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美的、残破的、狰狞的、善良的、压迫的、自愿的,在这里被融为一体……
带上那不属于自己的面具,被呆滞而恐惧的眼神注视,被一次又一次地钉在人民币上,是背叛了还是利用了……
当发现始终迷失在莫名的恐惧里,迷失于青春的价值和生命的位置间……
那就挣扎吧,那就撕裂吧!
缘起
哥特(Gothic)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源由是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15世纪时,意大利人为了振兴古罗马文化,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别,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意味着野蛮。尽管哥特这个词最初带有负面的意义,但事实上不少华丽的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尤其是12世纪时,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是其最大特色。到了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人性的黑暗、空虚、性妄想、恐怖、神秘等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而在视觉艺术上,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19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Punk风潮之后兴起的短暂的Post Punk浪潮中,出现了一支极为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摇滚乐队Joy Division,其以Bass作为音乐主调的演奏模式和深沉的演唱风格,使音乐中弥漫着不安、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这种灰暗低调式的摇滚乐风。成为此后哥特摇滚的雏型。除了音乐上的表现外,哥特乐队也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惨白的面色、血红的嘴唇、黑色华丽的服装成为他们的标志。
发展至今,哥特已不再单是一种建筑、绘画或是音乐风格,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的幻想世界——黑暗却浪漫的世界。
缘生
我是个哥特迷,也许这和我以前在乐队待过有关。那时整天和一帮子玩摇滚的朋友在一起,四周弥漫着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他声、充满控诉力的鼓点,还有偶尔发出的鬼哭神号般的嘶叫。离开乐队后,渐渐远离了那种歇斯底里的氛围,但心中仍然充斥着想要进发的哥特意识,于是便产生了这次的作品——《MADWORLD》。
拍照的那天下午,天气很热,有些闷,似乎要下雨。西安是个没有春秋的城市,夏天和冬天都来得一如消失般突然,令人措手不及。模特是朋友带过来的,有几分想象中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拍哥特,第一次拍摄离自己感觉那么近的东西。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服饰搭配,我们几乎淘遍了整个西安的布艺市场,选择出了几种预定面料,最终采用了现在太家所看到的麻布来做裹胸,以突出片子的颗粒感。白色唯美与黑色性感两种极端使整组图片在视觉上产生强烈对比。为了使哥特意味更浓,我们还为模特准备了摇滚佩饰——金属项圈和脘刺。在哥特艺术中,苍白皮肤是贵族的表现,于是我们的这个“贵族”脸色苍白、嘴唇暗红。在这里要真心地感谢化妆师琦琦,她为这个妆花了整整5个小时。为了加重妆面的诡异基调,一连贴了好几层的假睫毛,让这个年纪小小的女孩颇为手颤。
拍摄用的相机是尼康D80,镜头是18-70mm的变焦头,灯光方面我们用了一支300W的金贝影棚闪光灯,灯位以三角光和侧逆光为主,背景主要以深咖啡色与黑色为主,以表现整体画面的神秘感。一开始,模特在整个黑色气氛的笼罩下显得有些紧张,这样阴暗的片子对于一个爱漂亮的普通女孩来说,真是富有极大的挑战性。不过随着拍摄的进行和我们的引导,聪明的模特很快入戏,完全抛开了平常拍糖水片的那一套,渐渐地在镜头下表现出了挣扎与痛苦的一面。拍摄结束后,我们随即拿出一张进行现场后期制作,当即就有朋友将图片下载到手机当桌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对我来说,很是感到欣慰。
这组片子的修片几乎都是在晚上,一包香烟、一杯可乐、一人、一机。可乐是我爱的人最喜欢喝的,这个时候,她也许在梦乡吧!而香烟,是什么时候起,一天一包从不离手。一次又一次地,拉开窗帘,看着黎明一点一点到来,看着天色一点一点亮起来,内心彷徨却又满怀希望。这些复杂而凌乱的感受像潮水般包围着我,充斥着我的大脑;而我,逐一将它们加注在片中——面部、背景、色调、感觉………后期修片时,我常常感叹Photoshop的神奇,哥特的感觉,由脑海中的想象渐渐变成真实的图片,一一展现在眼前。花掉的时间,在此刻都变成了内心的激动。
这组片子花了许多的心思和时间,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修片,甚至占用了朋友的休息时间请他们来帮忙,比如说助理小崔。不过制作完成后,传给他们看,大家都很喜欢,甚至有朋友说,这些片子让他找到了曾经的自己,看见了那个眼神明亮、张扬不羁的青涩少年。我也一样,在付出的过程中被自己感动,早已忽略了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只是不管怎样,黑色瞳画摄影工作室都要对拍摄时在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缘不灭
在哥特艺术中,表现出了太多对世界的妒愤和不屑。许多人会说迷恋哥特的人大多有些病态,甚至无病呻吟。但我不希望在我的片子里闻出“腥”的味道,因为没有必要非去赤裸裸地表现。在哥特中,阴暗并不代表邪恶,黑暗也并非意味着绝望。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黑暗里透着黎明的曙光,希望就在下一个转角。许多人说我的片子视觉冲击很强、很有想法,也有一些人会说看不懂。但是只要我的东西还有一个人欣赏,我就会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
最后,我要说说这组片子的名字——《MAD WORLD》,当我在键盘上敲出这两个单词的时候,突然发觉,这个名字仿佛就像是为这组片子而生的;而这首歌,也是我最喜欢的;有些人孤独,天生孤独,他生活自在,什么也不说;有些人倔强,生来倔强,他背负希望,永远在路上……仿佛是对我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我所认为的“哥特”精神——孤独、倔强。
带上那不属于自己的面具,被呆滞而恐惧的眼神注视,被一次又一次地钉在人民币上,是背叛了还是利用了……
当发现始终迷失在莫名的恐惧里,迷失于青春的价值和生命的位置间……
那就挣扎吧,那就撕裂吧!
缘起
哥特(Gothic)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源由是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15世纪时,意大利人为了振兴古罗马文化,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别,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意味着野蛮。尽管哥特这个词最初带有负面的意义,但事实上不少华丽的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尤其是12世纪时,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是其最大特色。到了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人性的黑暗、空虚、性妄想、恐怖、神秘等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而在视觉艺术上,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19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Punk风潮之后兴起的短暂的Post Punk浪潮中,出现了一支极为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摇滚乐队Joy Division,其以Bass作为音乐主调的演奏模式和深沉的演唱风格,使音乐中弥漫着不安、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这种灰暗低调式的摇滚乐风。成为此后哥特摇滚的雏型。除了音乐上的表现外,哥特乐队也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惨白的面色、血红的嘴唇、黑色华丽的服装成为他们的标志。
发展至今,哥特已不再单是一种建筑、绘画或是音乐风格,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的幻想世界——黑暗却浪漫的世界。
缘生
我是个哥特迷,也许这和我以前在乐队待过有关。那时整天和一帮子玩摇滚的朋友在一起,四周弥漫着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他声、充满控诉力的鼓点,还有偶尔发出的鬼哭神号般的嘶叫。离开乐队后,渐渐远离了那种歇斯底里的氛围,但心中仍然充斥着想要进发的哥特意识,于是便产生了这次的作品——《MADWORLD》。
拍照的那天下午,天气很热,有些闷,似乎要下雨。西安是个没有春秋的城市,夏天和冬天都来得一如消失般突然,令人措手不及。模特是朋友带过来的,有几分想象中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拍哥特,第一次拍摄离自己感觉那么近的东西。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服饰搭配,我们几乎淘遍了整个西安的布艺市场,选择出了几种预定面料,最终采用了现在太家所看到的麻布来做裹胸,以突出片子的颗粒感。白色唯美与黑色性感两种极端使整组图片在视觉上产生强烈对比。为了使哥特意味更浓,我们还为模特准备了摇滚佩饰——金属项圈和脘刺。在哥特艺术中,苍白皮肤是贵族的表现,于是我们的这个“贵族”脸色苍白、嘴唇暗红。在这里要真心地感谢化妆师琦琦,她为这个妆花了整整5个小时。为了加重妆面的诡异基调,一连贴了好几层的假睫毛,让这个年纪小小的女孩颇为手颤。
拍摄用的相机是尼康D80,镜头是18-70mm的变焦头,灯光方面我们用了一支300W的金贝影棚闪光灯,灯位以三角光和侧逆光为主,背景主要以深咖啡色与黑色为主,以表现整体画面的神秘感。一开始,模特在整个黑色气氛的笼罩下显得有些紧张,这样阴暗的片子对于一个爱漂亮的普通女孩来说,真是富有极大的挑战性。不过随着拍摄的进行和我们的引导,聪明的模特很快入戏,完全抛开了平常拍糖水片的那一套,渐渐地在镜头下表现出了挣扎与痛苦的一面。拍摄结束后,我们随即拿出一张进行现场后期制作,当即就有朋友将图片下载到手机当桌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对我来说,很是感到欣慰。
这组片子的修片几乎都是在晚上,一包香烟、一杯可乐、一人、一机。可乐是我爱的人最喜欢喝的,这个时候,她也许在梦乡吧!而香烟,是什么时候起,一天一包从不离手。一次又一次地,拉开窗帘,看着黎明一点一点到来,看着天色一点一点亮起来,内心彷徨却又满怀希望。这些复杂而凌乱的感受像潮水般包围着我,充斥着我的大脑;而我,逐一将它们加注在片中——面部、背景、色调、感觉………后期修片时,我常常感叹Photoshop的神奇,哥特的感觉,由脑海中的想象渐渐变成真实的图片,一一展现在眼前。花掉的时间,在此刻都变成了内心的激动。
这组片子花了许多的心思和时间,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修片,甚至占用了朋友的休息时间请他们来帮忙,比如说助理小崔。不过制作完成后,传给他们看,大家都很喜欢,甚至有朋友说,这些片子让他找到了曾经的自己,看见了那个眼神明亮、张扬不羁的青涩少年。我也一样,在付出的过程中被自己感动,早已忽略了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只是不管怎样,黑色瞳画摄影工作室都要对拍摄时在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缘不灭
在哥特艺术中,表现出了太多对世界的妒愤和不屑。许多人会说迷恋哥特的人大多有些病态,甚至无病呻吟。但我不希望在我的片子里闻出“腥”的味道,因为没有必要非去赤裸裸地表现。在哥特中,阴暗并不代表邪恶,黑暗也并非意味着绝望。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黑暗里透着黎明的曙光,希望就在下一个转角。许多人说我的片子视觉冲击很强、很有想法,也有一些人会说看不懂。但是只要我的东西还有一个人欣赏,我就会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
最后,我要说说这组片子的名字——《MAD WORLD》,当我在键盘上敲出这两个单词的时候,突然发觉,这个名字仿佛就像是为这组片子而生的;而这首歌,也是我最喜欢的;有些人孤独,天生孤独,他生活自在,什么也不说;有些人倔强,生来倔强,他背负希望,永远在路上……仿佛是对我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我所认为的“哥特”精神——孤独、倔强。