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春水绿江南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徜徉在乡间小路,抑或流连在月下花前,很容易让人吟风弄月。或是闲居书斋,文人雅集,也好浅唱低吟。而今,面对陈和西的西画风景,却也不禁诗兴盎然!诗以情发,追踪索源,当不可怠意。
  江南村野,山峦叠翠,草蔓蒙络,炊烟如缕,闲云野鹤来去无踪,鸡鸣犬吠朝至暮归。这一份安宁与闲适对中国传统的墨客骚人早已梦绕魂牵,也成了他们囊中锦句,笔底丹青。“望秋云,神飞畅。临春风,思浩荡”,(南朝王微《叙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朝陶渊明《饮酒》)在中国绘画史上,专门以江南山水为题材的画家就不胜枚举,董源、巨然、黄公望、倪云林,案上流云,名垂千载!然而,专门以表现江南乡村风景的油画家却是屈指可数,要感悟到那份静谧和闲适的境界并把它表现得如此具有感染力的画家就更是寥寥无几了。陈和西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我也从他的画里读到了他那一份独到的感悟。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那山那水的自然风貌不知让多少古今中外的画家们画过了多少遍,也留下了多少让人陶醉不已的作品。然而,这给人们留下多少陶然畅然的自然造化,到了如今也正在与时俱进地被人化,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与日俱增,原生态的山水已经逐渐成为人类追寻的奢侈品,静谧与空灵仿佛一下变得离我们已经很遥远。滚滚红尘的躁动摇曳着日渐脆弱的心灵,让人渴望着去被许多人冷落又被许多人钟情的田园村寨寻找恬静的慰籍!名山大川被如织的游客拥簇得少有平静,繁华的都市被灯红酒绿炫染得光怪陆离。熙熙人流走出大山走出原野,去创造和分享文明的成果,也有一少部分人又从熙熙的人流中走回大山走回村寨走回那依然恬静的原野,在静静的享受着那份清新与闲适的同时也创造出令人闲适的精神财富,这一小部分人往往是都市的隐者和时代的智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句)“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几屐了余生?”(倪云林诗《荒村》)荆浩隐居洪谷,与山岫共朝夕,独得太行之神,悟出山水“六要”,时人钦羡,后人景仰。
  大千世界,雨露风云,长林丰草,花木虫鱼,而或都城街市,天井茶楼,天地万物,四时风景,皆可入画,皆可怡人。然察今观古,万千丹青,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钟爱。或林泉,或翎羽,或涧底幽兰,或巾帼须眉,何耶?趣致所在,情致所然!身居闹市的陈和西何以对那僻静的乡间村野如此钟爱如此执迷?趣致所在,情致所然!
  陈和西貌似珍惜言语,实则性情中人!这性情很直率很真纯。虽然老成,但决不世故。与他交往是一件很轻松很惬意的事情,做事办事不要打草稿想怎么说都行,没有顾虑没有隐患,哈哈大笑很是开怀。他真的很淳朴,也很厚道,虽然看尽世间沧桑经过人间风雨,却依然保持了心地的淳朴与厚道。当然,他老成得让人感到踏实,但更让人觉得清新让人快乐!他很会浪里淘沙,把世间的红尘沉寂,留下一片深沉与稳重,把世故的变幻封存,酿成一坛纯清的老酒,给自己以品位,让别人来品味。
  从艺术发生学和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同质同构的因子之间最容易产生共鸣和结合。尽管山水花草本身并不具备与人类情感同质同构的物质结构关系,从物态本身来看甚至是完全异质异构的两个世界,但在漫长的文化演绎和审美经验过程中,通过移情的心理过程,具有静态万象的自然界也就和人类的情感与审美形成了诸多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从而使自然造化之物似乎具有了某种情感甚至表情。宋代郭熙、郭思在他们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形象的指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这里,自然之山便有了人的属性。又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句)人与自然之物在情感作用下似乎可以交流互动了。尽管这只是一种艺术表现,也无法用科学的或者唯物主义实证论来加以检验和求证,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体验,从知觉的层面来感悟,从情感体验方面来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具体可感的。
  陈和西之所以对江南田园风光如此着迷,对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或者衣衫朴素的老农,斑驳沧桑的小屋百看不烦百画不厌,恐怕不仅仅是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和回忆,而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和全新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城市的急剧膨胀不断地挤压乡村的空间,喧嚣的街市消泯了昼夜的宁静,物质化的价值取向让人激情澎湃,心神颤栗,凡此种种,不仅对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莫大冲击,对自身的认知和价值也产生了困惑。陈和西在这样一种历史转型的特殊时期对乡村的选择,不仅仅只是一种绘画题材的选择,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呼唤。
  毫无疑问,陈和西是一位功力极深的油画家,对物象的写实技巧非常高超。但在我眼里他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国画家,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一位修养很深技法娴熟的中国油画家。他说,我画画从不使用照片,就喜欢到处走走,到处看看,然后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画出来,也许景象并不很真实,但那是我真实的感受。听了这话,我当时立马就说,这就对了,你是一位中国油画家!
  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与哲学、文学、才情、学养等诸多相关领域产生了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习惯于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对象,注重感性与知觉,追求完美与圆满,运用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复合性的表现出来,并不追求物象的客观真实,但强调情感与理想的真实与完美。于是中国画家们就有了“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照观方式,远观其势,近察其质,在游历中获得全面的感受后再把自己的总体知觉形象表现出来,并采用“散点透视”的形式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加以复合,虽然少了“焦点透视”下的某些真实,但从直觉与理想的层面来看就更加完美。艺术本来就是表现审美理想的,山水画的功能自古就不是“案城池,辨方洲”的地理展示,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表达。陈和西画画喜欢到处走走,到处看看,然后再把自己的感觉画出来的体察方式与传统中国画家的体察方式如出一辙,这正是陈和西作为一名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绘画中多了几分中国文化的味道。或者从更本质的层面看,陈和西的绘画更加具有一种对自然的体察和感悟,获得了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意境,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核和基因的中国油画家,而不仅仅只是一位籍贯层面的中国的油画家。   作为一名画家,题材的选择固然反映出画家的审美好尚,他的技法语言也同样反映出他的价值选择,因为,技法不仅是一个语言系统,同样属于一个文化系统。从某种意义来说,西画语言系统本身的独立性较弱,只有在表现物象时才有它的价值,而中国绘画语言系统本身就有相对独立性,不仅有其审美性,还有其独特的内涵,如线条中的春蚕吐丝描,行云流水描等,它们的刚柔曲直轻重虚实本身就带有节奏与韵律,而众多的皴法更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无处不在地充满自然的辩证规律和中国人处理矛盾的智慧。在对待客观真实问题上,中国画更显示出艺术家的自觉和哲学意味的智慧。在西画中,色彩是绘画本身所要表现的对象,甚至色彩本身就是表现的主题。古典写实主义,印象派对色彩的关注就强烈的说明了这一点。而在中国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设色”,而且是“随类敷彩”,意即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和画面的需要灵活地主观地设计出画面物象的色彩。换句话说,色彩是包含着作者的主观设计和画面意境表达而赋予的绘画语言。基于这种观念,色彩表达的自由度就要大得多,浪漫得多,也要艺术得多。
  外来艺术本土化、民族化一直以来就是艺术家面临和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力的文化体系,任何强大而精深的外来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都转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与佛教艺术已成为中华传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佛教艺术在民族化过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语言体系使佛教艺术成功转型为中国艺术,或者说中国佛教艺术。油画传入中国虽然时间不短了,而且已发展成画坛的主要画种之一,但真正全方位做出思考并成功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语言形式的画家与作品并不是很多,陈和西算是最成功的画家之一。
  陈和西的作品是抒情的、浪漫的、写意的、中国的,同时也是深厚的、文化的、广谱的、国际的。
  以田园风景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不仅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闲适的民族心态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作者在自然界日渐拥挤和喧嚣的今天,对宁静、和谐、安逸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人天合一的价值取向的呼唤。陈和西是一个城市的隐者,村野的高人。他深居闹市却在乡村开塘辟地,养鱼种菜,大有“躬耕南阳,采菊东篱”的隐者风范和高人气度。真切的体会和深层的体悟使得他笔下的山山水水是如此的亲切,弥漫着村野的气息,向世人展现了一片醇厚而又清新的悠然净土和陶然世界,更向广纳世界文明而又有些淡忘过往的人们重新再现了颇具中国意蕴和古人情怀的境界,让人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得以闲适和休息。
  承载着文化与历史,审美与智慧的国画语言系统巧妙地与油画相结合是陈和西在绘画语言探索中做得最成功的方面。毋容置疑,陈和西的画是受过学院式教育和深厚功底的油画,具有油画众多的优秀品质,丰富的色彩,清新的空气感是传统国画难以比肩的。但他那优美的线条变幻的皴擦意到笔不到的节律以及下笔无悔一气呵成的气度又从传统西画中另辟一蹊径,并与中国画异曲同工,使他的作品兼具油画与国画的诸多优秀品质而格高一筹。这没有东方文人的修养是很难造就的独特风格和品味,从复合性的角度来说,陈和西的作品既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是具有中国特质和西画特征的中国油画。
  读罢陈和西的风景油画,习习春风轻轻滑过,田野里泛起一层薄薄的新绿,路边的泥土已经有了春的萌动,不经意间又拾得小诗一首:
  流云常作庭前客,野山总是院后邻。
  煮茶谈笑天下事,把酒醉论画中情。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2012年 11 月 26 日,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在长沙联合召开我省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江学恭出席会议。大会由江学恭同志主持。湖南省文联领导何满宗、管群华、黎晓阳、夏义生、刘云,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爱林,湖南省委宣传部
期刊
说老实话,我做文学少年的1980年代写过诗。后来在大学教书,文学批评成了饭碗,也做过不多几篇应景的诗歌评论,参加过不多几次诗人诗歌的讨论会,也曾被别人拉过去给诗人排过座次,但我自认为我还是不懂诗。不是虚情假意,是真的不懂。在我理解中,诗歌不只是语言简约分行,而且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从内心通向诗歌的独门路径,要找到他们各自的路,就像暗夜里迷路的行人,只能在田野小径庄稼地里瞎走乱撞。虽然有诗无达诂文无定
期刊
以文化人、艺术养心,是文学艺术的独特功能。湖南省的最高文学艺术奖——湖南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奖”的设置与开评是湖南省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更是省委省政府文化自觉的表现。由湖南省祁剧院、衡阳市祁剧团创作演出的祁剧《梦蝶》、长沙市湘剧院创作演出的湘剧《古画雄魂》、湖南省湘剧院创作演出的湘剧《李贞回乡》和娄底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花鼓戏《花落花开》四个剧目,作为我省2007年至2011年间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期刊
对于林森的出现,不管是文字的肆意挥洒、不随大流,还是他个人言行的放肆和自信,多少有些让一些所谓的“大人物”不适应。如果我们抛开诸种偏狭的心境来正面与林森及他的文字接触,与80后小说家们还在继续创作者校园、青春、情感、职场等流行的题材进行对比,林森的创作很早就跟所谓的“青春文学”脱离,小说集《小镇》及长篇《关关雎鸠》都已主动进入了对社会激变、人心起伏、民俗变异等等方面的思考。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海南在社
期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师级人物。在整体沉重严肃的现当代文学气氛里,沈从文凭借他那传奇的笔墨,用婉转悠扬的乡村曲调扛起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大旗,这面大旗的旗杆则是他用温和宽容的微笑筑建起来的恢弘的人性大庙。虽然,由于历史和政治等诸种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于沈从文作品的评价或冷或热,有人推崇,亦有人批驳,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目光,沈从文的作品如同那置于潮湿街角的盆景,
期刊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裔城籍作家如何表现城市与乡村是我们民族思想和审美演进的重大事件。鲁迅站在城市现代性的立场审视乡村国民的劣根性,他的姿态是勇敢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时代的局限,使得他无论对于乡村还是对于城市都多少有些隔膜;沈从文的文字是优美的,但他的过于强烈的“乡下人”意识其实内在着一种强烈的脱乡入城的执着与自卑,由此让我们不能不生出一种“矫情”之叹;赵树理、周立波的城乡意识被更为强烈的
期刊
洪烛的诗  雄黄酒  再怎么提防那潜伏的敌意  还是防不胜防。它时刻准备把我打倒  再踩上一脚。然而闻起来那么香  拥抱又是那么绵软。我只恨自己  不是铁石心肠  每一次相见,都像是低斟浅唱  真让人不好拒绝。拒绝了  还真有点想。我只怪自己  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孤单  杯中物,杯中的尤物,我低估了它的能量  终于栽在这上面  醉,如同西湖的春风拂面  我忘了抵挡。谁能想到  春风也会杀人啊  它
期刊
一定意义上说,电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而由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缺憾往往更是如此。对于一部原长5个小时再到210分钟“初剪版”直至156分钟的最终“公映版”影片而言,电影《白鹿原》在还未公映前就已是个“残本”。 也许就是这个删减本,就决定了影片“已经”失败,虽然责任不全在导演王全安。对于这样一部“畸形儿”,谁都可以说三道四,甚至是骂娘。这也许就是《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宿命。在这些
期刊
绘画与诗配画:“跟大师开个玩笑。”  谢宗玉:彭老师,我们太熟悉了,套客的话就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首先,我想从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说起。其实相对你的文章来说,我更喜欢你的钢笔绘画,那真是一绝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你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画家,线条在你笔下,特别富有灵性,看似随意的线条,根根都精美绝伦。而且你的创造力非常强,怎么画就怎么有。从意象、构图、主旨和审美上看,都是一流的。远远强过
期刊
陈和西一直在寻找一个安放自我的精神家园,那里妥贴、温暖,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自由气息。凭着一颗执着而沉静的心,他划着他的艺术之桨,穿渡现实,划向理想的彼岸。  他觉得有些累了。他说:我在走着一条孤独的路,越走越难。  一定有很多人想为他加油、为他鼓劲。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他和他的画,象征着每一个人心底放不下的那些东西。  他并不孤独。他和梦想、追求、艺术的永恒之美在一起。  一  几乎,每一个星期,他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