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作为散文名篇,经常被选入文学读本和初中《语文》教材。今又见于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但人们对这篇名文的写作内容和作者多有误解。对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三峡》的作者并不是北魏的郦道元,而是早于郦道元几十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出自他的《荆州记》;本文写的也不是“三峡”,而只是三峡中的“巫峡”。
一、《三峡》几乎全部引用盛弘之的《荆州记》
徐世荣先生在《〈三峡〉一文中“阻绝”析疑》(见广东《语文月刊》1990年第11~12期第90页)中认为,《三峡》并非郦道元所作,而是全文引用盛弘之的《荆州记》,经他亲自查对,一字未改。
陈昌喜、竹解虚《〈三峡〉并非郦道元所写》(《教师博览》1996年第5期)认为,《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山陡水急的险峻形势和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各种选本都将著作权归属于郦道元名下,其实不是。
其实,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一点。如北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二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77—984年)由李昉、李穆、徐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中的“峡”门云:“盛弘之《荆州记》曰:旧云,自二(注:疑为“三”之讹)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同“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曰: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回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见第259页,中华书局1960版)。引用时首先标明了出处:“盛弘之《荆州记》曰……”可资佐证。
北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乐史(930~1007)撰写的地理总志、二百卷的《太平寰宇记》,在卷一四八也有载录,惜其未明作者。但据其文字,当亦为盛氏所作无疑:“沿峡二十里有新崩滩至巫峡,因山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日月。所谓高山寻云,怒湍流水,绝非人境。”
从上述诸书记载来看,《水经注》卷三四那段久负盛名的《江水注》为盛弘之《荆州记》所写,当是确凿无疑的了。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将《三峡》错误归入郦氏的名下呢?主要原因是他在引述时没有注明材料的来源。现在,许多“文学史”和一些文学选本,都将《三峡》归于盛弘之的名下。
二、《三峡》只写了“巫峡”
本文写的也不是“三峡”,而只是三峡中的“巫峡”。林邦钧选注的《历代游记选》第1册(上册),选注了《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二”中的部分内容,将标题定为《江水·巫峡》。其内容包括两段,前面一段是:“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第二段就是课文《三峡》的内容。后面的简析说:“第一段,作者引史书记载及神话传说,介绍巫峡的形成,生动而富有神话色彩。”(第49—5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北京第1版,1996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本)
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文学”版上,有1篇署名为郦道元、标题为《巫峡》的文章,选文内容包括了林邦钧《历代游记选》中《江水·巫峡》的全部内容,而且前后还各加了1段。注释标题“巫峡”说:“……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为险丽幽深的峡谷,在重庆巫山县大溪口和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之间。文中主要写巫峡山水的雄丽峭拔、幽奇清绝,中间穿插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格神奇清丽,行文跌宕不拘。”又注“新崩滩”:“巫峡中险滩之一。”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专的学报编辑、学者张港在《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一书中,也认为《三峡》虽然开篇一句就是“自三峡七百里中”,其实它只写了一个巫峡,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其长,行文造势而已,不可实解。《三峡》一节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收尾,其实也已经告诉我们,这部分写的仅仅是巫峡。由此可见,课文中所选《三峡》,也应该只是写“巫峡”。
总之,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的标题《三峡》以及作者郦道元,应该改为《巫峡》、作者“盛弘之”。■
一、《三峡》几乎全部引用盛弘之的《荆州记》
徐世荣先生在《〈三峡〉一文中“阻绝”析疑》(见广东《语文月刊》1990年第11~12期第90页)中认为,《三峡》并非郦道元所作,而是全文引用盛弘之的《荆州记》,经他亲自查对,一字未改。
陈昌喜、竹解虚《〈三峡〉并非郦道元所写》(《教师博览》1996年第5期)认为,《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山陡水急的险峻形势和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各种选本都将著作权归属于郦道元名下,其实不是。
其实,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一点。如北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二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77—984年)由李昉、李穆、徐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中的“峡”门云:“盛弘之《荆州记》曰:旧云,自二(注:疑为“三”之讹)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同“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曰: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回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见第259页,中华书局1960版)。引用时首先标明了出处:“盛弘之《荆州记》曰……”可资佐证。
北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乐史(930~1007)撰写的地理总志、二百卷的《太平寰宇记》,在卷一四八也有载录,惜其未明作者。但据其文字,当亦为盛氏所作无疑:“沿峡二十里有新崩滩至巫峡,因山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日月。所谓高山寻云,怒湍流水,绝非人境。”
从上述诸书记载来看,《水经注》卷三四那段久负盛名的《江水注》为盛弘之《荆州记》所写,当是确凿无疑的了。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将《三峡》错误归入郦氏的名下呢?主要原因是他在引述时没有注明材料的来源。现在,许多“文学史”和一些文学选本,都将《三峡》归于盛弘之的名下。
二、《三峡》只写了“巫峡”
本文写的也不是“三峡”,而只是三峡中的“巫峡”。林邦钧选注的《历代游记选》第1册(上册),选注了《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二”中的部分内容,将标题定为《江水·巫峡》。其内容包括两段,前面一段是:“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第二段就是课文《三峡》的内容。后面的简析说:“第一段,作者引史书记载及神话传说,介绍巫峡的形成,生动而富有神话色彩。”(第49—5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北京第1版,1996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本)
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文学”版上,有1篇署名为郦道元、标题为《巫峡》的文章,选文内容包括了林邦钧《历代游记选》中《江水·巫峡》的全部内容,而且前后还各加了1段。注释标题“巫峡”说:“……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为险丽幽深的峡谷,在重庆巫山县大溪口和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之间。文中主要写巫峡山水的雄丽峭拔、幽奇清绝,中间穿插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格神奇清丽,行文跌宕不拘。”又注“新崩滩”:“巫峡中险滩之一。”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专的学报编辑、学者张港在《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一书中,也认为《三峡》虽然开篇一句就是“自三峡七百里中”,其实它只写了一个巫峡,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其长,行文造势而已,不可实解。《三峡》一节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收尾,其实也已经告诉我们,这部分写的仅仅是巫峡。由此可见,课文中所选《三峡》,也应该只是写“巫峡”。
总之,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的标题《三峡》以及作者郦道元,应该改为《巫峡》、作者“盛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