人,我走进了西蜀松茂古道上“有凤来仪”的凤仪古镇。在那里,我见识了羌笛演制专家何旺泉先生一颗蓬勃赤诚的羌笛之心。
地点就在万顷果树掩映的一家农家乐。悠悠岷江静静淌过绿荫花香,两岸青山沐浴在温馨的阳光中,大地展开了受孕的情怀,好一个名叫“羌笛”的农家乐。
终于等来了一样伟岸一样健美的两个同族汉子——茂县文工团资深的民间歌唱家何旺泉、民间舞蹈家陈清华。我们的谈话围绕着羌族的歌与舞现状,一点点地撕开,现出生生深深的忧思。也许现实过分钢硬,话题流于缥缈、散漫、奢侈,于是我单刀直入,挑开了何先生无悔的情怀,在阳光抚慰岷山山水的正午时分。
四十开外的何旺泉先生是茂县黑虎羌寨人。高中毕业后,招考进入阿坝州民族歌舞团,从事专业声乐工作。说到开始学习吹奏羌笛,何先生仿佛有些歉然,因为家乡吹奏羌笛的人实在微乎其微,且水平一般。于是,他一个“老挑”(妻姐夫)介绍他去赤不苏乡雅都林管站专程拜师何克之。何老先生,羌族,雅都四寨人,当时很是不同意收纳一般青年为徒,但说到彼此间有亲戚关系时,就找来一根麦管,舀来一碗清水,勉强说道:“你先吹一下。”
此时的何旺泉正值青春,年轻气盛,接过闪着金色光芒的麦管,插入碗中的水里,一气不断地吹,顿时,碗中之水气泡翻涌,仿佛大海波涛滚滚,澎湃不止。过了好几分钟,他才憋红了脸膛,停息下来,着着实实表演了一番。克之先生不再推口,便收之为徒。之后,老先生为可爱的徒弟做了一支崭新的羌笛。在何旺泉的生命中,第一次拥有了只属于自己的羌笛。从此,在先生的指引下,慢慢地练,慢慢地学,终于没有辜负先生对于民族的一片赤诚,一番苦心。
学成之后,在告别老先生的两年里,何旺泉一边参加演出,一边领略羌笛的独特韵味,并试制了一支羌笛,甚是好使,一直用了若许年。
创新与坚守
在制作羌笛时,何旺泉做了不少的改进工作。说到这一点,他满脸春风荡漾。以前师傅他们所使用的羌笛,古朴而简易,将高山之上千里挑一的雪山箭竹砍来,只把打音孔的那一面削平,其余都为竹子本身的状态,再用细线条将双管捆扎为一体,最后插入精心制作的互为独立的双哨口。一支羌笛的音质、音色、音韵的优劣,更多取决于兄弟姐妹般情深的双哨口。何旺泉完全借鉴了羌笛的传统做法,但是,从笛形到笛音,再到整个笛子的外观装饰,作了许多创新。
通常,一支羌韵十足的羌笛,其音调、音质、音色、音韵,演奏者呼吸大小,以及定音,皆取决于双哨口的质量。一支羌管,也可以有多个双哨口相配合。双哨口,即两只哨口,与双管一样,也是箭竹制成,相对而言,要求更为苛刻,难度更为高险。它需要阳山上老龄的箭竹,可与双管同身,然更多时需从另外的竹身上寻觅到如此短短的一截两截,因为它要比管身小些,既要老辣,又得细腻柔韧,方可插进管口,绝非一般意义的接洽。它的金贵在于薄薄的簧片,肩负着羌笛的发声与输送气流进入管身的重要使命。簧片的开启,犹如医生给心脏做手术,整个羌笛的韵味就由双哨口来把握了。
羌笛啊羌笛,众所周知的羌笛,负载一个民族象征意味的羌笛,除了上述特别之外,更在于其历经千百年不同凡常的演奏方法——民间称之为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鼓腮成了演奏羌笛时,所需气流的仓库与中转站。何旺泉说,其实这种演奏技法,科学叫做循环换气法。一曲音乐,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换气。仿佛羌族这个灾难过分深重的远古民族咬紧牙关,忍辱负重,辗转南北,从历史的那一端一路坎坷悠扬地走向历史的这一端——今天。
沉郁音韵下的奢愿
友人们早有些迫不及待了,一致邀请何先生现场演奏一曲。只见他从牛仔裤右侧的裤兜里,徐徐摸出那根众盼已久的羌笛,将哨口用唇轻轻滋润,然后,一首名叫《思念》的曲子把我们现时的情思,带进了一个民族漫长复漫长的迁徙的路途。一会儿长空浩荡,白云漂浮在碧绿的大地,牛羊遍地,牧歌声声;一会儿风起云涌,雪瀑肆虐,风雨凄凄,牛走马嘶;一会儿雨过天晴,羊角花开,村庄闪烁,瓜果飘香,麦浪翻滚;一会儿汗流浃背,泪光飞溅,白骨森森,日月神伤;一会儿鼓声咚咚,一坛坛咂酒围着熊熊的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
这时,天空如洗,岷江在阳光的沙滩上,惬意地翻动着健美的身躯。四周的苹果树、梨树、李树、桃树、樱桃树,张望着一朵朵粉色而芳香的面容,沉浸在这支羌笛的沉郁的音韵之中。高大的黑桃树也停止飘须,一如我们这般的无语。
之后,何先生还介绍了自己对传统羌笛的传承所做的一些努力。前前后后,他收了几个爱好羌笛的青年为徒,有羌族,也有其他民族。忽然,深深地,何先生叹出一口气来,望着四野怀春的山峦,动情地说:“但是,我是多么希望羌笛能够有更多人来传承。这是困惑,也是我多年的痛苦。另外,我还希望,羌笛能够与其他乐器合作,同台演奏。”
听了这一席话,大家仿佛读懂了何先生不弃于世的羌笛之心,敞开胸怀,与时俱进,同戏潮头。不知这是否只是他一人心底的奢望。
“在我演奏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是看到观众眼里由衷的惊叹,听见他们被羌笛神韵所折服时,鼓来一阵阵潮水般的掌声,将我完全淹没。”何旺泉说。这时,不知谁轻声念出了羌笛上何先生手书的诗句:羌笛音中杨柳韵,玉门关外度春风。(作者系《羌族文学》主编)
连一年一度的优柔漫绿的春风都不吹过这个名叫玉门的河西边关,智慧的羌人吹奏的竹笛啊,你又何必一声声埋怨那依依飘动的青青杨柳呢?春风只在玉门以东,春天只在回忆之中。这便是一代代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苦乐年华。
著名的羌笛因之而命定了似的,充满了沉郁、低婉,跌宕起伏,锲而不舍,苍凉、倔强、忠贞不渝的情怀,自古至今,如是不改。
初识羌笛
我是一个羌族人,童年与少年生活,更多地熟悉和触摸了横笛这种乐器。家乡在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北岸的天盆山。山脚东面有个今天被誉为“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山脚正面、河的南岸是通化古镇。顾名思义,以黄河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已经渗入到此,且见功效——通化通化,至此氐羌之地已全然汉化,皇恩浩荡可见一斑。而传统的羌笛,诗歌中的羌笛,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近似一个凄迷而悠远的传说。
真正听见正宗的羌笛是在那个童话世界——九寨沟。因为作词的歌曲《神奇的九寨》获奖而被广为流传的背景下,我一家四口在21世纪第一个“五一”节受邀观赏九寨美景之际,观看了一出具有藏羌风情的歌舞晚会。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场景里,听到了暗夜一样扑面而来的浓酽的羌笛之音。双眼阵阵潮润,烟生云漫,险些大雨滂沱。饥渴之心暂且获得一勺浅浅的滋润。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庆典时,家乡理县文化体育局的杨平来到我家,我才第一次直面生命与情感中的谜团——羌笛,双排竖笛,如骈体竹筷,内圆外方,哨口自由取放。梦笔山脚下,梭木河畔,羌笛之音韵低迷而婉约,如泣如诉,星转云飞,波涛澎湃,啃我,啮我,撞击我——一个民族千古的情感将个体的我,冲洗得如此干净,片甲不留。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时此刻更加快慰与幸福的了呢?
学笛的故事
后来,我到岷江河畔“三山竞秀,二水争流”的威州古镇从事《羌族文学》编辑工作。就在花香弥漫九鼎山下的季节,因为参与了州电视台一个即将开播的栏目——《雪域.女人》采访候选人,我走进了西蜀松茂古道上“有凤来仪”的凤仪古镇。在那里,我见识了羌笛演制专家何旺泉先生一颗蓬勃赤诚的羌笛之心。
地点就在万顷果树掩映的一家农家乐。悠悠岷江静静淌过绿荫花香,两岸青山沐浴在温馨的阳光中,大地展开了受孕的情怀,好一个名叫“羌笛”的农家乐。
终于等来了一样伟岸一样健美的两个同族汉子——茂县文工团资深的民间歌唱家何旺泉、民间舞蹈家陈清华。我们的谈话围绕着羌族的歌与舞现状,一点点地撕开,现出生生深深的忧思。也许现实过分钢硬,话题流于缥缈、散漫、奢侈,于是我单刀直入,挑开了何先生无悔的情怀,在阳光抚慰岷山山水的正午时分。
四十开外的何旺泉先生是茂县黑虎羌寨人。高中毕业后,招考进入阿坝州民族歌舞团,从事专业声乐工作。说到开始学习吹奏羌笛,何先生仿佛有些歉然,因为家乡吹奏羌笛的人实在微乎其微,且水平一般。于是,他一个“老挑”(妻姐夫)介绍他去赤不苏乡雅都林管站专程拜师何克之。何老先生,羌族,雅都四寨人,当时很是不同意收纳一般青年为徒,但说到彼此间有亲戚关系时,就找来一根麦管,舀来一碗清水,勉强说道:“你先吹一下。”
此时的何旺泉正值青春,年轻气盛,接过闪着金色光芒的麦管,插入碗中的水里,一气不断地吹,顿时,碗中之水气泡翻涌,仿佛大海波涛滚滚,澎湃不止。过了好几分钟,他才憋红了脸膛,停息下来,着着实实表演了一番。克之先生不再推口,便收之为徒。之后,老先生为可爱的徒弟做了一支崭新的羌笛。在何旺泉的生命中,第一次拥有了只属于自己的羌笛。从此,在先生的指引下,慢慢地练,慢慢地学,终于没有辜负先生对于民族的一片赤诚,一番苦心。
学成之后,在告别老先生的两年里,何旺泉一边参加演出,一边领略羌笛的独特韵味,并试制了一支羌笛,甚是好使,一直用了若许年。
创新与坚守
在制作羌笛时,何旺泉做了不少的改进工作。说到这一点,他满脸春风荡漾。以前师傅他们所使用的羌笛,古朴而简易,将高山之上千里挑一的雪山箭竹砍来,只把打音孔的那一面削平,其余都为竹子本身的状态,再用细线条将双管捆扎为一体,最后插入精心制作的互为独立的双哨口。一支羌笛的音质、音色、音韵的优劣,更多取决于兄弟姐妹般情深的双哨口。何旺泉完全借鉴了羌笛的传统做法,但是,从笛形到笛音,再到整个笛子的外观装饰,作了许多创新。
通常,一支羌韵十足的羌笛,其音调、音质、音色、音韵,演奏者呼吸大小,以及定音,皆取决于双哨口的质量。一支羌管,也可以有多个双哨口相配合。双哨口,即两只哨口,与双管一样,也是箭竹制成,相对而言,要求更为苛刻,难度更为高险。它需要阳山上老龄的箭竹,可与双管同身,然更多时需从另外的竹身上寻觅到如此短短的一截两截,因为它要比管身小些,既要老辣,又得细腻柔韧,方可插进管口,绝非一般意义的接洽。它的金贵在于薄薄的簧片,肩负着羌笛的发声与输送气流进入管身的重要使命。簧片的开启,犹如医生给心脏做手术,整个羌笛的韵味就由双哨口来把握了。
羌笛啊羌笛,众所周知的羌笛,负载一个民族象征意味的羌笛,除了上述特别之外,更在于其历经千百年不同凡常的演奏方法——民间称之为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鼓腮成了演奏羌笛时,所需气流的仓库与中转站。何旺泉说,其实这种演奏技法,科学叫做循环换气法。一曲音乐,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换气。仿佛羌族这个灾难过分深重的远古民族咬紧牙关,忍辱负重,辗转南北,从历史的那一端一路坎坷悠扬地走向历史的这一端——今天。
沉郁音韵下的奢愿
友人们早有些迫不及待了,一致邀请何先生现场演奏一曲。只见他从牛仔裤右侧的裤兜里,徐徐摸出那根众盼已久的羌笛,将哨口用唇轻轻滋润,然后,一首名叫《思念》的曲子把我们现时的情思,带进了一个民族漫长复漫长的迁徙的路途。一会儿长空浩荡,白云漂浮在碧绿的大地,牛羊遍地,牧歌声声;一会儿风起云涌,雪瀑肆虐,风雨凄凄,牛走马嘶;一会儿雨过天晴,羊角花开,村庄闪烁,瓜果飘香,麦浪翻滚;一会儿汗流浃背,泪光飞溅,白骨森森,日月神伤;一会儿鼓声咚咚,一坛坛咂酒围着熊熊的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
这时,天空如洗,岷江在阳光的沙滩上,惬意地翻动着健美的身躯。四周的苹果树、梨树、李树、桃树、樱桃树,张望着一朵朵粉色而芳香的面容,沉浸在这支羌笛的沉郁的音韵之中。高大的黑桃树也停止飘须,一如我们这般的无语。
之后,何先生还介绍了自己对传统羌笛的传承所做的一些努力。前前后后,他收了几个爱好羌笛的青年为徒,有羌族,也有其他民族。忽然,深深地,何先生叹出一口气来,望着四野怀春的山峦,动情地说:“但是,我是多么希望羌笛能够有更多人来传承。这是困惑,也是我多年的痛苦。另外,我还希望,羌笛能够与其他乐器合作,同台演奏。”
听了这一席话,大家仿佛读懂了何先生不弃于世的羌笛之心,敞开胸怀,与时俱进,同戏潮头。不知这是否只是他一人心底的奢望。
“在我演奏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是看到观众眼里由衷的惊叹,听见他们被羌笛神韵所折服时,鼓来一阵阵潮水般的掌声,将我完全淹没。”何旺泉说。这时,不知谁轻声念出了羌笛上何先生手书的诗句:羌笛音中杨柳韵,玉门关外度春风。(作者系《羌族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