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贸易区,不是指在国内某个城市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的类似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实行特殊经贸政策的园区,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大区”。
2013年8月22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6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上海自贸区总体细则共有98项政策试点,自贸区挂牌时首批公布55项,其余43项将在2013年年底前出台。首批细则围绕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方案涉及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扩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前所未有的开放高度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上海自贸区是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那么究竟升级了什么?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现在红利不仅仅停留在税收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将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中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自贸区肩负着国际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中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由贸易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由贸易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由贸易区进入自由贸易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上海自贸区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融资便利政策,本质上和保税区基本管理手段相同。“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金融中心、创新监管模式、免税自由港”成为自贸区同保税区最大差别。保税区是指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核心功能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而自贸区政策的核心逻辑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以开放倒逼改革。
中国现存保税区具有了某些自由贸易区的特点,但在设区目的、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总体来看自由度与自贸区相比明显不足。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上海与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分工将更加明确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上海与香港就不可避免地一再被外界拿来作比较,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大抵是形容这两个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经济突飞猛进,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渐高,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显而易见,沪港怎样做到“双核”高效运转,才是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政府真正关心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尽管随着内地经济崛起,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环略显黯淡,但其“先发优势”并不会因此消弭殆尽。上海学习香港会有一个过程,很长时间内香港的领先地位不会受影响。另外,从地域上讲,香港与国际的联系更显密切,上海会成为人民币业务中心,但更侧重于内地,香港与上海替代性有,但不是重点,二者的互补性还是很强。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将有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而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越发达,对香港的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就越大。香港作为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以及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的吸引力,随之也会更大,其市场空间亦将获得新的扩展。
同时,上海自贸区跟香港的竞争是必然的。事实上,上海自贸区的特点是开放,是对外。对香港来讲,香港未来增加竞争力就是要向内地,香港必须要跟珠三角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充分分享国内经济改革成功的红利,所以香港确实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是自贸区和香港之间的关系。
短期之内,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不会很大。上海即使将来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中国的企业,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而香港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香港自己的经济体服务,而是为海外一些企业进入内地进行生产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香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如果说上海自贸区做得很好的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增强,而不会被削弱。但是这两个金融中心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外界一致看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自贸区也承担着不容小觑的风险与挑战。这块改革的试验田要想取得预想中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执行中将面临各种挑战。首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的税收优惠这一政策尚未敲定,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策性的不公平,或将人为阻碍中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内生规律发展和自由市场化进程步伐。其次,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给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疯狂套利搭建了平台,一旦资本大幅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另外,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如何建立一套特有的防范风险的体质也至关重要,这要求既能保证自贸区健康运行的同时,又不对区外经济构成负面冲击。
2013年8月22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6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上海自贸区总体细则共有98项政策试点,自贸区挂牌时首批公布55项,其余43项将在2013年年底前出台。首批细则围绕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方案涉及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扩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前所未有的开放高度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上海自贸区是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那么究竟升级了什么?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现在红利不仅仅停留在税收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将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中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自贸区肩负着国际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中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由贸易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由贸易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由贸易区进入自由贸易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上海自贸区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融资便利政策,本质上和保税区基本管理手段相同。“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金融中心、创新监管模式、免税自由港”成为自贸区同保税区最大差别。保税区是指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核心功能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而自贸区政策的核心逻辑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以开放倒逼改革。
中国现存保税区具有了某些自由贸易区的特点,但在设区目的、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总体来看自由度与自贸区相比明显不足。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上海与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分工将更加明确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上海与香港就不可避免地一再被外界拿来作比较,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大抵是形容这两个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经济突飞猛进,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渐高,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显而易见,沪港怎样做到“双核”高效运转,才是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政府真正关心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尽管随着内地经济崛起,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环略显黯淡,但其“先发优势”并不会因此消弭殆尽。上海学习香港会有一个过程,很长时间内香港的领先地位不会受影响。另外,从地域上讲,香港与国际的联系更显密切,上海会成为人民币业务中心,但更侧重于内地,香港与上海替代性有,但不是重点,二者的互补性还是很强。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将有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而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越发达,对香港的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就越大。香港作为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以及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的吸引力,随之也会更大,其市场空间亦将获得新的扩展。
同时,上海自贸区跟香港的竞争是必然的。事实上,上海自贸区的特点是开放,是对外。对香港来讲,香港未来增加竞争力就是要向内地,香港必须要跟珠三角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充分分享国内经济改革成功的红利,所以香港确实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是自贸区和香港之间的关系。
短期之内,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不会很大。上海即使将来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中国的企业,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而香港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香港自己的经济体服务,而是为海外一些企业进入内地进行生产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香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如果说上海自贸区做得很好的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增强,而不会被削弱。但是这两个金融中心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外界一致看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自贸区也承担着不容小觑的风险与挑战。这块改革的试验田要想取得预想中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执行中将面临各种挑战。首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的税收优惠这一政策尚未敲定,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策性的不公平,或将人为阻碍中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内生规律发展和自由市场化进程步伐。其次,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给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疯狂套利搭建了平台,一旦资本大幅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另外,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如何建立一套特有的防范风险的体质也至关重要,这要求既能保证自贸区健康运行的同时,又不对区外经济构成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